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鴻海精密和富士康是什麼關系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台灣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專業研發生產精密電氣連接器、精密線纜及組配、電腦機殼及准系統、電腦系統組裝、無線通訊關鍵零組件及組裝、光通訊元件、消費性電子、液晶顯示設備、半導體設備、合金材料等產品的高新科技企業。
❷ 鴻海集團,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啊
屬於私有企業,民營企業。 鴻海集團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台灣鴻海塑膠企業有限公司,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專業研發生產精密電氣連接器、精密缐纜及組配、電腦機殼及准系統、電腦系統組裝、無缐通訊關鍵零組件及組裝、光通訊元件、消費性電子、液晶顯示設備、半導體設備、合金材料等產品的高新科技企業。鴻海在董事長郭台銘先生的領導下,以前瞻性的眼光,自創顛覆電子代工服務領域的機光電垂直整合『eCMMS』商業模式;提供客戶從共同設計(JDSM)、共同開發(JDVM)…… 到全球運籌及售後服務等等之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 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評價最高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公司不僅於台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更囊括當前台灣最大的企業、捷克前三大出口商、大中華地區最大出口商、富比士及財富全球五百大企業,及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龍頭等頭銜。 集團多年來致力於研發創新,以核心技術為中心,包括:奈米技術、環保製程技術、平面顯示器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精密模具技術、伺服器技術、光電 / 光通訊技術材料與應用技術及網路技術等。集團不僅具完善的研發管理制度,更在智權管理上努力耕耘,積極地以提升華人之國際競爭力為己任,並在企業社會責任與節能、減排、綠化、循環等環境保護方面全力推動與奉獻;截至2007年底已在全世界共獲超過20,000件專利,不僅連續三年蟬聯台灣年度專利申請數及獲准數雙料冠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年度專利排行榜(MIT Technology Review)中,集團亦是全球前二十名中唯一上榜的華人團體。也因如此,鴻海被美國財富雜志評鑒入選為全球最佳聲望標竿電子企業15強,並成為全球唯一能連續六年名列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科技百強(IT100)前十名的公司!
❸ 鴻海精密集團和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什麼關系
鴻海精密集團和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一個公司。
富士康集團在中國台灣地區被稱為鴻海科技集團,鴻海科技集團在中國大陸叫富士康科技集團。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台灣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陸投資興辦的高新科技企業,專業研發生產精密電氣連接器、精密線纜及組配、電腦機殼及准系統、電腦系統組裝、無線通訊關鍵零組件及組裝、光通訊元件、消費性電子、液晶顯示設備、半導體設備、合金材料等產品。
所以,鴻海精密集團和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一個公司。
全球布局
富士康在中國大陸、中國台灣、日本、東南亞及美洲、歐洲等地擁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全球布局策略為「兩地研發、三區設計製造、全球組裝交貨」。
兩地研發
「兩地研發」是指以大中華區與美國為兩大重要戰略支點,組建研發團隊和研究開發實驗室,掌握科技脈動,配合集團產品發展策略和全球重要策略客戶產品發展所需,進行新產品研發,創造全球市場新增長點。
三區設計製造
「三區設計製造」的布局重點,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亞美歐三大洲至少設立兩大製造基地,結合產品導入、設計制樣、工程服務和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質的垂直整合製造優勢,提供給客戶最具競爭力的科技產品。
全球組裝交貨
「全球組裝交貨」是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組裝,保證「適品、適時、適質、適量」地把貨物交到客戶指定的地點。為此,配合客戶所需進行全球性物流布局與通路建置,以達成要貨有貨,不要貨時零庫存的目標。
❹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團規模
集團多年來致力於研發創新,以核心技術為中心,包括:納米技術、環保製程技術、平面顯示器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精密模具技術、伺服器技術、光電/ 光通訊技術材料與應用技術及網路技術等。集團不僅具完善的研發管理制度,更在知識產權管理上努力耕耘,積極地以提升華人之國際競爭力為己任;截至2009年底鴻海科技集團已在全世界獲得超過30,000件專利,不僅連續三年蟬聯台灣年度專利申請數及獲准數雙料冠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年度專利排行榜(MIT Technology Review)中,集團亦是全球前二十名中唯一上榜的華人企業。也因如此,鴻海被美國財富雜志評鑒入選為全球最佳聲望標竿電子企業15強,並成為全球連續五年名列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科技百強(IT100)前十名的公司。在2012年世界財富榜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以營業收入為117514.4百萬美元名列全球第43位,比2011年提升了17位。在2013年世界《財富》榜排行榜中,以營業收入為132076.1百萬美元名列全球第30位,比2012年提升了13位。
主要商品 / 服務項目: 五大產品策略:速度、質量、工程服務、彈性、成本。
❺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介紹
台灣所說的「鴻海科技集團」即大陸所說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成立於1974年,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類電子)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公司不僅在台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更囊括當前台灣最大的企業、捷克前三大出口商、大中華地區最大出口商、2015年美國財富雜志全球企業排名第31名,及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龍頭等頭銜。
❻ 台灣代工巨頭——鴻海精密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台灣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專業研發生產精密電氣連接器、精密線纜及組配、電腦機殼及准系統、電腦系統組裝、無線通訊關鍵零組件及組裝、光通訊元件、消費性電子、液晶顯示設備、半導體設備、合金材料等產品的高新科技企業。
鴻海是台灣的公司,它在大陸開的分廠都叫富士康。是最大的代工廠之一
❼ 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與富士康集團到底是什麼關系法人怎麼是李軍旗而且是中堅企業控股
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實際上就是富士康。
A股簡稱「工業富聯」讓人納悶,有一種專電屬影的既視感。但是卻反映出了富士康的願景,從全球代工廠,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企業的龍頭。
「工業互聯網是發展中國製造2025的最佳途徑之一,富士康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實力,所以將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相關業務拆分出來,組成工業互聯網業務進行上市。工業互聯網也是公司發展方向,希望藉助上市,跟上產業發展浪潮。
此次在A股上市的工業富聯不包括組裝蘋果手機的業務。事實就是,做組裝非蘋果手機業務的「大兒子」富智康到香港上市。
公司控制股東是中堅企業有限公司,鴻海精密間接持有中堅公司100%的股權。中堅公司在富士康持股41.1445%,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富泰華、鄭州鴻富錦間接持有28%股份,合計持有69.14%股權,為富士康控股股東。
❽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糾紛案
原告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台灣台北縣土城市中山路66號。
法定代表人郭台銘,董事長。
委託代理人丁紀鐵,上海市丁紀鐵律師事務所。
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9號銀谷大廈10-12層。
法定代表人廖濤,副主任。
委託代理人劉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審查員。
委託代理人曹銘書,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審查員。
第三人力銘電子(蘇州)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蘇省吳江市松陵鎮工業勝信路。
法定代表人鄭嘉正,董事長。
委託代理人毛依星,江蘇致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託代理人劉橋民,江蘇致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鴻海公司)不服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簡稱專利復審委員會)第11474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簡稱第11474號決定),於法定期限內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本院於2008年維持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第11474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
案件受理費一百元,由原告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負擔(已交納)。
如不服本判決,原告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三十日內,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第三人力銘電子(蘇州)有限公司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交副本,並交納上訴案件受理費一百元,上訴於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
2008年6月25日受理後,依法組成合議庭,並通知力銘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簡稱力銘公司)作為本案的第三人參加訴訟,於2009年2月24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鴻海公司委託代理人丁紀鐵,被告專利復審委員會的委託代理人劉穎、曹銘書,第三人力銘電子(蘇州)有限公司委託代理人毛依星、劉橋民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❾ 鴻海精密的股票代碼是多少
鴻海精密,股票代碼2317,
是台灣的企業,在台灣地區掛牌上市,並不在A股。
❿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發展
1974年鴻海在董事長郭台銘以30萬台幣、十來個員工草創時,生產的產品是黑白電視機旋鈕,由於旋鈕與他後來生產的連接器一樣,模具開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產品品質,所以從1977年開始,好不容易蓄積起第一筆資金的郭台銘,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到日本買進模具設備,蓋自己的模具廠。二是買地建廠,不用再租借廠房;三是在原料面臨漲價的情況下,買原料囤積居奇。面對金錢游戲的誘惑,幾經掙扎,郭台銘決定選擇前者。而就在模具廠蓋好半年後,郭台銘原先想購買的那塊土地已漲了3倍,原料也水漲船高。許多同仁不理解:「到外買(模具)反而比較便宜,為什麼還要自己做呢?」如果求近利,他還可以把模具廠賣掉,回去買地。但是一心想打出江山的郭台銘,始終沒有回頭。1980年鴻海模具廠開始出現業績,後來鴻海陸續建立電鍍部門與沖壓廠,迅速拉開與同業的距離。進入80年代,PC工業起飛,黑白電視衰退。擁有模具技術的鴻具駕輕就熟,很快切進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從此建立起連接器霸主地位。
鴻海以模具起家
鴻海以模具起家,郭台銘總愛對外強調他做的是「機械」而非「電子」。在富士康集團,鴻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FOX-cavity」,饒有趣味地以「狐穴」喻精密模具大家能夠理解;而其內部代號或簡稱竟是一本正經的「核心」。
一位IT之腕說:「代工是生產別人不能做的產品,而不是生產別人不想做的產品」郭台銘憑借模具為龍頭的技術基礎,成功地做到了「在我的領域內,沒有競爭對手。」這就是為什麼會在EMS廠中排名第五而贏利居然第一的原因。但鴻海做大的最關鍵一步,是選客戶。郭台銘甚至不惜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來突出鴻海的「一流客戶」。郭台銘在30歲時即發誓只與世界一流大廠做生意,緊跟一流高手才能迅猛發展。現IBM、康柏、英特爾、索尼、惠普、戴爾、思科、諾基亞、摩托羅拉、台達電子等著名的IT業公司均是鴻海的客戶。鴻海早已具備電腦等整機生產能力,但郭台銘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夢」。各大公司不用擔心會突然冒出一個「鴻海牌」來和自己競爭,更加放心地拓展與鴻海的合作。鴻海沒有自己的品牌,然而每一個品牌都有鴻海!換言之,任何一個名牌都可能因失誤而重挫倒下,如果鴻海遭遇類似命運,只能有一個前提,每一個至少大多數名牌都已重挫倒下。
80年代個人電腦工業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其連接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起來。
1999年,一口氣吞下華升、廣宇等企業進行逆向整合,使鴻海精密發展成為鴻海集團,由地區性大廠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2002年,鴻海躍居台灣第一大民營製造企業,在《商業周刊》2002年「全球科技百強」中排名第三。
2003年,鴻海在手機代工毛利率急劇下降的情形下逆勢而上,顯露出其強大的野心。將其在PC代工上構造的完整價值鏈移植到手機上,進一步發揮這種結構的潛力,是鴻海顯而易見的目標。作為台灣製造業的後起之秀,業界已經看到,未來的鴻海有望直逼手機代工業的龍頭寶座。
集團藍圖:紮根中國、全球運籌。堅持在多元化發展方向基礎上著力於一體化建設的鴻海集團。
赴祖國大陸投資
「鴻海」於1977年赴大陸投資,現今「鴻海」已成為大陸台商的第二大出口商,「鴻海」大陸廠的成本競爭優勢、研發技術不斷提高,獲利更是逐年提升。據悉,鴻海連續五年銷售成長62%,成績驕人,而其中公司大陸廠的生產佔了相當重要部分。
鴻海企業集團大陸主要製造基地富士康集團系台灣鴻海集團投資大陸發展而來,主要生產計算機、網路通訊、消費電子等高科技關鍵零組件與系統產品。在中國大陸深圳、崑山、杭州、天津、鄭州、成都、等地設有36家全資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