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外匯儲備現狀是多少 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
截至2018年9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為31097.16億美元。
外匯儲備過多可能引起的問題:
1、外匯儲備的過度增長,有可能通過基礎貨幣的擴張,引發泡沫經濟或通貨膨脹風險。而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是威脅經濟穩定高速增長的兩大宿敵。盡管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沖銷干預吸收過多的貨幣,但是,其效果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從市場的承受能力來看,央行每年大規模發行票據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一旦出現通貨膨脹風險,央行會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2、過多的外匯儲備有可能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和財富增長速度。這一結論主要來自以下三個觀點:其一,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率要遠遠低於外商直接投資的收益率,二者的差額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國民財富的流失。據推測,通常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大概在3%左右,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平均收益率至少達到10%。其二,央行發行票據回籠貨幣需要支付利息,而外匯儲備利息形成央行收入,當前者大於後者時,央行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會相應上升。其三,官方外匯儲備屬於短期、低收益對外投資,而民間對外資產主要為中長期、高收益投資,因此,前者的比重過高會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
3、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劇貿易摩擦。國外一些人士一直把外匯儲備的增加作為中國政府阻止人民幣升值和操縱外匯市場的「證據」,並據此要求中國擴大匯率制度彈性和實現人民幣升值。此外,一部分發達國家政府也會以人民幣匯率問題為借口,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貿易保護措施。
由此可見,由國際收支失衡引起的外匯儲備過度增長,不僅妨礙了對外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且「威脅」著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物價水平較低、就業狀況有所好轉的宏觀形勢下,國際收支不平衡正在成為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突出矛盾。正是基於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指出,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
② 中國外匯儲備的狀況發展
中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台)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 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2010年12月國家外匯儲備28473.38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億美元。
中國外匯儲備--2010年單位:億美元 月份 數額 1 24152.21 2 24245.91 3 24470.84 4 24905.12 5 24395.06 6 24542.75 7 25388.94 8 25478.38 9 26483.03 10 27608.99 11 27678.09 12 28473.38 2009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1316億美元,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另外,6月M2同比增長28.46%,創下1996年5月份以來新高,而M1同比增長24.79%,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2009年7月15日的數據, 2009年上半年,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貨幣信貸快速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
國家外匯儲備增長17.84%
2009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1316億美元,同比增長17.84%。上半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1856億美元,同比少增950億美元。6月份外匯儲備增加421億美元,同比多增302億美元。6月末人民幣匯率為1美元兌6.8319元人民幣。
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加速融入全球經濟,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順差,對國民經濟影響日益增強,加之西方經濟持續低迷,促使外國直接投資大幅度增加,全年增量超過500億美元。2001年全年外匯儲備凈增466億美元,外匯儲備量突破2000億美元居於世界第二位。伴隨著入世後外匯儲備規模的較快增長,2001年,外匯儲備經營以規范化、專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建立了投資基準經營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框架,完善了大規模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
與此同時,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高速增長,總值超過6000億美元。此外,美元利率的下降使得人民幣利率水平高於美元,進一步促進了外匯的流入。因此,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中國的外匯儲備出現大幅增長,2006年2月底更是達到8536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的8501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三季度,我國對外金融凈資產17962億美元,同時外匯儲備達到了38877億美元。
中國成立外匯管理機構20年來,外匯儲備規模增長了78倍。
2015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8430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1428元人民幣,比上年升值0.8%。
12月減少1079億美元
2015年12月,外匯儲備減少1079億美元,全年累計出現了首次下滑,當月降幅超出經濟學家的預估,人民幣貶值擔憂加劇。
2015年12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為3.33萬億美元,較11月下降創紀錄的1079億美元。
在經濟減速和股市重挫之際,中國政府為了抑制人民幣貶值而消耗了外匯儲備。人民幣兌美元周四跌至五年低點,當日央行把中間價設於出乎意料的低位,暗示其對人民幣貶值的容忍度上升。
2015年1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3304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5127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2284元人民幣,比上年貶值1.4%。
③ 現狀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如題 謝謝了
外匯損失驚人 中共做傻事?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巨大,近年來更是急劇增加。大陸國家發改委專家最近撰文指出,大陸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外匯分流非常緊迫。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需要盡快國際化和自由兌換,中共堅持購買巨額外債,以及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讓民眾苦不堪言。 大陸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日前撰文指出,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如果將每年的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後不同的匯率水平計算匯率成本,截至去年(2010年)年底,7年來央行新增外匯儲備的匯率損失高達2,711億美元。 文章談到,如果未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到6,這一損失將攀升到5,786億美元。 張岸元強調,這一損失肯定無法通過外匯投資收益來進行彌補,除了作為「政府錢袋子」的中央銀行,不會有任何一家商業性機構做這種賠本買賣。他認為,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流是很急迫的事情。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30,447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 香港《東方日報》發表文章「外儲損失二萬億誰來承擔此罪責」指出,按照張岸元的計算,中國過去7年間的外匯儲備損失近兩萬億人民幣,平均每個中國人為此損失1400多元。當局號稱沒有資金來實施全民公費醫療,而全國一年的公費醫療僅需四千億元人民幣,這7年間的外儲損失已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金融管理系教授孫來祥,他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中國沒有必要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當局需要改變外匯管理高度集中的模式,讓人民幣市場化,讓企業擁有更大的外匯管理權力。 超高的外匯儲備,使大陸的資金流入和流出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從國外「輸入」;另一方面,當局通過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向國外「輸出」巨額廉價資金。 按照中國的外匯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來平衡,去年(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8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8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6倍。 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由此造成的荒謬現象是: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的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那麼,中共為什麼要做如此的「傻事」?當局為什麼不「將出口創匯所得還利於民,對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者「減少商品出口,將更多商品投放國內市場」呢?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時事評論作者高紫檀在《新紀元》周刊撰文指出,早在中共建政之初,就曾搞出一個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壓低農產品價格以剝削農民來養工人。現在中共搞的是國內外商品價格「剪刀差」,也就是通過剝削廉價勞力、出口廉價商品來出口創匯,然後再加上它的外匯政策,多次掠奪老百姓的財富。 高紫檀認為,這3萬億的外匯儲備實質上已經成為中共的黨產,民眾根本不知道它的具體用途,更談不上對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有任何的決定權。
④ 中國外匯儲備的情況及外匯儲備量的多少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是我可能要考試的論述題,所以只需要點,不能太多,答不完)
哈哈哈!!!
據報道, 今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達2428億美元 [1],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9.6萬億元人民幣, 或約1.1萬億美元 [2]。 按照上面數據,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 與官方所公布的中國國債的數額大致相抵(2334億美元, [3])。
在全球范圍內看,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絕對值僅次於日本 (四千餘億美元), 大於台灣、香港和南韓 (三者外匯儲備分別介於一千億至一千三百餘億美元之間)。[4]
毋庸置疑, 中國的龐大外匯儲備對於穩定國際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 中國作為一個大陸型經濟, 仍然施行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 維持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反擠兌的應急基金是否有必要,實在值得探討。 有人說龐大的外匯儲備有助於提高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我看這也不見得:日本外匯儲備的絕對值,以及台灣外匯儲備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均比中國大陸為高。 目前並沒有數據表明日本與台灣對於外國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根據專家估計, 中國放在國外的這些外匯每年收益率應在5%左右 [1] 。 考慮到通貨膨脹及美元貶值的因素, 筆者估計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 如果能將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後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於普及教育、醫療與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如建立全國信用信息系統),並相應給與政策上的支持, 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長治久安的作用。 退一步說,如果這一筆錢能用來償還中國政府歷年發行的國債(國庫卷),那麼這筆龐大的民間資金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著巨大的推動。
據目前所知,中國外匯儲備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 [1] 。 中國的國債與外匯儲備的同時增長相當於一個非常奇異的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a) 政府以國庫卷的形式從民間搜集資金; (b) 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特別是美元); (c) 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特別是美國國債) 。 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 向美國人貸款。 而如前所述, 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外匯儲備的增加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位於紐約的兩位學者曾經系統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為外匯儲備增加所付出的巨大的機會成本 [5] 。 他們認為, 東亞國家過去十年間為積攢外匯儲備付出的代價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 筆者認為, 兩位學者的分析有著獨特的視角, 值得人們深思。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 有關中國外匯儲備的利弊得失, 國內的媒體、政府機構、甚至學術界對「利」強調的比較多, 對「弊」(代價或機會成本)討論較少。 筆者此文的目的, 是拋磚引玉, 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至於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以後為實現這一長遠計劃如何實際操作, 這是另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可以進一步討論。 這里我只能粗線條地談一點我的看法:
1. 「出口創匯」可以是現時政府經濟政策的一部分, 但不應成為政府經濟目標的主要或決定性的部分。 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更有效和公平地配置國內資源, 包括資金的資源。 一面在國內舉債,一面向國外大規模購買外國債卷, 這本身既無效益, 又不公平(有劫貧濟富之嫌) 。 筆者認為, 在不造成貿易逆差的前提下, 適當讓人民幣升值, 有助於提高人民購買力, 吸引國外投資者, 未嘗不是好事。「出口創匯」的目標應由「進出口總體平衡」的宏觀目標取代。
2. 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那麼在轉換外匯成人民幣實際操作上應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 盡量減少對本國利益和國際金融秩序的傷害。 近期應以停止外匯儲備增長為目標, 減少收購外幣及國外債卷的政府行為, 以後逐步減持國外債卷和外匯。 為減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應進一步放寬民間對外幣的擁有、流通和使用, 同時適當增加人民幣貨幣供給, 進一步降低利率。 國內近幾年物價指數疲軟, 也說明還有進一步降低利率的空間。
(要點自己總結了.呵呵)
⑤ 中國外匯的使用情況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巨大,近年來更是急劇增加。大陸國家發改委專家最近撰文指出,大陸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外匯分流非常緊迫。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需要盡快國際化和自由兌換,中共堅持購買巨額外債,以及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讓民眾苦不堪言。大陸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日前撰文指出,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如果將每年的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後不同的匯率水平計算匯率成本,截至去年(2010年)年底,7年來央行新增外匯儲備的匯率損失高達2,711億美元。文章談到,如果未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到6,這一損失將攀升到5,786億美元。張岸元強調,這一損失肯定無法通過外匯投資收益來進行彌補,除了作為「政府錢袋子」的中央銀行,不會有任何一家商業性機構做這種賠本買賣。他認為,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流是很急迫的事情。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30,447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香港《東方日報》發表文章「外儲損失二萬億誰來承擔此罪責」指出,按照張岸元的計算,中國過去7年間的外匯儲備損失近兩萬億人民幣,平均每個中國人為此損失1400多元。當局號稱沒有資金來實施全民公費醫療,而全國一年的公費醫療僅需四千億元人民幣,這7年間的外儲損失已遠遠超過這一數字。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金融管理系教授孫來祥,他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中國沒有必要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當局需要改變外匯管理高度集中的模式,讓人民幣市場化,讓企業擁有更大的外匯管理權力。超高的外匯儲備,使大陸的資金流入和流出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從國外「輸入」;另一方面,當局通過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向國外「輸出」巨額廉價資金。按照中國的外匯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來平衡,去年(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8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8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6倍。
⑥ 我國外匯儲備現狀
到2005年9月為止,我國外匯儲備已達7690億美元,預計全年外匯儲備將達8200億美元左右。其中版一些資金來自商品貿易順權差,一些來自外國直接投資或外幣貸款,但大部分是通過隱蔽渠道進入中國的。
在這7690億美元中,一部分包括美國國債和別的國家的國債、一部分金融債卷和企業債卷,和別的一些金融資產,短期的和長期的都有,還包括一部分可兌換流通現金。這樣做就是就是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
⑦ 中國外匯儲備現狀
國家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統計月度 指標值(億美元) 漲跌額 漲跌幅
2011-03 30446. 74 0.00 0.00%
2011-02 29913.86 0.00 0.00%
2011-01 29316.74 0.00 0.00%
2010-12 28473.38 0.00 0.00%
中國外匯儲備不僅規模過大,而且增勢迅猛。2010年6月突破2萬億美元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又上漲了1萬億美元。奧尼爾認為,中國外匯儲備之所以短期迅速增加,並不是貿易導致的,而是與人民幣的匯率直接相關。
中國在2011年第一季度外匯儲備同比增加24.4%。這一快速的增長率值得關注。由於中國外貿第一季度出現了小額逆差,因此新增外匯儲備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帶動下,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和投機性「熱錢」加速流進中國。
當全球最主要儲備貨幣美元在美國政府政策影響下人為貶值後,全球投資者轉向更為堅挺的人民幣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擁有3萬億美元外儲的中國,肯定不會坐等財富縮水,這就要求尋找資產管理多樣化的途徑,比如說加大主權投資基金的投資范圍等。
另外,過於龐大的外匯儲備加大了通脹壓力,降低了央行使用貨幣政策工具解決流動性過剩的效果。奧尼爾提出的解決方式是加快人民幣的升值步伐和浮動空間,他認為這樣做能使人民幣的走向趨勢更不容易預測,這對人民幣是一件好事。
⑧ 中國外匯儲備已連續8個月回升了嗎
據報道,10月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表示,截至2017年9月末,外匯儲備規模為31085億美元,較8月末上升170億美元,升幅為0.5%,為連續第八個月出現回升。
隨著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的有序推進,我國的經濟和金融將呈現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繼續促進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保持平衡穩定,在國內經濟保持穩中向好、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市場預期進一步趨穩的情況下,我國跨境資金流動保持穩定的基礎將更加堅實。
希望中國早日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⑨ 中國的外匯儲備現狀
很被動啊。
太多了,都全球第一了;
其中美元比例太大了,收益又很低(與通脹率版比),量化寬松權來兩下,貶得慌啊;
拿著都沒法在美國爽快用,你要的美國人不給,或限制你,美國人給你的,你看不上,目前民用飛機還行,但不能當飯吃當衣穿當IPAD玩;
你能買的,石油、黃金、礦產資源、公司股份,只要你買價格一定漲;
國家拿著也想賣給老百姓,但價格太貴,老百姓不要;價格便宜點,做外貿的商人又,不肯,他們找關系向商務部忽悠,由商務部向國務院疏通,逼得周行長只能做主人民銀行報銷,放出人民幣咬人,痛啊。
過吧,一天一天過下去,沒准那天有行情,中國能解套,周行長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