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很多公司老總一上市就身價陡增
你這個問題提的太專業了,不知道你是否對金融知識有所了解,我只能用盡量通俗的說法試著回答一下。你的意思可能是說:一家只值100元的企業,為什麼一到證券市場上就能值200元、300元甚至500元,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原來資產只值100元,企業一上市,資產一下子就值200元、300元甚至500元了。
首先,要了解股票的價格到底是代表什麼。股票的價格代表著一個公司在他的存續期創造的價值的總和。所以股票的價格一般情況下都比凈資產高的多。假設你投資100元建立一家企業,這個企業只有這一股,這一股的凈資產就是100元。假如每年賺10元。這家企業如果賣掉的話你肯定不願意只賣100元吧?別人買你的企業不光買走了100元的凈資產,還買走了將來很多年的盈利。假設社會的國債利率為5%,這個利率是沒有風險的。所以你在計算賣價時一定會考慮這個5%的利率。所以你的賣價最高就是用10元除以5%,得到200元的價格。超過這個價格,沒有人會買你的企業,因為超過200元別人不如去買國債了,一點風險沒有,還不用費心的搞經營。
緊接著你可能會問,在股市上,值100元的企業不是有人出到1000元的價格來買嗎?這不遠遠超過200元了嗎?原因很多。主要有:第一,一家企業不可能每年只賺10元,有可能第一年賺10元,第二年賺15元,第三年賺20元,盈利能力越來越強。這種盈利預期會使投資者出更高的價格來買。第二,股市存在激烈的投機活動。很多股民根本不看公司的盈利能力,只要看到價格在上漲就跟著盲目的買進,導致價格脫離公司的基本面,漲的讓人都不敢相信。2005年到2007年瘋狂的牛市你肯定看過了吧?是不是很瘋狂。
緊接著,你可能會問:在現實生活中的買企業為什麼僅僅比凈資產高一點呢?不象股市上價格如此誇張。在現實的生活中,對企業進行買賣需要經過很多手續。例如:要經過審計機構的資產評估、法律機構的認定等等,這些手續要花費很多錢,所以交易起來很不便利。其次,在現實生活中買企業的人都是搞具體的企業經營的人,都是專家,對企業的具體狀況都很熟悉。他一旦買下這家企業,就要承擔巨大的經營風險。所以他在買企業的時候往往很理性,很務實。他們的最高出價就是前面所說的,最高價僅僅是200元,比100元只多了100。而股市買賣起來很便利;股民和基金是不參與經營的,對企業具體狀況了解的不深;再加上投機因素推波助瀾,所以股市的價格大多數要高於現實生活中企業買賣的價格。
這就是為什麼老總的公司一上市,原來只值100元的資產一下子就值500元甚至1000元,身價跟著暴漲的原因。
當然這裡面還有其他很多原因,在這么短的文字里很難解釋清楚。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了。不當之處,請指正。
⑵ 一個上市公司的老總,一年大概可以收入多少
上市公司的老總薪酬是有A股年報披露的,但是對於他們來說薪酬都不是收入的重回點,目前已經披露高管答薪酬的上市公司有3115家,其中有537家上市公司董事長年薪過百萬,占總數的17%。而這537位董事長的稅前薪酬總額為10.73億元,平均年薪達到399萬元。當然,對於上榜的絕大多數董事長而言,上市公司的股份才是其最大的財富來源。這里,我們只談年薪。方大化工前董事長閆奎興稅前年薪1056萬元,排在榜首;緊隨其後的是萬科王石,年薪999萬元;其次是中國平安馬明哲、復星醫葯陳啟宇以及伊利股份的潘剛分別位於第三、第四以及第五的位置,年薪分別為968萬元、890萬元以及826萬元。
⑶ 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年薪多少
這個沒有定數 要看人家怎麼制定的 有的年薪不高但是分紅高 這個不可以一概而論的
⑷ 一個上市公司的老闆的財富是怎麼算的
主要就是按他持股的數量 X 股票當時市價
加上未上市部分企業的資產價值(很多老闆除上市企業外,不止一個公司), 還有可能存在持有別家公司股票市值。
另外加上一些私人不動產算出來的,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商場,大廈,地皮,住宅區之類的,私人別墅這些佔得不多,現金私人物品這些佔比不多,一般不好統計
⑸ 上市公司的老闆是如何賺錢的
如果真的是全流通,那麼大股東也是靠填權才能賺到錢。如果不填權,還要損失所得稅。你的理解是正確的。如果大股東想變現 ,只有賣股。
⑹ 為什麼人們認為上市公司的老闆很有錢呢他們一般也是拿年薪的,股票一般不會賣,他們的公司的股票再高
幾角錢的股票在一級市場賣到幾十元,他們沒錢傻子才信。
微軟公司總裁每月只領一美元薪水你信嗎?
⑺ 一個上市公司老總年薪大概多少啊
任意一款炒股軟體打開後按F10→公司高管,你就可以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