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嫻的介紹
張嫻是杭州宋城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中國旅遊協會休閑度假分會副會長、中華創投家同學會執行會長、浙江省企業發展研究會特邀會長、浙江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宋城千古情》總策劃。
2. 宋城老總黃巧靈是雲和人嗎
宋城老總黃巧靈不是雲和人,是浙江麗水人。
黃巧靈,宋城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宋城演藝董事長,宋城藝術總團團長,「千古情」系列演藝作品總導演、總策劃、藝術總監。
兩度被評為風雲浙商,獲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十大傑出貢獻人物、2014中國文化產業年度人物、首屆中國旅遊產業傑出貢獻獎。
2019年8月,在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排名第1605名。2019年胡潤百富榜排名第224位。2019年11月,2019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公布,黃巧靈以140.7億元財富值排名第179位。
(2)宋城集團老闆張嫻擴展閱讀:
個人成就
宋城集團,中國大型文化旅遊集團。旗下的宋城演藝是中國演藝第一股、全國主題公園集團十強企業,連續十屆被國家評為"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
集團主業為文化演藝、旅遊景區、綜藝娛樂、主題酒店、休閑地產等,確立了"宋城"、"千古情"等中國著名品牌,總資產超過700億元。
打造了杭州、三亞、麗江、桂林、張家界、九寨、龍泉山等十大旅遊區、三十大主題公園、上百台千古情及演藝秀、主題酒店客房上萬間,並擁有千古情演藝谷等數十個文化娛樂項目。
3. 杭州宋城老總黃巧靈其人其事
富豪身份:杭州宋城集團董事長
財富檔案:宋城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1986年隻身來到海南,以2000元起家,在海角天涯開發了第一個海濱浴場。1994年到杭州開發宋城、杭州樂園等旅遊項目,並收購了奧麗安娜號郵輪。
財富排名:2003年《新財富》400富人榜第38位
奢侈紀錄:關於黃巧靈的奢侈,一直以來毀譽參半的就是坐落在杭州巨大的仿宋古建築群——宋城的白宮復製品。
這座造價8000多萬人民幣的「白宮」,和美國華盛頓的白宮同樣大小,房間的布局結構也沒有任何區別,包括辦公室里的布置也被黃巧靈模仿得維妙維肖——走廊的牆壁上掛著美國歷任總統的肖像畫;「總統辦公室」的櫥櫃里,放一冊美國通史;地毯上,綴滿了美國總統印章的圖案;一個價值6萬美元的巴洛克式沙發,擺放在辦公室的大落地窗前……
甚至「總統辦公室」外的風景也和美國一般無二。「白宮」的門口,立著一塊大理石的華盛頓紀念碑,縮小了三分之二的羅斯摩爾山正對著黃巧靈的「總統辦公室」。
奢侈參數:奢侈度:85.0
創意度:75.0
文化含量:70.0
社會影響:80.0
綜合評分:77.5
奢侈排名:第十七名
你想詳細了解他,去網路搜下,有相關消息約48,200篇
4. 修建杭州灣大橋的困難
杭州灣一灣修建四橋:誰來控制地方政府的錢袋?
—民營資本大規模進入公用事業領域;
—促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大橋;
—大橋縮短長三角南翼的寧波與中心城市上海之間的車程兩個小時,收費還要下降三四十元;
—在大橋的兩端,寧波市下屬的慈溪和嘉興的海鹽,兩地都將投巨資建設大橋園區,以迎接大橋給兩地帶來的新商機;
這些都是地方政府在杭州灣大橋開工建設時向媒體陳述的關於這座大橋的未來前景。但與政府在宣傳上的力度相比,民營資本們對橫跨杭州灣的跨海大橋投資顯得要冷靜得多。就在2004年12月初,有消息說占建設杭州灣大橋總資本一半以上的民資股東們出現不同意見,部分股東有撤資要求,總投資達118億、已經開工建設一年半的杭州灣大橋面臨重新籌資可能。記者當即向占民資股份最大的宋城集團求證,他們的回答顯得模稜兩可。宋城集團主管大橋投資的張嫻女士說:「民資的股東很多,總有些不同意見,有人要增資、有人要撤股也是正常的事,一切要等4月份的股東大會來決定,到那時一切就都清晰了。」當被問及宋城集團是否會有資本方面的動作時,她說:「在股東大會之前我們幾家股東會有些溝通,宋城集團要看看。」
「一切到4月份就清楚了。」她強調說。
事實上,民資股東發生變化在杭州灣大橋的投資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這座大橋籌建時,就有民資進入建設資本的方案,當時承擔民資方主要角色的是寧波最為著名的服裝上市公司雅戈爾,持股份額高達45%,當時這個服裝業巨子十分高調,公司方面把投資大橋稱為是現金庫。不過到2003年,杭州灣大橋的設計方案出現,開始進入審批程序的時候,雅戈爾在大橋公司的股份卻已經下降到了個位數,在開工前後,公司董秘劉新宇接受采訪時說:「大橋投資時限過長,如按45%的持股比例,雅戈爾的流通股股民等待時間太長。」民間投資的最大方成了杭州的宋城集團,佔17%。但宋城集團對此事也十分低調。在大橋開工後記者對集團老總黃巧靈就此事進行過采訪,他當時說:「宋城集團的投資完全是應政府邀請,承擔一個投資平台的作用。」意即該公司並不完全承擔所有的投資金額。
百年夢想和它的對手
有必要來看看杭州灣和杭州灣大橋。
在中國地圖上,杭州灣就像一個喇叭口,呈橫放的V字形落在長三角南翼。V字的兩個頂端,分別是深水大港城市寧波和長三角中心城市上海。正因為要繞杭州灣的這個V字走300多公里,所以雖然有優良的水文條件,寧波的北侖港卻一直只排在全國港口的第六位。
杭州灣大橋就是在V字上加了一橫,杭州灣大橋建成之後,車流不再走之字形而從中間一橫中穿過,里程從304公里縮短到了179公里。所以省時兩個小時,收費下降三四十元並不是一句空話。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數字,大橋的建設才會對浙江民營資本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大橋未建時,主要的推動方寧波給投資者拿出的大賬是這樣的:杭州灣大橋全長36公里,日通車能力是8萬輛,基本收費是55元,事前預測2008年建成日車流量為4.4萬輛,2015年達到飽和通車量,投資回收期是14年,年收益是16%。
寧波方面當初還有另外一筆賬,如果杭州灣大橋建成,深水良港北侖港很有可能取代水深比它淺得多的上海港而成為長三角地區第一大港的地位。如果這種想法實現,杭州灣大橋的建設對寧波來說,意義絕不是百分之幾的年收益所能局限的。寧波人在描述這幅藍圖時,喜歡引用的是孫中山在民國初年到寧波時要在這里建設一個東方大港的說法,進而把它描述成為一個百年夢想。
問題是寧波的夢想並不是上海的夢想,上海的想法是擁有自己的深水港。它看中的,是距離寧波不遠的大小洋山,在取得原屬浙江地界的洋山建港管理權後,上海轟轟烈烈地開始了洋山港的建設,預期到2005年上海港使用能力到達它的極限時,洋山港一期工程完工正好銜接。也正是因此,杭州灣大橋有了它的第一個對手——上海的東海大橋。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東海大橋與杭州灣大橋並不完全是競爭對手,東海大橋是一條完全用於集裝箱運輸的大橋,位於杭州灣的外部海域,從上海浦東南匯的蘆潮港到大小洋山港,跨越半個杭州灣,長度33公里,和洋山港一期工程合計投資143億。但是從2000年開始,關於大小洋山和北侖港之間的港口爭論就一直不絕於耳。很顯然,相距只有幾十公里的這兩個港口和兩座大橋未來的競爭必然激烈。上海是否必要投如此巨資來修建一個與北侖港相距如此之小的港口,受到巨大質疑。
5. 張嫻的人物生平
張嫻的人物生平:
張嫻,原名張鳳霞。生於上海。工旦角,後任教師。8歲隨父親張柏生學唱蘇灘,同時又跟京劇名角楊小培學京劇,先唱老生,後改花旦。15歲登台演出蘇劇。翌年開始學昆劇,啟蒙老師王傳淞,主戲有:《思凡》、《佳期》等。
1945年離開上海到江、浙一帶演出,30歲左右隨周傳瑛再學演昆劇大戲和許多摺子戲,掌握了不少昆劇花旦表演的精髓。無論蘇劇、昆劇均為當家花旦。
20世紀60年代後以從事崑曲的教學工作為主,有豐富的戲曲教學經驗。崑曲界著名旦角演員如:洪雪飛、梁谷音、張靜嫻等;退休後仍繼續在為戲劇教學作貢獻,發揮自己的余熱,將一生精力奉獻給戲曲藝術事業。2006年在杭州無疾而終,享年92歲。
夫:周傳瑛,子:周世璋。誕辰:1915年7月,農歷乙卯年。逝世:2006年2月14日,農歷丙戌年正月十七日,上午。
張嫻,京劇師從楊小培,先唱老生,後改花旦。後唱昆劇,師從王傳淞。創造了《長生殿》中的楊貴妃,《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紅娘,《牡丹亭》中杜麗娘等藝術形象,2006年逝世於杭州。
無論蘇劇、昆劇均為當家花旦,創造了《長生殿》中的楊貴妃,《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紅娘,《牡丹亭》中杜麗娘等藝術形象,深得廣大觀眾和專家的好評。
中央歌劇院的李倩影,廣東粵劇著名演員紅線女,京劇著名演員楊菊萍,梅派傳人陳正微等,以及許多海外友人在藝術上都得到她的指點和培養。
6. 宋城千古情的相關報道
奇跡誕生——《宋城千古情》創造世界演藝史傳奇
從盤古開天到文藝復興,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在人類文明史上從未有過一台室內演出像《宋城千古情》一樣,受到那麼多的關注和歡迎——
她經常一天演出九場,年演出2000餘場,至今已累計演出19000餘場,接待觀眾5700餘萬人次。
她讓不到100畝的土地每年產生4億多元利稅,每年拉動周邊消費數十億元;
她多次受到中央領導人批示嘉獎,獲得了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以及舞蹈最高獎「荷花獎」;
她從一台草台班子的露天演出起步,成為與拉斯維加斯「O」秀、巴黎「紅磨坊」比肩的「世界三大名秀」之一……
在懷疑的目光中起步,歷經歲月的打磨,她鍛造出世界演藝史上空前的奇跡,這個奇跡還在繼續。
文化是靈魂
「一場成功的演出,需要市場反復打磨,以市場為演出導向。但不是說為了迎合市場,可以放棄文化,沒有文化核心,最終也會失去市場。表現手段可以變,但文化核心不能變。」在迎合市場需要的同時,「千古情」系列演出總導演黃巧靈時刻提醒創作團隊,「《宋城千古情》的靈魂是文化。有文化內涵才有靈魂,才能吸引觀眾,才能觸動心靈。」
遊客需要解讀杭州人文歷史,《宋城千古情》恰恰以這樣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積淀,將人們游覽中觀賞到的景觀與歌舞文化藝術相融合,用文化去觸動觀眾柔軟的內心深處,滿足了遊客的渴望。
文化賦予了《宋城千古情》持久的生命力。縱觀《宋城千古情》可以發現,整台演出牢牢抓住了杭州文化最精髓的根和魂,《良渚之光》勞作生息的古越先民,《宋宮宴舞》繁華如煙的南宋王朝,《金戈鐵馬》慷慨激昂的岳飛抗金,《西子傳說》感人至深的愛情傳說,眾多的杭州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和西湖人文景觀融進了《宋城千古情》,它的每一個篇章都以多種表演藝術元素詮釋了杭州的人文歷史,再現了一個纏綿迷離的美麗傳說,一段氣貫長虹的悲壯故事,一場盛況空前的皇宮慶典,一派歡天喜地的繁榮景象。
白娘子、許仙、梁山伯、祝英台、岳飛……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人物,杭州人熟悉,外地遊客同樣熟悉。斷橋、白堤、岳廟、龍井……剛剛遊玩過、歡喜贊嘆過的地方,忽然在舞台上以另一種方式重新與自己撞個滿懷。或凄美感人或豪氣沖天的情節,讓觀眾沉浸其中,猶如穿越時光的隧道,時喜時悲,或驚或嘆,沉浸到那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歷史當中。
有位遊客說,自己雖然很早就到過杭州,很早就知道白娘子與許仙的故事,但每次到斷橋,總是想像不出這座冰冷的普通石橋,與美麗的愛情故事有什麼淵源,覺得這座橋與中國南方見到過其他眾多橋梁沒有什麼區別。直到在宋城觀看了《宋城千古情》,那漂亮的舞蹈、那動人的音樂和壯觀的場景,才讓這段美麗的傳說深刻地留在記憶中。
「別人說不看西湖等於沒來杭州,我覺得,沒看《宋城千古情》才算白來了!」走出劇場,來自長春的遊客李施惠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只有民族性的東西才最具有世界性。」雖然整場戲中沒有一句台詞,全靠舞台表演,但即使是不懂中文的外國遊客都能看懂劇情,看到它所要傳遞的杭州的歷史與千年的中國文化。
可以說,《宋城千古情》在國內外遊客眼裡已經不僅僅是一場演出,她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了杭州城市的一個標志,歷史文化的一個符號,就像巴黎有紅磨坊,紐約有百老匯,到了杭州這座城市就必須先看《宋城千古情》,因為,她傳承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她播種了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她詮釋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她與這座城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並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之魂,她為這座城市留下了難忘的歷史記憶。
創新是根本
思路決定出路,創意就是力量。
在堅持文化內核的同時,《宋城千古情》大膽創新保持活力,保持藝術生命。「每天一小改,每年一大改」,「改」是《宋城千古情》的家常便飯。在《宋城千古情》的發展歷程中,變化貫穿始終。不斷的創新正是這台演出生存進步的靈魂。
演出的劇場舞台效果也時常變幻提升。「金戈鐵馬」採用煙火和低壓供電技術,虛化出射向觀眾席的炮火;「水漫金山」中的水幕噴頭讓整個舞台如瀑布噴流;「梁祝化蝶」里的激光燈將觀眾帶入了時光隧道……升降舞台、移動觀眾席、全彩激光燈等科技手段的介入為這台演出製造了震撼的視聽體驗。源源不斷的驚喜,讓遊客們回味無窮:「千古情就像每年如期上演的杭城大片,每一次去看,都有驚喜。」
山西觀眾王先生是《宋城千古情》的忠實粉絲,他十二次觀看這台節目並先後帶領著幾百人專程來杭觀看。有一次觀看完演出,王先生堅持要見這台節目的總導演黃巧靈,恰遇總導演在舞台上講評演員表演中存在的問題,王先生在觀眾席一直默默地等著總導演。等黃巧靈點評完畢,王先生激動地拉著他的手感慨萬千:世界三大名秀我都看過了,你們這台演出完全超越了拉斯維加斯「O」秀與巴黎「紅磨坊」,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創新是生命線,創意是生產力。
宋城人的創意來源於深入生活的藝術探索,來源於對真理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宋城打造的每一個主題公園都是尋找一段城市的根,每一台千古情都是尋找一個城市的魂:黃巧靈帶領著創作團隊走遍世界,看過無數知名或不知名的公園和演出,汲取著中外文化的精華;為了看一個小小的民俗表演,坐五六個小時汽車翻山越嶺去到海拔四千多米的藏族村落;爬上快要坍塌的高達數十米的碉樓,零距離地觸摸羌寨的靈魂……踏遍萬水千山,穿越歷史的煙雲,無數次的藝海拾貝、沙海淘金,終於成就了今天的「宋城」和「千古情」系列。
宋城的創意來源於不同的觀點碰撞與頭腦風暴,來源於超越自我不斷的否定之否定。黃巧靈常說,在真理面前,沒有領導沒有上下級。為了《宋城千古情》中一個舞美背景,編創組面紅耳赤爭論了四五個鍾頭,最後卻被宋城大劇院一個引座員的觀點說得心服口服。正是在這樣百花齊放的民主氛圍下,一次次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才有了今天呈現給大家的一個又一個不平凡的創意。
有一個冬季的傍晚,時任宋城景區總經理的邱曉軍在劇院門口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貴州的老人跟團來到劇院門口,從褲子的夾層里掏出兩張皺巴巴的鈔票,猶豫了很久終於買票進了劇院。邱曉軍跟隨著老人一路進劇院再出劇院,看完演出後,老人緊緊地握住導游的雙手,激動地流下了熱淚:妹子啊,你是積德了,我這輩子都沒看過這么好看的戲啊!
經常被遊客誤解的導游吳小姐也激動地感慨道:只有《宋城千古情》才會讓我們的工作得到贊賞與自我滿足,因為她讓每一個遊客都能滿意!
市場是關鍵
為了讓演出更接地氣、更加貼近老百姓的口味,黃巧靈和創作團隊經常在演出結束後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的方式,廣泛搜集遊客、導游、業內各方專家的意見與建議,了解觀眾的心態:您對這場演出是不是滿意?您看過的演出里,還有哪個劇目印象深刻?杭州文化中,您最熟悉、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每月發放的調查問卷,讓《宋城千古情》的創作與一線觀眾保持密切關系。創作團隊會根據觀眾要求,及時調整演出內容,修改、豐富節目表演形式。比如原先的《相聚杭州》一幕,就會根據當天的客源變動情況,安排採茶舞、韓國舞、印度舞、泰國舞等舞蹈,讓演出更貼近觀眾。
黃巧靈經常會躲在觀眾群里看演出,散場後留意觀眾的評價。有一次,一對六十多歲的夫婦說,這次演出哪些細節不如上一版。黃巧靈追著他們問,才知道原來他們已經看這台演出十多次了,每次推出新版本他們都來看。黃巧靈說:「他們的建議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雖然說我是總導演,但從另一個角度講,這台演出是眾人智慧的結晶。很多次,我會在演出結束後把所有演職人員留下來現場開會,討論演出中的某些細節。這樣的會一開就到凌晨三四點。盡管每次我們都在進步,但遺憾卻是永遠的,完美總在下一步。」
不能故步自封,這是《宋城千古情》創作團隊對自己的告誡,也是常葆青春活力的要訣。觀眾的眼界越來越開闊,只有永遠有新鮮元素補充,才能持續吸引觀眾走進劇場。這種與市場緊密結合的創作方式,讓這台演出更貼近大眾,充滿了新鮮的泥土氣與蓬勃的生命力。
黃巧靈經常戲稱自己是穿草鞋的,或者說赤腳的,來自於鄉間地頭的。而這種鄉間地頭恰恰是中國目前文化最大的消費市場所在。黃巧靈經常說,我們要做的項目必須是三老都高興:老百姓高興,老闆高興,不花政府一分錢讓老頭子(政府)也高興。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他總導演的《宋城千古情》很好地把握了藝術與市場的契合點,真正做到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幾屆中央領導多次給予《宋城千古情》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國推廣宋城經驗。
2009年4月,《宋城千古情》不得不在夜場的基礎上增加了下午場演出。「這台演出一定會走得更遠。」宋城劇場整改後的首演日,韓國觀眾金尚秀看著台上的韓國傳統舞《阿里郎》,雙手不停地打著節拍,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據統計,將近300萬韓國人看過《宋城千古情》。韓國國會議員在觀看了《宋城千古情》後,在國會會議時特地咨詢了文化部門:「韓流已經影響了中國和世界,但為什麼韓國就是不能拿出一台像《宋城千古情》一樣的演出呢?」總導演黃巧靈有一次去韓國治病的時候,有數十位韓國粉絲聞訊趕來看望,還送來鮮花和禮物,表達對這個演出的熱愛。這種在藝術形式上被觀眾接受並喜愛的感受,是黃巧靈最大的滿足,也是《宋城千古情》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創新的動力。
在宋城每年接待的觀眾中,海外遊客佔了近30%,來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0年一個以色列代表團考察中國,期間遇到暴雨天氣,其中一個團員護照被偷,整個團的情緒都陷入低谷。他們行程的最後一天抵達上海之前,領隊給路過杭州的團員們安排觀看了《宋城千古情》,由宋城股份總裁張嫻親自接待。這場本來只是路過可看可不看的演出,給團員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其中那位被偷了護照的團員激動地拉著張嫻的手說:如果沒有觀看令人震撼美輪美奐的《宋城千古情》,這次的旅行是灰暗的,這次中國之行是蒼白的,《宋城千古情》一掃我心中的陰霾。正當團員們興奮不已的時候,大使館那邊傳來了補辦好護照的消息,整個代表團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中國。當時中央外宣辦的一位領導在現場目睹了此事,他贊嘆說:宋城是杭州名副其實的外宣基地,是推廣中國文化的窗口。
2010年3月26日,為了在有限的黃金時間接納更多的觀眾,千古情1號劇院擴容到3200座,極大地提升了宋城景區的接待能力,但到旺季時一天演到八場仍然難以滿足遊客旺盛的文化需求。到了晚上22點最後一場演出結束,許多慕名而來卻買不到票的遊客仍然不願離去,在售票窗口前強烈要求加場。「哪怕是站票也行!我的團友們從南京站開始就一直期待著這場演出,如果看不成演出我要怎麼向他們交代?」導游們更是群情洶涌,堵滿了宋城景區的總經理辦公室。
在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下,宋城景區再度動工建設一個4700座的千古情2號劇院,同時推出在舞美和科技含量上有極大提升的新版《宋城千古情》,這個超大規模的劇院和原有的3200座劇院一起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每天接待遊客容量超過60000人。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千年經濟數宋代,今日市場看宋城。」經過歲月的磨礪,《宋城千古情》舞出了一個讓人信服的驚嘆號。現在的《宋城千古情》已是國內旅遊演藝行業的領頭雁,她很好地把握了藝術與市場的契合點,成為了我國旅遊演藝事業發展的經典參考。無論是人流量,還是收入、毛利潤宋城景區和《宋城千古情》都位居全國主題公園、文化演藝第一,成為了國內外旅遊演出競相模仿的對象。
而黃巧靈也從不敝帚自珍,演出時觀眾可以隨意拍照、隨意攝像,中央電視台甚至還在黃金時間幾次對《宋城千古情》演出進行了全程播放。許多舞台演出專家到《宋城千古情》現在的大劇院實地考察後,驚奇地發現,這個在露天的棚上改造的大劇院,沒有副台、沒有空高、沒有地下空間。但就是這么一個世界上最簡陋的舞台,卻創造了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場次最多和觀眾接待量最多的紀錄。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跡!
千淘萬瀝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從一個草台班子成長為世界演藝史的奇跡,回望《宋城千古情》一路走來的風雨兼程,經歷了太多的磨難與艱辛。成功沒有秘訣,也許只有「天道酬勤」才能作為對這段崢嶸歷程的最佳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