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看過一片文章說:美國利益集團手眼通天。美國總統有時就是個擺設。這是真的么。
是的 任何 政治斗爭 都不是 檯面上的人
裡面 的利益集團 能量 很大。、。。可以 影響選舉。。
不聽話的 總統的 美國 已經 槍殺了 好幾個了
B. 如何認識利益集團在資本主義政治過程中的作用
一個利益集團就是一個持有共同態度並對社會上其他集團提出某種要求的集團;任何一群為了爭取或維護某種共同利益或目標而一起行動的人,就是利益集團。
很多其他的政治學者和社會學者都對利益集團下過類似的定義。因此。利益集團就是社會中的一些成員為了共同的集團利益而結合在一起。通過積極行動而達到共同目的的一種社會組織。
在資本主義國家。利益集團普遍民間化,甚至政黨也是一種民間性的政治組織。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過程中,利益集團也就是通常說的壓力集團和院外活動集團。
從組織角度,有的學者根據利益集團的組織規模將其劃分為小型政治團體、中間型政治社團和大型利益集團。有的學者根據利益集團的組織程度將直分為四種類型:( 1 )非正規性的;( 2 )非社團性的;( 3 )機構性的;( 4 )社團性的。
非正規性的利益集團是指在突發事件中形成的運動性或騷亂性群體,它總是以不滿或抗議的形式自發地表現出來。這種群體通常出現得快,平息得也快。非正規性的利益集團的突然形成是因為該社團的成員平時缺乏有力的組織,他們沒有暢通的表達利益的渠道。一個突發事件就會引起具有潛在利益要求的人們迅速行動起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出現過這樣的政治性組織,如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大學生自發的政治行動, 1968 年法國大規模的動亂。
非社團性利益集團也沒有專門的組織,但與非正規性利益集團不同的是,它是建立在共同意識到的種族、語言、宗教、地區和職業利益的基礎之上的,甚至可能是建立在家族關系和血統的基礎之上的。由於它以文化或經濟利益為聯結點,因而比非正規性利益團體具有更多的利益連續性。
機構性利益集團存在於行政機構、立法部門、軍隊、政黨、公司及教會組織之中。由於這些機構中的很多部分本身就屬於權力機構,因而,這些機構中的特殊利益要求就特別容易表達出來,並能夠較少受阻礙而得到實現。「政府官員通過發現新問題和新政策來擴展其組織的趨勢,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普遍的。」②在中國,很多職能部門都起著重要的利益表達作用,比如農業部門代表農民的利益要求增加對農業的投資,教育部門會為了教師的利益要求增加對教師住房的投資。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過程中,電信、金融、汽車、農業等政府主管部門對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持審慎的態度,而紡織、鋼鐵等政府主管部門則極為積極。
最後是專門從事利益表達的利益集團,它們是為了表達某些特定團體的目標而專門建立起來的,也就是社團性利益集團。這種利益集團的組織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工作程序。工會、婦聯、種族性團體、為某些商業或工業服務的組織,都是這類利益集團的典型例子。在現代社會,這類組織十分普遍,它們具有公開表示目標和提出要求的合法性,因而越來越成為人們的研究對象。本書所指的利益集團也就是這類組織。
從利益角度看,利益集團作為互益性組織,是其成員因某一特定的集團利益或群體利益而結合的。以群體利益為標志,可以把利益集團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群體利益型利益集團;一類是公共利益型利益集團。①二者的區別在於它們賴以存在的利益的性質。
大多數利益集團都屬於群體利益型利益集團,這樣的團體主要為某一性質的群體利益而斗爭。這一類型又可以分為:第一,以政治利益為基礎的群體利益型利益集團,它以發揮政治影響力為主要目的。以政治利益為目的的利益集團很多,如種族利益團體(如美國的華裔美國公民聯盟和種族平等大會,它們主要是爭取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個人權利及種族的某些特殊利益);婦女利益團體(如中國的婦聯,致力於實現性別平等,提高婦女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純政治利益團體(如中國的共青團,主要是以中國共產黨的後備軍身份而出現)。第二,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群體利益型利益集團。這類利益集團的目標就是通過影響政府或其他機關而獲得經濟上的實惠。國外大多數利益集團就屬於這一類,如美國的工商業企業利益集團、勞動利益集團、農業利益集團以及各種專門技術職業利益集團。在中國,這樣的政治性社團有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主協會。此外,在西方國家還存在以各種特殊性群體利益為基礎的群體利益型集團,如美國槍支擁有者利益團體、生命權利協會等。
利益集團的作用
作為「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利益集團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內政外交都有著重大影響。無論是在福利政策、經濟政策還是在軍事工業方面,利益集團的活動餘地都非常大。而在外交方面,利益集團的影響也處處可見。例如,里根上台之初,在宣布執行對蘇聯強硬政策的同時,解除了卡特政府實行的對蘇穀物禁運政策,這主要是中西部農場主作用的結果,因為禁運一年就會使農場主損失 300 億美元。美國政府在 20 世紀 90 年代屢次延長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跨國公司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
① 參見 [ 美 ] 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 212 頁。
如何看待利益集團影響政治決策呢?在西方,自由派認為利益集團為追逐特殊利益而常常忽視公共利益,這是違反民主原則的。激進左派認為,權力的主要來源是資本主義大企業,大公司董事會的決定常常最終成為國家的公共政策。而保守派則反對自由派和左派的指責,認為企業界並未壟斷政府政策,倒是政府掌握著最重要的經濟權力,政府的干預是企業方面產生壟斷現象的最大原因,企業界摒棄了競爭原則而想依靠政府來保護自己。極右派更是反對政府幹預經濟,反對福利國家,認為這實際上等於實行社會主義;政府機構和職能的膨脹是勞工集團以及其他種族集團、教會和公共利益集團壓力的結果,這是有意或無意地為左翼陰謀服務。中間派把集團的存在及其在政治進程中的作用看作是自由與開放社會的基本保證。
對於利益集團在資本主義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必須基於其社會和政治制度的現實來認識。
1 .集中各種利益
西方社會是一個利益多元化的社會,這就決定了利益集團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種利益的作用。利益集團是社會中的一些成員為了共同的集團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社會組織。共同的集團利益就會促使具有共同態度的人組織起來;而許多利益集團通過不同的手段在其成員中又起著統一觀點的作用,由此形成共同的目標,確定哪些是主要目標,打算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不僅如此,集中各種利益還意味著利益沖突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討價還價,相互妥協以達成一致的意見。例如,常見的企業和工會間的談判。
2 .政府的助手
利益集團在接近議會和行政機構的過程中,事實上在起著重要的工作人員的作用。利益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它 們搜集情報,並從社會、經濟、政治和法律等各個方面提出論點來支持或否定議會或行政部門的觀點。如果議員或行政官員要把這類工作做得像利益集團那樣有價值,他們需要有一批更精通專業、數量上要比現在多好幾倍的工作人員才行。
3 .制約政治權力
政治權力的制衡不僅來自政府內部,還需要政府外力量的制約,這就是以社會力量來制約政治權力。在對利益集團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進行研究之後,阿瑟·本特利認為,美國社會是一個「由集團組成的綜合體」,政府的政策是不同的集團在政府內外互相影響和斗爭的結果。在《政府的過程》中,戴維·杜魯門把利益集團看作是「民主政治進程不可缺乏的組成部分」,強調利
① 參見李壽祺:《利益集團與美國政治》, 21 — 24 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 。
益集團接觸政治決策者是西方式民主政治的體現。其後的政治學家 V . O .基認為,政治的本質是兩次選舉之間的決策過程,因而,要給政治一個令人信服的概念,就必須考察各集團、各種利益和政府機構之間的相互關系。①這就意味著,在多元化的西方社會,利益因素驅使利益集團向政府施壓,這種壓力有時會改變政府或統治階層的政治偏向,而使政治決策更理性。例如,在對待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問題上,與人權問題掛鉤是意識形態偏見的表現;而 1994 年柯林頓政府把人權與最惠國待遇問題脫鉤也正是利益集團施壓的結果。②因此,羅伯特·達爾說,獨立的社會組織(利益集團)不僅是民族—國家統治過程民主化的一個直接結果,也是為民主過程本身運作所必需的,其功能在於使政府的強制最小化,保障政治自由,改善人的生活。③
4 .利益集團的弊病
一方面,利益集團是政治不平等的產物,也是推動政治不平等的因素。社會民眾基於共同的利益要求結成利益集團,這種利益要求產生於特定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基礎、政治身份、社會地位、意識形態取向,而最根本的是一定的經濟地位。事實上,有組織的利益集團的成員明顯地與其上層社會經濟地位相聯系,成員大部分來自專家和管理階層,受過高等教育,中上層階級形成利益集團的基本組織構架。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如此地依賴有組織的利益集團,而人民中沒有組織的部分的利益則不能被有效地表達,如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城市貧民、邊遠山區的農民等。
另一方面,利益集團的活躍降低了政府權威,造成政府內部的分裂。由於利益集團的影響日益加強,議員們受到利益集團的控制而成立各種地區的或專門問題的小組或集團為其服務,行政管理機構也在某種程度上受制於行業性利益集團,造成選民對政府權威失去信心。利益集團追求特殊利益使得集團間矛盾沖突加劇,利益集團越多,意見分歧也就越大,追求的利益也就越來越狹隘和專門化,出現了「巴爾干化」趨勢,「現在美國社會似乎決心追求較小范圍的忠誠,地區的、政治的、種族的、甚至是兩性的,而不是較大范圍的忠誠」,「美國已缺乏取得一致意見的能力和執行全面的或國家的政策的能力,政治上四分五裂,這表明美國經歷中的一種根本性的倒退」④。此外,高度自治化的團體還會導致分裂和不穩定,從而使政府面臨很多治理的難題。
C. 美國有哪些利益集團
利益集團也稱壓力集團、院外集團,是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為獲取某種特殊利益而對政府施加影響的政治性組織。美國是利益集團最為興盛的國家。據統計,1983年美國有17644個全國性利益集團,60%以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參加一個社團。[1](P277)20世紀70年代以來,超過半數的美國人認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只顧自己的少數大利益集團把持的」,在1980年,只有21%的人認為政府還是為「全體人民的利益辦事的」。[2](P447)因此,深入探討利益集團在美國興旺發達的原因,對我們正確認識美國政府和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學術界對美國利益集團的研究總體上比較薄弱,關於利益集團在美國興盛的原因尚無專門的文章發表,因此,本文不揣淺陋,試對這一問題作一粗淺的探討,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同人批評指正。
一、利益集團興盛的社會背景
美國多樣化的經濟結構是利益集團不斷產生的經濟根源。美國地大物博,氣候多樣,自然資源豐富,有利於各種經濟形式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因此,美國在建國初就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國民經濟各部門。獨立戰爭以後,美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軌道,並在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經濟勢力如工商業者、農場主、工人等日益強大起來,對國家政權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為實現自己的要求,他們組成各種經濟利益集團,並不斷擴大規模,由地區性組織發展成為全國性組織。並且,隨著美國經濟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經濟的多樣性、專業化愈益明顯,國民經濟各部門及各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如在農業生產中,棉花、小麥、玉米、水稻、黃豆等種植業,柑橘、胡桃、葡萄、蔬菜、奶類等生產,畜牧業、養豬業、家禽飼養業等都已專業化,國民經濟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這些專門化的行業各有其特殊利益,促成了單一行業利益集團的大量涌現。
美國也是一個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貧富分化、階級剝削是美國社會的必然現象。在美國,資產階級、農場主階級、工人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資產階級、農場主階級又分為大、中、小不同的階層,工人階級也分技術工人、非技術工人。此外,美國還存在大量的諸如管理人員、教師、律師、醫生等中產階級階層。不同的階級、階層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並引發相互間的矛盾和沖突。為實現自己的特殊利益,在斗爭中壯大自己的力量,各階級、階層的人自然而然地團結起來,結成利益集團。麥迪 遜曾說:「造成黨爭的最普遍而持久的原因,是財產分配的不同和不平等。有產者和無 產者在社會上總會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團。債權人和債務人也有同樣的區別。土地佔有者 集團、製造業集團、商人集團、金融業集團和許多較小的集團,在文明國家裡必然會形 成,從而使他們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受到不同情感和見解的支配。」[3](P46-47)麥迪 遜在這里正確地道出了利益集團產生的階級根源。
美國是典型的多樣性、多元化的國家,除上述經濟、階級利益差別外,還存在形形色色的民族、種族、宗教及政治派別。美國是移民之邦,從殖民地時期開始,世界各地的人民就向北美移民,因此,美國種族成分相當復雜,民族來源極為分散。在歷史演進中,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為主體的白人種族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他們對少數民族實行 歧視、壓迫政策。而非洲裔、西班牙語裔、亞裔、猶太裔美國人及印第安人等則為少數 民族,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移民來到美國後,也帶來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和傳統 ,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圍。美國是信奉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各種宗教都能在美國自 由傳播,造成宗教信仰紛雜、教派林立。在意識形態上,各種社會思潮也在美國廣為流 傳。因此,美國被人們比喻為「比薩餅」、「雜燴鍋」、「色拉拼盤」,這種多元化的 社會結構為利益集團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D. 美國利益集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所謂的利益集團的說法本身就很可笑,哪裡沒有利益集團?利益集團本來就是很中性的詞,利益相同的聚集在一起爭取保護自己的利益再正常不過了,為此出點錢請人代言,公關都是必然的,只要在法律的范圍內就行。事實上也只有如此,才能盡可能地體現所有任何的利益,在決策時才能盡可能地考慮到各方利益。
E. 美國十大財團真的控制了整個美國嗎他們之間內部究竟有什麼關系啊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經濟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使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加速溶合,形成了許多壟斷財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摩根—第一國民銀行、洛克菲勒、庫恩—洛布、芝加哥、梅隆、杜邦、波士頓以及克利夫蘭等八大財團。戰後,八大財團實力發生變化,新財團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杜邦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等十大財團統治美國的格局。財團對美國經濟的壟斷 財團除靠所屬企業積累資金、擴大企業的生產能力之外,還依靠企業的兼並而擴大規模。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70年代末,曾掀起3次企業兼並的高潮,每經過一次兼並,財團的經濟實力就得到一次增強,更加提高了它們對國民經濟的壟斷程度。美國經濟的各個部門,無不受到各大財團的控制和支配。 財團對美國政治、外交的控制 各大財團不但憑借其雄厚的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掌握著美國國民經濟的命脈,而且還利用它們的金融家、企業家及經濟學家,組織各種委員會、協會、同業公會等公眾團體,針對當前美國的財政、金融、外貿等經濟問題,發表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提出有利於財團的各種建議意見,以左右政府的決策。壟斷財團通過操縱總統競選和國會改選的途徑,爭奪政府要職和國會席位,從而左右政府的內政外交,成為美國真正的統治集團。由於各大財團在海外的利益不斷膨脹,因而對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別關心,千方百計設法對政府施加影響。 財團發展的新趨勢 由於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戰後美國壟斷財團經歷了深刻的變化,最顯著的是: 財團經營多樣化、專業化的特點逐漸喪失 美國財團最初是按經濟部門發展起來的,具有專業化的特點。例如洛克菲勒財團以石油起家,摩根財團依靠鋼鐵發展起來,杜邦財團則是依賴化學發跡的。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自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及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各大財團轉向經營多樣化,成為綜合性的財團。隨著經營多樣化的發展,各財團所控制的工商企業五花八門,各色俱全,彼此之間的利害不盡相同,甚至互相沖突,使財團無法代表它們各自的利益,更難進行統一的指揮,只好放鬆控制。所以在今天的財團內部的關系日趨鬆散。 財團互相滲透 它們派遣人員互兼董事,使財團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界限不易劃清。過去美國的大公司、大企業一般只受一家財團的控制,近年來,經過各財團的滲透,一家公司往往變成由幾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 財團資本進一步國際化 美國財團不僅要將美國經濟置於它們的統治下,而且還要向國外擴張勢力,在國際范圍內建立它們的壟斷地位。戰後以來,美國各財團大力擴大它們的經濟活動范圍,由一國擴展為多國。由於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跨國公司不但獲得迅速發展,而且在世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各大財團所控制的大公司、大企業、大銀行,幾乎沒有例外地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公司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逐漸分離 「能人主義」在美國工礦企業中生下了根,各大公司經理不再實行代代相傳的世襲制,而是選賢與能,聘請掌握生產技術而又擅長經營管理的「能人」當經理,財團的家族色彩日益淡薄。
F.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什麼一起查,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強調反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堅決防止黨內形成利益集團。
這體現了黨中央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堅定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
(6)習斗利益集團擴展閱讀:
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是「全面從嚴」的具體體現,能夠有效震懾買官賣官、官商勾結等違紀違法行為,破除圈子文化、碼頭文化,鏟除黨內利益集團滋生的土壤,消除黨內政治隱患,實現政治生態的山清水秀。
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受賄行賄一起查也有利於凈化社會風氣,讓「行賄受賄一樣可恥」成為普遍信念,推進全民守法,維護公平正義,體現了以建設廉潔政治為目標促進整個社會廉潔的價值追求。
G. 什麼叫做利益集團什麼叫做既得利益者
利益集團: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們為了共同的目的而集合起來,採取共同行動的社會集團。既得利益者:利益集團中已經獲得部分利益且還能從中繼續獲利的成員。舉個栗子:在萬惡的封建舊社會里,有張三李四王五三個官員,張三管科舉,李四管工程建設,王五是皇帝身邊的小太監。現在,他們三個呢覺得在封建朝代生活太艱難了,決定搞點貪污腐敗來改善生活質量,於是呢,張三跟李四說:「咱們是好基友,聽說你侄子快要高考了,我是主考官,我悄悄的告訴你,今年的考題我都是在《三年高考五年模擬》裡面摘的,你讓你的侄子好好復習這本書啊,祝你侄子考出好成績。」李四很開心,立刻回家督促自己侄子好好復習,結果自己侄子果然考中了進士,但是李四無法報恩啊,於是李四找到了自己的同鄉王五,對她說:「咱們是好老鄉,聽說你是個有志氣的太監,但是一直被你上頭的秉筆太監趙六壓著,我知道啊,上次皇上擴建後宮的時候這個趙六撈了不少好處,證據都在我這哪,我幫你呀扳倒趙六,完了我再聯合張三一起上奏推薦你做秉筆太監,你看怎麼樣?」王五也動心了,於是照著做,果然沒過幾天,趙六被砍了,王五當了秉筆太監,於是王五怎麼報答呢,他就在皇帝面前說了好多張三一個學生的好話,於是龍顏大悅,不就皇上就提拔了張三的學生。於是張三李四王五互相勾結,不但撈到好多好處,還拉上了一大幫黨羽,立刻就奔小康了。但是不久以後啊,三個人分贓不均,開始鬧矛盾了,但是張三一想:不行,我當年泄露考題給李四的事王五都知道啊,這個冤家不能結,還是退一步吧~李四也想:當年趙六搞貪污自己也沒少拿錢啊,這事還是靠張三擺平的,不能跟他翻臉。王五也怕啊:張三的學生被提拔後天天貪污受賄,這些事要是被抖出去自己也要負連帶責任的,不行不行。於是三個人雖然有點不愉快,但是卻一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張三李四王五加上他們的親戚學生這個大團體就是利益集團,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放在現在媒體的語境當中,利益集團和既得利益者一般特別針對高層官員以及大型企業的老總,涉及的利益往往與腐敗或是權力尋租有關,不是什麼好詞。
希望採納
H. 美國利益集團概況
利益集團也稱壓力集團、院外集團,是指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為獲取某種特殊利益而對政府施加影響的政治性組織。美國是利益集團最為興盛的國家。據統計,1983年美國有17644個全國性利益集團,60%以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參加一個社團。[1](P277)20世紀70年代以來,超過半數的美國人認為「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只顧自己的少數大利益集團把持的」,在1980年,只有21%的人認為政府還是為「全體人民的利益辦事的」。[2](P447)因此,深入探討利益集團在美國興旺發達的原因,對我們正確認識美國政府和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學術界對美國利益集團的研究總體上比較薄弱,關於利益集團在美國興盛的原因尚無專門的文章發表,因此,本文不揣淺陋,試對這一問題作一粗淺的探討,不當之處,敬請專家同人批評指正。
一、利益集團興盛的社會背景
美國多樣化的經濟結構是利益集團不斷產生的經濟根源。美國地大物博,氣候多樣,自然資源豐富,有利於各種經濟形式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因此,美國在建國初就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國民經濟各部門。獨立戰爭以後,美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軌道,並在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經濟勢力如工商業者、農場主、工人等日益強大起來,對國家政權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為實現自己的要求,他們組成各種經濟利益集團,並不斷擴大規模,由地區性組織發展成為全國性組織。並且,隨著美國經濟和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經濟的多樣性、專業化愈益明顯,國民經濟各部門及各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如在農業生產中,棉花、小麥、玉米、水稻、黃豆等種植業,柑橘、胡桃、葡萄、蔬菜、奶類等生產,畜牧業、養豬業、家禽飼養業等都已專業化,國民經濟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這些專門化的行業各有其特殊利益,促成了單一行業利益集團的大量涌現。
美國也是一個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貧富分化、階級剝削是美國社會的必然現象。在美國,資產階級、農場主階級、工人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資產階級、農場主階級又分為大、中、小不同的階層,工人階級也分技術工人、非技術工人。此外,美國還存在大量的諸如管理人員、教師、律師、醫生等中產階級階層。不同的階級、階層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並引發相互間的矛盾和沖突。為實現自己的特殊利益,在斗爭中壯大自己的力量,各階級、階層的人自然而然地團結起來,結成利益集團。麥迪 遜曾說:「造成黨爭的最普遍而持久的原因,是財產分配的不同和不平等。有產者和無 產者在社會上總會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團。債權人和債務人也有同樣的區別。土地佔有者 集團、製造業集團、商人集團、金融業集團和許多較小的集團,在文明國家裡必然會形 成,從而使他們劃分為不同的階級,受到不同情感和見解的支配。」[3](P46-47)麥迪 遜在這里正確地道出了利益集團產生的階級根源。
美國是典型的多樣性、多元化的國家,除上述經濟、階級利益差別外,還存在形形色色的民族、種族、宗教及政治派別。美國是移民之邦,從殖民地時期開始,世界各地的人民就向北美移民,因此,美國種族成分相當復雜,民族來源極為分散。在歷史演進中,以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為主體的白人種族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他們對少數民族實行 歧視、壓迫政策。而非洲裔、西班牙語裔、亞裔、猶太裔美國人及印第安人等則為少數 民族,受到歧視和不公平的待遇。移民來到美國後,也帶來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和傳統 ,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圍。美國是信奉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各種宗教都能在美國自 由傳播,造成宗教信仰紛雜、教派林立。在意識形態上,各種社會思潮也在美國廣為流 傳。因此,美國被人們比喻為「比薩餅」、「雜燴鍋」、「色拉拼盤」,這種多元化的 社會結構為利益集團的存在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二、利益集團興盛的政治保障
利益集團的存在和發展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普遍現象,在英、法、德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存在為數眾多的利益集團。然而,與美國相比,這些國家中利益集團的數量和種類要少得多,其活躍程度、影響力也大大遜色於美國。這種差別主要是由美國獨特的政治體製造成的。美國實行中央和州分權的聯邦制,兩級政府又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這種權力極為分散的政治制度為利益集團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政治環境。利益集團可以向各級政府施加壓力,也可以向同一級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門分別施加影響。一個利益集團在某一級或某一個政府部門受挫折,卻可以在另一級或另一個政府部門取得成功。而在單一制和非分權國家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例如在英國,政治權利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種勢力只需向中央政府的某個部門施加影響就夠了,因此,英國的利益集團絕大多數都是全國性組織,這就大大減少了利益集團的數量,其活躍程度與美國相比也就黯然失色了。對此,英國政治學家維爾指出:美國「利益集團是靠著政 府體制的分散性這個特點興旺起來的」[4](P110)。
政黨制是美國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各級政府官員是由政黨組織提名選舉和任命的。政黨要想贏得選舉上台執政,必須贏得盡可能多的人的選票,盡可能反映國家 和公眾的利益,因此,兩大政黨所代表的階級、階層具有廣泛性和模糊性,它迴避了與公眾利益對立的少數集團的特殊利益。另外,美國政黨制是在選區劃分基礎上,按照地區代表制原則選舉官員的,這也使一些階層、民族、行業的特殊利益得不到體現。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由利益集團制度來彌補它們在集中利益和代表性方面的不足」[5](P357)。並且,美國各政黨內部意見也並不是完全一致。在一黨之內,黨員之間對於某些問題的態度和意見分歧,也許比同另一黨黨員的分歧還要大,黨員並不是完全按照黨派 的意志投票的,在制訂某些法律、政策和進行決策時,他們更多的是考慮自己選區的利 益和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利益集團的利益。這種情況鼓勵利益集團同時向兩大黨的議員 或行政官員進行游說,在兩黨內尋求對其立場和利益的支持,增加了實現其要求的可能 性。
與組建利益集團密切相關的結社權也得到美國憲法和司法部門的有力支持。美國聯邦憲法第一條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和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6](P84)這一修正案是利益集團得以合法存在和開展活動的法律依據。根據美國最高法院歷來對這一修正案的解釋,政府不得鉗制人們的言論自由,不得對任何出版物進行事先檢查。這樣,利益集團可以自由地公開其主張,可以自由地出版和散發出版物、刊登廣告,以宣傳其主張。美國憲法並沒有關於公眾結社權的明確條款,但是,美國人一直把憲法看做是結社權的根本保障。美國學者霍恩曾經指出:「結社自由是美國憲法所保護的公民權利中的最重要的一項。」[7](P1)自美國建國以來,公眾的結社權一直被看做是 由集會、請願等自由權利引申而來的受憲法保護的權利。這一點,聯邦最高法院是承認 的。這種情況鼓勵了各利益集團在憲法許可的范圍內採取行動,通過各級政府實現自己 的願望和要求。
三、利益集團興盛的思想基礎
美國人民對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促成了各種利益集團的產生和發展。在殖民地時期,北美就不存在傳統的封建特權,沒有等級制度,政治、經濟生活中也存在一些民主的因素,如代議制、地方自製,小有力的經濟、政治勢力組織起來,結成利益集團,對美國的國內外政策施加了更大的影響。同時,美國社會一體化的發展,為利益集團的活動提供了全國性的舞台,因此,這一時期出現的利益集團大多是全國性的,如農場主聯合會、全國製造商協會、美國商會、全國獨立企業聯合會、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人聯合會等。在進步運動的推動下,其他類型的一些利益集團也建立起來。如黑人成立了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環境保護主義者成立了山嶺俱樂部、全國公園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教育工作者成立了全國教育協會、美國教員聯合會等。對此,美國學者奧恩斯坦作了如下總結:「在國內戰爭之後的幾十年中,美國的工業和經濟隨著大批歐洲移民來到美洲一道發展起來。政府擴大了,而包括具有廣泛的群眾運動基礎在內的集團,也開始增加了,農業團體、勞工組織以及更加廣泛得多、面向經濟的集團開始在美國的社會和政治活動中活躍起來。利益集團和院外活動集團在華盛頓的政治中成為一種固定的事物,幾乎什麼問題都管。」[13](P248)
20世紀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美國社會的巨大變革使利益集團的活動范圍更為廣闊,手段更加豐富、老練,利益集團的影響已滲透到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克服「大危機」而實施的羅斯福新政加強了行政部門的力量,樹立了聯邦政府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地位,利益集團對行政部門的游說活動驟然增多。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國會改革後小組委員會的決策權擴大、政黨政治的「衰落」和基層行政部門權力增大,利益集團的活動范圍空前擴大,從而刺激了利益集團的更大發展。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美國的社會問題更加突出,圍繞著種族歧視、婦女權利、越戰、政治改革、消費者權益等一系列問題,社會上出現了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和斗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老的利益集團如經濟、民權組織擴大了他們的規模,繼續活躍在政治舞台上,大批新的利益集團也相繼涌現,達到了「十足的爆炸程度」,利益集團的組織性和政治影響力也大大加強。另外,在美國這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家裡,現代化的「後遺症」嚴重地困擾著美國民眾。為解決諸如水土流失、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遭破壞等問題,以及吸毒、犯罪、暴力、色情泛濫、道德敗壞等社會丑惡現象,廣大人民組織起大量的公共利益集團。利益集團已經成為美國政治體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美國利益集團的發展是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產物,是美國多元化社會現實的反映,是美利堅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在美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下實現的。
I. 美國的主要利益集團有哪些哪些利益集團在影響現在的總統競選
利益集團是存在的,但是沒有那麼大影響力,在選舉時各個財團都會支持自己中意的候選人,目前美國政治的斗爭還只是兩個黨派的斗爭各大財團的人具有影響力。但無法決定美國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