『壹』 索羅斯等華爾街金融大鱷,為什麼名聲那麼臭
已80餘歲的索羅斯因擊潰英格蘭央行而一戰成名。他於上世紀70年代建立了量子基金,回報率每年大約142.6%,共回收了33.65倍的利益,這也創造了索羅斯大部份的財富(有人曾言,索羅斯的薪水至少要比聯合國中42個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還要高)。
關於索羅斯等金融大鱷的評價,歷來便有兩種不同的聲音。索羅斯的擁護者認為,他的金融投資行為只是「糾正市場扭曲」。然而對於許多普通民眾而言,索羅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投機取巧之徒,或將其稱為貪婪的財富掠奪者,甚至已經達到「談索色變」。在他們眼中,索羅斯以及他所代表的這類金融投機家,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足以給一些弱小經濟體造成巨大沖擊。人們口中索羅斯的「污點」,大致源於其三場經典的破壞戰役。
1.第一戰:英鎊危機
1992年,英國經濟不景氣,需實行低利率政策。同時,德國政府卻因巨額赤字,於1992年7月上調貼現率。然而,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由此,一場英鎊危機的導火索被點燃: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而搶購馬克的風潮。
此時,索羅斯出場,開始大舉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狂跌。隨後,英國政府宣布提高銀行利率,同時大量購進英鎊,希望可以吸引國外短期資本的流入,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匯率。然而,就在英國央行布局的同時,索羅斯早已開始對英鎊的進攻:大量英鎊被拋出,大量德國馬克被買進。盡管英國央行購入了約30億英鎊以力挽狂瀾,但未能阻擋英鎊的頹勢。最終,英國政府宣布英鎊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開始自由浮動。索羅斯和他的量子基金則在此次英鎊危機中獲取了逾十億美元的暴利。
2.第二戰:泰銖危機
1997年,索羅斯將他的目標鎖定在了東南亞,泰銖成為他的突破口。3月,索羅斯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導致發生擠兌。隨後,以索羅斯為代表的空頭們開始大量拋售泰銖。然而,在擊破泰銖之後,索羅斯斷定泰銖大貶會導致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繼續進攻了印尼、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資本市場。
最後,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機制,泰銖兌美元匯率暴挫逾17%。印尼政府宣布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IMF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受其影響,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
3.第三戰:日元危機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的不景氣,讓索羅斯瞄準了日本。過去的十年間,日本政府大力推銷國債,使得日本國債如滾雪球般地越滾越大。「做空日元」成為當時華爾街最熱門的投機交易。
2012年夏,日本開始大量進口原油時,索羅斯之徒貝森特預測日元會貶值並積極尋找機會做空。同時,安倍晉三意圖量化寬松,這也為索羅斯與本森特增加了機會。其主要策略是通過日元利差交易放大杠桿融資,大量買進押注日元貶值與日股上漲的衍生品投資組合。索羅斯除了增加日元空倉外,還買漲日股,日本股票占該公司內部投資組合的10%。因為索羅斯認為日本解決經濟困局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貨幣貶值,而貨幣貶值會引發另一個現象,就是短暫的股指繁榮,註定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的確,日經225指數從2012年11月份8619的低點上漲幅度達到33%,這又讓索羅斯大撈一筆。
但是,索羅斯終究只是刺破泡沫的人。只要泡沫繼續存在,那麼仍然會有另一個「索羅斯」。
文/凌霄賞金
筆者金融投資分析師,從事金融行業多年,研究國際局勢和熱點事件。金融領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斷,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經驗,給大家幫助。
『貳』 華爾街是哪裡,華爾街大師是指什麼人,哪些人,例如
華爾街(wall street)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牆街」的音譯。荷蘭統治時,在這里築過一道防衛牆。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牆建街,因而得名。 這里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里支配著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著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著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只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著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著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著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著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里沒有發現任何一家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沖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只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著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麼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里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家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里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里,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著「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家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著籃子向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向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發,話語里還透著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著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著,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台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台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著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著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著,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伙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家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里,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里,這么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著效率,也賺取著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麼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產,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麼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累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家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像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困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只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著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家、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著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里,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里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家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著屏幕,追隨著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麼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里,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著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著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里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准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沖基金經理會對著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准備回家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著說。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里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產在這里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里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叄』 華爾街有哪些經典名著 推薦一下吧
《賊巢》內容簡介:
1986
年
5
月
12
日,美國金融史上最大的一起犯罪陰謀宣告破產,打碎了華爾街歷史上最喧
囂的圈錢狂潮。這場從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開始的犯罪活動,數量之大、范圍之廣,至今難以評估,並直接促使
美國各種證券法律法規的出台,
成為金融史上難以磨滅的一筆。
全美第一暢銷書
——
《賊巢》第一次詳盡地描述
了華爾街的四大巨頭
——
邁克爾
·
米爾肯、伊萬
·
布斯基、馬丁
·
西格爾和丹尼斯
·
萊文
——
如何創建金融史上最大的
內幕交易圈,如何差點竊取數十億美元非法所得,以及政府的執法人員如何頂著壓力,忍著折磨。克服種種困難
最終取得勝利,使這四大主犯得到應有的制裁和懲罰。
作者歷時四年,查閱了大量的陪審團審議記錄、實際的交易記錄和新聞報道,並進行了無數次深入采訪和調查,
寫就了這部引人人勝的著作,非常恰當地把握了紀實小說和新聞報道之間的微妙關系。使讀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歷史的真相,同時又享受到小說的跌宕起伏帶來的快感。
7.WhenGeniusFailed:TheRiseandFallof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
中文名:
《營救華爾街》
8.Traders,Guns&Money:
中文名:
《
交易員、槍和鈔票
:
衍生品花花世界中的已知與未知》
(中文版
)
簡介:
早在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前,在華爾街金融衍生品行業摸爬滾打近
30
年的《交易員、槍和鈔票
:
衍生品花
花世界中的已知與未知》作者達斯,就為該行業敲響了警鍾甚至是喪鍾!達斯既做過賣方(衍生品交易員),也
做過買方的代表(咨詢顧問)。憑借著對這一謊言、慾望、騷動與迷幻的世界的了如指掌,達斯對金融衍生品行
業的本質和內幕進行了全方位的犀利解剖:
「
衍生品是金融界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
油價已不再反映市場上潛在的供需關系。石油衍生品的交易量甚至達到了全球石油交易量的好幾倍。
」
「
每一次危機時,做空者就像貪婪的兀鷲一樣盤旋在受傷的國家、貨幣、商品及企業周圍,以圖從下降的價格中
獲取利潤。
」
在達斯看來,即便看似與金融衍生品無關的大街上的普通人,在將錢交給銀行或投資管理公司後,事實上最終均
不能擺脫必然的影響。
在達斯驚人之語背後,都有大量確鑿的事實為其依據。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金融海嘯已無法挽回,但閱讀《交
易員、
槍和鈔票
:
衍生品花花世界中的已知與未知》
對業內人士及普通投資者,
推敲衍生品世界中每一句真實的謊
言,仍有裨益。
9.TheGreatestTradeEver:TheBehind-the-
andMadeFinancialHistory
中文名: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商:股票操作手傑西利弗莫爾的操盤秘訣》
(點擊閱讀網路文庫)
內容簡介:
傑西
·
利弗莫爾是一個孤獨的人,是一個獨立行的人,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股票交易商之一。本書
是他在
1940
年去世前不久寫成的,它向投資者第一次披露了這位沉默寡言的交易大師的交易系統。利弗莫爾是
這本書是無與倫比的,是實事求是的,既包括他本人過去交易的一些細節,又為普通交易者提供了以下具體的交
易指南:
研究市場和股票的表現;
分析領頭羊板塊;
把握市場時機;
資金管理;
情緒控制。
在對《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商》經典之作進行註解和編輯的過程中,股票交易商、研究利弗莫爾的一流專家理查
德
·
斯密特恩使傑西
·
利弗莫爾的交易哲學和方法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斯密特恩根據利弗莫爾的私人文件和對其家
人的訪談,向我們提供了他對利弗莫爾交易方法的深刻看法,這些看法是非常寶貴的。與此同時,他還就如何把
利弗莫爾的交易法和當代技術分析結合起來提出一些忠告。本書還包括利弗莫爾的市場交易秘訣,這些秘訣至今
仍然很實用。
10.GoldmanSachs:TheCultureofSuccess
中文名:
《高盛文化:華爾街最有名的投資銀行》
(點擊進入下載
鏈接)
簡介:
本世紀初,高盛只是一個很小的家庭企業,盛譽不響但是有著偉大的夢想。如今高盛已經成為世界最著名
的投資銀行之一,它的成長歷程是
20
世紀中最偉大的金融公司發跡史。高盛成功的三個支柱
;
領導層,職員和公
司文化。
這是一本至今少有的,揭示一個偉大機構
——
華爾街上最後一家私人合夥制公司
——
內部秘密和華爾街金融世界
運轉情況的高水平著作。本世紀初,高盛只是一個很小的家庭企業,盛譽不響但是有著偉大的夢想。如今高盛已
經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投資銀行之一,它的成長歷程是
20
世紀中最偉大的金融公司發跡史。高盛成功的三個支柱
;
領導層,職員和公司文化。
作者簡介:
里莎
·
埃迪里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專業和城市規劃專業碩士,
曾是高盛公司副總和外匯交易員,
她在美國洛
杉磯長大,現在和丈夫及他們的三個孩子定居在英國。
11.TheHouseofMorgan:
中文名:
《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
(
點擊進入
下載鏈接
)
簡介:《摩根財團》榮獲
1990
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也許是迄今為止有關美國銀行王朝歷史的第一部宏篇巨著。
本書暢銷書《福特》和《洛克菲勒》一樣,展現了史詩小說般的宏大場面和磅礴氣勢,追溯了
J.P.
摩根帝國從維
多利亞時代在倫敦默默創業開始,
―
直到
1987
年股市崩潰時期的歷史。本書是一卷豐富的歷史全景圖,描述了
摩根四代人和他們所創造的威力巨大而又秘不外露的公司
――J
.
P
.摩根公司
(
摩根擔保公司
)
、摩根士丹利和摩
根建富。
作者簡介
羅恩
・
徹諾獲得耶魯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學位。他曾在
20
多家國家級和地區級的刊物上
發表關於商業和政治方面的文章。在開始撰寫《摩根財團》之前,他在名為
「
二十世紀基金
」
的公共政策基金負責
金融政策的研究。他居住在紐約。
12.WallStreet:AHistory:
中文名:(未找到中文版)
13.TheMurd
erofLehmanBrothers:AnInsider』sLookattheGlobalMeltdown
中文直譯:《誰謀殺了雷曼兄弟:一個內幕者所看到的一起金融災難》
簡介:在雷曼集團倒下的一周年之際,一名有著
20
年經驗的老兵兼資深投行家
JosephTibman
用平淡的語言
闡述了捲入這場災難的人和事。他所能講述的,是作為一名獻身給雷曼
20
年的人才能講述出來的故事。
JosephTibman
是作者的筆名。作者詳細解釋了在雷曼
CEO
過世之後,雷曼集團內部的兩大腐敗的利益團體:
投行集團和股票交易集團的故事。
14.OntheBrink:
中文名:
《危崖之邊》
(
點擊進入網路文庫,英文版。此書是今年出版,所以中文版肯定還要等段時間
)
簡介:本書作者是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的金融危機回憶錄。保爾森
2006
年由高盛集團的
CEO
提升為美國財
政部長,也由此由一個商人踏上了從政的道路。
保爾森萬萬沒有想到在接任的一年之後,
美國的幾大財團:
貝爾斯登
(
BearStearns
)
,
房利美
(
FreddieMac
)
,
房地美(
FannieMae
),雷曼兄弟,美國國際集團(
AIG
),美林,花旗集團都臨近倒閉的邊緣。一場席捲全
球的經濟危機由此開始。
而保爾森,
就在這場金融風暴的中央。
本書由他自己的角度,
快速的闡述了他臨危受命,
在危急時刻做出的決策,
以及在那段風雨欲來的日子,發生在華爾街巨頭們和政要們之間的事。
15.HouseofCards:
16.TooBigtoFail:
FinancialSystem-andThemselves
17.Liquidated:AnEthnographyofWallStreet
18.Fortune』sFormula:TheUntoldStoryof
andWallStreet
『肆』 華爾街人物故事
1、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歲(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經歷了美國1929年股災仍能積累幾千萬美元財富的大投資家
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風險投資家,一位曾經征服了華爾街,後又征服了華盛頓的最著名、最受人敬慕的人物。1897年以300美元做風險投資起家,32歲積累了320萬元的財富,經歷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之後,仍能積累起幾千萬美元的財富。巴魯克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幾位「既賺了錢又保存了勝利果實的大炒家」。
據估計,巴魯克1929年財產最高值可能在2200萬元至2500萬美元之間。1931年11的財產清單顯示巴魯克那時的總資產是1600萬美元,其中現金870萬美元,股票369萬美元,債券306萬美元,借貸55萬元。巴魯克留下來的物業價值超過了1400萬美元,一生對各項事業的捐款將近2000萬美元。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巴魯克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也是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說:「巴魯克是能最好把握時機的投資者,他的哲學是,只求做好但不貪婪。他從不等待最高點或最低點。他在弱市中買,在強市中賣。他提倡早買早賣。」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
巴魯克的一個經典小故事:有一天,他在華爾街上擦鞋,擦鞋童向他提供了股票賺錢的秘訣。巴魯克一回到辦公室就把所有的股票全部拋出去了。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他很多關於投資的深刻認識都是從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來的。比如,巴魯克主張一個非常簡單的標准,來鑒別何時算是應該買入的低價和該賣出的高位:當人們都為股市歡呼時,你就得果斷賣出,別管它還會不會繼續漲;當股票便宜到沒人想要的時候,你應該敢於買進,不要管它是否還會再下跌。人們常常驚異巴魯克的判斷力,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
經典名著《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探討群體的病態心理現象,作者是Charles Mackay,第一版寫於1841年。該書是巴魯克最喜歡的一本書。該書目前享有的聲望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位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巴魯克曾經鼓勵、促成了該書在1932年的再版發行,並且為之撰寫了一篇序言。巴魯克稱贊這本書為研究自於各種經濟活動中的人的心理現象提供了啟示。
2.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享年63歲(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
Livermore在15歲的時候開始股票交易,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他在美國股票市場上四起四落,驚心動魄的戰史,以及他表現出來的驚人意志力和智慧,至今仍令人們十分敬佩。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Livermore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1940年11月28日,Livermore因為嚴重的抑鬱症開槍自殺身亡。死時留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的一生是個失敗。
●《股票作手回憶錄》是各方公認的經典投資書籍
無論是投機者,還是價值投資者,都認為以Livermore生平為背景的一本書《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股票作手回憶錄)》是一本投資經典書籍。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為價值投資者認為的好書,投機者往往不屑一顧,反之亦然。
如果只選10本最經典的投資書籍,相信《股票作手回憶錄》定能入選。
●Jesse Livermore的交易策略
Livermore這位隱逸天才的那些富有革命性的交易策略,今天的人們仍然在使用。Livermore的交易策略是在自己多年的股票交易經歷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些策略,我總結概述如下:
(1)賺大錢不是靠個股價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動,也就是說不靠解盤,而靠評估整個市場和市場趨勢。能夠同時判斷正確又堅持不動的人很罕見,Livermore發現這是最難學習的一件事情。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確實了解這一點之後,他才能夠賺大錢。
(2)Livermore的交易系統的精華,是以研究大盤趨勢為基礎。一定要等到大盤上漲時,才開始買進,或者在大盤下跌時,才開始放空。Livermore說世界上最強、最真實的朋友,那就是大盤趨勢。當市場猶疑不決或是上下振盪的時候,Livermore總是呆在場外。Livermore不遺餘力地一再重復這些原則:一廂情願的想法必須徹底消除;假如你不放過每一個交易日,天天投機,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僅有廖廖可數的幾次機會,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這些時機,才可以允許自己下場開立頭寸;在上述時機之外的空當里,你應該讓市場逐步醞釀下一場大幅運動。
(3)操作時一定要追隨領頭羊,其他股票何去何從用不著考慮。你關注的重點應該是那些領頭行業和強勢行業中的領頭股票。領頭羊股票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突破阻力區域、率先創造新的最高價格。要保持思想的靈活性,記住,今天的領頭羊也許不是兩年之後的領頭羊。正如婦女的衣服、帽子、人造珠寶的時尚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股票市場也不斷拋棄過去的領頭羊,新領頭羊取代了舊領頭羊的位置。以前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很難成為新的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經濟和商業情況的變化將產生更大預期利潤的新的交易機會。
(4)堅決執行止損規則。Livermore把自己的首次損失控制在10%以內。Livermore說,確保投機事業持續下去的惟一抉擇是,小心守護自己的資本帳戶,決不允許虧損大到足以威脅未來操作的程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堅決執行向上的金字塔買入原則。請記住,股票永遠不會太高,高到讓你不能開始買進,也不會低到不能開始賣出。但是在第一筆交易後,除非第一筆出現利潤,否則別做第二筆。Livermore說,如果你的頭筆交易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就絕不要繼續跟時,絕不要攤低虧損的頭寸。一定要把這個想法深深地刻在你的腦子里。只有當股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才繼續購買更多的股份。如果是向下放空,只有股價符合預計向下走時,才一路加碼。Livermore喜歡做空那些價格創新低的股票。
(6)避免購買那些低價的股票。大筆的利潤是在大的價格起伏中獲得的,它通常不會來自那些低價的股票。
3、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歲(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格雷厄姆:證券分析之父
格雷厄姆作為一代宗師,他的金融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重要的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格雷厄姆被喻為「華爾街院長」和「證券分析之父」。作為投資界最重要的思想家,對投資界的最大貢獻就是將明確的邏輯和理性帶到了微觀基本分析之中,並成為巴菲特等許多成功投資家的啟蒙宗師。與戴維•多德(David Dodd)所著的《Security Analysis(證券分析)》直到目前一直是投資界最經典和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1926年,格雷厄姆聯手傑羅姆•紐曼創建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並重回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授課直至1956年退休。雖然格雷厄姆的個人資產在1929年的股災遭受重創,但幸運的是,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卻倖存下來,並且開始不斷成長。到1956年結束時,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平均年回報率為17%。
格雷厄姆1948年創立的基金(GEICO)到1972年的24年裡增長了超過80倍以上,年均復利增長在20%以上。他取得的成就來自於他與生俱來的能力及終生與人為善的信念。
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評出了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 」,排名第四。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就是依據價值分析法在股票長期處於低價時買進,而在價格合適時賣出,「讓別人去賺多餘的利潤」。
格雷厄姆創造了「安全邊際」一詞來解釋他的常識性選股法則,既挑選那些暫時股價跌落,但是長期來看基本面牢靠的公司股票。任何投資的安全邊際產生於其購買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兩者差別越大(購入價低於實際價值),就越值得投資,無論從安全還是回報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投資界通常將這些情況稱為低估值(如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倍數股票。
●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
人們經常記得股神巴菲特說過這樣的話:「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其實,這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本人總結的投資要點。
格雷厄姆創造的「安全邊際」,是價值投資的精髓。
「安全邊際」為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
4.傑拉爾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歲?(1899年-1975年?)
●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
Gerald M. Loeb於1899年出生於舊金山,1921年開始證券投資,他幾乎終身都在E.F. Hutton工作,後來終於成為這家券商的副總裁。
Loeb是一位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他發現1929年股市實際上在9月3日就達到了最高點,這比大崩盤開始幾乎要早了整整2個月。
1935年,Loeb出版的《投資生存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是這樣描述的:我預見到1929年股市見頂,並及時拋空了股票。我能回憶起來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所有的股票並不是同時達到最高價位。在那年,我不僅不斷變換著手中交易的股票種類,而且股票的數量也在減少。當手中一隻只的股票開始「表現」不佳時,我就轉向其他表現尚佳的股票。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我完全退出了股市。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Gerald M. Loeb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進入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可能與我個人的投資偏好與投資哲學有關系。我個人認為,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心理因素。而Loeb在1935年就出版的《投資存亡戰》里就已經明確指出:在日趨成型的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說:「形成證券市場形態的唯一的但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眾心理。」心理狀況驅使人們在某種條件下以40倍及以上PE購買一隻股票,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卻又拒絕以10倍及以下PE購買同一隻股票。有時,股票的價值持續幾年被大眾高估,人們一直給出一個比理論估價高出許多的價格。同樣,理論上的價格低估往往也會持續多年。無論自己怎麼想都不重要,因為市場將自己得出股票價值到底是被高估了還是被低估了的結論。
我個人的感悟:A股2006-2007年的暴漲與2008年的暴跌,從基本面和技術面,都很難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很難得出股市走勢正常的結論。如果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看,市場走勢則顯得十分正常了。2006-2007年,股票新開戶人數急劇增加,投資者瘋狂地購買股票,如果只根據基本面來分析,歷史估價模型並不支持過高的價格,投資者就會過早退出市場(趙XX同志在3000點即已經基本退出市場就是這樣投資者的代表,當然我並不認為趙同志的操作有什麼不對)。2008年的下跌趨勢形成後,投資者視股票如毒品,瘋狂賣出股票,資金連續大規模地從股市中撤退而流回銀行(2008年各月的定期存款增長率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以至於大盤跌到歷史最低市盈率時,大家似乎仍不願意入場,似乎仍看到不到大盤最終的底部在哪裡。這些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大眾心理。
5.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享年96歲(1903年7月21日-1999年)
●最偉大的贏利記錄:68年的投資生涯,沒有一年賠過錢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在68年的投資生涯中,沒有一年賠過錢。我個人的感覺:這一歷史恐怕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能夠打破。巴菲特過去51年的投資生涯中,也有一年是虧損的。
美國「保護者共同基金公司」的伊始人,是合股基金的開路先鋒,是美國開放式基金之父。1929年初涉華爾街,是美國唯一一個同時在華爾街經歷了1929年大蕭條和1987年股市崩潰的投資家,不僅兩次都免遭損失,而且在大災中取得了驕人收益。
紐伯格沒有讀過大學,也沒有上過商業學校,被業內人士稱為世紀長壽炒股贏家。他的成功不僅是擁有巨大的財富,還有長壽和美滿的家庭。
●羅伊•紐伯格的成功投資十原則
紐伯格從幾百件實際教訓中歸納了十條最重要的法則。在近70年的投資和交易中,他一直遵守安,這十條法則使他受益匪淺。
一、了解自己
紐伯格說:我認為我本身的素質適合在華爾街工作。當我還是B.奧特曼的買家時,我把所有的股票轉換成現金,又把現金轉換股票。對我來講,交易更多出於本能、天分和當機立斷。它不像長期投資需要耐心。在分析過各種紛亂交織的因素後,如果你能做出有利的決定,那麼,你就是那種適合入市的人。測試一下你的性情、脾氣。你是否有投機心理?對於風險你是否會感到不安?你要百分之百地、誠實地回答你自己。你做判斷時應該是冷靜的、沉著的,沉著並不意味著遲鈍。有時一次行動是相當迅速的。沉著的意思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審慎的判斷。如果你事先准備工作做得好,當機立斷是不成問題的。如果你覺得錯了,趕快退出來,股市不像房地產那樣需要很長時間辦理手續,才能改正。你是隨時可以從中逃出來的。你需要有較多的精力,對數字快速反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常識。你應該對你做的事情有興趣。最初我對這個市場感興趣,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我不想輸,我想贏。投資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你最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專業投資,如果你對知之甚少,或者根本沒有對公司及細節進行分析,你最好還是離它遠點。
筆者的感悟: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股市是按照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的,人性的弱點是很難改變的。只有戰勝自己的人性弱點,才能戰勝自我,才有可能成為股市中10%的贏利者。
二、向成功的投資者學習
紐伯格說:回過頭來看看那些成功的投資者,很明顯,他們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他們的路都通成功。你可以學習成功的投資者的經驗,但不要盲目追隨他們。因為你的個性,你的需要與別人不同。你可從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中選擇適合你本身、適合周圍環境的東西。紐伯格推薦的成功的投資者前幾位是:沃倫•巴菲特、本傑明•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喬治•索羅斯和吉米•羅傑斯。
筆者的感悟:我最重要的投資感悟的第一條是「想成為佼佼者,先向佼佼者學習」,第三條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各種方法都有可能賺錢」,別人成功的方法,不見得適合自己。最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羊市」思維
紐伯格說:個人投資者對一支股票的影響,有時會讓它上下浮動10個百分點,但那隻是一瞬間,一般是一天,不會超過一個星期。這種市場即非牛市也非熊市。我稱這樣的市場為「羊市」。有時羊群會遭到殺戮,有時會被剪掉一身羊毛。有時可以幸運地逃脫,保住羊毛。「羊市」與時裝業有些類似。時裝大師設計新款時裝,二流設計師仿製它,千千萬成的人追趕它,所以裙子忽短忽長。不要低估心理學在股票中的作用,買股票的比賣股票的還要緊張,反之亦然。除去經濟統計學和證券分析因素外,許多因素影響買賣雙方的判斷,一次頭痛這樣的小事就會造成一次錯誤的買賣。在羊市中,人們會盡可能去想多數人會怎樣做。他們相信大多數人一定會排除困難找到一個有利的方案。這樣想是危險的,這樣做是會錯過機會的。設想大多數人是一機構群體,有時他們會互相牽累成為他們自己的犧牲品。
筆者的感悟:我認為心理因素是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因素,投資者的心理波動製造了90%的行情。
6.巴菲特
7.索羅斯
耳熟能詳的就不說了
他們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們可以拿錢去烤火,而在於它們對於這個世界偉大的愛
『伍』 最近寫外匯學習的文章,想起來美國華爾街兩個投資大鱷爭論的一個故事,有誰記得嗎
400美金翻了一萬倍那本書?還是索羅斯和羅傑斯的故事?
『陸』 2014年華爾街日報報道的外匯傳奇人物
真的,總是在知道裡面看到這樣的人,忍了好久了~~~你說你要是問了問題大家沒能力幫你回答也就算了;再其次要是回答出來了你不評論也忍忍接受了,畢竟誰也不是奔著那點可憐的網路經驗來回答問題的,更多的人在這里想要得到的是幫助到別人自己所能得到的成就感;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沒頭沒腦扔出一句就走了,我想請問你知道「問題」的概念是什麼么?你這么說一句算是個「問題」么,問題說不清楚你是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答復呢?難道讓大家去猜測你的意思么?真的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怎麼想的。。。
算了不說了,只是看到太多次了不吐不快,如果大家看到我這段覺得堵心就繞道當沒看到好了,不給你們添堵了~~~
『柒』 有影響力的金融人物有哪些
NO.1如果說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金融人物那麼就非上世紀的華爾街大空頭傑西·利弗莫爾 莫屬了。他的生平可謂一部傳奇。他的一生是瘋狂的。上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大崩盤引無數美國人傾家盪產,而他卻靠做空一戰成為幾乎華爾街最富有的人之一。道瓊從350的高位被打到45點。跌幅將近90%。美國股市大崩潰。盈利數億美元。被稱之為華爾街最大空頭。後來因為兒子自殺,妻子背叛各方面的因素,導致無法理性的從事交易,被市場打敗。最後自殺。
NO.2 查理丹尼斯。商品期貨發家,400美元經歷15年時間神奇的變成2億美元的傳奇。後在股市上遭遇挫折。
NO.3。喬治。索羅斯,吉姆。羅傑斯、這兩位可是曾經的量子基金的黃金搭檔。對他們的事跡我就不用多說了。
NO.4美國股神 巴菲特。 日本股神 傳銀藏。
NO.5彼得。林奇 在彼得·林奇出任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的13年間,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
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基金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2%。
NO.6朱利安。羅伯遜。 這位大家應該不陌生,上世紀老虎基金創始人,是當時最大的對沖基金,量子基金在它面前都顯得遜色。戰績卓越。後來因為風險管理等各方面投資錯誤導致巨額虧損被迫清盤。
NO.7 約翰。保爾森 億萬富翁,是美國次貸危機中的最大贏家,在這次2008年金融危機中大肆做空而獲利,因此被人稱為「華爾街空神」。
我重點說一下傑西·利弗莫爾。為啥把他放在第一。因為索羅斯之流跟傑西·利弗莫爾幾乎沒啥可比性。
財富:在1914年傑西利弗莫爾破產了,但是在1929年他就賺到了1億美金(當年美國稅收才42億)
理論:突破新高思想、逐步加倉思想等全都是源自他
著作:《股票作手回憶錄》都快過100年了,這本書還是穩坐股市經典書籍第一把交椅。
大銀行家摩根以私人身份請求他不要在賣空了(相當於說你別在賺錢了)。
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他到白宮,請他把棉花期貨平倉以救國急。
而且還要說一點,傑西利弗莫爾在60多歲就自殺了,他的財富都是十幾年內聚集的。巴菲特和索羅斯都奮斗大半個世紀了。而且索羅斯之流是用基金來賺錢,用投資人的錢去生錢。而傑西利弗莫爾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是一匹孤狼。靠明銳的洞察力。孤軍奮戰。百戰不殆。
『捌』 華爾街全球投資銀行PE富人俱樂部 是違法的嗎。如果真象他們所...
華爾街的全球性投資銀行PE富人俱樂部,加入俱樂部,我們有這罐200元,成為10十億可能。富人俱樂部是做什麼的?他是什麼樣的機構?不要擔心,請繼續閱讀。
華爾街的全球投資銀行PE富人的俱樂部,高級盛大的財務,金融,投資,PE各方名人閉門協會在紐約華爾街舉行的2006年9月會議的實施秘書長是重量級的布希政府的高級成員。議員曾代表共和黨的利益的充分參與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博愛的世界頂級會話的機密安全,共200美元金融,貨幣,銀行,PE和其他各方大鱷成為該協會的執行委員會會議議程三天三夜,並最終決定華爾街街200在全球娛樂業務正式推動建立的全球性投資銀行在華爾街PE富人俱樂部。華爾街200娛樂業務是200美元開始,分為八個,到5000美元,在華爾街的發展,幾十年來在西方主要的金融中心,在西方名人的社會是沒有人,我不知道,沒有不玩娛樂聯誼項目。退出播放,旋轉播放。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路在全球的快速推進中,進入中國的俱樂部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經過多次談判與中國的高級助手和談判,很快就被中國的理解和認同,但中國高級俱樂部將開始$ 200美元元至200元人民幣直接改變嗎?普通的人當道的今天,真正的心臟可以改變命運的考慮。俱樂部全球事務事實根據的要求和俱樂部在中國的研究,決定直接模式完全復制到中國,不僅改變人民幣元人民幣元人民幣元人民幣USD USD $?,其他規則保持不變,華爾街200娛樂圈中完整地保留了長期發展的本質。根據調研情況看,開始後的第一年,將有可能請求,而不是200元。在報道中國相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開展的業務透明,公開,公平,公正,投資小,可兼職,全職之外,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包容性的。豐富擴大的朋友圈,有愛心,熱心公益,獲得快樂,窮人創造財富,改變命運的真正的機會。感恩節感恩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感恩節的網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的智慧,今天的中國人有千年一遇千載難逢的機會。中國市場是其全球業務的一個分支。從華爾街街在紐約2006年9月,自成立以來,在全球的成員建立一個堅實,穩定的,喜歡一個重要的影響力在世界的豐富的大家族俱樂部的快速步伐的發展,全球俱樂部迅速成為一個成功的典範,培養了大量的豐富的新貴,在美國,歐洲和日??本。 2011年,俱樂部到中國來!特大利好:2011年全球事務的「俱樂部」年度! 「年度最佳俱樂部」,勢必是大發展的一年!我相信,中國將繼續涌現一批新富。
『玖』 華爾街風雲人物
傑西·利弗莫爾(JesseLivermore)——特立獨行的曠世奇才,他那些革命性的操作策略,至今仍得以運用。利弗莫爾曾經賺取巨額財富,又多次賠得一文不名,最終陷入麻煩不斷的個人問題和嚴重的抑鬱症之中
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Baruch)——聰明而老到的金融家,他依靠成功的操作成為巨富,而金融交易同樣功成名就,後來又在美國最高權
傑拉爾德·勒伯(GeraldMLoeb)——金融作家、證券經紀人以及短線高手。他嚴守交易規則,視市場為「戰場」,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賺得數百萬美元。
尼古拉斯·達瓦斯(NicolasDarvas)——這位「圈外人」,幾乎是無意中在股市首獲成功,從而便開始追求成功的股票交易。歷經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但他從未動搖過,最終收獲回報。他不僅賺得數百萬美元,而且還成為《時代》(Time)雜志的專題人物。
威廉·歐奈爾(WilliamJO Neil)——他實事求是,孜孜不倦,從未停止過詳盡的研究與分析,操作時嚴遵守則,從而在股票交易中發家致富。後來,他又利用在股市中賺得的利潤,創辦了投資研究資訊公司,為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服務,頗為成功。
利弗莫爾和巴魯克在20世紀初名聲大振。他們形成了新的守則,創下了新的先例,因而取得了驚人的成功,賺取了巨額的財富。盡管利弗莫爾一路上曾多次失利,也曾有過艱辛,但他仍是真正意義上的股市天才,既獲得了巨大財富,也取得了偉大的個人成就。他與商界最成功的人士交往,多年來被許多人視為最優秀的股市高手。
伯納德·巴魯克在股市的成功,為他在商界帶來了好運。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既是金融家,又盡享政壇成功,曾經協助起草《巴黎和平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擔任威爾遜總統的戰時工業委員會主席。
傑拉爾德·勒伯同樣是華爾街的傳奇人物,盡管他走的是一條鬧中取靜的道路。在5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不僅在股票交易「戰場」成功積累了大量財富,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股票經紀人和金融作家。他還不得不與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一爭高下。1935年,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被擺上書架,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勒伯的《投資存亡戰》(BattleforInvestmentSurvival)面市。兩種迥然不同的投資風格各不相讓,格雷厄姆倡導的是買入並持有的長期策略,而勒伯則宣稱,自己的短線交易風格,最適於在股市獲得成功和實現高額利潤。
尼古拉斯·達瓦斯藉以成功的「達瓦斯方法」,曾經一度引起了整個美國的關注。當時,《時代》雜志專題報道了他的故事,而他親筆撰寫的《我如何從股市賺了200萬》(HowIMade$2000000intheStockMarket)一書,在1960年出版時便成為全美暢銷書。達瓦斯的經歷向所有雄心勃勃的入市者證明,即使沒有直接參與證券業,只要付出應有的努力,任何人都能從股市中獲得金錢回報。 尼古拉斯·達瓦斯根據其傳奇經歷所寫的自傳《我如何從股市賺了200萬》已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威廉·歐奈爾演繹了現代成功的偉大故事。他通過股票交易積累財富,然後將戰利品用於創辦成功的企業,支持投資領域。他創立的企業威廉·歐奈爾公司(WilliamO Neil&Co)主要為投資機構服務,而《投資者商業日報》(Investor sBusinessDaily)則服務於散戶投資者。今天,它們被看做可靠的研究和投資信息的來源。歐奈爾的「CANSLIM」方法,則成為許多散戶投資者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