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科威特外匯儲備

科威特外匯儲備

發布時間:2021-09-24 23:02:12

Ⅰ 科威特只是一個小國家,為何科威特第納爾比美國值錢

科威特雖然小,但是國家的經濟非常的發達。科威特第納爾是國家發行的一種錢幣,正是因為科威特國家的經濟繁榮,才讓第納爾更加的值錢,但是這種錢幣不具有普遍的流通性,目前只能在科威特地區使用,美元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貨幣。

日益益繁榮的石油經濟使國家面貌煥然一新,首都科威特城也得以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科威特城已初步成為一個現代化城市。

Ⅱ 伊拉克為什麼會決定要打科威特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有著多種原因的影響:運河之爭、石油之爭、淡水之爭、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以及領土紛爭,有著錯綜復雜的政治、文化根源,有些還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另外還有大國的插手。

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巨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並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准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斗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從而引發海灣危機。海灣危機是伊科爭端激化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1、關於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夥同阿聯酋超產石油,導致油價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億美元的損失。2、領土糾紛。伊科之間120公里長的陸地邊界有一段盛產石油的沙漠地區尚未劃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屬於伊拉克的魯邁拉油田南部盜采價值24億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認為該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內,屬科領土。3、債務問題。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聯酋及其他海灣國家300億美元債務。伊拉克提出與伊朗作戰保衛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的約150億美元的債務。科、阿等國認為難以接受.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反應強烈,紛紛譴責伊侵吞科,要求伊立即撤軍。


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78號決議,規定1991年1月15日為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否則國際社會有權採取一切必要措施。


1991年1月17日凌晨,多國部隊發動「沙漠風暴」行動。2月27日,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接受安理會關於海灣危機的12項決議。海灣戰爭遂宣告結束。

Ⅲ 請問當年伊拉克為什麼要打科威特

中東地區石油總量佔了世界的45%。而中東地區的油層,科威特是最厚的部分,相當於炒菜鍋的「鍋底」地區。小小的科威特面積不過1萬平方公里,但是其石油總儲量和伊拉克全國基本相當。而且不光是石油多。由於科威特常年處於和平環境,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國家依靠石油出口獲得了豐厚利潤,因此科威特很富裕,外匯儲備什麼的都名列世界前茅。

而伊拉克和伊朗打了8年戰爭,把伊拉克多年來的積蓄全部耗光了,伊拉克很窮,但是8年戰爭鍛煉出了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所以為了盡快恢復國力,薩達姆鋌而走險,吞並科威特。而且薩達姆還有更宏偉的計劃,就是一步一步吞並所有阿拉伯國家,最後成立「大阿拉伯聯盟國」。這就是薩達姆自己的想法。

因為中東地區有豐富的石油,是世界各個列強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美國。薩達姆侵佔伊拉克擾亂了石油價格,讓世界經濟處於前景不明的狀態中,也損害了美元的國際地位,損害了美國利益。所以美國聯合幾十個國家出兵武裝干涉。

Ⅳ 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各位的回答嚇死人 網上一找 一貼就完事了。 更西方化的 國家是黎巴嫩和埃及,這兩個地方受西方國家的影響最大 黎巴嫩貝魯特首都被稱為東方小巴黎,此國家裡還有大量的基督教徒,在幾次中東戰爭中都聯合以色列 打擊本國的阿拉伯人。埃及受英國的影響相當大,國家也相對開放。而阿聯酋和科威特是相當富有的阿拉伯國家,但宗教勢力也是很大的 雖然商業 和服務業很發達,但是更傾向於阿拉伯伊斯蘭化。科威特這個國家很特別 外僑比本國人口多,而外僑中也大部分是阿拉伯人。

Ⅳ 世界各國外匯儲備

— 世界全球(所有國家的總和) 7,471,093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包括香港及澳門)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歐盟
(歐盟歐元區所有國家,包括歐洲中央銀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羅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華民國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韓國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爾及利亞 145,363 Apr 2009
12 德國 143,518 Feb 2009
13 泰國 140,000 Jan 2010
14 義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國 99,930 Feb 2009[1]
16 馬來西亞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亞 79,000 Sep 2007
20 美國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國 64,332 Mar 2009[1]
23 波蘭 63,847 Oct 2008
— 歐洲中央銀行
(不被任何一個單獨歐盟國家擁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麥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亞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奈及利亞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內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賓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羅馬尼亞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烏地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魯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亞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9,620 2007 est.
42 烏克蘭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蘭 26,630 Feb 2009[1]
45 哥倫比亞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門 20,000 Dec 2008
52 哈薩克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爾維亞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時 16,056 Feb 2009[1]
57 奧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亞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紐西蘭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羅埃西亞 10,852 Feb 2009[1]
64 波札那 10,000 May 2008
65 亞塞拜然 9,316 Apr 2008
66 約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西亞 8,426 Feb 2009[1]
68 芬蘭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維亞 7,717 Dec 2008
71 葉門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烏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國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 6,500 Oct 2008
76 卡達 6,368 2007 est.
77 塞普勒斯 6,176 2007 est.
78 敘利亞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烏茲別克 5,600 2007 est.
81 拉脫維亞 5,556 Feb 2009[1]
8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 5,151 Jan 2008
83 瓜地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幾內亞 3,928 2007 est.
86 哥斯大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庫曼 3,644 2007 est.
88 愛沙尼亞 3,526 Mar 2009[1]
89 馬爾他 3,522 2007 est.
90 緬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羅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臘 3,181 Feb 2009[1]
94 迦納 2,837 2007 est.
95 肯亞 2,615 Mar 2009
96 冰島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蘭卡 2,600 Oct 2008
99 多明尼加 2,525 2007 est.
100 象牙海岸 2,500 2007 est.
101 坦尚尼亞 2,441 2007 est.
102 喀麥隆 2,341 2007 est.
103 宏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薩爾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馬其頓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亞紐幾內亞 2,193 Dec 2007
108 模里西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爾巴尼亞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買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三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彭 1,459 2007 est.
114 摩爾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內加爾 1,350 2007 est.
116 喬治亞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馬 1,260 2007 est.
118 蘇丹 1,245 2007 est.
119 辛巴威 1,222 Mar 2008
120 亞美尼亞 1,141 Feb 2009[1]
121 尚比亞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維尼亞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爾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查德 997 2007 est.
127 布吉納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賴索托 889 2007 est.
129 愛爾蘭 854 Feb 2009[1]
130 衣索比亞 840 2007 est.
131 貝南 825 2007 est.
132 納米比亞 750 2007 est.
133 馬達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盧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貝多 620 2007 est
136 寮國 514 2007 est.
137 盧安達 511 2007 est.
138 史瓦濟蘭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維德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 301 2007 est.
142 蓋亞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貝里斯 150 Oct 2008
145 萬那杜 149 Dec 2007
146 馬拉維 140 2007 est.
147 甘比亞 120 2007 est.
148 幾內亞 119 2007 est.
149 蒲隆地 118 2007 est.
150 塞席爾 118 2007 est.

Ⅵ 海灣戰爭秘辛:薩達姆是如何下定決心侵佔科威特的呢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古巴比倫王國的土地上,盤踞著薩達姆·海珊·阿卜杜勒-馬吉德·提克里提統治的伊拉克共和國。這個人是獨裁者,但是不是十惡不赦,不好講。此人年輕時是反對獨裁的民主鬥士,但當他登上權力的寶座後,自己也成為不折不扣的新獨裁者。薩達姆的名言:“統治伊拉克這樣的國家,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鐵拳,反對派威脅越大,就越要無情地使用鐵拳。”

科威特共有7大油田——布爾甘、馬格瓦、勞扎塔因、蘇比亞、艾哈邁迪、米納基什和烏姆•古德爾油田,蘊藏石油940億桶,佔世界儲量9%,在沙特、伊拉克和阿聯酋之後排世界第四。

伊拉克和科威特在歷史上曾經有過特殊的歷史聯系,那就是都曾被並吞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伊拉克因此一口咬定科威特曾經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兩伊戰爭後期,伊拉克獲得一個絕密情報:科威特境內三個特大含油構造層在地下與伊拉克含油構造層相通,科威特油田地勢最低,可以開采伊拉克油田流過去的原油。此外,伊拉克在波斯灣只有50公里的出海口,而科威特沿海有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如果伊拉克擁有這兩個島嶼,則出海口可以擴大到213公里。凡此種種,使得薩達姆萌生了吞並科威特的野心。

Ⅶ 1990年伊拉克是怎樣入侵科威特的

1990年8月2日凌晨,微弱的星光閃耀在浩渺的沙漠上空。此時,在伊拉克一側的邊界,一排排火炮緩緩地仰起頭,張開了陰森森的炮口;一輛輛蘇制的重型坦克,成扇形散開,靜靜地趴在沙漠上;一隊隊的士兵黑壓壓地集結在邊境的開闊地上。而科威特一側,人們像往常一樣,早已沉睡在甜美的夢鄉。今夜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夜晚。

科威特時間凌晨1時,龐大的坦克集群,像潮水一樣從北面向科威特涌來。槍聲、炮聲交織在一起,撕破了夜空的寧靜,天空被燒得通紅。

伊拉克以14個師的兵力,近10萬軍隊、幾百輛坦克,在空軍的支援和海軍的配合下,越過邊界對科威特進行大規模的進攻。伊拉克軍隊像鋼鐵洪流一般沿著巴士拉—科威特國際公路一路南行,科威特的2萬軍隊,在強大的伊軍面前,此時顯得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根本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許多科威特的士兵在伊軍尚未到達之前早已望風而逃,許多武器裝備也落入伊軍之手。據報道,戰斗中科軍600人被打死,5000人撤到沙烏地阿拉伯,其餘大部潰散或投降。

下午2時30分,伊軍攻佔了埃米爾王宮,控制了科威特城。國王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和部分王室成員在王宮衛隊的掩護下,乘直升機逃到停泊在波斯灣的美國軍艦上,後又轉移到沙烏地阿拉伯,而他的弟弟則在保衛王宮戰斗中陣亡。

8月3日,伊軍攻佔科威特首都西部和南部的一些重要地區,從而基本上控制了整個科威特。就這樣科威特在一夜之間滅亡了。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引了國際社會的一處嘩然,誰也不會想到,同是兩個阿拉伯兄弟國家,為什麼薩達姆會把槍口對准科威特。更何況,在伊拉克與伊朗長達8年的戰爭期間,科威特不僅始終站在伊拉克這邊,成為其政治上的堅實盟友,而且在經濟上更是鼎力相助,對伊拉克支援達150億美元之多。為什麼伊拉克會恩將仇報呢?

我們先來看看薩達姆說的吧。

「我們之所以對科威特採取行動,是因為科威特的統治家族善於搞敲詐、剝削,並攻擊它的對手。他們已安置了一個大的陰謀集團來反對我們,他們想用一把毒劍刺向伊拉克的後背。」

一個小小的石油王國,其全部人口比伊拉克軍隊數量多不了多少的國家,竟敢組織一個陰謀集團來反對強大的鄰國,這聽上去似乎是天方夜譚,任誰也不會相信。

誰都知道這是個荒誕的借口,但在其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根源呢?

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科威特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東北部,南面與沙特毗鄰,西部和北部同伊拉克接壤,東瀕波斯灣。科威特海岸線較為平直,總長499公里。科威特灣伸入內地40公里,為優良的避風港灣。近海的最大島嶼是布比延島,面積863平方公里,還有沃爾拜島、費萊凱島、庫拜爾島和邁斯坎島等。伊拉克位於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和伊朗高原之間,東鄰伊朗,北接土耳其,西部與敘利亞和約旦接壤,南部與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南角瀕臨波斯灣。伊拉克海岸線只有50多公里,唯一的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權還與伊朗有爭議。

不難看出伊拉克雖為海灣國家,其地理條件卻十分不利,為了改變其不利的地理位置,唯一的出路只有向東南發展。一旦控制了科威特全境,伊拉克不僅可以將其海岸線延長213公里,而且將擁有現代化的科威特港和米納艾哈邁迪港,到那時伊拉克將不再受制於周邊鄰國,將完完全全地擁有多年渴望的較大出海口。

再從經濟角度來看,伊拉克是為了錢。錢,錢,錢!薩達姆最缺的就是錢,他做夢都在想錢。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元氣大傷,產油設備遭到嚴重破壞,海上油路中斷,石油產量銳減,石油收入不及戰前的1/5,相反,戰爭的開支猛增,年年入不敷出。戰爭除了給伊拉克帶來了幾千億美元的損失之外,還使它欠了大量的外賬。戰爭開始之前,伊拉克擁有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戰爭後債務卻高達1000億美元。

作為伊拉克鄰國的科威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人均國民收入高達1.34萬美元,僅國家儲備金即高達800億美元,海外資產逾1000億美元,石油年收入100億美元。如果將科威特吞並,不僅可以解除它欠科威特的債務,還可以獲得科威特的財富,緩解國內的經濟困難。

面對這樣的一塊肥肉,薩達姆起了歪心,想不勞而獲,把目光瞄向了富裕而弱小的近鄰科威特的身上。

最後從資源角度來看。中東是世界上石油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銷售量佔60%以上,是世界的能源供應中心。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世界著名的產油大國,石油是它們的經濟支柱。據報道,截止1989年底,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儲量約100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探明量的9.98%,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科威特的石油探明儲量約945.25億桶,佔世界石油總探明量的9.43%,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下半年原油的平均日產量,伊拉克為297萬桶,科威特為198.3萬桶,分另佔世界平均日產量的4.58%和3.06%。它們所產原油大部分銷往海外,以獲取石油收入。

薩達姆也正是看到了科威特豐富的石油資源,一旦全部掌握科威特的石油資源,那麼伊拉克將會擁有世界已探明石油總儲量的20%,美元就會源源不斷地湧入伊拉克。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了世界油庫,掌握了石油資源,伊拉克不僅可以掌握本國經濟命脈,而且在國際社會中就會有更大的發言權,國際地位也會隨此而升高。

基於上述因素,薩達姆選擇了鋌而走險,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自己的阿拉伯兄弟國家動手,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Ⅷ 2010各國外匯儲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包括香港及澳門)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歐盟
(歐盟歐元區所有國家,包括歐洲中央銀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羅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華民國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韓國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爾及利亞 145,363 Apr 2009
12 德國 143,518 Feb 2009
13 泰國 140,000 Jan 2010
14 義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國 99,930 Feb 2009[1]
16 馬來西亞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亞 79,000 Sep 2007
20 美國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國 64,332 Mar 2009[1]
23 波蘭 63,847 Oct 2008
— 歐洲中央銀行
(不被任何一個單獨歐盟國家擁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麥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亞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奈及利亞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內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賓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羅馬尼亞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烏地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魯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亞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9,620 2007 est.
42 烏克蘭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蘭 26,630 Feb 2009[1]
45 哥倫比亞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門 20,000 Dec 2008
52 哈薩克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爾維亞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時 16,056 Feb 2009[1]
57 奧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亞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紐西蘭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羅埃西亞 10,852 Feb 2009[1]
64 波札那 10,000 May 2008
65 亞塞拜然 9,316 Apr 2008
66 約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西亞 8,426 Feb 2009[1]
68 芬蘭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維亞 7,717 Dec 2008
71 葉門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烏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國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 6,500 Oct 2008
76 卡達 6,368 2007 est.
77 塞普勒斯 6,176 2007 est.
78 敘利亞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烏茲別克 5,600 2007 est.
81 拉脫維亞 5,556 Feb 2009[1]
8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 5,151 Jan 2008
83 瓜地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幾內亞 3,928 2007 est.
86 哥斯大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庫曼 3,644 2007 est.
88 愛沙尼亞 3,526 Mar 2009[1]
89 馬爾他 3,522 2007 est.
90 緬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羅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臘 3,181 Feb 2009[1]
94 迦納 2,837 2007 est.
95 肯亞 2,615 Mar 2009
96 冰島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蘭卡 2,600 Oct 2008
99 多明尼加 2,525 2007 est.
100 象牙海岸 2,500 2007 est.
101 坦尚尼亞 2,441 2007 est.
102 喀麥隆 2,341 2007 est.
103 宏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薩爾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馬其頓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亞紐幾內亞 2,193 Dec 2007
108 模里西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爾巴尼亞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買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三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彭 1,459 2007 est.
114 摩爾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內加爾 1,350 2007 est.
116 喬治亞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馬 1,260 2007 est.
118 蘇丹 1,245 2007 est.
119 辛巴威 1,222 Mar 2008
120 亞美尼亞 1,141 Feb 2009[1]
121 尚比亞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維尼亞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爾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查德 997 2007 est.
127 布吉納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賴索托 889 2007 est.
129 愛爾蘭 854 Feb 2009[1]
130 衣索比亞 840 2007 est.
131 貝南 825 2007 est.
132 納米比亞 750 2007 est.
133 馬達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盧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貝多 620 2007 est
136 寮國 514 2007 est.
137 盧安達 511 2007 est.
138 史瓦濟蘭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維德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 301 2007 est.
142 蓋亞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貝里斯 150 Oct 2008
145 萬那杜 149 Dec 2007
146 馬拉維 140 2007 est.
147 甘比亞 120 2007 est.
148 幾內亞 119 2007 est.
149 蒲隆地 118 2007 est.
150 塞席爾 118 2007 est.

Ⅸ 世界上有幾種貨幣

1、人民幣 ( 中國 )

2、港元 ( 中國香港 )

3、澳門元 ( 中國澳門 )

4、新台幣 ( 中國台灣 )

5、阿富汗尼 ( 阿富汗 )

6、阿聯酋迪爾汗 ( 阿聯酋 )

7、阿曼里亞爾 ( 阿曼 )

8、亞塞拜然馬納特 ( 亞塞拜然 )

9、巴基斯坦盧比 ( 巴基斯坦 )

10、巴林第納爾 ( 巴林 )

11、不丹努爾特魯姆 ( 不丹 )

12、印度盧比 ( 不丹 )

13、朝鮮圓 ( 朝鮮 )

14、菲律賓比索 ( 菲律賓 )

15、喬治亞拉里 ( 喬治亞 )

16、哈薩克堅戈 ( 哈薩克 )

17、韓圓 ( 韓國 )

18、柬埔寨瑞爾 ( 柬埔寨 )

19、吉爾吉斯斯坦索姆 ( 吉爾吉斯斯坦 )

20、卡達里亞爾 ( 卡達 )

21、科威特第納爾 ( 科威特 )

22、寮國基普 ( 寮國 )

23、黎巴嫩鎊 ( 黎巴嫩 )

24、馬爾地夫拉菲亞 ( 馬爾地夫 )

25、馬來西亞令吉 ( 馬來西亞 )

26、孟加拉塔卡 ( 孟加拉國 )

27、蒙古圖格里克 ( 蒙古 )

28、緬元 ( 緬甸 )

29、尼泊爾盧比 ( 尼泊爾 )

30、日圓 ( 日本 )

31、沙特里亞爾 ( 沙烏地阿拉伯 )

32、斯里蘭卡盧比 ( 斯里蘭卡 )

33、塔吉克索莫尼 ( 塔吉克 )

34、泰銖 ( 泰國 )

35、土庫曼馬納特 ( 土庫曼 )

36、烏茲別克索姆 ( 烏茲別克 )

37、汶萊元 ( 汶萊 )

38、新加坡元 ( 新加坡 )

39、敘利亞鎊 ( 敘利亞 )

40、亞美尼亞德拉姆 ( 亞美尼亞 )

41、葉門里亞爾 ( 葉門 )

42、伊拉克第納爾 ( 伊拉克 )

43、伊朗里亞爾 ( 伊朗 )

44、以色列新謝克爾 ( 以色列 )

45、印度盧比 ( 印度 )

46、印尼盾 ( 印度尼西亞 )

47、約旦第納爾 ( 約旦 )

48、越南盾 ( 越南 )

49、阿爾巴尼亞列克 ( 阿爾巴尼亞 )

50、愛沙尼亞克朗 ( 愛沙尼亞 )

51、歐元 ( 愛爾蘭 )

52、白俄羅斯盧布 ( 白俄羅斯 )

53、冰島克朗 ( 冰島 )

54、波黑可兌換馬克 ( 波黑 )

55、保加利亞列弗 ( 保加利亞 )

56、波蘭茲羅提 ( 波蘭 )

57、丹麥克朗 ( 丹麥 )

58、俄羅斯盧布 ( 俄羅斯 )

59、捷克克朗 ( 捷克 )

60、克羅埃西亞庫納 ( 克羅埃西亞 )

61、塞爾維亞第納爾 ( 科索沃 )

62、拉脫維亞拉特 ( 拉脫維亞 )

63、瑞士法郎 ( 列支敦斯登 )

64、立陶宛立特 ( 立陶宛 )

65、羅馬尼亞列伊 ( 羅馬尼亞 )

66、馬其頓第納爾 ( 馬其頓 )

67、馬爾他里拉 ( 馬爾他 )

68、摩爾多瓦列伊 ( 摩爾多瓦 )

69、挪威克朗 ( 挪威 )

70、瑞典克朗 ( 瑞典 )

71、瑞士法郎 ( 瑞士 )

72、塞爾維亞第納爾 ( 塞爾維亞 )

73、斯洛伐克克朗 ( 斯洛伐克 )

74、新土耳其里拉 ( 土耳其 )

75、烏克蘭格里夫納 ( 烏克蘭 )

76、匈牙利福林 ( 匈牙利 )

77、英鎊 ( 英國 )

78、直布羅陀鎊 ( 直布羅陀 )

79、阿爾及利亞第納爾 ( 阿爾及利亞 )

80、埃及鎊 ( 埃及 )

81、衣索比亞比爾 ( 衣索比亞 )

82、安哥拉寬扎 ( 安哥拉 )

83、西非法郎 ( 貝南 )

84、波札那普拉 ( 波札那 )

85、西非法郎 ( 布吉納法索 )

86、蒲隆地法郎 ( 蒲隆地 )

87、中非法郎 ( 赤道幾內亞 )

88、西非法郎 ( 多哥 )

89、厄利垂亞納克法 ( 厄利垂亞 )

90、維德角埃斯庫多 ( 維德角 )

91、甘比亞達拉西 ( 甘比亞 )

92、中非法郎 ( 剛果(布) )

93、剛果法郎 ( 剛果(金) )

94、迦納塞地 ( 迦納 )

95、辛巴威元 ( 辛巴威 )

96、中非法郎 ( 加彭 )

97、吉布地法郎 ( 吉布地 )

98、幾內亞法郎 ( 幾內亞 )

99、西非法郎 ( 幾內亞比索 )

100、中非法郎 ( 喀麥隆 )

101、葛摩法郎 ( 葛摩 )

102、西非法郎 ( 象牙海岸 )

103、肯亞先令 ( 肯亞 )

104、賴索托洛蒂 ( 賴索托 )

105、南非蘭特 ( 賴索托 )

106、賴比瑞亞元 ( 賴比瑞亞 )

107、利比亞第納爾 ( 利比亞 )

108、盧安達法郎 ( 盧安達 )

109、馬達加斯加阿里亞里 ( 馬達加斯加 )

110、馬拉維克瓦查 ( 馬拉維 )

111、茅利塔尼亞烏吉亞 ( 茅利塔尼亞 )

112、模里西斯盧比 ( 模里西斯 )

113、摩洛哥迪爾汗 ( 摩洛哥 )

114、莫三比克梅蒂卡爾 ( 莫三比克 )

115、納米比亞元 ( 納米比亞 )

116、南非蘭特 ( 南非 )

117、蘇丹鎊 ( 南蘇丹 )

118、奈及利亞奈拉 ( 奈及利亞 )

119、聖赫勒拿鎊 ( 聖赫勒拿 )

120、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多布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121、塞席爾盧比 ( 塞席爾 )

122、獅子山利昂 ( 獅子山 )

123、索馬里先令 ( 索馬里 )

124、史瓦濟蘭里蘭吉尼 ( 史瓦濟蘭 )

125、坦尚尼亞先令 ( 坦尚尼亞 )

126、突尼西亞第納爾 ( 突尼西亞 )

127、烏干達先令 ( 烏干達 )

128、尚比亞克瓦查 ( 尚比亞 )

129、中非法郎 ( 中非 )

130、東加勒比元 ( 安圭拉 )

131、巴哈馬元 ( 巴哈馬 )

132、巴貝多元 ( 巴貝多 )

133、貝里斯元 ( 貝里斯 )

134、百慕大元 ( 百慕大群島 )

135、巴拿馬巴波亞 ( 巴拿馬 )

136、東加勒比元 ( 多米尼克 )

137、多米尼加比索 ( 多米尼加 )

138、哥斯大黎加科朗 ( 哥斯大黎加 )

139、古巴可兌換比索 ( 古巴 )

140、古巴比索 ( 古巴 )

141、東加勒比元 ( 格瑞那達 )

142、海地古德 ( 海地 )

143、宏都拉斯倫皮拉 ( 宏都拉斯 )

144、加拿大元 ( 加拿大 )

145、開曼群島元 ( 開曼群島 )

146、墨西哥比索 ( 墨西哥 )

147、美元 ( 美國 )

148、東加勒比元 ( 蒙塞拉特 )

149、尼加拉瓜新科多巴 ( 尼加拉瓜 )

150、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元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151、瓜地馬拉格查爾 ( 瓜地馬拉 )

152、牙買加元 ( 牙買加 )

153、阿根廷比索 ( 阿根廷 )

154、阿魯巴弗羅林 ( 阿魯巴 )

155、玻利維亞諾 ( 玻利維亞 )

156、巴西雷亞爾 ( 巴西 )

157、巴拉圭瓜拉尼 ( 巴拉圭 )

158、秘魯索爾 ( 秘魯 )

159、哥倫比亞比索 ( 哥倫比亞 )

160、蓋亞那元 ( 蓋亞那 )

170、福克蘭群島鎊 ( 福克蘭群島 )

171、蘇利南元 ( 蘇利南 )

172、委內瑞拉玻利瓦爾 ( 委內瑞拉 )

173、烏拉圭比索 ( 烏拉圭 )

174、智利比索 ( 智利 )

175、澳大利亞元 ( 澳大利亞 )

176、巴布亞紐幾內亞基那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177、斐濟元 ( 斐濟 )

178、太平洋法郎 ( 法屬波利尼西亞 )

179、荷屬安的列斯盾 ( 荷屬安的列斯 )

180、庫克群島元 ( 庫克群島 )

181、紐西蘭元 ( 紐埃 )

182、薩摩亞塔拉 ( 薩摩亞 )

183、索羅門群島元 ( 索羅門群島 )

184、湯加潘加 ( 湯加 )

185、特里斯坦達庫尼亞鎊 (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

186、吐瓦魯元 ( 吐瓦魯 )

187、萬那杜瓦圖 ( 萬那杜 )

188、太平洋法郎 ( 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

189、紐西蘭元 ( 紐西蘭 )

190、聖赫勒拿鎊 ( 阿森松島 )

閱讀全文

與科威特外匯儲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貿易公司在內部融資靠譜嗎 瀏覽:588
中國美臣金融服務集團 瀏覽:994
關於投資理財產品的議案 瀏覽:828
綠茵生態中簽預計價格 瀏覽:999
股票里含安潔 瀏覽:92
金融控股公司紀檢工作總結 瀏覽:180
深圳市昂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741
青黴素股票 瀏覽:653
怎麼選基金組合家庭理財 瀏覽:814
白銀期貨虧損誰買單 瀏覽:64
土耳其錢跟人民幣換匯率多少錢 瀏覽:208
期貨l1209 瀏覽:37
外匯110跟單網 瀏覽:28
南京德邦證券如何 瀏覽:836
當地融資 瀏覽:315
股票賣方指 瀏覽:827
浙江時空電動6億融資 瀏覽:378
阿里巴巴歷次融資估值 瀏覽:987
星源隔膜股票 瀏覽:498
委託貸款質押合同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