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江西白葉集團

江西白葉集團

發布時間:2021-07-18 22:08:39

⑴ 抗病育種是怎麼樣的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varietv

徐雍皋

通過引種、選種或雜交育種等手段,選育出高產抗病的新品種。利用抗病品種防治病害是最經濟、有效和安全的措施,在現代農業科學中,隨著對遺傳學研究深入以及農業生物技術的開發,抗病育種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並非所有病害都可以培育出抗病品種,許多病害還需採用其他防治技術進行控制。

簡史

1880年英國選種家J.克拉克(Jame Clark)用馬鈴薯品種早玫瑰和英國勝利雜交,培育出抗晚疫病的新品種馬德波特和沃皮特。1895~1905年N.A.奧頓(N.A.orton)在病田採用單株測定方法,選育出10個棉花抗枯萎病的品種里烏斯(Rives)、申脫威爾(Centerville)和狄克(Dixie)等。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律重新發現,開始有目的地選育抗病品種。1905年R.H.比芬(R.H.Biffin)在研究小麥條銹病時,用抗病品種和感病品種雜交,其F2出現3∶1分離,孟德爾遺傳學說首次在抗病育種上獲得證實。1909年N.A.奧頓用遠緣雜交的方法,在F2和F3連續選擇,選出抗萎蔫病的食用西瓜新品種勝利者。1916年美國E.C.斯塔克曼(Elvin Charles Stakman)根據小麥桿銹菌對小麥品種致病性的差異,提出劃分病原物不同生理小種的概念。20世紀20年代開始,大批具有專化性的抗病品種相繼出現。1946年美國H.H.弗洛爾(H.H.Flor)通過對亞麻銹病的研究提出「基因對基因」學說,即在寄主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中相應地有一控制致病性的基因。1963年南非J.E.范德普朗克(J.E.Vanderplank)提出抗病性分為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垂直抗病性品種對病原物生理小種具有高度專化性,當優勢小種的組成發生改變時,垂直抗病性品種就喪失其抗病性。水平抗病性品種對生理小種無專化性,對多個生理小種均有抗病性,抗病性表現穩定。針對專化抗病性容易喪失的問題,美國R.A.羅賓遜等提出選用多系品種等措施,穩定垂直抗病性。

抗病品種選育

搜集各種抗源,通過雜交等途徑,並經抗病性鑒定,選育出符合抗病要求的品種。

抗源搜集

根據選育目標,搜集具有垂直抗性或水平抗性材料,以及遠緣的、野生的各種抗病材料,供作選配親本,如100多年前英國利用馬鈴薯野生種與栽培種雜交,培育出抗晚疫病的品種。育種材料採用人工接種病原菌,或在病區自然誘發病害的方法,進行抗病性鑒定。育出的抗病品種必須具備高產或優質的特性。根據寄主與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及基因對基因學說,寄主中存在小種專化抗病性與非小種專化抗病性兩類抗病性,病原物中存在毒力和侵襲力兩類致病性,在小種專化抗病性與毒力組成的系統中,品種與病原物都具有專化性,其遺傳受主效基因控制,可以培育出高抗或免疫品種,而非小種專化抗病性與侵襲力組成的系統中,雖也存在抗病性,但多為水平抗病性,抗性不強,無免疫品種,高抗品種則難於培育。針對專化抗病性容易喪失的問題,在培育專化抗性品種的同時,著重培育多系品種,聚合品種,以及水平抗病性、耐病性等品種。

選育途徑

抗病品種選育途徑,分為引種、系統選育、雜交育種及引變等。

引種

包括引入抗性材料(抗源)和抗病良種。當本地區栽培品種對某一病害或某些生理小種缺乏抗源或某種抗病基因時,從外地或外國引入抗源,用作雜交親本;從外地、外國引入抗病良種直接利用或經馴化選育後應用,以控制當地病害的流行。如從日本引入抗病毒病的油菜品種早生朝鮮,從美國引入抗煙草黑斑病的牛津1號和抵字101,從義大利引入阿夫、洛夫林等抗銹小麥品種,從斯里蘭卡引入抗稻白葉枯病的BG-90-Ⅱ品種等。

系統選育

在引入品種、雜交後代和引變群體中,利用遺傳異質性,選擇抗病的單株、單鈴、單穗、單個塊根或塊莖、單個芽變後的枝、莖、蔓等,多年在田間種植並進行抗病性鑒定,通過選擇和培育,最後育出抗病的群體。如從感稻瘟病的南特16號品種中選出抗白葉枯病和穗頸稻瘟病的矮南早1號,從岱字棉中選育出高抗枯萎病的52-128、抗病洞庭棉等,江西萬年縣從感小麥赤霉病的南大2419中,選育出中抗赤霉病的萬年2號品種等。由於田間植株抗病性的異質性存在比例低,如棉花角斑病感病品種中只存在0.01%~0.35%的抗病單株,在嚴重感病的普通煙草中,僅有0.001%~0.006%的抗煙草花葉病毒(TMV)單株,因此需要在大群體普遍發病時,才能有效地選擇抗病單株。

雜交育種

通過有性雜交,使基因重組,創造抗病新品種。選擇抗病親本進行雜交,其子代容易選出抗病性強的株系;選擇多抗性親本或用多個抗病親本雜交,使多個抗性基因合理配合,容易育成多抗性的品種;地理上遠距離的親本及野生材料中的抗源,具有不同的生態型或血緣型,子代中可以產生較多的變異,增加選擇機率。雜交育種分為品種間雜交、回交和遠緣雜交等。

品種間雜交

選擇兩個或幾個育成的品種,或一個或幾個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與抗病品種配合雜交。

稻、麥等自交作物採用系譜法或集團法,F1不進行人工接種,以避免陰性遺傳,F1發生感病現象而得不到種子。F2開始選擇抗病性狀好的單株,注意以選擇類型為主,不要淘汰過甚,否則喪失抗病單株太多,影響由數量遺傳控制的抗病性的獲得。F3或F4開始嚴格選擇抗病和農藝性狀合乎目標的單株,選擇數量應加以控制。F4開始進行株行比較,選擇比較純的株行,混合脫粒後供作F5小區產量預測圃的材料。預測圃中選的株系,進入品比試驗,品比試驗中選的材料,進入大區或區域試驗,區域試驗中選的品系,進入生產示範和繁殖。

玉米等異交作物,群體中個體間差異很大,每個個體幾乎為一個雜合體,因此在雜交前選擇抗病或耐病的個體先自交若干代後,再與農藝性狀優良的自交系配合,選得抗病和優良農藝性狀的雜交種。

水平抗性品種選育採用復合雜交和聚合雜交等方法。復合雜交是將數十個品種配成組合,相互雜交,其F2種子混合種植,通過早代自然選擇和晚代人工選擇,最後選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新品種。或將數十個農藝性狀優良,水平抗性較強的品種,隔行去雄,令其隨機雜交,去雄行種子收獲後,再混合播種和隔行去雄,繼續使其隨機雜交,如此連續隨機雜交3~4代,獲得雜種種子自交繁殖成大群體。聚合雜交是選用一個適應性強,但抗病性需要改良的品種,與幾個抗病性優良的,但適應性差的品種作各種配置的聚合改良,最後育成一個適應性強的抗病品種。

回交

選擇一個綜合性狀優良的品種作輪回親本,與一個具有抗某些病原物或生理小種的親本回交,獲得雜種後,再與輪回親本多次回交,最後得到具有輪回親本性狀和抗某病原物或生理小種的新品系,如多系品種的選育。在多抗品種選育中,可在回交程序中,用一個適應性強的親本與幾個抗性基因通過聚合回交,育成綜合性狀好的多抗品種。

遠緣雜交

選擇由於地理環境和遺傳隔離或其他原因形成的不同屬、種、亞種及其野生種和近緣種內的抗病類型,與栽培種雜交,其雜種的抗病性較品種間雜交的強而持久,常能兼抗多種病害。如馬鈴薯野生種與栽培種雜交,育出抗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雜種,利用二粒小麥、硬粒小麥、提莫非維小麥的抗銹性,與普通小麥雜交,育成許多抗葉銹病和稈銹病的雜種。

有些野生種和近緣種、與栽培種雜交,F1常不孕或難孕,通過橋梁寄主獲得雜種或衍生種,再與栽培種雜交和回交,可以得到克服。

遠緣雜交與回交結合,選擇一個綜合性狀優良的栽培種作輪回親本,與遠緣種雜交,再多次回交,最後選出所需的品系。

人工誘變

用X射線、γ射線、中子、紫外線、激光、超聲波、秋水仙素、芥子氣、環氧乙烷等物理和化學誘變劑,單獨或綜合處理植物種子、花粉、合子營養體的分生組織等材料,引起染色體斷裂、基因點突變或染色體重組等,誘發新的抗病基因、打破抗病基因與不良性狀基因的連鎖、或改良抗病材料的不良性狀等,如通過人工誘變,育成抗稻瘟病的浙輻802,抗小麥條銹病的鄂麥6號,抗大斑病的玉米雄性不育系雙26A等。人工誘變的抗病突變基因出現頻率很低,如水稻M2抗稻瘟病的植株出現頻率為7×10-4,小麥M2抗條銹病的植株出現頻率為10-4,因此需用較大的群體。人工誘變的M1,多數為隱性突變或微突變,M2尚未修正和復原,因此在M3接種鑒定,再選擇需要的抗病材料。

抗病體細胞克隆是選擇單倍體細胞,或由植株葉片等組織誘導的愈傷組織的單個體細胞,小的細胞團,或經酶處理獲得的原生質體,培養成愈傷組織,經化學或致病毒素誘變處理,產生抗病突變體,成為抗病體細胞(或原生質體)無性繁殖系,最後育成抗病品種。用抗病體細胞克隆方法,已獲得抗甘蔗霜霉病的甘蔗品種,抗小麥葉枯病的小麥品種及抗煙草野火病的煙草品種等。

體細胞雜交

用葉肉組織,經處理分離出原生質體;用硝酸鈉、高pH、高Ca2+聚乙二醇(PEG)或通電等刺激,誘發異核體。不同質的異核體引起膜融合,或局部產生細胞質橋,引起細胞質結合,形成細胞質雜種細胞,並分裂成愈傷組織團,最後選擇抗病的雜種,再生成植株。

抗病性鑒定

通過不同途徑選育出的材料,須經過抗病性鑒定。鑒定程序有:選擇致病菌的代表性菌株,培養成接種體,接種寄主,誘發病害,按照抗病性等級標准,確定抗病性程度。其鑒定方法,有直接鑒定法和間接鑒定法。

直接鑒定法

病原物接種寄主,直接從寄主的發病程度確定抗病性。植物的成株期和苗期是抗病性鑒定的主要時期。大多數成株期發病的植物,在成株期鑒定,僅苗期發病或以苗期受害為主的病害,在苗期鑒定。發生在成株期的病害,其成株期與苗期的抗病性相關性顯著的,可以在苗期鑒定。有時可採用離體鑒定,即剪取植物的部分枝、葉、分櫱等組織,離體培養,人工接種,保持光照和溫濕度條件,根據離體組織的病情,確定抗病性。離體鑒定用於局部組織細胞反應及潛育期短的病害,離體組織的抗病性和田間鑒定的抗病性,要求高擬合率。直接鑒定通常有田間鑒定和溫室鑒定等。

田間鑒定

設立田間病圃,分為天然病圃和人工病圃。天然病圃選擇在該病的常發區、老病區或流行基地,不作人工接種及提供誘發條件,依靠自然條件發病。人工病圃選擇地勢、土質、氣候條件等利於該種病害發生的場所,進行人工接種、噴水保濕及提供隔離措施等。設置對照和重復。田間鑒定的抗病性表現全面和真實,多年多點田間鑒定,能反映抗病性的變化規律。但田間鑒定由於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難於進行單因子分析,各次鑒定結果差異較大。

溫室鑒定

溫室不受季節限制,可以加速鑒定進程,便於控制,可用於多個小種或危險性病原物鑒定。但溫室光照,溫濕度等與自然界有差異,影響抗病性表現,鑒定規模較小。

氣候室、生長箱鑒定

人工氣候室、植物生長箱鑒定抗病性,其光照、溫度、濕度及氣流速度等可按需要調控,能模擬自然的周期變化和階段變化,但人工氣候室、植物生長箱的容積小,只適宜於少量材料鑒定。

直接鑒定抗病性時,需要人工接種菌源,滿足發病的環境條件,保證鑒定植物發病的誘發技術。

接種方法

用代表性致病菌株,經擴大繁殖,製成適宜於該種病害發生的孢子液等接種體,仿照病原物傳播、接觸和侵入的自然狀況,進行人工接種。接種方法隨不同傳播方式而不同,小麥銹病等單年流行、多循環的氣流傳播病害,選擇一個對大多數生理小種感染的品種作為誘發行,將夏孢子接種誘發行,誘發行發病後,產生的夏孢子輾轉傳播到各供試品種。小麥赤霉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初侵染源來自土壤中病殘體的氣流傳播病害,直接將病殘體或培養的接種體撒布於病圃土表,產生病原體輾轉傳播到各供試品種。對於土壤或種子傳播的病害,直接將接種體接種土壤或種子。

誘發強度

由接種菌量和有利侵染的環境條件綜合組成,是病圃中病害發生發展的潛能,具體表現在對照品種病害發生的輕重程度。誘發強度小,病害發生極輕,不能真實的鑒定抗性,使感病品種被誤認為抗病品種;誘發強度過大,病害發生嚴重,使抗病品種被誤定為感病品種。掌握誘發強度應以感病的對照品種發病程度95%左右為宜。根據病害的不同種類和流行規律,調控誘發強度,棉花枯萎病、玉米絲黑穗病等少循環或單循環的積年流行病害,以調節接種體的量為主,增加接種菌量,滿足侵染;小麥銹病等多循環或單年流行病害,以調控環境因素為主,增加發病所需要的溫濕度等條件。

間接鑒定法

通過對與抗病性相關物質或反應的測定,間接證明植物的抗病性。產生致病毒素的病害,利用植物對毒素的抗性與對分泌毒素的病原物抗性的顯著相關性,間接證明品種的抗病性,如根據玉米品種對T毒素的敏感性,確定玉米品種對T小種的抗病性。馬鈴薯葉片或塊莖內的多元酚氧化酶的活性與馬鈴薯對晚疫病的抗性呈正相關,測定馬鈴薯葉片或塊莖內的多元酚氧化酶活性,可間接證明馬鈴薯抗晚疫病的能力。另外,用血清學及其他相關特性,也可以間接證明寄主的抗病性。間接鑒定結果與田間實際的抗病性要求高的擬合率,一般間接鑒定只是田間鑒定的輔助手段,確切的抗病性結論,必須通過田間直接鑒定。

抗病性評定

用相對的等級標准評定植株發病輕重程度,確定一個品種的抗病性。其方法有:①定性評定法。根據植株個體的病害症狀,確定反應型或侵染型,劃分抗病性等級。反應型的特徵包括侵染點及其周圍細胞壞死反應狀況,病斑大小、色澤,產孢數量等,專化抗病性的病害採用定性評定法。小麥稈銹病的反應型分級標准見表。②定量評定法。根據病害的群體表現,統計病害發生普遍率(百分率),嚴重度和病情指數,劃分抗病性等級。各種病害都可採用定量評定法。分為病情直接評定法,相對抗病性法和相對抗性指數法等。③病情直接評定法。直接按照病害普遍率或病情指數等病情程度劃分抗病性等級,如小麥腥黑穗病等系統性侵染的病害,病穗率<10%為抗病,>40%為高度感病,10%~40%為中度感病。④相對抗病性法。按照供試品種與對照品種的病情指數相比較評定的抗病性,用於局部性侵染病害,其計算公式為:

參考書目

R.R.納爾遜等編著:《植物抗病育種—概念和應用》,農業出版社,北京,1979。(Nelson,R.R.,Breeding plants for disease resistance:Concepts and application,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3.)

Vanderplank,J.E.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ecand Edition,Academic Press,1984.

柯赫氏法則

Koch's rules

許志剛

由柯赫氏提出對未知病害進行診斷和鑒定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又稱柯赫氏假設(Koch's postulates)或柯赫氏證病律。其內容:第一,某種可疑的病原微生物必然經常地出現在這種病害的寄主上或存在於病害部分。第二,從病組織中可以分離獲得該種微生物的純培養物,並能在培養基上生長。第三,當這種培養物被接種或引入同種健康寄主上,可以產生同樣症狀的病害。

長期以來,人們對如何診斷確定一種病害是由何種病原物侵害引起的意見不一。1876年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證實家畜炭疽病是由一種稱為炭疽細菌的病原菌引起的,直到1884年他才正式提出上述假設。他認為,在診斷病害和鑒定病原微生物的過程中應符合上述法則。後來,美國植物細菌學家歐文·史密斯(Erwin F.Smith)發現柯赫氏假說也同樣適用於植物病害研究,並在1890年補充了第四條,即從接種發病的植物上能再次分離到與從病組織中分離獲得的相同微生物純培養。原來的柯赫氏假設,後來被尊稱為柯赫氏「法則」或「證病律」。這一法則不僅適用於動物病害的診斷,而且也適用於人體醫學,獸醫學和植物病理學等所有生物病害的診斷與鑒定。

絕大多數由真菌、細菌、線蟲、寄生性高等植物所引起的病害,現在都能按照柯赫氏法則逐步加以診斷和鑒定,但由於科學技術水平或實驗手段的限制,對專性寄生物(霜黴菌、植物病毒和類病毒、類菌原體和類細菌等),目前尚不能在合成培養基上培養成功,無法獲得純培養,許多生物學性狀就無法進一步研究;不少病原物雖然已獲得了純培養,但還未能找到合適或成功的接種方法使寄主發病,因此還不能證明它的致病性。例如,植物病毒雖不能在培養基上得到純培養,但可以在鑒別寄主上分離純化,再在繁殖寄主上大量繁殖。對於類菌原體病害或類細菌病害,雖然未獲得病原物的純培養,也不能接種,但通過大量的對比方法,(如與健株、無病株、無病原介體生物對比),也能確證其是否是病原物。

因此,目前暫不能培養或未能接種成功的病原物,最終必將能夠在培養基上培養並接種成功。因此柯赫氏法則是普遍適用的生物學法則。

⑵ 翻白葉樹的生長環境

喜溫暖氣候和濕潤肥沃土層深厚的沙質土。 生境 生境: 林中, 山谷, 山腳, 山坡林緣路邊, 山坡林中, 石灰岩山坡 海拔下限 300 海拔上限 11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內分布 江西省, 福建省, 湖南省, 海南省, 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貴州省

⑶ 白葉初榨橄欖油是哪個公司的 董事長是誰啊

專門代理進口食品的企業,主要經營西班牙白葉集團奧麗貝婭特級初榨橄欖油,西班牙娜維杜火腿,澳大利亞賽瑞盟義大利面條及意麵醬等。

⑷ 橄欖油哪個牌子好求推薦

個人推薦的品牌有:品利/億芭利、歐麗薇蘭、歐蕾、伯爵、白葉

1、品利/億芭利

在西班牙,橄欖果的採摘通常是在冬季。每年11月到次年1月期間,是採摘橄欖果的最佳時節。每到此時,品利特級初榨橄欖油的採摘工人們會優選白葉和皮誇爾橄欖果品種,通過先進的機械化採摘技術進行採摘,並全部選取不落地的新鮮橄欖果作為原材料。

5、白葉

白葉橄欖油,是西班牙白葉集團所生產的特級初榨橄欖油。白葉特級初榨橄欖油選取優質新鮮的Hojiblanca橄欖果,經過物理冷榨後,油水自然分離得到的果油,不經過任何熱處理和化學處理,完全保存了油橄欖果的天然營養成分及其活性物質,是純天然食品,也是唯一從新鮮果實中提取的食用油,並且可以直接食用。

好的橄欖油的特點

1、特級初榨橄欖油,這點是基本的條件特級初榨橄欖油是沒有化學元素處理而且天然酸度小於等於0.8的橄欖油,也是營養成分保持的完整程度高的橄欖油,對人體非常有益。

2、天然酸度越小越好,對於特級初榨橄欖油來說天然酸度的大小是表示了這款橄欖油品質高低的直接表現,當天然酸度越小,那麼這款橄欖油的品質則是越好。



⑸ 為什麼江西不產烏龍茶

烏龍茶的種類 1、閩北烏龍
武夷岩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
2、閩南烏龍
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
3、廣東烏龍
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4、台灣烏龍
凍頂烏龍、包種、烏龍等
烏龍茶的種類詳細介紹(名貴品種):
烏龍茶是中國茶的代表,是一種半發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實烏龍茶只是總稱,還可以細分出許多不同類別的茶。例如:水仙、黃旦(黃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凍頂烏龍、水仙、肉桂、奇蘭、 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 、色種等以及適合配海鮮類食物的鐵觀音等等,種類多樣

名貴烏龍茶品種有下列幾種:

1. 武夷岩茶
產自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岩茶外形肥壯勻整,緊結捲曲、,色澤光潤,葉背起蛙狀。顏色青翠、砂綠、密黃,葉底、葉緣朱紅或起紅點,中央呈淺綠色。品飲此茶,香氣菠郁,滋葉濃醇,鮮滑回甘,具有特殊的「岩韻」。大紅袍則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
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武夷山區的烏龍茶的統稱。
大紅袍:位居武夷岩茶之首,有「茶王之王」之稱,名揚內外。
鐵羅漢:位居四大名樅之二。
白雞冠:位居四大名樅之三。
水金龜:位居四大名樅之四。
武夷肉桂:是近幾年新開發的岩茶名樅。
武夷水仙:屬半喬木型,葉片比普通小葉種大1倍以上,因產地不同,同一品種製成的青茶,如武夷水仙,閩北水仙和閩南水仙,品質差異甚大,以武夷水仙品質最佳。
武夷奇種:指以單樅冠名以外的茶品種所製成的烏龍茶。

2. 台灣烏龍茶
產於中國台灣,條形捲曲,呈銅褐色,茶湯橙紅,滋味純正,天賦濃烈的果香,沖泡後葉底邊紅腹綠,其中南投縣的凍頂烏龍茶(俗稱凍頂茶)知名度極高而且最為名貴。
產於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等地縣市,是台灣最早生產的茶類。
文山包種:又名「清茶」,是台灣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輕的清香型綠色烏龍茶。
凍頂烏龍茶:被譽為台灣烏龍茶中的極品,它屬於發酵極輕的包種茶類,在風格上與文山包種相似。
台灣高山茶:台灣高山茶是指生產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區的茶葉,產地主要分布在阿里山,玉山,雪山,中央山,台東山等山區。
木柵鐵觀音:產於台灣省台北市木柵區。
白毫烏龍:又名「膨風茶」,「香檳烏龍」「東方美人」,為台灣烏龍茶中發酵程度最重的一種。

3.東方美仁
產自廈門。

4.鳳凰水仙
是產於廣東潮安鳳凰鄉的條形烏龍茶,分單叢、浪菜、水仙三個級別。有天然花香,蜜韻,滋味濃、醇、爽、甘,耐沖泡。主銷廣東、港澳地區,外銷日本、東南亞、美國。鳳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譽。茶條肥大,色澤呈鱔魚皮色,油潤有光。茶湯澄黃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5.閩北烏龍茶
產地包括崇安(除武夷山外),建甌,建陽,水吉等地。
閩北水仙:閩北烏龍茶中的主產品。
閩北烏龍:外形條索緊細重實,葉端扭曲,葉底柔軟,肥厚勻整,綠葉紅邊。
白毛猴:又稱「白綠」,是政和縣的傳統名茶。

6.閩南烏龍茶
安溪鐵觀音:因身骨沉重如鐵,形美似觀音而得名,是福建烏龍茶中的極品。閩南安溪產。「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此茶外形條索緊結,有的形如秤勾,有的狀似蜻蜒頭,由於咖啡鹼隨著水份蒸發,在表面形成一層白霜,稱作「砂綠起霜」。此茶沖泡後,異香撲鼻,乘熱細啜,滿口生香,喉底回甘,稱得上七泡有餘香。
安溪黃金桂:又名「透天香」,以奇異高香而得名。
永春佛手:主產永春縣,是福建烏龍茶中具有獨特風味的名茶之一。
安溪色種:組成色種的烏龍茶品種主要有本山,水仙,奇蘭,梅占等等。

7.廣東烏龍茶
廣東烏龍茶的加工方法源於福建武夷山,因此,其風格流派與武夷岩茶有些相似,外形呈條形。
鳳凰水仙:產要產區為鳳凰鄉,一般以水仙品種結合地名而稱為「鳳凰水仙」。
鳳凰單樅:是以鳳凰水仙的茶樹品質值株中選育出來的優異單株,其採制比鳳凰水仙精細,是廣東烏龍茶中的極品之一。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烏崬山茶區。茶形壯實而捲曲,葉色淺黃帶微綠。湯色黃艷襯綠,香氣清長,多次沖泡,余香不散,甘味尤存。
浪菜:採摘多為白葉水仙種,葉色淺綠或呈黃綠色。
嶺頭單樅:又稱白葉單樅。
石古坪烏龍:以潮安石古坪採制的品質最優。

⑹ 水稻泰豐優208適合在江西吉安做早季種植嗎

水稻泰豐優208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2天,與對照種優優122相當。植株矮壯,株型中集,分櫱力中強,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強,耐寒性中。適宜我省粵北稻作區和中北稻作區早、晚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水稻的種植技術

整地

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松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當今多用機器整地了。

育苗

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後,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插秧

插秧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裡。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除草除蟲

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葯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健壯的成長,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灌排水

水稻比較依賴這個程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分灌溉。

施肥要點

民諺說:"秧好一半禾",這說明水稻秧苗健壯是增產的基礎,另一半禾是指秧苗移栽後的管理。水稻秧苗在本田的生長期比秧苗長的多,早。中、晚稻都在100天以上。此期水稻要經過營養生長、生殖生長到成熟期幾個時期。這段時間水稻營養的及時供應更為重要。

一般本田施肥按水稻的生育過程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前期是指從移栽至分孽終止,也就是水稻的營養生長階段,此時以促進有效分粟和爭取多穗為目標;中期是指水稻生育已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花粉形成時期),此時以壯稈攻大穗為目標,但施肥不能過多;後期是指水稻進人抽穗到成熟的時期,此時以攻粒多、粒飽為主,既要保住不脫肥,又不能貪青晚熟。

以上水稻三個時期的施肥方法,實際上是指施肥的原則、理論和目標,真正實踐起來還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也就是要根據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水稻品種來確定施肥量的多少,也就是要做到因地制宜,靈活掌握。具體說就是看土壤是肥還是瘦,土壤質地是沙還是勃。如果土壤又肥又沙,則施肥量要減少,土質是勃而瘦,施肥量就要加大,這就叫看土施肥。此外,還要注意看苗施肥,苗壯少施,苗瘦多施,這就是下面施肥量中,為什麼要有一個幅度的緣故。

現將水稻本田的肥料施用量分紹如下:第一是底肥,也叫基肥,包括有機肥和各種化肥。有機肥用量為每667平方米2000~3000千克,化肥用量為硫酸銨30千克或碳酸氫銨50千克,過磷酸鈣30~50千克,硫酸鉀10~15千克。以上這些肥料均在耙田前一次施入,耙田後可使肥、土、水相融,以減少肥料流失。第二是追肥,追肥以氮素化肥為主,如果總的追肥量每667平方米不超過30千克硫酸銨,其大致的肥料分配如下:①面肥。插秧前耙田時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銨3~5千克。②分櫱肥。插秧後10~15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銨5~10千克。③穗肥。在拔節初期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銨8~10千克。④粒肥。抽穗前7天施入,每667平方米施硫酸銨3~5千克,葉面噴施巴內達碧卡磷酸二氫鉀800倍。

⑺ 我孩子用江西宏達集團生產的吊瓶輸液,吊瓶里出現頭發,

黑心廠家是這樣做的:
其生產氨基酸母液的程序是用頭發放進鹽酸里煮,然後用鹼中和,用真空泵過濾,過濾後出來黑色塊狀物體,其下面的淺紅色液體就是做醬油的原料。記者隨後采訪了吉林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質量處的工作人員,據介紹,國家對醬油類產品的生產工藝和原料配置有強制性規定,以人頭發作為醬油生產原料不符合相關規定。

醬油簡介及發展概況
用豆、麥、麩皮釀造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慾。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
發展簡況 醬油是從豆醬演變和發展而成的。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醬油」名稱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葉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的記述。此外,古代醬油還有其他名稱,如清醬、豆醬清、醬汁、醬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曬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雙套油等。公元755年後,醬油生產技術隨鑒真大師傳至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編輯本段]醬油生產工藝
醬油用的原料是植物性蛋白質和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遍取自大豆榨油後的豆餅,或溶劑浸出油脂後的豆粕,也有以花生餅、蠶豆代用,傳統生產中以大豆為主;澱粉質原料普遍採用小麥及麩皮,也有以碎米和玉米代用,傳統生產中以麵粉為主。原料經蒸熟冷卻,接入純粹培養的米麴黴菌種製成醬曲,醬曲移入發酵池,加鹽水發酵,待醬醅成熟後,以浸出法提取醬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麴黴在曲料上充分生長發育,並大量產生和積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在發酵過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谷氨醯胺酶把萬分中無味的谷氨醯胺變成具有鮮味的俗谷氨酸;澱粉酶將淀份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細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也可添加純粹培養的乳酸菌和酵母菌。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麴黴的代謝產物等所生產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雖多屬微量,但卻能構成醬油復雜的香氣。此外,由原料蛋白質中的酪氨酸經氧化生成黑色素及淀份經典霉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與氨基酸反應生成類黑素,使醬油產生鮮艷有光澤的紅褐色。發酵期間的一系列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變化所產生的鮮味、甜味、酸味、酒香、酯香與鹽水的鹹味相混和,最後形成色香味和風味獨特的醬油。
醬油的原料處理 分為3步。①餅粕加水及潤水:加水量以蒸熟後曲料水分達到47—50%為標准。②混和:餅粕潤水後,與軋碎小麥及麩皮充分混和均勻。③蒸煮:用旋轉式蒸鍋加壓(0.2MPa)蒸料,使蛋白質適度變性,澱粉蒸熟糊化,並殺滅附著在原料上的微生物。
制曲分兩步。①冷卻接種:熟料快速冷卻至45℃,接入米麴黴菌種經純粹擴大培養後的種曲0.3—0.4%,充分拌勻。②厚層通風制曲:接種後的曲料送入曲室曲池內。先間歇通風,後連續通風。制曲溫度在孢子發芽階段控制在30—32℃,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在最高不超過35℃。這期間要進行翻曲及鏟曲。孢子著生初期,產酶最為旺盛,品溫以控制在30—32℃為宜。
發酵 成曲加12—13°Be'熱鹽水拌和入發酵池,品溫42—45℃維持20天左右,醬醅基本成熟。
浸出淋油將前次生產留下的三油加熱至85℃,再送入成熟的醬醅內浸泡,使醬油萬分溶於其中,然後從發酵池假底下部把生醬油(頭油徐徐放出,通過食鹽層補足濃度及鹽分。淋油是把醬油與醬渣通過分離出來。一般採用多次浸泡,分別依序淋出頭油、二油及三油,循環套用才能把醬油成分基本上全部提取出來。
後處理 醬油加熱至80—85℃消毒滅,再配製(勾兌)、澄清及質量檢驗,得到符合質量標準的成品。

閱讀全文

與江西白葉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中國外匯交易額 瀏覽:406
深圳豐連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14
摩托車頭盔概念股票 瀏覽:983
豪門集團集資最新消息 瀏覽:353
原糖期貨交易時間 瀏覽:247
nio股票價格 瀏覽:570
以下屬於外幣理財投資路徑 瀏覽:631
百分之30是幾倍杠桿 瀏覽:19
公司金融綜合化服務 瀏覽:992
億陽信通股票走勢 瀏覽:961
福佳集團主要領導一覽 瀏覽:916
國債期貨的主要投資模式包括 瀏覽:504
貨幣及理財基金 瀏覽:170
融資方式租出固定資產折舊 瀏覽:582
新塞股份 瀏覽:393
股份公司股份回購情況 瀏覽:246
日元2017年1月份匯率 瀏覽:446
4月8日銀行匯率查詢 瀏覽:412
題材股票一覽 瀏覽:673
周生生比黃金價格貴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