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我國擁有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外匯儲備的現狀2002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進入激增階段。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1996年首次超過1 000億美元,到2005年則超過8 000億美元,9年間增長近7倍。特別是近4年來,外匯儲備增速進一步加快,每年新增儲備都超過1 000億美元,2004年和2005年更是超過2 000 億美元。2006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大國。截至2007年3 月,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2 020.31億美元。外匯儲備激增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相當的負面影響,也使我們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於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006年6月末,我國基礎貨幣為63 096億元人民幣,而作為基礎貨幣投放渠道之一的外匯儲備占款就高達72 216億元人民幣。這表明外匯儲備激增嚴重製約了宏觀金融調控,也表明外匯儲備規模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並非我國獨有。原因;(一)長期的外貿順差是巨額外匯儲備形成的重要原因。(二)優惠的外資、外貿政策,帶來大量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形成了同際收支資本項日的持續順差。(三)缺乏彈性的匯申制度,形成了巨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虛增了我國外匯儲備。(四)全球經濟不平衡狀態,促使大量美元儲備資金的迴流,在一國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系統的內部不平衡需要相應的外部不平衡來彌補。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和外貿持續順差就成為緩解內部不平衡的外在表現。正面影響就是增強償債能力,國際地位……(其實就是外匯儲備的功能)負面影響:第一,加大了央行的對沖外操作成本,削弱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調控的有效性。這種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限制了第二,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第三,增大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利於對外貿易順利開展第五,成為導致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
②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8537億美元,已經超過日本,雄居世界榜首。
③ 中國當前外匯儲備有多少
北京時間周五(1月5日),人民幣去年升幅達6.8%,預期企穩令資本流動更加理性。彭博調查顯示,12月末外儲約升至3.1275萬億美元。
④ 中國外匯儲備現狀是多少 外匯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
截至2018年9月份,中國外匯儲備為31097.16億美元。
外匯儲備過多可能引起的問題:
1、外匯儲備的過度增長,有可能通過基礎貨幣的擴張,引發泡沫經濟或通貨膨脹風險。而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是威脅經濟穩定高速增長的兩大宿敵。盡管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沖銷干預吸收過多的貨幣,但是,其效果會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從市場的承受能力來看,央行每年大規模發行票據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一旦出現通貨膨脹風險,央行會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2、過多的外匯儲備有可能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和財富增長速度。這一結論主要來自以下三個觀點:其一,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率要遠遠低於外商直接投資的收益率,二者的差額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國民財富的流失。據推測,通常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大概在3%左右,而外商直接投資的平均收益率至少達到10%。其二,央行發行票據回籠貨幣需要支付利息,而外匯儲備利息形成央行收入,當前者大於後者時,央行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會相應上升。其三,官方外匯儲備屬於短期、低收益對外投資,而民間對外資產主要為中長期、高收益投資,因此,前者的比重過高會降低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收益水平。
3、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會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劇貿易摩擦。國外一些人士一直把外匯儲備的增加作為中國政府阻止人民幣升值和操縱外匯市場的「證據」,並據此要求中國擴大匯率制度彈性和實現人民幣升值。此外,一部分發達國家政府也會以人民幣匯率問題為借口,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貿易保護措施。
由此可見,由國際收支失衡引起的外匯儲備過度增長,不僅妨礙了對外經濟的穩定發展,而且「威脅」著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物價水平較低、就業狀況有所好轉的宏觀形勢下,國際收支不平衡正在成為我國宏觀調控面臨的突出矛盾。正是基於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指出,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
⑤ 中國外匯儲備總量由哪幾部分組成各佔多少比例
目前中抄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是——3700多億美元美國兩房債券,5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2000億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億美元短期債務,分文不值的2000多億美國次級債,2000多億美元現金或歐元資產,共計1.8萬多億美元。
⑥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是多少
在不同的時期,中國大陸(不包括港澳台地區)的外匯儲備如下 時間 外匯儲備(億美元) 備注 2006年2月 8536.72 首次超過日本,上升到全球第1 2008年4月 17566.55 超過世界主要7大工業國G7的總和 2009年4月 20088.8 全球第一個超過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國家,獨佔全球外匯儲備30% 2011年3月 30446.74 全球第一個超過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國家。2011年4月更新
⑦ 外匯儲備的多少會對國家的影響
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而是有利有弊的,具體如下:
負面影響:
1. 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中國的外匯儲備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若擁有6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更大。另外,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將嚴重縮水。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中國每年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中國又持有大約一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中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中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6.加速熱錢流入,引發或加速該國的通貨膨脹。
7. 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高額的外匯儲備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均衡,不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向內需主導型模式的轉變。
8.引致流動性過剩高額的外匯儲備規模是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影響了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所謂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也就是貨幣供應量太大問題。
外匯儲備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融資能力。
四,增強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⑧ 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中國的外匯儲備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中國人民銀行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9879億美元,且正以每個月2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這樣一個數據引來世界各國關注,它們驚訝的同時也感到擔憂,不少人甚至替中國出謀劃策,為怎麼花這些錢「支招」。1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中國意味著什麼?它會有什麼危險嗎?
各方反響不一
日本對中國外匯儲備創新高心情復雜。《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連續對此進行了報道,強調「中國的外匯存款已超過一般的安全水平」。報道稱,為抑制人民幣升值,中國花了大量人民幣購買美元,造成中國外匯儲備急速增長。同時,它們對包括美國花旗銀行在內的大型國際銀行積極地向中國政府「自我推銷」感到眼紅。
《富士產經新聞》報道時文章所用的標題就意味深長——《中國外匯儲備即將達到1萬億美元,存儲了美元卻增加了火種》。文章把重心放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稱美國「一向要求人民幣升值,卻並不希望中國出售手中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在《富士產經新聞》看來,中國會以出售手中存有的大量美國國債來「反制」美國對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很可能導致美國國債水準降低,出現美元利息上升等負面連鎖反應,而且,「也很可能導致出現布希最不願意看到的美元貶值局面」。
歐洲對中國外匯儲備也一直很關心。瑞士《時報》18日以《中國和它的1萬億美元》為題,對中國的外匯儲備將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進行了報道。文章稱,這是由反復出現的外貿順差和外國投資者所進行的大量投資造成的。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相當於中國每年國內生產總值的45%,道瓊斯所有股票總市值的1/4,意味著北京「隨時有能力」收購埃克森、英特爾、波音等美國著名工業企業中的一大部分。
對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結構風險,是一些國家反應的重要內容。10月17日出版的《印度日報》指出,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蕭條,債券和股票市場有可能會瀕於崩潰,那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將面臨化為泡沫的危險。對此,歐洲的想法最實際,那就是想辦法增加中國外匯儲備中的歐元比例。
除了關心中國外匯儲備的構成,西方也關心中國如何花這筆錢。《商業周刊》今年7月就曾「借」世界著名銀行渣打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斯蒂芬·格林的文章為中國「出謀劃策」,列出8項建議,內容包括每年花20億美元引進2萬名外籍著名教師到中國大學任教,花20億美元在中國大城市市郊為低收入者建房,花5.05億美元引進30名世界著名足球明星分布到中國15個一流球隊,並引進50名外國教練等等。
不過,歐洲大部分國家仍認為,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是中國經濟實力的體現。歐洲議會在今年9月初通過的《歐中關系報告》中就表示,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顯然,歐洲議會的報告將「外匯儲備激增」列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歐洲議會議長博雷利是一位經濟專家,9月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大為贊賞,談到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的第二大持有國,他說,「有意思的是,資本主義美國的錢,卻握在社會主義中國手中」。
外匯儲備增安全信心
廣義上說,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基本上就是其所有經濟活動節余的外匯積累,但這里有個「藏匯於國」和「藏匯於民」的問題,國家統計和公布的外匯儲備指的是政府所擁有的外匯資源,更直接地說,就是央行擁有的外匯。商業銀行、企業、個人手裡的外匯並不算在一國的外匯儲備之內。
經濟大國的外匯儲備,最主要的來源是對外貿易順差。中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貿易順差的快速增加。2004年,中國的外貿順差是320億美元,去年猛增到1019億美元,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預計將達到1500億美元。正是在這種促進下,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4年的將近8000億美元,很快增加到即將突破1萬億美元。
國家持有外匯儲備有3大作用:一是支付,國家進口重要戰略物資和關鍵技術必須用外匯購買;二是保障金融安全,這是最關鍵的,比如發生戰爭、災害或國際經濟形勢突然變化,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資,央行可以用充足的外匯儲備來對付突發的金融風險;再比如,一旦本國貨幣面臨貶值的風險,政府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可以干預外匯市場,應對金融危機;還有一點是軟作用,但在現代經濟中也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力的象徵,能夠產生巨大的心理作用,讓國際投資者對該國的經濟安全和該國貨幣的幣值充滿信心,同時也能增加這個國家在國際經濟活動中的金融影響力和在國際經濟組織中說話的分量。
過去,在國際收支活動還不是很多的時候,國家的金融安全對外匯儲備規模的要求並不很大。曾有一種理論,認為外匯儲備夠3個月的進口額就基本可以了。但今天,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國際收支活動極其頻繁和復雜,金融安全隨時都會面臨挑戰,所以外匯儲備必須具備相當大的規模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安全運行。
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位宏觀經濟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外匯儲備的這些基本作用來看,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是一件好事,它增大了中國金融運行的安全系數,更增添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也提高了中國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力。
外匯儲備結構待調整
有關專家認為,外匯儲備過多也有問題。外匯是需要用人民幣買入的,所以在外匯儲備大大增加的過程中,中國的央行必然要投放大量的人民幣,而人民幣源源不斷的投放勢必推動投資的過快增長,使中國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的壓力。盡管中國政府和央行採取了一些回籠人民幣的應急措施,使通脹的壓力並未變成通脹的現實,但那畢竟只是延緩,需要及時採取對策。
從短期來看,一味鼓勵出口創匯和招商引資的政策需要適當調整,同時增加進口,這樣來平衡國際收支。
通過調整外匯管理政策,把相當一部分的外匯放到企業、商業銀行和個人的手裡,適當地「藏匯於民」。例證之一就是,原來中國公民換匯必須憑出國簽證和邀請函,而且一般都以2000美元為上限。而現在公民想換外匯,只要出示個人身份證就可以,一年的換匯上限達到2萬美元。
在已有和還將繼續增長的外匯儲備中可以拿出一部分來進行金融和實物投資,通俗地說,就是花掉一部分。但作為國家擁有的外匯是不能亂花的,專家的說法是,需要把一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戰略物資儲備。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也非常希望購買一些中國發展需要的高科技產品。顯然,在這方面,中國遭遇到了西方設置的障礙,比如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的是高科技禁運的政策,否則,只需要幾個進口項目就可以大大減少中國對外貿易的順差。(徐皓 林夢葉 尚未遲 李永群 程剛 江雪晴 張楠伊)
⑨ 現狀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如題 謝謝了
外匯損失驚人 中共做傻事? 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巨大,近年來更是急劇增加。大陸國家發改委專家最近撰文指出,大陸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外匯分流非常緊迫。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需要盡快國際化和自由兌換,中共堅持購買巨額外債,以及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讓民眾苦不堪言。 大陸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日前撰文指出,央行所持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如果將每年的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後不同的匯率水平計算匯率成本,截至去年(2010年)年底,7年來央行新增外匯儲備的匯率損失高達2,711億美元。 文章談到,如果未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升到6,這一損失將攀升到5,786億美元。 張岸元強調,這一損失肯定無法通過外匯投資收益來進行彌補,除了作為「政府錢袋子」的中央銀行,不會有任何一家商業性機構做這種賠本買賣。他認為,對外匯儲備進行分流是很急迫的事情。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30,447億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 香港《東方日報》發表文章「外儲損失二萬億誰來承擔此罪責」指出,按照張岸元的計算,中國過去7年間的外匯儲備損失近兩萬億人民幣,平均每個中國人為此損失1400多元。當局號稱沒有資金來實施全民公費醫療,而全國一年的公費醫療僅需四千億元人民幣,這7年間的外儲損失已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金融管理系教授孫來祥,他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中國沒有必要持有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當局需要改變外匯管理高度集中的模式,讓人民幣市場化,讓企業擁有更大的外匯管理權力。 超高的外匯儲備,使大陸的資金流入和流出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從國外「輸入」;另一方面,當局通過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向國外「輸出」巨額廉價資金。 按照中國的外匯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增發相應多的人民幣來平衡,去年(2010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8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8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6倍。 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由此造成的荒謬現象是: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的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那麼,中共為什麼要做如此的「傻事」?當局為什麼不「將出口創匯所得還利於民,對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者「減少商品出口,將更多商品投放國內市場」呢?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時事評論作者高紫檀在《新紀元》周刊撰文指出,早在中共建政之初,就曾搞出一個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壓低農產品價格以剝削農民來養工人。現在中共搞的是國內外商品價格「剪刀差」,也就是通過剝削廉價勞力、出口廉價商品來出口創匯,然後再加上它的外匯政策,多次掠奪老百姓的財富。 高紫檀認為,這3萬億的外匯儲備實質上已經成為中共的黨產,民眾根本不知道它的具體用途,更談不上對這些巨額的外匯儲備有任何的決定權。
⑩ 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是多少
中國2017年2月末外匯儲備余額30051億美元,預期29690億美元,前值29982億美元。對於外匯儲備重回3萬億美元,國家外匯總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外儲規模可能在波動中逐步趨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