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有企業改制後,歸那個部門管理。
可以是原管理機關,也可以是居住地的社區或街道辦事處。嚴格說國企改制後屬於無上級企業。
『貳』 國有企業改革後還是屬於國企嗎如果不是,屬於誰那國有資產哪裡去了
國有企業的改革存在多種形式,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是目前最常見的,其實,破產、承包、合資、兼並、轉讓廣義來講也是國企改革的形式。至於您所問的是否屬與國有企業這個問題,要看企業改革改制後,企業的股權結構,有國有成分的: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國有參股都還是屬於國有企業范疇的;沒有國有股權的,就不屬於國有企業了,這是毫無疑問了。
題外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有股東和私人股東是沒有優劣勢的,對於職工而言,只要企業效益好,待遇就會好,是否國有並不是最重要的。有很多企業,沒有了國有背景,被私有資本控股後,活力反而增強了,發展的更好。目前的國家大趨勢就是國退民進,國家只要控制支撐經濟命脈的行業就好,其他如廣告、咨詢等服務行業國有企業的體制反而運營不好,呵呵,不是么?希望對您有幫助
『叄』 改制的國企成為股份制,國資委有權收回嗎
不能。
按照股份所有者的不同可以分為完全國有和不完全國有。如果是完全國有的國企,企業所有權屬於國家,股東只有一個一般是地方國資委或者國資委,這樣的企業中董事長一般是國資委任命,其本人不持有公司股份。
『肆』 國企改制之後,應該不是國企性質了吧,那它屬於什麼性質的企業改制後的國企的主人是誰求詳細點。
國有企業改制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實際中,通常被採用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1.出售給外商; 2.出售給民企; 3.管理層收購(MBO); 4.員工持股; 5.外部戰略投資者與管理層聯合收購; 6.出售給其他國有企業 首先,談一下第一種方式的利弊。將國企出售給外商,如果外商是一個世界知名企業,就可以實現「與巨人同行」了, 不但可以引入規范的公司治理機制和經營管理體系,還有可能吸引外商的後續資金投入、項目投放,使得地方政府能夠將國企改制與招商引資有機結合起來。但是,如果外商不是一個知名大企業,要對外商的資質、信譽、實力的調查就比對國內企業的調查更困難。將國企出售給外商,還存在著一個對外商戰略意圖的判斷問題,以及自己的戰略選擇問題,如果外商的戰略意圖是將並購後的國企僅僅作為一個加工基地,那麼原來的品牌、技術也將逐漸消失,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加工基地還可能外遷,那麼地方政府是否可以接受?地方政府是否能收購的,這種方式很值得重視和研究。 其次,讓民企來並購重組國企,我認為應該成為以後國企改制的主流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顯而易見, 第一,可以引入民營機制; 第二,不像外商那樣存在水土不服問題; 第三,一般不存在消滅原有的品牌和外遷問題; 第四,不存在是否允許外資控制的爭論; 第五,是民企在處理冗 員、債務、原管理層去留等問題上更靈活,等等。但是,這種方式也有許多不確定性。 1.篩選、識別成本比較 高,因為中國民企的「健康資料」甚至「出生資料」並不像成熟市場經濟國家那樣齊全和便於查閱,連准確度都有很大問題,國企改制時「遇人不淑」的現象並不少見。 2.民企進入更容易受到國企內部人抵制,這有多種原因。 3.民企對於盡職調查並不認真,對於改制協議有關條款的態度比較靈活,比如說可以維持原管理層不變等,但進入後公司治理轉型會不順利,整合存在不確定性。當然,外部的民企也有可能勾結有關人員壓低國資賣價,無論哪一種方式的改制都有可能出現這個問題,關鍵是要有公開性競爭性的程序。 再談一談MBO。在現實當中,許多MBO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與其他改制方式相比,更容易出現暗箱操作、導致國資賤賣; 二,是資金不足導致財務違規,留下隱患; 三,是會固化內部人控制,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都更加封閉,將「屏蔽」掉外部更適合的投資者和經理人,而且管理層各成員之間日後的責、權、利關系可能出現糾紛從而使企業出現動盪。 但是,對 MBO也不能一概否定。與其他的改制形式相比,MBO也有一些優點。 第一,可以比較好地處理「內部人抵觸」的問題; 第二,政府可以省略高昂的對外部購買者的識別和篩選成本,避免「遇人不淑」; 第三,管理層收購一般不至於產生企業外遷問題,也可以避免外部人進入時「改朝換代」給企業帶來的震盪。因此,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制訂規范辦法,引導MBO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職工持股這種方式的優劣如何呢?我之所以比較反對這種方式,不但這種方式具有MBO所有的毛病外,還因為, 第一,職工持股實際上是「大鍋股」,也可以叫做「二鍋飯」,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在實際當中,都沒有確切證據表明這是一種良好的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當然從短期看可能有些效果,但邊際效果遞減非常厲害; 第二,員工作為「雇員」與作為「老闆」的身份重合和固化,對於公司治理轉型和對於日常管理的規范化都沒有好處; 第三,由於持股者人多勢眾,這種方式比MBO更容易踐踏公司治理規則,如過度分 紅、嚴重的關聯交易,侵佔國有資產和損害債權人利益等,而且很不好糾處; 第四,鑒於中國沒有多層次資本市場,這些股份未來的流動性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然,通過職工持股方式進行改制,可以有效消除「內部人抵觸」,而且比較簡便,特別是可以直接將對職工的補償金轉為股份,易於操作,但這樣做的後遺症非常大啊。 SMBO又如何呢?這種方式可以將「內部型改制」和「外部型改制」的優點結合起來。當然,這需要外部戰略投資者與國企管理層有比較良好的互知、互信和互賞,同時又要防止他們互相勾結攫取國有資產。而且,目前已經實施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在技術環節上也不利於SMBO的推行,所以需要日後對有關政策做適當修訂以增加彈性。對於SMBO,以及其他方式的改制,有必要從政策層面提供「優惠性購股計劃」,即明確規定在國有產權進場競爭交易的前提下,管理層可以以適當的價格優惠獲得一定數量比例的國有股。普通員工如果要購股,也可以享受同樣優惠,盡管我個人並不主張員工持股。同時可以規定配套的股份回購計劃,以換取管理層和職工對外部購買者的合作,以減少改制中的動盪和沖突,因為動盪和沖突對企業的傷害有時比國有資產賤賣更可怕。 最後,如何看待由另外的國有企業來參與一個國有企業改制呢?從決策者迴避風險的角度來講,採取這種方式一是可以避免戴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即使這個國有企業以很低的價格出售了,但還是國有資產,所以沒有政治風險;二是會覺得國有企業更可靠一些,能夠省掉前面所說的高昂的篩選、識別成本。但是,即使找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大國有企業來接盤,這個大國有企業的機制仍然沒有根本轉換,這是最深層次的弊端。一些勢力雄厚大型國有企業搞得好,往往是靠一些政策扶持和靠優秀的企業家,但這樣的企業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強,扶持政策的消失或者優秀企業家的離開以及政府政治對公司政治的直接沖擊,都使企業未來的命運不可測。這樣的企業以後還會面臨深度改制問題,未來進行深度改制仍然是一道必須要過的「坎」。
『伍』 國有企業改制,改成股份制,意味著什麼大家幫幫忙,謝謝了。
國有企業改制有很多變化,是國退民進政策中的一項具體措施,要說意味著什麼,那要看針對誰,企業\國家\經營層還是普通職工,有不同的含義.
對國家而言,這種國退民進,一般是不影響國計民生的競爭性企業,通過改制,可以把歷年來的投資一次性收回,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大企業的管理上.對企業而言,少了一個婆婆,管理的主動權多了,經營會更靈活.同時生產利潤不再歸國家,而歸企業,也就是說持股方所有.對經營層而言,一般情況下國企改制原經營層都會有機會獲得參股的機會.對普通職工而言,國企改制影響不大.但一般從國有改為股份後,管理上會有加強,這個各方面都會感受到.
『陸』 國有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後,其股份完全有私人所有,該企業屬於私營企業嗎
國有企業改制.集體企業改制,股份制?老百姓的股份去哪裡了?老百姓還是在拿一千多或者是兩千多。
『柒』 國企改制股份制員工有股份么
國企重組改制的方式花樣翻新,不就具體情況分析的話,誰也搞不清楚,不要說是普通員工,有的企業甚至於老總都不知道要搞成什麼樣。總的來說,改組的情況是由企業的行業性質,業績,未來的預期和政策支持力度,資金的充足程度等因素決定的。有的時候昨天還是員工控股的模式,結果晚上省里或市裡下文發話了,第二天就搞成的管理層收購,沒辦法。最誇張的是有的竟然能搞成合資企業。
根據你說的,那麼就是說企業高層預期改制進程應該比較順利,原始股有大幅升值的機會才分給企業中有實權的中層管理者,就當做分紅了,就政策來說,企業的職工是應該享有購買原始股的權力的,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什麼樣的都有,而且國家的規定在這方面完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
總的一句話:沒辦法。。。
『捌』 我是個國企職員,現在公司改製成股份制我該怎麼辦
企業改制就是實施國有資本「有所為、有所不為」,民進國退是經濟改革的必然。改制後企業的性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企業不是破產,是改制。
國企改制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原有員工的安置問題,如果不在改制後的公司工作,一般按照工齡給以每年一個月工資的一次性下崗補助,但月均工資不應低於本地區前一年的社平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