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國際儲備結構管理的內容
1、黃金儲備的結構管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78年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以後,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基本採取維持黃金儲備實物量基本不變的政策。有些石油輸出國和非產油發展中國家曾採取有限增加黃金儲備的政策,目前也改為採取黃金儲備量基本不變的政策。南非採取統一出售黃金政策。 2、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與其他儲備資產相比,外匯儲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流動性強,它能及時而較自由地用於對外支付和清償的需要;二是不穩定性,它經常隨著各種內外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即匯率經常上下波動;三是風險大,作為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和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都會給外匯儲備帶來較大的風險。
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選擇儲備貨幣的原則。選擇何種貨幣作為儲備貨幣並確定其所佔比重除遵循上述三項原則外,還應考慮下列因素:一國國際貿易結構及國際債務結構;彌補財政赤字和干預外匯市場時所需貨幣;各種貨幣的收益率;儲備貨幣多元化。第二、外匯儲備的資產形式的管理。外匯儲備資產結構是指外幣現金、外幣存款、外幣短期證券和外幣長期證券等資產形式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和地位。
一般來說,短期的、變現能力強的外匯儲備資產,其流動性強、風險較小,且收益水平低;長期的、變現能力弱的外匯儲備資產,其流動性差、風險較大,且收益水平高。要確定不同形式資產的比率,應根據本國的實際需要。一國持有儲備資產首先要考慮其流動性和安全性,其次考慮其收益性。有些金融管理當局如英格蘭銀行和一些金融專家按照流動性的強弱,將儲備資產劃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次為一級儲備,即流動性強、隨時可以變現使用的資產,主要用於一國經常性和臨時性對外支付的需要,包括現金、活期存款、短期存款、短期債券、商業票據等。一級儲備的數量應以滿足國家對外支付、維護國際信譽為標准,在外匯儲備資產中佔一定比例;第二檔次為二級儲備,即流動性稍弱的資產,用於一國發生臨時性或突發事件時對外支付的保證,如各種定期存單、年限在2~5年的中期國債等;第三檔次為三級儲備,即流動性差但收益率高的資產,是外匯儲備資產中用於長期投資的部分,如期限為4~10年的長期債券、AAA級歐洲債券,以彌補一級儲備資產收益的不足。
② 什麼是外匯儲備管理模式
外匯儲備貨幣結構是指外匯儲備中的各貨幣以及以其標價的金融資產(如美元債券、歐元債券、黃金等)所佔的比重,外匯儲備貨幣結構管理就是通過動態調整貨幣結構來達到外匯儲備規避風險和增值。→更多詳情請點擊
③ 結合中國外匯儲備的現狀分析外匯儲備如何進行結構管理
1.來源結構:一來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自源於以下三個方面:國際收支順差、國際信貸中的債權、干預外匯市場所得外匯。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順差;國際信貸中,我國現階段還主要處於債務人的角色;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干預外匯市場主要帶來的是外匯儲備的減少。
2.幣種結構:現在的研究普遍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中,佔比最大的是美元,其次是歐元,此外還有少量日元和其他貨幣。對幣種結構的分析,首先外匯儲備應是世界貨幣,還要重點考慮幣值的穩定性和外匯風險的分散效果。
3.投資結構:我國現階段外匯儲備的主要投向是美國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市場。穩定性雖強,但是收益極低。可以借鑒新加坡等國的投資經驗。
4.期限結構:這個主要考慮外匯儲備能否滿足償還外債的需要,要求外匯儲備要有與外債相似的期限結構。但是我國現在不需要過多的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過量的外匯儲備已經能夠保證外債的償還。
我能想到的就這幾個方面,一家之言,還望採納。
④ 中國力圖擺脫對美元的依賴 中國應該如何進行外匯儲備的結構管理
1.來源結構:一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國際收支順差、國際信貸中的債權、干預外匯市場所得外匯。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順差;國際信貸中,我國現階段還主要處於債務人的角色;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干預外匯市場主要帶來的是外匯儲備的減少。
2.幣種結構:現在的研究普遍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中,佔比最大的是美元,其次是歐元,此外還有少量日元和其他貨幣。對幣種結構的分析,首先外匯儲備應是世界貨幣,還要重點考慮幣值的穩定性和外匯風險的分散效果。
3.投資結構:我國現階段外匯儲備的主要投向是美國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國債市場。穩定性雖強,但是收益極低。可以借鑒新加坡等國的投資經驗。
4.期限結構:這個主要考慮外匯儲備能否滿足償還外債的需要,要求外匯儲備要有與外債相似的期限結構。但是我國現在不需要過多的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過量的外匯儲備已經能夠保證外債的償還。
國內絕大多數的外匯投資者參與的是國內銀行的實盤交易,而保證金交易,由於國內尚未開放,以及國家的外匯管制政策,國內投資者尚需待以時日。
⑤ 外匯儲備貨幣結構管理的含義是什麼
外匯儲備貨幣結構是指外匯儲備中的各貨幣以及以其標價的金融資產(如美元債券、歐元債券、黃金等)所佔的比重,外匯儲備貨幣結構管理就是通過動態調整貨幣結構來達到外匯儲備規避風險和增值。
⑥ 如何進行外匯儲備額規模和結構管理
可以咨詢外管局
⑦ 外匯儲備結構管理的含義
外匯儲備分黃金儲備、外幣儲備、本幣儲備等等,其比率分配用以控制外匯風險。
⑧ 國際儲備的管理結構的構成
國際儲備主要由四種形式的資產構成:
1、外匯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以國際貨幣表示的流動資產,主要採取國外銀行存款和外國政府債券等形式。
2、黃金儲備:指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貨幣性黃金。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是國際儲備的典型形式。
3、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於1969年創設的一種賬面資產,並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會員國, 用於會員國政府之間的國際結算,並允許會員國用它換取可兌換貨幣進行國際支付。
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⑨ 根據我國目前的國際儲備的基本情況,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的數量管理結構和結構管理問題。
①當前國際上通行的外匯儲備規模理論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這些理
論都有各自的優勢,當然也不乏不足之處。本書認為,各國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來確定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②中國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將是巨大的,而儲備供給卻不容樂觀。危機發生時,被沖擊國的外匯儲備需求急劇上升,而外匯儲備的供給卻急劇下降,所以,發展中國家需要外匯儲備的超前積累來滿足危機時的需要。因此,我斟現有外匯儲備的規模並不明顯偏大,現有儲備規模應該包括未來儲備的超前積累部分。
③短期內,由於中央銀行的干預和不完全的市場機制,使外匯儲備增長與物價上漲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但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可以通過影響貨幣發行而間接影響消費物價指數,從而增加物價上漲的壓力;外匯儲備增加會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二者的相關系數較小,從長期來看,外匯儲備增加必然會導致本幣升值;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加,使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主動性大大降低;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導致貨幣供給渠道改變,對東西部貧富差距擴大有一
定影響,體現在:外匯儲備增長與東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擴大之間有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時,東部居民消費水平增長明顯減慢,這與同期高速增長的外匯儲備和人均GDP不相協調,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東部地區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經進入「邊際效益遞減」階段。
④建議從制度上和機制上解決外匯儲備增長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改進:加強外匯市場建設,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監管;穩步推進對外直接投資;積極採取其他沖銷措施;積極發展貨幣市場等。
⑤建議成立國務院領導下的由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相互協調的國際儲備戰略決策小組,實現各部門對儲備管理的高度協調和配合。對於外匯儲備委託經營部分和中央銀行自營部分提出了建立相應的授權系統。
⑥在外匯儲備結構管理方面,可將外匯儲備分成兩大部分分別管理:是穩定組合和投資組合。同時,對我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和貨幣結構安排做出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