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國為什麼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還有外債,幹嘛不把外債給還了
外債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使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產物,也是金融國際化的一種表現,最早產生於西方。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國走上由無債、借債到依賴外債的道路,此後歷屆政府均向外借款。據粗略統汁,清政府舉借了210項外債,總額相當於18億銀元;北洋政府(包括南京臨時政府)舉借外債約633項,債務總額達15.56億銀元;國民政府共舉借外債85項,債務總額約28億銀元;新中國外債除20世紀50年代的債項與債額有統計外,新時期的外債尚無統一的統計數字。近代中國外債與新中國外債盡管舉借的背景、目的不同,但是舉借外債可以引進資本、技術、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及生產方式,則是一脈相承的。
外債是中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主要是通過外債這種形式形成的。清末舉借的208筆外債中,實業借款有85筆,債額達374 560965.7兩,占清末外債總額的28.7%,相當於當時清政府近四年的財政收入。其中鐵路借款37筆(318 147 297兩),礦業借款26筆(36 050 927兩),電訊借款7筆(8 738 344兩),輪船招商局借款4筆(4 383 192兩),河工借款4筆(3 330 515兩),其他實業借款7筆(4 910 689兩)。清政府主要用這些借款修鐵路、開礦山、辦電訊等。
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近代化的大生產都與外債聯系在一起。北洋政府時期舉借的外債中。實業借款和教育借款達4.5億銀元,約占總數的29%。實業借款雖也有被移做他用的,但絕大部分還是投入近代企業的創辦與建設中。例如,1912—1927年,全國新增鐵路4 264公里,除滬杭甬等少數鐵路由股東集資或交通部撥款外,都是借外債修築的;另外還借款興建了電訊業、輪船航運業、航空業與金融業;一些大型的棉紡企業,如上海寶成廠、上海華豐紡織廠、天津裕大紗廠等,也都是靠借外債來更新設備、擴大生產或維持生產的。國民政府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官辦企業後,又舉借了63筆實業外債,債額為3.7億銀元,占總額的8.23%。國民政府用這些外債款興建了鐵路、電訊、航空等事業。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通過對敵偽產業的沒收和處理,又擴大了官僚資本企業。國民政府時期,還把1/4的實業借款投向了金融事業,把創建於晚清、成為北洋政府的兩大金融支柱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通過參股、增股等形式加以控制;又創辦了中央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簡稱「四行二局一庫」。為加強對金融業的壟斷,國民政府還改組了中國國貨銀行、新華信託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四明銀行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又在上海設立了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業四大銀行的聯合辦事處(簡稱「四聯總處」),統一管理全國金融,形成了國民政府金融壟斷的最高形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除運往台灣和存在海外的財產外,國民政府留在大陸的官僚資本財產全部被人民政府沒收,轉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除了運用國內資金發展經濟外,又通過舉借外債發展了社會化大生產。新中國外債與近代中國外債,正是在引進技術、發展生產力這一層面上聯系在一起的。
② 中國的外匯儲備為什麼在全球范圍看如此之高
1、貨幣交換
貨幣交換現在大家都在搞。中國除了中國銀行是美元結算行外,就沒有美元結算行了。其他的都是其他幣種的結算行,也就是說,大量的跨國貿易,已經和美元脫鉤了。
現在很多國家搞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就是要脫離美元,連英國也在搞。美元的國際結算市場已近被其他貨幣瓜分掉了30%以上,其中就有人民幣的很大功勞,美國現在財政失控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萎靡,也是美元國際結算地位的全面倒退導致的。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已經在和很多貨幣進行交換,其中包括歐元、英鎊、日元,甚至是韓元、澳元等等,人民銀行已經指定了國內很多銀行作為各種外幣的結算行,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挑唆東海、南海沖突的原因,更是美國挑唆台灣學生鬧事、挑唆港燦鬧事的原因。
2、美元地位
原先,大家都是用美元結算,那麼國際結算使用美元成本低,即使資本迴流到美國,生產成本高,最終企業也是有競爭力的。現在不一樣了,資本很難迴流到美國(它是有趨利性的,不讓它賺錢是不行的)。美國實體產業鏈條早已斷鏈,重建需要巨大成本,不如放到外邊賺錢。同時,美元結算市場開始萎縮,靠這個賺的錢在大量減少。
3、外債和外匯儲備
中國在美國的外債,就像顆巨大的金融原子彈。這部分外債,並不像很多市民想像的,就是實在的錢,那是一種國家信用權利,這個東西即使不放到美國,放到國內那就是個空,是個零。打個比方,一個商人有1億單位貨幣,他的市場上有10000單位的商品,如果他把這些貨幣投入自己的市場,就是10000單位貨幣購買1單位商品;後來這個商人發現隔壁市場還有商品,就拿了5000萬到隔壁市場,而自己市場的商品還是10000單位,只不過變成了5000單位貨幣購買1單位商品,自己市場產品整個價值沒變,價格變低了,到隔壁市場的5000萬其實就是去賺外撈去了。
其實美國使用美元國際結算的地位來賺錢,也是這么個思路,只不過他沒想到人民幣能夠用這個手段用他的思路來賺錢。而這部分外債放到中國基本就是廢紙,放到美國,美國卻需要幫忙賺錢。
所以,美國希望中國的外債緩慢撤出,不能急著撤出,也不能不撤出,要緩慢的、穩妥的慢慢撤出,急了、美國國家信用度會受巨大打擊、不撤,美國得繼續給中國打工。
於是,國內出現了「中國有多少多少外債在美國」、「放到美國的外債就是賣國」、「還不如拿回來改善民生」、「還不如拿回來辦教育醫療」等等2B言論,真正小老百姓,誰知道中國在美國放了多少外債,連很多金融行業的大佬都不知道有多少,而這些信息又會是誰放出來的?它放出消息的目的是什麼?不言自明。真正所謂拿回來了,僅有一個結果,就是物價漲了,因為具有價值的實物商品、服務商品都沒增加,僅僅是貨幣單位增加了。
外匯儲備作為對沖的工具,一樣需要理解,如果拿外匯儲備放到國內市場,一樣改變不了什麼,徒增物價。人民銀行有個存款准備金制度,僅僅是做銀行風險防範么?不那麼簡單,本質上和這個是有關系的。 這部分就是人民銀行發行的錢,作為進入中國市場外匯的對等,不放到市場上沖擊物價,只放到大池子里做對沖。
中國政府高明的手段就是,我發行的貨幣單位、在國內流通和作為貨幣工具壓根不搭嘎,雖然都叫人民幣(能看明白的咱們握握手)。不知道這段解釋幾個人能看懂。得理解,否則看不懂。
4、匯率
另外還有個現象,為什麼美元堅挺的時候,人民幣要和美元綁定,而出現美元衰退的時候,人民幣及時的、准確的與其脫鉤,對這一點,我國智囊團和中央高層運用了一系列謀略。大家可以看看2009年到2010年國際金融發生了什麼,就能明白了。都在喊人民幣要自由兌換,其實不是「都」在喊,就是美國在喊,嘴上在喊人民幣自由兌換,其實是希望美元控制人民幣匯率(當初美元堅挺,人民幣匯率綁死美元的時候,美國天天罵,現在脫鉤了,美國悔的腸子都青了)。其他國家都希望再出現一個穩定的貨幣作為美元的備份,防風險的手段。寄希望於日元,日元被美國搞死了;寄希望於歐元,歐元又被美國搞死了。
現在就剩人民幣了,美國又想把人民幣搞死,結果人民幣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外匯儲備制度,又不能自由兌換,永遠也搞不死。
5、美國用下三濫的手段
各種手段用完後,無效,美國便開始使用下三濫手段,好多人都認為這是陰謀論,其實縱觀美國歷史,它一直都是這么個做事風格,現在還算收斂的呢。挑唆周邊宵小跟中國鬧,可俗話說的好「鬧哪樣」,國際上作為風險備份的貨幣就剩人民幣了,誰吃飽撐的跟自己錢袋子過不去,越南現在這個下場,讓其他東南亞國家更堅信不能脫離中國,這就是為什麼東盟開始分裂的原因,用俗話說就是「你跟老闆鬧,非得拉上我?當我傻逼嘛」。
當然,有些國家出現一些SB領導,其實他們並不SB,而是想通過鬧一鬧,提高自己最後參與人民幣結算市場的籌碼(當然這個需要一定智商去理解),當然,越南政府一下鬧過了,過頭了,發現美國攪合的太深了,想往回收,收不回來了。經濟就要垮了。越南垮的越厲害,東盟跟中國越鐵心。這就是中國為什麼一定要撤資,而且毫無返回的想法,這就是殺雞儆猴。儆完猴後,再投資越南也來得及。
6、變化
幾十年前,基於政治、技術的原因,國際間結算困難,手段單一,而現在已經沒有任何技術障礙,政治障礙變成了政治動力,美國對自己主權貨幣匯率的濫用,導致其最鐵的小弟英國都不願意使用美元結算了,開始和中國、俄羅斯做貨幣交換了。這就是為什麼倫敦成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原因。
很多國家都把人民幣做為避風港,現在一些國家和中國貨幣交換,很多人都以為是那些反美的國家,其實不是,不僅反美的國家做,那些美國的小弟也在做。上月中旬,英國和中國簽署20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看著數不多,這是個試水,因為美國畢竟掐著他的市場和政治。如果這個協議開始實施,美國真的該瘋了。這是最後的小弟了,他開啟了G7與中國貨幣互換的先河。其實這么說也不對,2002年中日就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只不過那個是象徵性的,現在中國不帶日本玩了。法國也和中國眉來眼去,去年就說要簽,一直被美國壓著,英國簽了,估計德國、法國肯定也迅速跟進,老大帝國嘛,不能落後,他們一直在和英國爭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這次英國領先了,這樣歐元區就突破了。我國智囊團和中央高層說白了就是挑逗著這些G7國家跟我們貨幣互換,就像拿根骨頭斗一群狗。
最後說黃金------那也就是個工業原料而已。作為貨幣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極端情況下也就是用於交換,他的作用已經不會高於國家信譽了,再出現動盪的時候,產業比黃金更重要。
最後總結一下,這么些年來,經濟發展如此迅速,不僅僅和人民的勤勞有關,與我國智囊團和中央高層的決策也有很大關系,中國政府有傳統的延續性,這就比所謂的冥主國家短期性政府好很多,制定策略有長遠眼光,而且領導人輪換了,政策也延續。
摘自網路,非原創。
供參考。
③ 中國放著大量的外匯儲備不用,同時卻通過借外債和吸引外資的方式發展國內經濟
凡事有利有弊!
吸引外資一是籌措資金、另外是引進技術。
同樣一件事,國內商人或公司不一定願意干,但外國人有資金有技術,他們就願意干。打個比方,學校門口需要一個賣燒餅的,當地人不幹,但外地人有願意乾的。又比如,污水處理,項目資金大,回報時間長,國內企業不幹,但外國企業有的是資金,也有技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願意干。賣燒餅的和污水處理的,都方便了當地群眾,還提高了就業。
而對於外債:
單個企業(或某個地區政府)想要發展,但缺少資金,該企業就需要融資借款。問題是:
a.企業可以向國內銀行貸款,但銀行需要控制風險,如果銀行不看好該企業就不會貸款給該企業。
b.即使國內銀行給該企業貸款了,大家都知道,人民幣貸款利率一般是年利5至7個百分點;而外匯貸款利率一般是2至3個百分點,成本遠遠低於人民貸款利率。如果企業可以選擇的話,肯定選擇外匯貸款。
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之一就是可以向外方股東借用【外債】,別的企業想借也借不了,而且外債借款利息非常低,甚至免息。
另外世界金融組織對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援助貸款,這部分貸款利率也很低(有的也是無息貸款),主要用於醫療、教育等公益事業,各個國家都在極力爭取。
另外,企業或醫院、學校借用的外債需要等他們盈利了自己來還,不可能國家或別的企業替他們還款。所以國家不可能用外匯儲備還外債。
④ 外債與外匯有什麼關系
外債:國家向外國商民或政府的借債,屬於國債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個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債款。
外債應該就是指對外的債務,比如目前中國持有美國幾千億的國債,那麼美國就是欠債國家。
外債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向國外借款,例如,清政府時期,清政府大規模增加了外債。福建台灣巡撫邵友濂首先向上海洋商貸借規銀五十萬兩,籌辦海防。到辛亥革命爆發前,清政府向帝國主義列強所借的鐵路借款合計達庫平銀三億三千餘萬兩,占所借外債總額的27.4%。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現今中國將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中,大部分都是投資到美國國債,據評論說這也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因為在全球很難找到流動性這么好的如此大額的,而又「相對」安全的投資渠道。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⑤ 外匯儲備與外債的聯系
沒有本質上的聯系
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擁有的外匯總量,也就是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 。為了應付國 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 備。同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本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主要形式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而外債是相反的概念,外債指中國境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金融機構或者其它機構對中國境外的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或者其它機構用外國貨幣承擔的具有契約性償還義務的全部債務,包括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外國政府貸款、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買方信貸、外國企業貸款、發行外幣債券、國際金融租賃、延期付款、補償貿易中直接以現匯償還的債務、其他形式的對外債務。
⑥ 外匯儲備與外債的聯系,可以用儲備還外債嗎
理論上可以 如果該外債是由國家機關或國有企業背負的話
外債多數還是靠借債單位經濟收入去還的
即便是政府機關或國有企業背負的外債,也很少有國家會蠢到用外匯儲備還外債
⑦ 中國存放大量外匯儲備卻借外債為什麼
外匯儲備是企業或者老百姓的錢(外幣),但因中國政策被強制集中到中央銀行下屬的外匯管理局統一管理,國家沒有這筆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國家要用外匯的話,需要財政部發行國債,然後向外匯管理局購買外匯,才能取得所有權和使用權),外債是國家為主體向國外政府或者機構的借款,國家直接借過來就可以用。
⑧ 請問合理的外債和外匯儲備比率是多少急用!
傳統觀點認為,一國的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是能夠滿足3個月的進口需求即可,一般不超過GDP的10%。但考慮到我們外匯儲備的各種需要,進口用匯的需要、償還外債的需要、外資利潤匯出的需要和干預市場的需要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趙文廣先生對我國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進行了估算。
據統計, 2005 年我國貿易總額為14 22112
億美元,其中進口額為660112億美元;從確保我國3~6個月左右的進口支付能力分析,我國大
約需要外匯儲備數量為1500億~3000億美元。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05年6
月末,中國外債余額為2661176億美元(不包括
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和台灣地區對外負債) ,其
中,中長期外債(剩餘期限)余額為1248129億美
元,占外債余額的4619% ,短期外債(剩餘期限)
余額為1413147億美元,占外債余額的5311%。
從確保我國對外償債能力角度分析,我國大約需
要外匯儲備數量為1500億~2000億美元。
從滿足外匯儲備基本功能所需的儲備水平
來看,以確保進口支付與對外償債兩項功能合
計, 2005年我國大約需要外匯儲備數量為3000
億~5000億美元;在確保以上兩項基本功能的
基礎上,平時用於干預匯率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外
匯儲備再預留1000 億美元左右的額度, 估計
2005年我國外匯儲備比較合理的保有水平應當
維持在4000億~6000億美元左右,即可滿足外匯儲備基本功能所需的儲備水平
⑨ 為什麼中國外匯儲備多了就買美國外債
這是因為我國出口比較多,導致外匯儲備多,其中美圓又是主要儲備,不是我國要買美國國債,而是我國實行的是外匯適當管制,企業出口得到的美圓必須換成人民幣,也就是有多的儲備就會發行多的RMB,至於是否受制與人,不好說.樓主問的太模糊,具體一點比較好回答。
⑩ 中國的外匯儲備儲存在哪
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專機構債券。據估計,美元屬資產佔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