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聽說過三星的柔性屏不錯,中國有哪家公司生產的柔性屏厲害的嗎
應該是京東方了,他們擁有中國第一條量產的柔性屏生產線,並且現在的很多終端產品都已經用的是他們的柔性屏了哦。
去年年會上我抽中了一台華為Mate 20 Pro,QHD+級分辨率畫面細節體現的很好,而且還有屏下指紋識別。
後面偶然得知,華為 Mate20 Pro就是採用的京東方柔性顯示屏。
京東方不僅僅是柔性屏,他們在液晶顯示的方面竟然都是全球第一了,再次刷新了對高科技企業技術實力的認識。
地鐵上刷新聞刷到,華為剛剛發布的折疊手機Mate X竟然用的也是京東方的柔性屏,看現場圖實在太酷炫了!
不得不感嘆,也是得益於京東方這樣的屏幕廠商走在前面創新,才能給咱們的生活帶來這么多驚喜啊~
⑵ 對企業從第一年開始建設一條柔性生產線需要安裝幾個周期,每個周期購置費是多
對企業從第一年開始建設一條柔性生產線,需要安裝三個周期。
⑶ 生產機器人的上市公司龍頭企業
推薦幾家不錯的吧:
1、山東魯能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在電力行業及相關領域的長期積累,主要面向電網、發電、冶金、煤炭等行業開展電氣自動化、企業信息化和電力行業特種機器人
等業務。
2、常州銘賽機器人科技, 是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常州紅土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常州武進紅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江蘇新天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參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依託「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成立的高新技術企業。
3、庫卡自動化設備(上海) 是德國庫卡在中國的獨資子公司,庫卡是世界幾家頂級為自動化生產行業提供柔性生產系統,機器人,夾具,模具及備件的供應商之一,庫卡的客戶幾乎遍及所有的汽車生產廠家。
4、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 是一家以機器人獨有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數字化智能高端裝備製造的高科技上市企業。
5、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 是中日合資公司。
6、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范圍有機械手、智能機
器人、3D列印、軟體集成系統,整合了國際與國內的優勢資源,走上了集團化發展的道路。
⑷ 與德國工業4.0巨頭有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
工業4.0概念股活躍龍頭:東土科技(300353)、法因數控(002270)、機器人(300024)、新時達(002527)、藍英裝備(300293)、英威騰(002334)
工業4.0概念股相關上市公司匯總:
工業自動化系統集成商上市公司:
東土科技(300353)
2009年開始布局工業互聯網,作為工業互聯網第一股,未來將通過持續的並購整合完善工業互聯網的布局,掌控工業4.0最核心的環節;通過收購拓明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其大數據技術完善其工業控制網路數據解決方案能力,有利於公司切入工業控制網路大數據行業應用領域,拓展產業鏈;通過將工業控制網路軟硬體產品及技術與拓明科技領先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相結合,可進一步豐富上市公司產品線,利於雙方在工業控制網路大數據挖掘、分析及應用領域共同創新,充分挖掘存量客戶需求,開拓新業務及新市場。
法因數控(002270)
公司能設計製造機械繫統、液壓系統、氣動系統、控制系統,更能針對設備所需控制系統,開發相關嵌入式工控軟體,主導產品已實現成套化、復合化、柔性化、智能化,製造技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機器人(300024)
公司工業機器人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機器人單元產品已進入汽車整車、零部件等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應用行業。2013年上半年公司自動化成套裝備成功應用在汽車整車測試生產線,標志著公司汽車自動化成套裝備打破國外技術與市場壟斷,進入與外資全面抗衡的階段。
智雲股份(300097)
是國內領先的成套自動化裝備方案解決商;
巨輪股份(002031)
公司通過並購德國歐吉索機床,學習德國工業4.0經驗,將德國技術進一步融匯進中國製造,著眼大型高效智能裝備成套技術,開展以工業機器人、RV減速器、單元控制系統、柔性生產線和智能車間生產調度系統等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面向輪胎和機械加工的生產需求,提供包括多種設備的標准化和非標准化集成組線的解決方案。
華昌達(300278)
公司主營業務是智能型自動化裝備系統,包括總裝自動化生產線、焊裝自動化生產線、塗裝自動化生產線等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
海得控制(002184)
主要從事工業自動化領域的系統集成業務、產品分銷業務和大功率電力電子產品業務(包括風電變流器,大功率電源,整流回饋裝置)
京山輕機(000821)
主營業務包括自動化業務精密業務。自動化業務主要為工業程序自動化提供定製解決方案,包括設計及開發自動化系統、為客戶提供生產線所需自動化設備或自動化生產線等。
南京熊貓(600775)
自動化裝備產業化項目總投資6.16億元,建設期24個月,主要投向工業機器人、自動傳輸裝備、自動灌裝裝備。
軟控股份(002073)
公司主營業務為面向輪胎橡膠行業應用軟體及系統集成開發和數字化裝備製造,為輪胎橡膠製品生產企業提供全面的機電一體化、自動化、信息化解決方案。
新時達(002527)
曉奧享榮主營汽車智能化柔性焊接生產線,多功能機器人滾邊系統,機器人柔性工作單元,機器人及其周邊標准系統設備,專用成套設備,柔性傳輸裝置等成套系統等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轉讓方承諾曉奧享榮2015年凈利潤不低於1700萬元。曉奧享榮已形成完整的技術和質量保證體系,在機器人應用技術、系統設計技術、離線模擬技術、整線模擬技術、遠程調試和診斷技術等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上述技術能力也是未來公司在智能製造以及工業4.0業務領域拓展的關鍵所需。
藍英裝備(300293)
公司主要從事自動控制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依靠在自動控制基礎技術、自動控制應用技術、產品設計能力等方面的深厚基礎,公司在輪胎、冶金、節能等自動控制應用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為國內上述自動控制領域內的知名企業。其中在輪胎自動控制領域,憑借強大的產品設計能力,公司業務已由自動控制解決方案延伸至自動化設備,是我國子午線輪胎成型機主要供應商之一。2014年12月,公司於互動平台披露,工業4.0的核心是智能製造,即工業的自動化及智能化,公司主營業務及核心技術、產品符合工業4.0概念。
工業自動化設備零部件相關上市公司:
匯川技術(300124)
公司是專門從事工業自動化控制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為中高端設備製造商提供控制系統解決方案,主要產品有變頻器、伺服、PLC、稀土永磁同步電機、電動汽車電機控制器、光伏逆變器等。
英威騰(002334)
公司在工業控制領域的主要產品包括PLC、伺服驅動系統、伺服電機、主軸電機、電主軸、HMI等。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屬於控制層面的產品,相當於設備的大腦,對設備的運行起控製作用,伺服驅動和伺服電機分別屬於驅動層面和執行層面的產品,伺服驅動接受控制層下達的指令通過伺服電機精確執行。
合康變頻(300048)
公司已逐漸形成了包括高、中低壓及防爆變頻器在內的全系列變頻器產品,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變頻器產品線。
銳奇股份(300126)
在上海投資成立全資子公司"上海銳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自營或對外投資參股、控股、參與新設等方式,開展包括智能工業機器人、感測應用等為代表的,以信息化、網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為技術方向的智能製造裝備的研發和運營業務,投資經營包括智能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智能感測器與儀器儀表、嵌入式工業控制晶元、高速/高精製造工藝與技術、製造化信息化技術、製造過程安全與安防技術等在內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
上海機電(600835)
上海納博特斯克完成相關工商注冊,佔51%股權。此舉意味著公司開始攜手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精密減速機的全球領先者日本納博,發展精密減速機在中國業務並探索和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為精密減速機及相關產品在中國研發、組裝生產、製造及服務打下基礎。
東方精工(002611)
公司以自有資金投資4912萬元收購嘉騰機器人20%股權事項完成工商登記。嘉騰機器人主營范圍為工業智能機器人及配件製造、恆溫恆濕機、電腦測試治具、工裝夾具、電子儀器儀表;銷售:電子元件、電子器件、工業軟體、合成石材料及機電設備零配件等。本次收購有助於公司自動化智能物流系統的建設,為客戶提供「包裝-智能物流」一體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輸送倉儲自動化:
天奇股份(002009)
公司主要為規模化生產的汽車、家電等行業提供自動化輸送及倉儲系統。是國內工業智能自動化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最大供應商。
三豐智能(300276)
公司主要從事智能輸送成套設備的研發設計、製造、安裝調試與技術服務,以技術為依託為客戶提供智能輸送整體解決方案。
科大智能(300222)
配電自動化系統和用電自動化系統。乾機電是一家專業從事工業生產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的設計、產品研製、系統實施與技術服務的企業,產品包括智能移載系統、智能輸送系統、智能裝配系統與智能倉儲系統等,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提供定製化工業生產智能化綜合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是我國浮動移載機械手領域的領軍企業。
激光裝備類上市公司:
大族激光(002008)
國內激光行業龍頭,具備年產3000台激光加工設備的生產能力,是國內最大的激光信息標記設備製造企業。
華工科技(000988)
公司主業分為激光裝備製造產業板塊、光通信及無源器件產業板塊、激光全息防偽產品和包裝印刷產業板塊、敏感電子元器件和感測器技術產業板塊以及物聯網產業。
亞威股份(002559)
公司是國內中高端金屬板材成形機床行業的領先企業+激光裝備
智能機床類上市公司:
華中數控(300161)
公司從事數控系統及其裝備的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少數擁有成套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具有自主配套能力的企業之一。公司主營業務包括中、高檔數控裝置、伺服驅動裝置、數控機床及紅外熱像儀。
沈陽機床(000410)
公司是國內機床行業的龍頭企業,產品種類齊全,具備為國家重點項目提供成套裝備的能力,其數控機床技術處國內領先地位,已成為世界數控金切機床生產量最大的企業.
秦川機床(000837)
公司主營精密數控機床、塑料機械、精密齒輪件、液壓件、液壓系統、電梯曳引機及特種齒輪箱;
昆明機床(600806)
公司機床業務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其主導產品鏜床(包括卧式鏜床、落地鏜床、卧式加工中心、坐標鏜床)國內規模居第二位,技術水平居第一位,鏜床產品大型數控化比率達到50%以上,居國內首位。
⑸ 柔性屏幕概念股有哪些
維信諾002387 :公司已與小米合作開發出柔性屏手機並可量產;
中京電子002579:子公司元盛電子研發生產的柔性印製電路板(FPC)及其組件(FPCA)產品能夠適用於曲面屏和折疊屏, 已供貨京東方、深天馬等;
得潤電子 002055公司的柔性線路板可用於柔性屏;
丹邦科技 (002618)公司的TPI碳化膜有望在柔性顯示屏、柔性太陽能發電等領域應用;
深天馬000050 :公司柔性屏已量產;
聯得裝備300545 公司柔性屏造設備已供貨蘋果客、有京東方、華為等,柔性AMOLED貼付等最新設備已可用於量產;
中穎電子300327 公司開發的晶元可用於柔性屏,並以供貨國內多家OLED廠家;
蘇大維格300331 公司光刻設備可用於柔性電子;
智雲股份300097公司設備可用於柔性屏
(5)柔性製造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柔性AMOLED屏幕仍有龐大的缺口,其在智能手機領域滲透率正在加速。據IHS預測,到2023年,柔性AMOLED在手機屏幕的滲透率將從2018年的10%提升至24%,期間OLED屏幕將供不應求,而國產化則有望提速。
2月24日,華為官宣折疊屏手機,次日柔性屏概念股大面積漲停,京東方A、深天馬A、領益智造等多達9隻股票漲停。
本次華為Mate X手機正式發售也吸引了主力資金的關注,昨日京東方A大量資金湧入,成交量相比前日增長近3倍,股價上漲3.3%。
作為華為的直接競爭對手,三星是全球最大的AMOLED屏幕生產商,為了不受制於人,華為盡可能避免過於依賴三星的AMOLED屏幕,採取的措施是扶持國產面板巨頭京東方和深天馬。
早在2017年,京東方就已宣布成都工廠第6代AMOLED柔性顯示屏生產線實現量產,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生產柔性顯示屏的國家。京東方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生產的柔性AMOLED屏幕供應華為Mate X手機。
大眾公用通過參股的深創投間接持有柔宇科技股權,越秀金控旗下子公司越秀產業基金管理的國資創新基金也投資了柔宇科技。柔宇科技的首款折疊屏機型——FlexPai早在2018年就已經發布。
努比亞和維信諾聯合發布了全球首款柔性屏「腕機」努比亞α,此前曝光的小米雙折疊屏手機也是和維信諾共同開發。另外,小米手機新品CC9 Pro手機柔性屏同樣由維信諾供貨。
⑹ 柔性成本管理都有哪些內容
柔性最基本的含義是指事物的靈活可變性,它是針對環境的變化和不確定性而形成或設置的。根據Malecki的觀點,柔性可提升事物的環境適應度以及增加其抗風險能力。柔性管理最早運用於生產領域,較為典型的是人們所熟知的柔性製造系統FMS(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企業柔性成本是指企業為建立柔性所付出的全部費用之和,柔性成本管理則是與剛性成本管理相對應的概念。
剛性成本管理是根據成文的規章制度,依靠組織的職權對企業的各種成本進行程式化的管理,又可稱為准則導向型成本管理,柔性成本管理則在此基礎上將環境這一外生變數導入組織的決策模型中,並將其作為顯著影響企業經濟行為和經濟後果的重要參數之一,以此實現對企業的各種成本進行柔性化的管理,屬於原則導向型成本管理。柔性化的企業不僅在企業內部實現生產成本與管理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增加產品的創新速率和多樣性,增強了企業內部管理的靈活性,有效地實現了范圍經濟。
當代柔性成本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的環境條件:
1、在生產組織上,由傳統的「大量生產」向「顧客化生產」轉變所形成的生產柔性化發展趨勢。顧客化生產要求企業能在較短時間內生產出不同的新產品,以及時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與傳統生產相比,其顯著特點是生產的柔性化程度大大地提高了。而企業生產組織上這種巨大變革必然要反映到企業的成本管理上來,作出相應的配套性改革,從而導致企業內部柔性成本管理的形成與發生。
2、在生產技術上,當代高新技術的蓬勃發展,為經濟、有效地實施以客戶為中心,進行快速反應的柔性化生產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與保證。以此為基礎,形成並發展成的柔性成本管理系統,也可以看作是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技術、經濟、管理相輔相成的具體體現。
柔性成本管理的具體內容:
柔性管理目標追求的是企業的整體柔性,這一整體柔性不僅包括企業「軟體」方面的柔性,也包括企業「硬體」方面的,因此與之相對應的企業柔性成本管理也不僅僅包括下文介紹的組織結構、技術、生產等方面的柔性成本管理,還包括人員、文化、戰略方面的柔性成本管理。
1、柔性組織結構成本
傳統的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是根據本世紀初泰勒科學管理原理設計的。它按照專業化勞動分工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依靠各種工作的職能化和專業化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這種組織結構由於部門間相互割裂,存在難以協調的弊端也很難適應經營環境的復雜變化。
近年來,企業組織結構出現了扁平化、工作團隊、網路化、虛擬化的發展趨勢。扁平網路化的組織結構比層級結構更具有柔性,它能夠通過改變內部結構來適應外界環境的不同要求,表現出極強的應變能力。要實現組織結構的扁平網路化,就需要考慮到組織結構的柔性成本的管理。
2、柔性技術成本
技術柔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企業必須力爭保持技術上的領先性及時地更新技術,以便盡快地推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和新功能。如企業通過並行工程,計算機集成開發等技術來提高產品開發速度。
二個方面是指柔性的製造過程和設備,強調設備的可重用、可重組、可系列化。製造過程則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完成由一種零件加工到另一種零件加工的自動轉換。有條件的企業可通過建立柔性製造系統來提高技術柔性。技術柔性使企業能夠適應當今社會多品種小批量生產要求為企業迅速對外界環境做出反應奠定物質基礎。建立柔性製造系統、保持技術領先性等,都需要耗費成本,這種柔性技術成本的管理顯得極為重要。
3、柔性生產成本
企業在進行生產系統投資時必須考慮未來復雜環境對生產系統提出的柔性化要求,以確保在較長時間內適應產品轉換生產的要求。因此企業在進行生產系統投資尤其是硬體設備的投資時,必須考慮生產系統的柔性成本問題。柔性價值主要體現在柔性設備使用壽命長,可生產的產品范圍廣,相應帶來的效益大,產品的轉換時間快和上市時間早,較之剛性生產系統獲得的額外利益大,產品的轉換成本小,當然所獲得的利益也大。
如果一個生產系統滿足了這幾方面的要求,我們就說這個生產系統的柔性大。但柔性越大,系統的初始投資和系統的運營成本也越高,且隨著柔性的增大,柔性成本也加速上升。柔性價值的增加正好等於柔性成本的增加時,柔性利益最大。超過此平衡點,柔性成本大於柔性價值,在達到平衡點之前,柔性價值大於柔性成本,要提高柔性,常常需要配置柔性更強的設備、選用素質更高的人員、運用更先進的管理手段等,因此涉及到柔性成本管理的問題。
⑺ 柔性生產的內涵實質表現都有哪些方面
柔性生產,是指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計算機數控機床為主的製造設備來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一般是指企業整體活動方式,包括所有製造過程與經營管理過程。柔性生產的概念,是1965年,英國的Molins公司首次提出的,它是在柔性製造的基礎上,為適應市場需求多變和市場競爭激烈而產生的市場導向型的按需生產的先進生產方式,其優點是增強製造企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縮短產品生產周期,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員工勞動生產率,改善產品質量,因此,是一種具有旺盛需求和強大生命力的生產模式。
柔性生產模式是一種新型的企業生產組織形式。其內涵實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現虛擬生產。虛擬生產是指面對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要求企業作出靈敏的反映,而產品越來越復雜、個性要求越來越高,任何一個企業已不可能快速、經濟地製造產品的全部,這就需要建立虛擬組織機構,實現虛擬生產。在大規模生產系統中即使提高生產能力和採用精益生產,但企業仍主張獨立進行生產,企業間的竟爭促使各企業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生產。而柔性生產所實現的虛擬生產將促使企業採用較小規模的模塊化生產設備,促使企業間的合作,每一個企業都將對新的生產能力作出部分貢獻。由於競爭者、供應者和用戶在它們相互關系中發揮著不斷變化的作用,所以柔性生產改變了工業競爭的意義。在這里,競爭、合作、供貨、買方的關系將隨著產品的變化而變化,使得竟爭和合作二者兼容。
2、擬實生產。也就是擬實產品開發,它運用模擬、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提供三維可視環境,從產品設計思想的產生、設計、研發、到生產製造全過程進行模擬,以實現在實體產品生產製造以前,就能准確預估產品功能及生產工藝性,掌握產品實現方,減少產品的投人,降低產品開發及生產製造成。
3、柔性生產的出發點是基於對未來產品和市場的靈活最具柔性的資源,這是因為人有社會動機,有學習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人能夠在柔性生產模式下通過培訓、學習、模仿和掌握信息技術等而獲得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如:一位操作工人原來只需要管理一種產品的生產,而現在需同時負責幾個產品、幾個崗位的操作,原來只需用一般機械操作即可,而現在必須懂得用計算機進行管理;對於管理人員而言,必須具有對市場的動態分析能力、辦公自動化能力及高水平的管理技術。
4、高技術的應用。柔性生產模式的實現必須運用大量的高新技術,如計算機集成技術、網路技術、資料庫等。
柔性生產作為一個新概念,尚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對柔性生產的理解實際上可認為它是一個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企業聯盟、並行工程、擬實製造、高素質員工等多方面的系統集成,是一個基於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且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更高層次的集成大系統。
⑻ 庫卡柔性系統製造(上海)有限公司的中國歷程
庫卡集團的國際擴張始於1981年。
1986年,KUKA公司將一台機器人產品贈送給了一汽卡車作為試用品,這台機器人也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應用的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1994年中國國內的汽車龍頭企業東風汽車及長安汽車,分別引進了德國庫卡系統有限公司的焊裝線。
基於對中國市場的關注與重視,德國庫卡系統有限公司於2000年9月在中國上海建立了第一家全資子公司,庫卡自動化設備(上海)有限公司。
在2004年7月,德國庫卡系統有限公司(集團)在中國的第二家全資子公司——庫卡柔性系統製造(上海)有限公司也在上海青浦工業園區成立了。
2009年庫卡柔性系統製造(上海)將廠址搬到了上海松江工業園區。 至2013年,庫卡柔性系統製造從最初的2名員工已發展到200名。
⑼ 柔性製造戰略最早由誰提出日本的豐田是否是最早實施這一戰略的企業
1967年,英國莫林斯公司首次根據威廉森提出的FMS基本概念,研製了「系統24」。其主要設備是六台模塊化結構的多工序數控機床,目標是在無人看管條件下,實現晝夜24小時連續加工,但最終由於經濟和技術上的困難而未全部建成。
同年,美國的懷特·森斯特蘭公司建成 Omniline I系統,它由八台加工中心和兩台多軸鑽床組成,工件被裝在托盤上的夾具中,按固定順序以一定節拍在各機床間傳送和進行加工。這種柔性自動化設備適於在少品種、大批量生產中使用,在形式上與傳統的自動生產線相似,所以也叫柔性自動線。日本、前蘇聯、德國等也都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先後開展了FMS的研製工作。
1976年,日本發那科公司展出了由加工中心和工業機器人組成的柔性製造單元(簡稱FMC),為發展FMS提供了重要的設備形式。柔性製造單元(FMC)一般由1~2台數控機床與物料傳送裝置組成,有獨立的工件儲存站和單元控制系統,能在機床上自動裝卸工件,甚至自動檢測工件,可實現有限工序的連續生產,適於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應用。
70年代末期,柔性製造系統在技術上和數量上都有較大發展,80年代初期已進入實用階段,其中以由3~5台設備組成的柔性製造系統為最多,但也有規模更龐大的系統投入使用。
1982年,日本發那科公司建成自動化電機加工車間,由60個柔性製造單元(包括50個工業機器人)和一個立體倉庫組成,另有兩台自動引導台車傳送毛坯和工件,此外還有一個無人化電機裝配車間,它們都能連續24小時運轉。
這種自動化和無人化車間,是向實現計算機集成的自動化工廠邁出的重要一步。與此同時,還出現了若干僅具有柔性製造系統的基本特徵,但自動化程度不很完善的經濟型柔性製造系統FMS,使柔性製造系統FMS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成果得到普及應用。
迄今為止,全世界有大量的柔性製造系統投入了應用,僅在日本就有175套完整的柔性製造系統。國際上以柔性製造系統生產的製成品已經佔到全部製成品生產的75%以上,而且比率還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