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
就歐體、顏體二位傑出先人的書法風格意境而言,各有千秋,是兩座豐碑,名垂千古,譽滿華夏。
我只是一個普通書法愛好者,書法水平很低,不配對前人優秀書法藝術品頭論足,只能粗略談一下自己的一孔之見。就歐、顏書法藝術而言,我更喜歡顏體,見解如下:
3.了解了前人的優秀書法藝術,不能只是誇誇其談,更不能束之高閣,應該虛心學習,從一點一劃,一撇一捺學起,在臨摹逐漸提高水平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獨立練習,持之以恆,總結經驗,不斷進步,逐漸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⑵ 唐朝李世民是否有個妹妹叫平陽 平陽是否嫁給了程咬金
歷史上共有八個平陽公主
1、漢景帝之女平陽公主(又稱陽信公主),漢武帝的姐姐,皇後王娡長女,初嫁曹參之後平陽侯曹壽,寡居後改嫁衛青。
2、漢元帝劉奭之女,母為衛婕妤。
3、劉奴,漢明帝劉庄之女,母為賈貴人,漢章帝劉炟同母姐。永平三年封平陽公主,嫁大鴻臚馮順。
4、西晉人,晉武帝司馬炎的嫡長女,母為武元皇後楊艷
5、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女,下嫁劉昶為繼室。
6、北魏廣平王元懷之女,北魏孝武帝元修之妹,先嫁張瓊子張欣,元修殺張欣,後下嫁開府鄭文寬。
7、唐朝的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女兒。李淵從太原起兵後,平陽公主率領娘子軍為李唐東征西討,威震天下,她的丈夫柴紹,也是李唐的開國功臣。武德六年,平陽公主去世,唐高祖以軍禮將其下葬。
8、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但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在記錄其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沒有記載。
⑶ 神華福能鴻山總經理
神華福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現任總經理名字叫:程元懷 我能確定,望採納我的回答。
⑷ 成語帶高或帶吳或帶鵬要積極向上
萬里鵬程: 比喻前程遠大。
萬里鵬翼: 比喻前程遠大。
鵬摶鷁退: 喻指宦海的浮沉,仕途的進退。
鵬霄萬里: 比喻前程遠大。
鵬游蝶夢: 指變幻誇誕之談。
鳳翥鵬翔: 形容奮發有為。
鵬程萬里: 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前程遠大。
喘月吳牛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懼其類似者
抉目吳門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讒誅殺
楚尾吳頭 古豫章一帶位於楚地下游,吳地上游,如首尾相銜接,故稱「楚尾吳頭」。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地方。
蜀錦吳綾 蜀錦:四川生產的彩錦;吳綾:綾的一種,最初出於吳郡。泛指各種精美的絲織品。
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吳牛喘月 吳牛:指產於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吳越同舟 吳越:指吳國人和越國人。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吳頭楚尾 今江西北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上游,楚地長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銜接。
吳下阿蒙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呂蒙。居處吳下一隅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吳市吹簫 吳:古國名。原指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逃至吳國,在市上吹簫乞食。比喻在街頭行乞。
楚水吳山 楚地的水,吳地的山。指古時吳、楚兩國所屬地域。後用以指長江中下游一帶。
楚舞吳歌 泛指江南的輕歌曼舞。
宋畫吳冶 用以作為精巧神妙之物的代稱。
吳帶當風 唐畫家吳道子善畫佛像,筆勢圓轉,所畫衣帶如被風吹拂。後人因以「吳帶當風」稱美其高超畫技與飄逸的風格。
吳市之簫 見「吳市吹簫」。
懸首吳闕 猶言懸門抉目。
高才大德 高才:有傑出的才能。大德:有極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高才大學 高才:才能傑出。大學:學識淵博。才能高超,學識淵博。亦作「高才博學」、「高才碩學」。
高才疾足 形容人才能出眾,行動快。同「高才捷足」。
出處:宋·陳傑《金石客》詩:「高才疾足長嘆息,御卿無權挽無力。」
高才捷足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眾,行動快。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7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做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才捷足者為尊。」
高才絕學 ①猶言才學高超。②指才學高超的人。
出處:宋·蘇軾《續歐陽子〈朋黨論〉》:「唐柳宗元、劉禹錫使不陷叔文之黨,其高才絕學,亦足以為唐名臣矣。」
高才遠識 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出處:《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清醇有鑒識」裴松之注引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召陵謝子微,高才遠識。」
高才卓識 才能高超,見識深遠。同「高才遠識」。
出處:《隋唐演義》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識,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況臣等。」
高材捷足 高材:才能高;捷足:邁步快。形容人才能出眾,行事敏捷。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高唱入雲 原形容歌聲嘹亮,直上雲霄,後也形容一種論調或消息社會上傳說很盛。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一:「後宮齊首高唱,聲入雲霄。」
高車駟馬 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舊時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范睢歸取大車駟馬,為須賈御之,入秦相府。」
高城深池 池:護城河。城牆很高,護城河很深。形容防衛堅固。
出處:漢·鼌錯《論貴粟疏》:「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史記·禮書一》:「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
高出一籌 籌:籌碼。比別人高出一個籌碼。指比別人高明一些。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五回:「孫文慨然道:『公系我國的政治家,一切設施,比文等高出一籌,文亦不必參議。』」
高蹈遠舉 意為隱居避世。
出處: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高遏行雲 形容歌聲高亢嘹亮。
出處:宋·晏殊《山亭柳》詞:「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
高而不危 身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
高飛遠遁 制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同「高飛遠走」。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事不宜遲,趁早高飛遠遁,不要連累別人。」
高飛遠集 制擺脫不利的環境,躲避到遠防去。
出處:語出戰國·楚·屈原《九章·惜誦》:「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漢·東方朔《七諫·怨世》:「欲高飛而遠集兮,恐離罔而滅敗。」
高飛遠舉 舉:飛、去。飛得又高又遠。比喻前程廣大。
出處:漢·劉向《說苑·八·尊賢·十三節》:「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高飛遠翔 飛得既高有遠。比喻前程遠大。
出處:漢·劉向《說苑·尊賢》:「鴻鵠高飛遠翔,其所恃對者六翮也。」
高飛遠走 形容離開某地,逃避到遠處去。
出處:《後漢書·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高風勁節 形容高尚堅貞的風骨節操。同「高風峻節」。
出處:明·邵璨《香囊記·潛回》:「那飲葯譙玄,納肝弘演,高風勁節真堪羨,滄溟波浪能幾枯,歲寒松柏何曾變。」
高風峻節 高風:純潔清高的風格;峻節:堅定不移的節操。形容高尚堅貞的風骨節操。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高風亮節 高風:高尚的品格;亮節:堅貞的節操。形容道德和行為都很高尚。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余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高鳳自穢 東漢高鳳,字文通,執志不仕,太守連召請,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應為吏,又詐與寡嫂訟田,遂不仕。後用為自誣之典。
高歌猛進 高聲歌唱,勇猛前進。形容在前進的道路上,充滿樂觀精神。
出處:《解放日報》1996.6.13:「我國廣告業高歌猛進。」
高顧遐視 向高遠處看。意謂志向高遠,傲視流俗。
出處:明·方孝孺《答俞敬德書》:「某鄙朴戇訥,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識不足以達時務,然守愚,孑然莫與,徒望望然高顧遐視而不合於時,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訕,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高冠博帶 冠:帽子;博:大;帶:衣帶。戴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也比喻穿著禮服。
出處:《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
高見遠識 指見識高遠。
出處: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聖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高節清風 高節:高尚的氣節;清風:清廉的作風。氣節高尚,作風清廉。比喻人品高潔。
出處:明·孫明儒《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高節清風今已矣,英雄須識時宜。」
高居深拱 指高居帝位,垂拱而治。
出處:《新唐書·張玄素傳》:「若上賢右能,使百司善職,則高居深拱,疇敢犯之?」
高舉深藏 指避世隱居。
高舉遠蹈 舉:起飛;蹈:踩上。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上》:「唯其高舉遠蹈,不受世紛,而至於躬耕乞食,其忠義亦足見矣。」
巴高望上 指與社會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結交或聯姻。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別說是鴛鴦,憑他是誰,那一個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頭的?」
才高八斗 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才高七步 形容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高氣清 指才能高超而氣質清峻。
出處:唐·韓愈《與孟東野書》:「足下才高氣清,行古道,處今世,無田而衣食,事親左右無違,足下用心勤矣。」
才高識遠 才能超眾,見識深遠。
出處:宋·強至《祠部集·送王賓玉》:「志節慷慨忠義俱,才高識遠器有餘。」
才高行厚 厚:不可輕薄,端謹。指才能高,品德端謹。
出處:漢·王充《論衡·命祿》:「或時才高行厚,命惡,廢而不進;知寡德薄,命善興而超邁。」
才高行潔 才智高超,操行純潔。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才高行潔,不可保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必卑賤。」
才高意廣 才學高的人,抱著奢望,難以成事。
出處: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大抵才高意廣,如孔北海之徒。」
才高運蹇 蹇:不順利。才學很高,但命運不好,無法施展才華。含懷才不遇之意。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司馬貌雖然出言無忌,但此人因才高運蹇,抑鬱不平,致有此論。」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眾,智慧高超。
出處:漢·王充《論衡·程材》:「今世之將,材高知深,通達眾凡,舉綱持領,事無不定。」
乘高決水 憑借地勢居高臨下,決口放水。比喻費力小,收效大。
出處:宋·司馬光《言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誠能行此二者……後日之政,如順風吹毛,乘高決水,可以不勞而成功者。」
弛高騖遠 猶好高騖遠。比喻不切合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但其構思落筆之初,未免弛高騖遠。」
馳高鶩遠 猶言好高騖遠。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但其構思落筆之初,未免馳高鶩遠。」
處高臨深 處高:處在顯貴重要地位。臨深:如臨深淵。處在顯貴之位,好比面臨深淵。舊時指官職高了常有危險性。
出處:漢·揚雄《酒箴》:「處高臨深,動常近危。」
戴高帽兒 吹捧、恭維別人。同「戴高帽子」。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道:我這個人雖是個多事的人,但是凡那下坡走馬、順風使船,以至買好名兒、戴高帽兒的那些營生我都不會作。」
戴高帽子 吹捧、恭維別人。
出處:《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道暉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將初臨,輒服以謁見。仰頭舉肘,拜於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登高必賦 古代指大夫必須具備的九種才能之一。指登高見廣,能賦詩述其感受。
出處:《韓詩外傳》卷七:「孔子游於景山之上,子路、子貢、顏淵從。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小子願者何?』」
登高履危 比喻誠惶誠恐。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虧。」
登高能賦 賦:寫作。登得高,看得遠,能夠描繪形狀,鋪陳事勢。指國家的有用人才。
出處:《詩經·鄘風·定之方中》:「終然允臧。」毛亨傳:「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登高去梯 攀登到高處後把梯子拿掉。表示已無退路。
出處:《孫子·九地》:「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登高望遠 登上高處,看得更遠。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
出處:《荀子·勸學》:「我嘗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呂氏春秋·順說》:「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登高一呼 比喻有影響的人物發出倡議。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一省之內,惟彼獨尊,自然是登高一呼,眾山響應。」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進行有一定的順序。
出處:《禮記·中庸》:「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道高德重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出處: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為水元伯伯是這村裡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強。
出處:陶牧《七夕和儆廬仍用征字韻》:「道高魔重文驅瘧,海涸桑枯路未平。」
道高望重 猶言德高望重。
出處:鄭觀應《與青城山人書》:「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張大同,聯合世界異同之民族,組織全球統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綱,必以道德為本。」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誡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誘惑。後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後往往面臨新的更大的困難。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
風高放火,月黑殺人 風高:風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風大放火,趁黑夜殺人。形容盜匪趁機作案的行徑。
出處:元·元懷《拊掌錄》:「歐陽公與人行令,各作詩兩句,須犯徒以上罪者……一雲:『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誘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後用以比喻一方勢力(多指正義的)增長,與之對立的另一方勢力(多指非正義的)則加倍增長。
出處:明·李贄《與梅衡湘書》:「『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聲之有響,必然不相離者。」
格高意遠 指文章的格調高雅,含意深遠。
出處:宋·王禹偁《送丁謂序》:「去年得富春生孫何文數十篇,格高意遠,大得六經旨趣。」
功高不賞 功:功勛,功業。賞:賞賜。功勞極大,無法賞賜。形容功勞之大。
功高蓋世 功勞極大,當代沒人能比。
出處:唐浩明《曾國藩》二部二章:「小人在江湖上,到處聽說將軍功高蓋世。」
功高望重 望:名望,聲望。指功勞大而名望高。
出處:明·孫梅錫《琴心記·相如受世》:「將軍不必怨悵,你功高望重,不久自明。」
功高震主 功:功勞,功勛;震:震動、威震;主:君主。功勞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動而心有疑慮。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好高騖遠 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出處:《宋史·道學傳一·程灝傳》:「病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
好高鶩遠 指不自量力,不願實際去處理事情。
腳高步低 形容腳步不穩,歪歪倒倒。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人躲在蘆葦叢中,望後面時,那火把漸近,三人心裡越慌,腳高步低,在蘆葦里撞。」
居高臨下 居:站在,處於;臨:面對。占據高處,俯視下面。形容占據的地勢非常有利。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
局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後常指小心謹慎,惶懼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跼高蹐厚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後常指小心謹慎,惶懼不安。同「局高天,蹐厚地」。
跼高天,蹐厚地 本指蜷曲不敢伸展。後常指小心謹慎,惶懼不安。
出處:語出《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陸德明釋文:「局本又作跼。」
據高臨下 憑借高處俯控低處,指憑仗優勢地位足以控制別人。
出處:清·鄭觀應《盛世危言·邊防一》:「蓋有土壘,則據高臨下,敵必不克驟攻。」
略高一籌 籌:籌碼,記數用具。略微超過一個碼。形容雙方比較,稍強一些。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處數語,略高一籌耳。」
論高寡合 言論高超,投合者少。
北窗高卧 比喻悠閑自得。
出處:晉·陶淵明《與子儼等書》:「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宋·辛棄疾《水龍吟》:「老來曾識淵明詞:問北窗高卧,東籬自醉,應有別、歸來意。」
步步高升 步步:表示距離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職位不斷上升。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8回:「並且事成之後,大人步步高升,扶搖直上,還望大人栽培呢!」
才望高雅 形容人富有才學,享有很高的聲望,不同流俗。
出處:《舊唐書·陸象先傳》:「陸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所及。」
長戟高門 門庭高大,門內列戟。形容舊時顯貴人家的威儀。
出處:唐·張鷟《遊仙窟》:「鳴鍾食鼎,積代衣纓;長戟高門,因循禮樂。」
錯落高下 猶言長短高低。
出處:宋·葉適《文林郎前秘書省正字周君南仲墓誌銘》:「已而耳改目化,氣竦神涌,古今事物,錯落高下,不以涯量。」
東山高卧 比喻隱居不仕,生活安閑。
出處:《晉書·謝安傳》:「卿累違朝旨,高卧東山。」
篤論高言 確切高明的言論。
出處:清·王悔生《祭海峰先生文》:「篤論高言,諄諄訓誡,沃我心靈,開我眉瞶。」
放言高論 指毫無顧忌地大發議論。
出處:宋·蘇軾《荀卿論》:「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
福星高照 形容人很幸運,有福氣。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管保你這一瞧,就抵得個福星高照。」
故作高深 本來並不高深,故意裝出高深的樣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艱深詞語,掩飾內容的淺薄。
鬼瞰高明 指鬼神窺望顯達富貴人家,將禍害其滿盈之志。同「鬼瞰其室」。
出處:《隋書·裴肅傳》:「竊見高熲以天挺良才,元勛佐命,陛下光寵,亦已優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異,側目求其長短者,豈可勝道哉!」
貴賤高下 指人的社會地位高低不同。
好戴高帽 比喻喜歡別人吹捧,喜歡聽奉承討好的話語。
厚祿高官 祿:俸祿。泛指職位高,待遇優。
出處:《荀子·議兵》:「是高爵豐祿之所加也,榮孰大焉。」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
閎言高論 指博大高遠的議論。
出處:宋·歐陽修《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故其間鉅人碩德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其所載之在文也。」
諱莫高深 隱瞞得很緊,不讓別人知道。
火傘高張 火傘:比喻夏天太陽酪烈;張:展開。形容夏天烈日當空,十分炎熱。
出處: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太補闕》詩:「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
吉星高照 吉星:指福、祿、壽三星。吉祥之星高高照臨。
出處:陳殘雲《熱帶驚濤錄》:「那是他在香港當學徒時刺上的,帶有'吉星高照'之意。」
儉腹高談 儉腹:腹中空空,比喻知識匱乏。腹中知識匱乏,卻喜歡高談闊論。
蹇視高步 猶言昂首闊步。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夫中國之立於亞洲也,文明先進,四鄰莫之與倫,蹇視高步,因益為特別之發達;及今日雖凋苓,而猶與西歐對立,此其幸也。」
建瓴高屋 建:倒水,潑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同「高屋建瓴」。
亢音高唱 亢:喉嚨。放開喉嚨,高聲歌唱。
出處:漢·傅毅《舞賦》:「動朱唇,紆清揚,亢音高唱,為樂之方。」
空腹高心 腹內空虛而目空一切。形容並無真才實學。
出處:魯迅《墳·論「他媽的!」》:「至於大姓,實不過承祖宗余蔭,以舊業驕人,空腹高心,當然使人不耐。」
闊步高談 闊步:邁大步。瀟灑地邁著大步,隨意地高聲交談。比喻言行不受束縛。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號曰《皇覽》」裴松之注引《魏書·曹丕》:「乃弘三章之教,愷悌之化,欲使曩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
闊論高談 闊:廣闊;高:高深。多指不著邊際地大發議論。
出處:唐·呂岩《徽宗齋會》:「高談闊論若無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林下高風 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同「林下風氣」。
另謀高就 指另找一份職業,意即辭去原職。
另請高明 另外請一個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託或聘請。
流水高山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處:《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明鏡高懸 傳說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人心膽。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出處:《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
莫測高深 高深的程度無法揣測。指處世的態度、或說話、文章的內容(多不用在正面,帶貶義)。
出處:《漢書·嚴延年傳》:「吏民莫能測其意深淺。」
秦鏡高懸 秦鏡:相傳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懸:掛。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
出處:《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清風高節 比喻人品格純潔,節操高尚。
文星高照 比喻文運亨通。
郤詵高第 比喻指科舉高中,榮登榜首。
出處:晉郤詵舉賢良對策試,為天下第一。見《晉書·郤詵傳》。
雄辯高談 辯論充分有力,言詞豪放不羈。形容能言善辯。亦作「高談雄辯」。
半低不高 中等;不高不矮。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卷:「我們行戶人家,到是養成個半低不高的丫頭。」
不知天高地厚 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深。形容驕狂無知。
出處:《莊子·讓王》:「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步步登高 登:升。一步步地升高。多形容仕途順利,職位不斷高升。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十:「曰:『步步登高時如何?』師曰:『雲生足下。』」
行遠升高 比喻為學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出處:《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學富才高 學識淵博,才能高強。
出處:明·朱之瑜《答安東守約問三十四條》:「不能作文,雖學富五車,忠如比干,孝如伯奇、曾參,亦冥冥沒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