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有企業如何做好混合所有制改革
發展混合所有制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不同所有制資本間的共同發展和有效制衡,核心是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成功轉換。總結相關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破解改革實踐中遇到的難題,為持續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工作
需要在工作實踐中准確理解和重點把握以下5個方面的事項。
體制方面,進一步加強混合所有制改革具體配套制度建設。一是按照《公司法》要求進一步完善公司的股東會和董事會制度,將股東會和董事會職權落到實處,成為股東之間討論研究公司重大經營發展事項的主要平台,努力保障民營股東的話語權。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與民營企業的合作,往往成為國資監管等外部監督重點關注的對象,「三個區分開來」和容錯機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領域的具體措施需要進一步深化。三是目前定價方式與市場化要求存在差距,需要在評估方法選取和定價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決策機制方面,深入貫徹落實好「兩個一以貫之」。從現實情況來看,有的國有企業事無巨細,把黨委(黨組)研究作為處理企業絕大多數經營發展事項的前置程序,沒有真正發揮好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有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後,片面強調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的作用,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方面工作力度不夠。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相輔相成,需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實踐中得到深入全面落實。
激勵機制方面,進一步採取措施調動經理人和業務骨乾的積極性。目前已經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些國有企業,更加註重引進資金和股權混合的目標,對公司治理機制建設重視程度不夠,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搞活國有企業的目標尚未落到實處。下一步,應重點從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中長期激勵機制、三項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入開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利益分配方面,進一步兼顧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利益。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在設計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時,要統籌兼顧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各自利益,促成雙方合作共贏,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順利推進的基本前提。
企業文化方面,進一步實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管理優勢的有效融合。資本結合的過程可以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但文化融合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在某種程度上說,文化融合的成功程度將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進一步解放思想,創造有利於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良好環境。一是建議國家修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具體制度,進一步明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消除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面臨的資產定價、交易方式等技術制約。二是選取部分國有企業總部或規模較大的下屬二級企業作為試點,按照規定程序和工作要求科學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履行決策程序後組織實施,以此引領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更多國有企業落地開花。三是對於依法合規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業和相關人員,即使混合所有制改革後的效果與預期有偏差,也應嚴格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相關規定,國資監管等機構在履行監督職責時給以客觀的評價和必要的容錯。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釐清黨委(黨組)會和法人治理結構的職責界面。科學設定黨委(黨組)會前置研究的重大事項清單,避免事事提交黨委(黨組)會前置研究,保障黨委(黨組)會前置研究的效率和質量。合理確定股東會、董事會的表決機制,充分尊重民營股東針對企業經營發展的建議,把股東會、董事會作為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充分溝通、有效制衡的主要平台。國有股東代表以及國有股東派出的董事,按照黨委(黨組)會研究意見在股東會、董事會上表達意見並投票。對於股東會、董事會審議意見與黨委(黨組)會前置研究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及時向所在黨委(黨組)報告,完善相應方案並報黨委(黨組)會重新通過後,再次履行股東會、董事會審議程序。
進一步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實搞活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搞活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次要目標是引進權益資金,實現手段是資本有效混合。為搞活國有企業經營機制,應當加快推進以下工作:一是積極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努力實現董事會按市場化方式選聘和管理職業經理人的目標,並對市場化職業經理人實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二是對於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國有企業,針對經理人和公司業務骨幹,建立完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等中長期激勵機制;三是建立健全與激勵機制相對稱的約束機制,主要採取業績考核、經濟責任審計、延期支付、追索扣回等措施;四是推進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市場化用工制度,真正形成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的人才流動機制。
兼顧雙方核心利益,努力實現國有股東、民營股東的雙贏。對於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股東的主要目標是搞活企業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民營股東則更加關注話語權、經濟效益和現金分紅。兼顧國有股東和民營股東的核心利益,為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後穩定的投資回報,參照上市公司相關監管規定,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後應在公司章程約定可支配利潤的最低分紅比例,並努力提高最低分紅比例的數值水平,爭取實現現金分紅能基本覆蓋股東資本金對應的財務費用。混合所有制改革後企業的董事會,要按照股東股權比例和制衡原則,合理分配董事席位,努力保障民營股東的話語權,形成國有股東和民營股東之間權責對等、有效制衡的良好格局。
取長補短,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後企業文化的有效融合。國有企業文化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系統、全面、規范等方面,民營企業文化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靈活、高效、創新等方面。必須指出的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文化融合的基礎是相互尊重、相互制約、話語權保障、核心利益保障和公司法人治理機制順暢運轉。在此基礎上,吸收雙方管理文化的優勢,摒棄雙方管理文化的劣勢,根據企業所在行業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實現兩種文化的有效整合,形成與時俱進的企業經營新理念,提高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獨特先進企業文化。
科學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一是科學定價非貨幣資產,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在目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價格主要參照資產評估價值確定,因此評估方法的選擇問題至為關鍵。二是盡量避免企業集團各級企業層層混合。對於企業集團來說,混合所有制改革應重點抓住一個產權層級開展,盡量避免在每個產權層級上搞層層混合。三是請審計部門、法律部門提前介入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設計,提升方案可行性和合規性,確保混合所有制改革規范有序推進。四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要對目標企業是否適宜混合所有制改革進行客觀分析,「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一企一策,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優化完善改革方案,依法履行決策程序,規范組織方案實施。
2.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新政策有哪些
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的九大要點: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名作《山中之樂》寫到:「蔭長松之蓊蔚兮,藉纖草之豐茸」,董先生雖然離開我們十年,但先生的學術思想卻如青松般蓊蔚洇潤,草木茂盛。
董輔礽先生早在《從企業功能著眼,分類改革國有企業》(1995)一文中明確指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途徑,即只有進行產權改革創造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條件,通過各種途徑改製成為合營企業,利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優勢,共存互補,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這一觀點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思想相契合。
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至議事日程,希望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平台,促進國企實力與民企活力的融合,創造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微觀層面上看是一種處理國企與民企之間關系的手段,即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混合,以期達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改善企業效益的目的。
在董輔礽先生看來,單獨的國家所有制使得企業成為政府的附屬,缺乏獨立的市場行為能力,其次企業的國家所有制促使高層決策僅從政治需求出發,而忽視了市場需求,而國家所有制也將企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得企業勞動者缺少對企業經營的責任感。這種體制直接導致了產權主體虛置以及產權關系模糊的問題,容易產生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等。
縱觀國資委近日啟動的「四項改革」試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薪酬管理職權試點,派駐紀檢組試點),也是想利用混合所有制經濟突破董輔礽先生所提出的國有企業發展困局。
國有企業發展混合經濟旨在加強對市場的適應能力,整合資源優勢,從而進一步優化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自身的發展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面臨著是否應該混合、如何混合等方面的問題。結合董輔礽先生論文的觀點以及作者多年研究總結,個人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需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設立國家投資基金,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國家投資基金,解決國有資產管理中控制權和經營權分工不清的問題,將國有資產的管理上升到資本運營層面。
第二,加快法制建設,著重提升產權保護意識。在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需注意產權交易風險,應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針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出台專項法律法規,並加快相關的行政法規制度的實施。
第三,推行分類管理,提供相關政策支持。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除了整體層面的政策支持,還需要採用分類管理的原則,對重要行業、重要地區進行試點,針對性地推出專項法律法規,提供優惠政策,並利用財政的力量予以引導扶持。
第四,構建國家產權交易平台,推動資本間重組兼並。國家通過交易平台為其中的交易者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並引入戰略投資者,以扶持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
第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建立和發展,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協同各方利益,發揮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各自優勢。
第六,健全國有資產審計體系,完善代理人績效考評辦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前提,這需要政府進一步健全國有資產審計體系、完善國有資產代理人績效考評辦法,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審計師和人力資源咨詢公司,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能力。
第七,完善激勵機制、探索職工持股。針對現行國有企業激勵制度不明確、職工工作渙散、效率較低的現象,國有企業在探索混合經濟模式時,需建立健全職工激勵機制,明確甄別員工成績,以客觀指標為職工升遷、獎勵標准,防止出現「大鍋飯」現象。
第八,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促進職業經理人市場發展。混合經濟企業的發展,必須注意所有權與經營權力的分離,通過市場化手段聘請職業經理人團隊,同時政府為保證經理人團隊的高效管理,甄別經理人能力,需提供職業經理人市場發展條件,完善用人機制,促進職業經理人市場的良好發展。
第九,循序漸進,慎時推動。目前混合所有制還處於探索階段,不管是從理論准備還是實際操作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混合所有制的推進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有一個兩至三年的籌備期。
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是私有化,而是國有企業在推動國家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關鍵性領域控制力的良好契機,也是國有企業需建立健全良好的現代化管理制度、成為發育健康的市場主體的倒逼機制。
當然混合所有制經濟更不是一改就靈、一改就活、一改就好,而需根據市場原則,因地制宜,結合國有企業自身狀況,由企業決定是否混合、如何混合。國有企業應抓住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機遇,摒除以政代企的弊端,做到企業獨立自主經營,實現董輔礽先生在1978年7月《不能用小生產的方法管理社會主義大生產》一文中提出的「政企分開」的目標。
記得十年前,恩師的封筆之作以「守身為大」為主題,談及踐行修身為本的理念,要求學生不懼事態變化,以正心應對,興利除害,齊家、治國、平天下。十年的領悟,作者認為「守身為大」於國家也有重要的意義,政府應以公平、公正的改革理念,不懼前路艱險,樹立信心,加快創新,激發內生力量,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3. 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應如何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當中,明確提出要通過推動國有企業的上市以及圍繞上市進行各種改革,包括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十四五」時期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應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引入優質非公有資本,促進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探索形成合理的股權結構,實現企業資產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與此同時,在中大咨詢看來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也需要相關部門發揮好規范、服務、監管作用,更多從制度層面推動、規范改革。
4.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有哪些
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的九大要點
2014-07-30 01:19:24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上海)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名作《山中之樂》寫到:「蔭長松之蓊蔚兮,藉纖草之豐茸」,董先生雖然離開我們十年,但先生的學術思想卻如青松般蓊蔚洇潤,草木茂盛。
董輔礽先生早在《從企業功能著眼,分類改革國有企業》(1995)一文中明確指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途徑,即只有進行產權改革創造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條件,通過各種途徑改製成為合營企業,利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優勢,共存互補,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這一觀點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思想相契合。
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至議事日程,希望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平台,促進國企實力與民企活力的融合,創造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微觀層面上看是一種處理國企與民企之間關系的手段,即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混合,以期達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改善企業效益的目的。
在董輔礽先生看來,單獨的國家所有制使得企業成為政府的附屬,缺乏獨立的市場行為能力,其次企業的國家所有制促使高層決策僅從政治需求出發,而忽視了市場需求,而國家所有制也將企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得企業勞動者缺少對企業經營的責任感。這種體制直接導致了產權主體虛置以及產權關系模糊的問題,容易產生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等。
縱觀國資委近日啟動的「四項改革」試點(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薪酬管理職權試點,派駐紀檢組試點),也是想利用混合所有制經濟突破董輔礽先生所提出的國有企業發展困局。
國有企業發展混合經濟旨在加強對市場的適應能力,整合資源優勢,從而進一步優化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自身的發展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面臨著是否應該混合、如何混合等方面的問題。結合董輔礽先生論文的觀點以及作者多年研究總結,個人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需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設立國家投資基金,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國家投資基金,解決國有資產管理中控制權和經營權分工不清的問題,將國有資產的管理上升到資本運營層面。
第二,加快法制建設,著重提升產權保護意識。在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政府需注意產權交易風險,應加強法律法規建設,針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出台專項法律法規,並加快相關的行政法規制度的實施。
第三,推行分類管理,提供相關政策支持。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除了整體層面的政策支持,還需要採用分類管理的原則,對重要行業、重要地區進行試點,針對性地推出專項法律法規,提供優惠政策,並利用財政的力量予以引導扶持。
第四,構建國家產權交易平台,推動資本間重組兼並。國家通過交易平台為其中的交易者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稅收優惠,並引入戰略投資者,以扶持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
第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建立和發展,需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協同各方利益,發揮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各自優勢。
第六,健全國有資產審計體系,完善代理人績效考評辦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為前提,這需要政府進一步健全國有資產審計體系、完善國有資產代理人績效考評辦法,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審計師和人力資源咨詢公司,加強國有資產監管能力。
第七,完善激勵機制、探索職工持股。針對現行國有企業激勵制度不明確、職工工作渙散、效率較低的現象,國有企業在探索混合經濟模式時,需建立健全職工激勵機制,明確甄別員工成績,以客觀指標為職工升遷、獎勵標准,防止出現「大鍋飯」現象。
第八,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促進職業經理人市場發展。混合經濟企業的發展,必須注意所有權與經營權力的分離,通過市場化手段聘請職業經理人團隊,同時政府為保證經理人團隊的高效管理,甄別經理人能力,需提供職業經理人市場發展條件,完善用人機制,促進職業經理人市場的良好發展。
第九,循序漸進,慎時推動。目前混合所有制還處於探索階段,不管是從理論准備還是實際操作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混合所有制的推進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有一個兩至三年的籌備期。
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是私有化,而是國有企業在推動國家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關鍵性領域控制力的良好契機,也是國有企業需建立健全良好的現代化管理制度、成為發育健康的市場主體的倒逼機制。
當然混合所有制經濟更不是一改就靈、一改就活、一改就好,而需根據市場原則,因地制宜,結合國有企業自身狀況,由企業決定是否混合、如何混合。國有企業應抓住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機遇,摒除以政代企的弊端,做到企業獨立自主經營,實現董輔礽先生在1978年7月《不能用小生產的方法管理社會主義大生產》一文中提出的「政企分開」的目標。
記得十年前,恩師的封筆之作以「守身為大」為主題,談及踐行修身為本的理念,要求學生不懼事態變化,以正心應對,興利除害,齊家、治國、平天下。十年的領悟,作者認為「守身為大」於國家也有重要的意義,政府應以公平、公正的改革理念,不懼前路艱險,樹立信心,加快創新,激發內生力量,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作者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兼職教授)
5. 如何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改革方案,目的是引入民資促進生產力發展。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允許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革,經濟改革的實踐證明,混合所有制能夠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正式引入民營資本(混合所有制)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提法。
6. 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怎麼制定
改革方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1)企業的基本情況;(2)改革的可行性研究報告;(3)改革的總體目標和思路;(4)改革的具體形式及操作程序;(5)改革涉及財務審計、資產評估、資產處置(包括債權債務處置、土地資產處置、國有凈資產處置、股權設置等)方案;(6)改制後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及黨組織建設;(7)職工安置方案;(8)風險評估及策略;(9)領導機構、責任制度、實施步驟及時間安排等。
改革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應包括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必要性方面:應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盤活低效、無效、閑置資產,確保企業價值最大化;應有利於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確保企業依法規范運行;應有利於增強企業的活力、競爭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確保持續健康發展;應有利於促進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應有利於發揮其他所有制經濟優勢,確保各類投資主體及職工合法權益。可行性方面: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等法律法規及國家關於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相關政策規定;應符合國家產業規劃政策;應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規律;應具備混合所有制改革條件,可操作性強。
7. 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實施
紅海咨詢對於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重新規劃企業戰略,以戰略為導向調整組織結構,進而做薪酬改革與績效改革,在提升企業總體價值的同時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
8. 國企和民企如何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一大亮點。「混改就是打破企業在所有制身份上的糾結和界限,讓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說。
2017年8月20日,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一經發布,立刻成為資本市場備受矚目的「頭條」。聯通混改作為首例央企集團層面的混改、首例壟斷領域央企混改,具有里程碑意義。混改後,聯通集團對中國聯通的持股比例從原來的63.7%降到36.7%,仍是大股東但不再處於絕對控股地位,騰訊、網路、阿里、蘇寧等民企成為新的戰略投資者。
「混改不是誰控制誰、誰吃掉誰,而是以混改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資本運行效率,這也是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