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郭鶴年糖期貨

郭鶴年糖期貨

發布時間:2021-08-04 03:55:36

『壹』 郭鶴年 南洋兄弟 新鴻基郭氏三兄弟 金龍魚食用油的老闆

郭鶴年
郭鶴年:男,1923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新山市,祖籍中國福建,40年代後期,他從新山英文書院和萊佛士書院學成畢業後,曾在父親的公司里做幫手,1949年創辦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經過30多年的艱苦努力,他的郭氏集團滲透到世界各地:除在本國擁有眾多企業外,新加坡、泰國、中國、印尼、斐濟和澳大利亞等是他的主要經營范圍:經營的業務也極為多樣化,從甘蔗種植、製造糖、麵粉、飼料、油脂、礦山,一直到金融、酒店、產業、種植業、商貿和船運等等;擁有數10億美元的資產,是馬來西亞數一數二的大富豪。

一九四八年,郭鶴年自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畢業不久後,在新加坡創辦了利克務公司,主要是經營輪船航運及一般商務,這是郭鶴年創業之始。之後,郭鶴年涉及大馬船運業,可說與此息息相關。創立公司翌年,父親郭欽鑒逝世。郭家經過開會後,議決由他領導家族事業,並組織郭兄弟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經理。當時,只有廿五歲的郭鶴年便接過重擔,正式執掌家族事業,並在他的領導下,把它發展為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

一九六七年,郭鶴年結識印尼首富林紹良,並供應白糖給林氏旗下的布洛公司,將版圖擴展至印尼。一九六八年,他創立了旗艦公司玻璃市種植,大量種植甘蔗以供煉糖廠做原料用途。一九七○年,他在世界糖價上升前,大舉在國際市場收購白糖及投資白糖期貨。一九七一年開始,他正式進軍酒店業,投下一億馬幣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後,他更分別在各國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據點,從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濟等一路延伸至中國,並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團。 不過,八十年代初期卻是他事業的低潮期。當時,由於世界性經濟不景,航運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貨輪的貨運量大減,使他蒙受嚴重虧損。估計當時的損失介於一億至二億美元左右。

八十年代末期,郭鶴年決定大舉投資中國,投下數以十億計的鉅資,使他成為馬來西亞企業進軍中國的開路先鋒,今日終得以分享最豐厚的回酬。九十年代,郭鶴年更將觸角伸及傳媒及影視業。他在香港的旗艦嘉里集團,從英國人手中收購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使他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傳媒大亨;入主香港無線電視,也使他的業務版圖跨入影視業。 後來,他在中國北京投資四億八千萬美元,建造世界貿易中心,更是備受國際關注的重要投資。從九十年代開始,〈福布斯〉雜志幾乎每年皆把郭鶴年列為亞洲十大富豪之一。根據〈澳洲人報〉在今年三月公布的亞洲富豪排行榜,郭鶴年以四十億美元的身家高居大馬富豪榜首。
曾擔任馬來西亞駐美國大使和馬來西亞旅遊局主席

『貳』 馬來西亞的首富是誰

他一人身兼「兩王」,先有「亞洲糖王」的美譽,後又有「酒店大王」之稱,可他的事業還不僅限於此。 他一人身兼「 兩王」,先是享有「亞洲糖王」的美譽,後來又有「酒店大王」之稱,可他的事業還不僅限於此。從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傳媒到糧油,他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也創造了無數的奇跡。他可能是除了政治領袖外,最廣為人知的馬來西亞人。他就是傑出的企業家、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郭鶴年的祖籍在中國福建福州。他的父親郭欽鑒於1909年飄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從店員做起,後來自己開了家咖啡館。經過數年努力,創辦了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為主的東升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鶴年是郭欽鑒的幼子,他從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學成畢業後,便給經營白糖及米糧買賣生意的父親做幫手。1948年,郭鶴年在新加坡創辦了主營輪船航運的船務公司,這成為他的創業之始。 郭鶴年在二十餘歲便能創業,固然與他出身富裕有關。然而,個人的膽識、才能以及超強的判斷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才是他日後征戰商海、名震四方的根本要素。 創立公司不久,父親郭欽鑒病故。郭家經過開會後,決議組建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並一致推舉博學多才的郭鶴年出任公司董事長。就這樣,年紀輕輕的郭鶴年接過重擔,正式成為家族「掌門人」。 為進一步發展事業,郭鶴年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查,並學習商務知識。在倫敦,他對糖業的經營做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狀況也了如指掌。 回到馬來西亞後,郭鶴年將事業重點放在糖業經營上,並創辦了馬來西亞第一家製糖廠。他看準時機,迅速建立遍布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形成「原料-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體制。他順利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開墾成甘蔗種植園,大大增加了原料來源。在盯著糖業生產的同時,郭鶴年還關注著銷售市場的情況。他大膽決策,趕在世界糖價上升前,大舉在國際市場收購白糖,並投資糖期貨貿易。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利潤,為他日後擴大經營提供了資金保證。 到20世紀70年代,在國際市場上每年上市的1600萬噸糖中,郭氏企業集團控制了10%左右。在馬來西亞的糖業市場上,郭氏企業則佔到了80%的份額。郭鶴年成了名副其實的「糖王」。 締造王國打造香格里拉品牌 在挖到了糖業這第一桶金之後,郭鶴年並沒有止步。他躊躇滿志,在生意場上四面出擊。藉助於世界和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良機,靠著與政府、工商業界融洽相處的良好氛圍,郭鶴年全面擴展著他的經營領域。 郭鶴年投資建立了麵粉廠,並迅速發展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麵粉加工企業。 1971年,郭鶴年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合資建成了新加坡第一家豪華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而後,先後在吉隆坡、曼谷、漢城、香港、北京等大城市興建、經營酒店,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擴張,打造香格里拉酒店品牌。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內地,就已建了近20家香格里拉酒店。 郭鶴年在其他方面的經營也非常出色。到20世紀80年代,郭氏集團除在馬來西亞擁有眾多企業外,在新加坡、泰國、中國、印尼、斐濟和澳大利亞等地也打下一片天。

『叄』 郭鶴年怎樣擔綱糖業成為糖業霸主

郭鶴年的祖籍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親郭欽鑒於1909年出洋謀生,來到馬來西亞。先是當店員,後來自己開了家咖啡館,成了家。郭欽鑒的哥哥郭欽暖也在南洋,兄弟倆經過數年努力,共同創辦了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為主的東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鶴年是郭欽鑒的幼子,上面有兩個哥哥。他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優裕,嚴父慈母,弟兄3個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學校讀書。郭鶴年自幼聰明過人,而且非常好學。從英文學校畢業以後,他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在求學期間,他刻苦發奮,博覽群書,學習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他在這兒還認識了一位對政治頗為熱衷的同學,即是日後成為「新加坡強人」的李光耀。

1945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入侵東南亞。馬來西亞也被日軍佔領,並實行軍管。郭欽鑒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禍不單行,不久,與郭欽鑒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兒郭鶴青又被日本憲兵扣押。公司只好關門,郭鶴年也被迫中途輟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郭欽鑒重整河山,再次開張。東升有限公司不僅恢復了生意,而且,由於他們的精心經營,市場不斷擴大,發展得很快。然而,好景不長,郭欽鑒本來身體就欠佳,又因多年創業操勞過度,終於一病不起,於1948年病故。

父親去世前不久,郭鶴年在新加坡獨自創辦了從事航運業的利克務公司。由於父親的病故,他只好又回到馬來西亞。

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女士受過高等教育,是個識大體也很有眼光的聰慧女性,她不希望因為丈夫的死,使郭氏家族的事業分崩離析,建議郭鶴年與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們互相幫助,大家擰成一股繩,聯手重新創業。成功之後,郭鶴年說:「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勞,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郭氏兄弟遵照母親的意見,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遺產,並邀請堂兄弟們來共同商量,各人入股,於1949年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鶴年當時雖然才25歲,但他精明強干,博學多才,眾兄弟一致推舉他為公司的董事長。這樣,年紀輕輕的他便挑起了重擔,繼承父輩開創的基業,繼續經營大米、麵粉、豆類和糖。

與此同時,郭鶴年在新加坡創辦的利克務公司的業務也正常進行,而且越做越好,日漸紅火。1955年,郭鶴年將該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同時兼管。

身居要職的郭鶴年深知自己的擔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進一步發展事業,還必須拓寬眼界。為此,他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查,並學習商務知識。

在倫敦,郭鶴年對英國人優秀的經營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認真的學習和調查研究,他發現了糖業的潛在能力。於是,他把精力集中起來,專門地對糖業的經營做了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狀況有了更明確的認識。當時,馬來西亞人食用糖的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本國製糖業極為落後。郭鶴年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大刀闊斧地干一番。

歐洲之行不僅大大地豐富了郭鶴年的商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一個清醒的提示。1955年回國後,除了經營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又在新山市創辦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50年代後期,郭鶴年開始著手致力於糖業經營。

1955年,郭鶴年回到馬來亞,他在柔佛新山成立民天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商品貿易的生意。

通過民天有限公司和原本已成立的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同時應用在倫敦學到的現代商業管理經驗,郭鶴年大膽地改變營業方針,開始設法從泰國大量輸入白米,分銷至新加坡、柔佛及馬來亞各大城小鎮。這也是郭鶴年家族事業的重要轉折點,也是該家族跨國化企業的牛刀初試。很快,郭鶴年在馬來亞生意場上建立起知名度和信譽。同行都知道,新山郭家那個從英國回來的「羅拔」(Robert Knob)長袖善舞,不可小覷。

郭鶴年堂兄郭鶴堯在談到郭氏發跡時指出:「郭氏集團能夠今日在本地及國際上大展拳腳、一帆風順,主要是郭鶴年的眼光及工商業才華造成的!」

郭鶴堯繼而稱:郭氏兄弟集團的真正盈利並不是來自米業,而是靠「工業」;首先是靠煉「糖」工業,而且郭氏兄弟集團的真正發跡期,前後只不過30年!

作為兄長評價堂弟的業績,如非心悅誠服,郭鶴堯要說出這樣的話是不容易的:「我應該很公平地指出,過去30年來,鶴年對工商業的許多准確分析、判斷和決定,造就了郭氏兄弟集團今日的局面。」

1957年馬來亞宣告獨立。為了改變單一制的殖民地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多元化,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馬來亞聯邦以及稍後的馬來西亞政府(新加坡獨立後易名)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統治時期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1957年的「獨立憲法」默許非馬來人在經濟領域的活動自由,不受人為或法律上的干涉。從馬來亞1957年獨立後到1969,年「5·13」事件這段時間,被人稱為「馬來人的政治力量與華人的經濟力量相結合的時期」。

馬來西亞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相對穩定,為華人經濟發展,尤其是向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在50年代初期從經營錫礦業、橡膠業以及商業所積累的資金,開始向工業製造業、建築業、地產業、製糖業、金融業、航運業和旅遊業等領域發展。在這遍地是金、充滿機會的年代,不少馬來西亞華人把握住快半拍商法,譜寫了一篇篇多姿多彩的傳奇故事。

就在郭鶴年在經營民天和郭氏兄弟公司的時候,發現糖價不斷飈升,幾乎使得每個經營白糖的經營者,都賺得盆滿缽滿。

一經了解,當時的食糖供應命脈,掌握在外國商家手裡,主要依賴進口。食糖的價格一度漲得怨聲載道,一磅樹膠的價格竟然不敵一磅食糖的價錢。

郭鶴年在英倫學習、考察期間發現食糖交易和期貨交易大有可為,心弦為之一動。

就在這一時刻,一位同郭鶴年有著廣泛業務往來的日本商人找到他:「郭先生,煉糖業在馬來亞很有發展前途,咱們聯手一起干吧。」

這個提議,令郭鶴年怦然心動。

因為馬來亞地處亞熱帶,具有種植甘蔗的優越條件。只不過沒有自己的煉糖廠,不得不依賴進口而受制於人。

因為此際首相東古·拉赫曼領導的政府擬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國內的工業。在這項計劃下,凡是被列入新興工業的領域,均可獲得極大的獎勵,其中包括免稅優惠措施。

與此同時,曾一度控制東南亞糖業市場的黃仲涵家族已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逐步淡出這個領域,真空地帶誰來填補?

於是,郭鶴年決定投資煉糖業。

但是,不要忘記,郭鶴年雖說20餘歲就執掌家族經營的帥印,雖然他比家族其他成員見多識廣,讀過書,留過洋。華人家族畢竟有長幼尊卑的傳統,而且郭家人多想法也不少;更重要的當時郭鶴年雖具備大手筆運作的籌劃,但畢竟還沒有拿出響當當的傑作來。

因此,他對煉糖業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並同日本商家進行冗長的談判,一個揭開郭家事業發展新篇章的主意就在心底拍板。

在郭氏家族董事會上,郭鶴年向家族成員端出他的全盤計劃:將全部身家財產投資到「煉糖工業」上。

郭鶴堯是參加此次會議的成員之一。他在接受新加坡名記者馮仲漢的采訪時是這樣說的:

「我們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贊同鶴年的主張。當然大家都明白,那次的投資也是一個冒險,萬一失敗的話,所有郭氏家族累積了幾十年的財產都會全部化為烏有。」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郭鶴年話音剛落,就出現贊成派和反對派,而且勢均力敵。

贊成者認為,鶴年計劃縝密可行,跟著他走沒錯。更重要的是眼下大馬商機難得,如不加以把握,郭氏家族難有出頭日。

反對者則言之鑿鑿:投資煉糖業在大馬史無先例,如今把全部身家都押在這上面,風險太大,這無異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萬一砸了就「玩完」。

郭鶴年條分縷析,侃侃而談: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這些年來糖價一直飈升,而食糖供應的鑰匙掌握在外國商家手裡。如今大馬政府鼓勵國內企業界發展民族工業,並予以優惠,這種千載難逢的機遇,不迅速捕捉,可能轉瞬即逝。

所有身家押在煉糖業,正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兵法與商法同理,假如別人搶先從事煉糖業,我們隨後跟進,即使沒有風險,其利潤必然大打折扣。

我們現在不是要求穩,小打小鬧;我們要開創一個新世界。

郭鶴年不是滔滔不絕的演說家,然而他陳說煉糖業前景、風險結論有理有據,條條是道,極具說服力。

原來持肯定態度的家族成員更加放心,持有異議者也舉手錶決,全盤同意郭鶴年的決策,傾盡全力發展製糖業。

於是,馬來亞第一家白糖提煉廠在1961年誕生了。

這便是建於馬來亞檳城北賴的馬來亞製糖廠。它是郭鶴年家族與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三井物產和日新製糖公司合資創辦的。

郭氏家族為此注資60多萬馬幣。用郭鶴堯的話來說:當時這個數字對很多大財團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麼,可是對當時的郭氏家族,就非同小可了!我們當時只是一家米商。一家稍具規模的雜貨鋪而已。

觀察家認為,創辦製糖廠是郭鶴年家族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分水嶺便是建廠前後。在興辦製糖廠之前,屬於郭氏蟄伏時期。而當他毅然興辦製糖廠並付諸實施,則是他朝著現代企業邁進的重要關頭,為他日後糖王的企業帝國奠定了基礎。

當第一批白晶晶的蔗糖從北賴製糖廠的流水線嘩嘩流出,郭鶴年隨手將一把糖放進杯子里,沖進一杯水,微微地呷了一口。這時,他心裡的感覺就跟口裡的味道一樣——甜極了。從此,郭鶴年確立了在世界食糖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此後的一兩年間,郭鶴年在東南亞各地的食糖貿易異常活躍,常有大手筆表現。他向中美洲的古巴購糖,然後轉手賣給印尼;從泰國買入原糖,經過製糖提煉後通過有關渠道倒賣給中國。他低進高出,左右逢源,賺得盆缽皆滿。

這時,郭氏家族原來對投資糖廠持有不同看法的成員,都慶幸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慶幸遵從鶴年的決策,郭氏家族事業才能開辟出一條致富新路。

60年代的整整10年,是郭鶴年全力投入食糖生意的10年。

馬來西亞在傳統上是一個以錫礦和樹膠立國的國家,至於食糖,一向是依靠進口,因為一無種植甘蔗的基地,二無煉糖廠,因此,食糖的供應權都控制在外國商家的手中。

郭鶴年投資搞煉糖廠,可以自己提煉白糖,然而仍需從國外進口原糖,仍然受到外國商家的控制。

要想在糖業上進一步發展,必須跨越這個障礙,自己生產原糖,郭鶴年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

況且,馬來西亞本身並非沒有種植甘蔗的條件,只是因為獨立前殖民統治下經濟畸形發展,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必須建立自己的種植基地,這個地方必須有大片的荒地待開墾,土地的價格又不太貴。

郭鶴年的目光落在馬來半島最北端一個不起眼的小州上。英國人統治時把它叫做「Perlis」,譯音過來就是玻璃市,這「市」字經常給人誤解,其實它並無市鎮的意思。玻璃市州是全國最小的州,面積為795平方公里。它毗鄰泰國,人煙稀少,經濟不發達,有大片的森林地待開發,這是郭鶴年建立他的種植基地的理想地點。

1973年正是世界市場上白糖價格飛漲的時候。蔗園這個時候開始收獲,無疑給郭鶴年的生意注入了一支興奮劑。

在邊建種植基地的同時,郭鶴年一邊在世界糖業市場呼風喚雨,屢有上乘表演。

1970年,世界食糖市場醞釀著一場風暴。很多人看到的是歌舞昇平的日子,以為糖價還是像以前那樣小幅的波動,不以為意。而郭鶴年就像一隻有著一雙銳利眼睛的鷹隼,看到糖市上漲的先兆。

於是,他將在倫敦學到的期貨交易的方法運用於實踐中。他搶在世界糖價上漲之前,收購了大批原糖,並投巨資於白糖期貨交易。隨著糖價的上漲,人們發現「羅拔·郭」手中擁有大量的食糖。

據說,僅此一役,就為郭鶴年賺得600萬馬元的入項,令國際食糖交易市場的資深人士刮目相看。

到了1971年,郭鶴年家族已控制了大馬來西亞(東、西馬)原糖進口的80%。

1972年3月30日,郭鶴年領銜的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板掛牌上市。

1973年,郭鶴年的「糖王」地位得到真正的確認。他不但擁有自己的煉糖廠,而且有自己可靠的原料基地。

說來也巧,1973年正是世界糖市好價錢的時節,源源的甘蔗送到煉糖廠,然後變成白色的食糖,變成一捆捆馬幣、美元。

玻璃市種植園的收獲的意義,還不在於為郭鶴年賺得盆滿缽滿。同時,它還有另一層的意義:以前從未大面積種植甘蔗的馬來西亞,其食糖供應已經自給自足。

擁有自己的蔗糖種植基地和煉糖廠,郭鶴年在糖業界的發言權更大了。他成為倫敦糖業聯合會的會員,同美國、古巴等國的糖商和機構也關系密切,往來頻繁。他的名字,不僅為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商界和糖業界人士所熟悉,就是在國際糖業經濟中也是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

70年代初期,郭鶴年不僅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80%的糖業市場,還把他的產糖業務擴展到印尼、泰國、菲律賓乃至中國等國家。

1979年9月,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楠榜舉行了郭鶴年集團所屬的石頭山種植園的開業典禮。人們注意到,印尼總統蘇哈托出席了這一典禮,並手持金剪刀為之剪綵。

郭鶴年在糖業界呼風喚雨、氣勢如虹可見一斑。

玻璃市種植園是郭鶴年「初戀」的一個重要結晶。這個寧馨兒,使郭鶴年在商界首度加冠晉冕。

1976年,郭鶴年通過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從而使馬來西亞製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這樣,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就成為郭鶴年以糖業為主的商業艦隊,其經營項目包括糖的生產、提煉以及銷售等各個領域。

六七十年代,無疑是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糖業貿易的黃金時代。在這20年間,郭鶴年集團控制了馬來西亞食糖市場份額的80%以上。

倫敦同業界估計,郭氏兄弟集團在全盛時期頻頻出擊,風頭強勁,在國際市場1600萬噸食糖的交易中,該集團無論是現貨交易還是買賣期貨,乃至充作中間人抽取傭金,都能游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並有效地控制了150萬噸食糖的交易量。

有人甚至驚嘆:糖業天下,郭氏幾乎佔了一成。

於是,「大馬糖王」、「亞洲糖王」的封號,自然非他莫屬。

『肆』 郭鶴年的家庭背景

郭鶴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新山的一個華商家庭。他的父親郭欽鑒祖籍為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在六個兄弟中居小,其五個哥哥依次為郭欽錚、郭欽暖、郭欽端、郭欽仁和郭欽寶。
20世紀初,除了長兄郭欽錚留在家鄉開了一家叫「萬安堂」的中葯鋪外,其餘弟兄相繼來到馬來亞謀生。1909年,郭欽鑒隻身來到馬來亞柔佛州的新山。他當過店員,也開過咖啡店,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當時,他的四哥郭欽仁已經在新山創辦了一家「東升公司」,專營大米、大豆和糖的生意。由於郭欽仁身體狀況欠佳,逐步把東升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權交給郭欽鑒、郭欽端和郭鶴青(郭欽暖長子)三人,在他們的精心料理下,公司業務不斷擴展。
1920年,郭欽鑒與來自家鄉福州的鄭格如結婚,先後生下了3個兒子。郭鶴年生於1923年10月,行三,上有兩個哥哥郭鶴舉和郭鶴麟。當時郭家已成為當地小富,因此有能力供養子女讀書。郭鶴年兄弟三人都畢業地新山英文學校及著名的新加坡萊佛士學院,良好的教育為他們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42年,日本軍隊佔領了馬來西亞,郭欽端不幸病逝,郭鶴青被日軍拘捕數月,東升公司被迫停業。但隨著戰爭的結束,東升公司重新走上正軌,並很快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戰後初期,馬來亞消費品奇缺,當局實施物品統制。任米糧統制官的達圖·翁(馬來西亞前總理達圖·海珊·奧恩的父親)與郭欽鑒有莫逆之交,他把采購大米和糧食的工作交由郭欽鑒處理。郭欽鑒抓住時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柔佛州的糧食生意。同時,他還取得了政府包括醫院和軍部的糧食供應權,事業蒸蒸日上。此外,柔佛州的蘇丹依布拉欣也對郭欽鑒的生意多方照顧,發給他一些執照和准證,使他得以從事某些特定的生意。到40年代末,郭欽鑒已經成為新山知名的富商,東升公司成為日後郭鶴年及其兄弟創建龐大企業王國的橋頭堡。
郭欽鑒熱心辦教育和當地華人事務,曾任新山寬柔中學董事長和福建會館主席、新山中華公會理事,被柔佛蘇丹封為準拿督銜。他於1948年12月26日病逝,政府為紀念他對新山的貢獻,特意將市內的一條橫銜命名為郭欽鑒路。
父母對郭鶴年影響非常大,華商韜略曾發展文章報道說: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畢業於福州協和大學,是受過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鄭女士對家族生意不管不學,卻自幼勸告孩子要有商業道德,不要崇拜物質。在世時,她曾在鐵板上刻下「兒孫能如我,何必留多財,倘若不如我,多財亦是空,不為自己求利益,但願大眾共安寧」的金玉良言。郭鶴年非常孝順母親,說母親是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而將郭鶴年引入商道的父親也對他有著至深影響。「由於父親是一位商人,諸如『商業道德』、『誠實』、『一言九鼎』是他經常提到的詞彙,這些都對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郭鶴年說。不僅是直接的道德教育,父親也以自己的言行對兒子們進行著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本著「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理念,事業有成之後,郭欽鑒和他的兄弟們熱心辦學,為華人發展出力獻策。日本侵略中國之後,郭欽鑒更出任新山華僑籌賑委員會主任,和家族成員積極籌款,支援祖國。

『伍』 郭鶴年為何成立煉糖廠

50年代初,馬來西亞當局急需發展進口替代工業,以走上經濟獨立發展的道路。郭鶴年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發展良機,毅然於1959年在檳城創辦國內第一家煉糖廠。

『陸』 郭鶴年涉足的產業有哪些

郭鶴年不但控制本地有白糖業,也是酒店業、船務、保險和傳媒等領域巨擘,企業王國早已步出國際平台,是世界富豪榜的「常勝軍」。

『柒』 郭鶴年的經營法寶

1947年,郭鶴年以3萬多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戲館街租下的一座三層老店,成立了力克商務公司,經營商務、船務經紀、雜貨業等。創立公司次年,父親郭欽鑒逝世,郭鶴年返回馬來西亞,在母親鄭格如的建議下,於1949年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股東除鄭格如、郭鶴舉、郭鶴年外,還有郭鶴青、郭鶴堯、郭鶴景、郭鶴新及郭鶴瑞等堂兄弟。該公司聯合郭氏兄弟的資產,繼承郭氏家族企業東升公司的傳統業務,經營大米、麵粉、豆類、食糖等,排行第三、年僅25歲的郭鶴年出任總經理。成功後郭鶴年曾對外界表示:「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勞,她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此後,郭鶴年成立了馬來西亞糖廠。1954年,郭鶴年遠赴英倫進行學習和考察。除了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外,郭鶴年對期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作為世界上發展期貨交易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已經有了金屬、穀物、塑膠、砂糖、羊毛等九個商品交易所。郭鶴年在期貨方面的學習為他在白糖市場上迅速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來西亞獨立後,郭鶴年回到馬來西亞。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孤注一擲將郭氏家族全部資金投入到煉糖業,涉及糖的生產、提煉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1968年,郭鶴年與政府合作成立PPB集團前身—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向玻璃市州政府租下14500英畝的森林地,開墾成為蔗園。1973年,全球市場白糖價格飛漲之時,蔗園首次有了收成,這不僅為郭鶴年的煉糖業規避了風險,同時也標志著馬來西亞的食糖開始自給自足。上世紀70年代初,郭鶴年成功控制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80%的糖業市場,並通過與印尼首富林紹良合作將業務擴展到印尼。在其鼎盛時期,郭鶴年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1/10。1976年,郭鶴年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將玻璃市種植變為郭氏的商業艦隊,馬來西亞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即PPB集團)的子公司。PPB集團的經營范圍開始不限於甘蔗和糖,積極向其他業務領域擴張,如通過控股PPB油棕進軍油棕種植領域,經由郭氏擁有的棕油廠加以提煉,並通過旗下的香港嘉里貿易,銷往中國等地。PPB集團也因此被譽為郭鶴年在馬來西亞商業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隨後,郭鶴年利用在糖業所積累的資本,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之勢多元化發展,分散投資種植業、銀行業、地產業、航運業、保險業、酒店業等領域。在某一具體行業如航運業,他的做法仍是圍繞產業鏈整合展開:建立船務公司後,就建立了與之配套的船塢公司,處理船隻維修,而航運業和保險業關系密切,他又設立保險公司。
酒店業是郭鶴年繼糖業以後又一成功投資。1971年,郭氏家族正式進軍酒店業,投下1億令吉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後,其分別在各國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據點,並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團。如今,郭鶴年所創立的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已成為國際著名的五星級酒店經營者。
時至今日,郭鶴年的商業王國不但橫跨整個亞洲,而且擴展到巴黎、聖地亞哥、溫哥華、智利等地。公開資料顯示,以郭鶴年為首的郭氏家族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5個國家和地區對豐益國際、馬國際船務(3816.KU)、南華早報集團(SCMP,)、香格里拉等10多家上市公司中擁有控股權或投資,合計持有市值近1500億港元
郭鶴年能在國際商場叱吒風雲,除了過人的商業智慧、膽識及眼光外,出色的交際手腕,廣結政商界精英,適時引入策略性商業夥伴也是他成功的要素。如與馬來西亞前總理拉扎克、海珊·奧恩、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等政要保持良好的關系,攜手東南亞航運家曹文錦進軍航運業,攜手印尼商業巨人林紹良進軍印尼市場,結盟ADM、中糧進軍中國市場等。
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可以預料,郭鶴年在中國的投資還將增長,並帶動更多的投資者來華尋找發展機會,迎來中馬兩國經貿交流與合作的新階段。
他的名字在印尼不僅家喻戶曉,而且已成為財富和成功的代名詞。郭鶴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領袖外,最廣為國際社會認識的馬來西亞人。從白糖、酒店、地產、船務、保險到媒體,郭鶴年創造了無數的奇跡。他異常低調的作風,也為他的事業抹上許多傳奇色彩。

『捌』 郭鶴年曾是「南洋首富」,為何他最後選擇從南洋「逃跑」

郭鶴年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陌生的,但是又是熟悉的。為什麼呢?郭鶴年做事十分低調,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里,所以人們對他的了解是很少的。然而他名下的品牌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金龍魚、南華早報等等。小隱隱於世,說的就是郭鶴年這種人吧。郭鶴年的經濟財富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可以上榜的。郭鶴年的父親早年在南陽經商,但是死後郭鶴年得到了一部分財產。他開始運用學到的商業知識,依靠敏銳的商業嗅覺,知道馬來西也急需發展工業,所以他創辦了煉糖廠。有時候把握了時機,就可以帶來非凡的財富。郭鶴年抓住時機,慢慢地成了南洋首富,但是他後來卻沒有在南洋,而選擇從南洋“逃跑”逃跑,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有時候機遇會造就不一樣的人。一個人的成就不是只可以在一個地方,而是在不同的地方依然可以一如既往順勢而上。

『玖』 郭鶴年憑借什麼贏得「亞洲糖王」的美譽

在整個60年代,他不僅參與食糖的生產和提煉,同時積極從事國際糖市交易和經濟活動,不但很快佔領了馬來西亞食糖市場,而且在多邊貿易中每年控制的食糖總量達150萬噸左右,相當於當時國際糖市貿易額的10%,贏得「亞洲糖王」的美譽。

『拾』 郭鶴年的重要成就有哪些

郭鶴年於1989年2月25日被馬來西亞公司董事學院推舉為馬來西亞最傑出的企業家,並獲院士獎狀。他熱心公益事業,造福桑梓,深受鄉親愛戴,在一、二屆福州十邑同鄉大會上均被推選為民辦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名譽主席。在香港回歸的過度期內,郭先生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分別出任港事顧問和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

與郭鶴年糖期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產品期貨在哪裡交易 瀏覽:31
融資貸款居間合同 瀏覽:365
房山有網路黃金代理商嗎 瀏覽:995
疫情下的醫療股票 瀏覽:636
可以用黃金換鉑金嗎 瀏覽:448
傘形信託市場 瀏覽:993
2005年全國金融機構家數 瀏覽:66
外匯新聞網英國 瀏覽:378
中金黃金價格走勢圖東方 瀏覽:371
類金融上市公司 瀏覽:501
赫美集團會倒閉嗎 瀏覽:905
淘寶優惠券最高傭金 瀏覽:344
晉能集團與格盟合並 瀏覽:713
股票商譽網站 瀏覽:657
私人金礦的黃金賣給誰 瀏覽:794
湖北省國企上市公司 瀏覽:62
辦金融行業公司起名 瀏覽:283
四川非銀金融機構名單 瀏覽:202
上海銀行理財產品下載 瀏覽:462
人民幣理財產品屬於基金嗎 瀏覽: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