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百度公司的最大股東是誰
是德豐傑公司。
網路的主要股東為德豐傑25.8%、徐勇7%、Integrity9.7%、Peninsula8.5%、GoogleIPO前2.6%,因此德豐傑公司為網路的最大的股東。
德豐傑(Draper Fisher Jurvetson, 簡稱DFJ)由Tim Draper作為第三代家族成員所創辦,總部設於矽谷,是全球著名的大型風險投資公司,旗下共管理著超過六十億美元的資本。
(1)空中網股東擴展閱讀:
德豐傑在美國以投資互聯網領域的早期公司聞名。為了錯開內部競爭,德豐傑全球創業投資基金在美國以投資擴張期的企業為主;而德豐傑全球創業投資基金在亞洲和歐洲市場仍然以早期項目投資。
德豐傑主要是從各個層面幫助創業者制定並且執行正確的戰略來推動創業企業發展的。作為投資方DFJ的主要代表,網路公司董事符績勛表示,德豐傑一直在和Robin(李彥宏的英文名)等人探討網路的商業模式。
德豐傑的市場反應速度非常快,德豐傑在中國有30 多項投資,比如說網路、空中等等。另外,不管什麼樣的業務,我們著眼於長遠的考慮。過去二十年,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所有的科學技術,基因工程、網路、存儲、帶寬等等都在劇烈變化。
德豐傑基金從2000年進入中國起,迄今共投資了11家企業,其中4家企業網路、空中網、分眾傳媒、龍旗通訊先後上市,獲得了令人矚目的回報;其他7家東信網路、龍晶半導體、鼎芯半導體、捷報寬頻、中國博客網、銀河傳媒、開拓天際正在成長期或者發展期。
Ⅱ 中國網路公司中,誰的股票最早在納斯達克上市大神們幫幫忙
最早的是中華網 一共12家 中華網 2000年7月13日 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網站,上市當天股價從20美元漲到67美元,創造了超額認購40倍,開盤當日股價就翻兩倍的紀錄 盛大互動娛樂公司 2004年5月13號 上市價格每股13美元 網易2000年6月30號 網易的發行價定為每股15.50美元,雖然該股在首個交易日曾沖到17美元,但盤中一度跌至10.75美元,至下午4時收市時,以12.165美元的價格書寫了網易上市第一天的歷史,跌幅高達20%。 搜狐2000年7月12日 13.03美元開盤,曾經一度下滑至12.60美元,最後報收於13.00美元。 新浪2000年4月13日 每股定價為17美元,共發行400萬普通股,募集資金6800萬美元。上市當天開盤價為17.75美元,最高價為29.125美元,最低價為17.75美元,收盤價為20.6875美元。 攜程旅行網 2003年12月9日 首日納市交易,發行價18美元,開盤價24.01美元;截至收盤,其股價較發行價漲15.94美元,漲幅88.56%;較開盤價漲9.93美元,漲幅41.36%,至33.94美元。上市當天就暴漲88.6%,成為納斯達克市場過去三3年來開盤當日漲幅最高的一隻股票 無憂招聘網 2004年9月29日 開盤價18.98美元,報收於21.15美元,漲幅達51.07%,成交量達6,068,355股。該股在首日交易中最高漲至22.9美元。 e龍旅行網 2004年10月28號 發行價為13.5美元,開盤價為22美元,開盤後即一路下跌,最低下探至13.96美元。報收於14.4美元,首日交易漲6.67%,成交量為5,746,614股 Tom Online 2004年3月10號 以15.75美元開盤,共發行8億股美國預托股票。 空中網 2004年7月9日 發行1000萬股,發行價10美元/股。開市後不久就跌破發行價,一度跌至9.75美元。在最後收盤時,則以10.10美元收盤,比發行價略高。 靈通網 2004年3月4日 公司股票以每股19美元高價開盤,當日收於17.47美元。掌上靈通藉此募集資金約為8470萬美元。掌上靈通公司此次以發行存托憑證 ADR 的形式上市,共發行了515萬單位ADR,再加上向某些特定的股東發售的91萬單位ADR,共計606萬單位。其中每單位ADR代表10股普通股。 百渡2005年8月5日 招股說明書顯示,2003年網路凈虧損人民幣8883萬元,而在2004年已經扭虧為盈,並且有人民幣1.2億元的盈餘。在2002年到2004年期間,網路主營業務收入的年均增長幅度達到了驚人的225%. 發行商: 網路公司 股票代碼:BIDU 最早的是中華網
Ⅲ 滬市A股有哪些互聯網企業啊
這里有一份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上市公司名單(部分)
中華網
新浪網
搜狐網
網易
TOM網
盛大網路
僑興電話
空中網
前程無憂
金融界
攜程網
亞信科技
掌上靈通
UT斯達康
九城關貿
第九城市
e龍
華友世紀
汽車系統
太平洋商業
分眾傳媒
網路
他們之所以選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原因,我分析了以下有這么幾點原因(都是自己的見解,沒有資料可借鑒,所以觀點很可能是錯誤的,僅供參考):
1.歷史原因,生不逢時:
a.這些高科技卻又高風險的公司大多在2003-2004年甚至更早的時間(如搜狐)實現了上市,但是,在上市前,發展壯大最急需資金時,國內的股票市場的主要任務卻是「為國企解困」,不能為他們完全敞開融資的大門。
b.2004年前,中國股票市場竟然還沒有中小板,創業板,也就缺乏了啟動資金不算太高但卻高風險的創新型高科技企業的集資土壤。
c.另外,2003-2005年,大熊市更是關閉了企業集資的渠道。
2.企業CEO的國際化視野以及股東背景的國際化:
他們在外國上市後,視野將更加開闊,能夠找到更好的戰略合作者,壯大自己的企業。例如,即使現在大陸股市牛氣沖天,想「圈錢」太容易了,但阿里巴巴還是選擇在香港(香港股市是國際性市場)上市。
雖然現在知名的網路公司都已在國外上市,但隨著國內管理者觀念的轉變,和中國股市的繁榮,一定會有符合上市條件的網路公司會在本土上市,我們拭目以待。例如002095網盛科技就是,它是一家行業性網路平台。
Ⅳ 樂華娛樂公司的老闆是誰
樂華娛樂公司的老闆是杜華,樂華娛樂CEO。
樂華娛樂在2009年6月創辦,並獲得了空中網創始人之一—楊寧的千萬投資。
商業模式是將傳統娛樂行業和新媒體營銷結合,實現在雙方領域的良性互補,像賣白菜一樣賣音樂。同時,樂華娛樂整合資源的優勢和反應快速的營銷理念也深遠影響了整個國內唱片業及娛樂圈的格局,並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態勢和穩步的發展。
(4)空中網股東擴展閱讀:
杜華為樂華藝人設置的路線是整合營銷,按照她的話說,是「像開發阿凡達一樣開發藝人的市場」。她以至今火熱的阿凡達舉例說,這部電影除了票房成績斐然,它還進入到玩偶、服裝等延伸產業鏈,其路線運營和動漫一致,在周邊延伸產品開發上下功夫。
樂華娛樂旗下除了擁有韓庚、周筆暢等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外,還包括唱作巨佳的實力派音樂人黃征,「情歌天王」新加坡歌手阿杜,舞台表現力強勁的安又琪,曾在日本成功發展的「唯美歌姬」阿蘭及影視歌多棲發展的「個性熟女」張瑤,藝人資源相當豐富多元。
樂華娛樂還積極擴展外部合作,成為了中國第一家在韓國建立分公司的大型娛樂公司。同時,樂華娛樂與韓國PLEDIS ENTERTAINMENT共同宣布,雙方將達成戰略合作,未來將在音樂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同時還將在引進韓國藝人在華的發展上加大力度,並將共同企劃、開發全新藝人。
Ⅳ A股市場一個股東多個席位
上海證券交易所採用無形席位為主,有形席位為輔的交易模式,擁有亞太地區最大的交易大廳,設有1608個交易席位,交易網路連接交易終端5700個。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衛星通信網每天為3000個衛星接收站傳達即時行情和相關信息。
投資者可在證券商下屬營業部進行買賣委託,營業部工作人員通過電話將委託指令報給駐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內的交易員(俗稱「紅馬甲」),由其將買賣指令輸入交易所的電腦主機。投資者也可以在營業部自助委託電腦終端上直接輸入委託指令,通過空中衛星傳輸網和地面光纖數據傳輸網將指令傳輸到上海證券交易所電腦主機,電腦主機在接收到買賣指令後,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自動撮合成交。目前交易主機的撮合能力可達每秒5000多筆,每天1000萬筆。上海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在周一至周五進行,上午為九點半至十一點半,下午為一點至三點。
Ⅵ 中國公司有哪些在納斯達克上市了
截止到2019年12月15日,中國共有103家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
分別是:
新浪、搜狐、網易、網路、第九城市、金融界、攜程網、前程無憂、UT斯達康、泰克飛石
華視傳媒、航美傳媒、瑞立集團、富基旋風、阿特斯、比克電池、中汽系統、中國天然
富維薄膜、泛華保險、奇景光電、晶澳太陽、凹凸科技、慧榮科技、矽品、和信超媒
暢游、華住酒店、聖元國際、聯游網路、藍汛、康迪車業、中網在線、ATA公司、瑞達電源
中國生物、漢廣廈房、奧瑞金種、萬得汽車、環球資源、海灣資源、雙威教育、新奧混凝
武漢通用、艾格菲國、研控科技、中強能源、和利時自、聯合信息、中國基礎、高科能源
盈豐科技、中環球船、西藍公司、中國清潔、鑫達集團、岳鵬成電、九洲大葯、奧星制葯
中國汽車、科興生物、奧盛創新、世紀互聯、中國信息、歡聚時代、德衛、亞太電線
南茂科技、豪鵬國際、旭明光電、恆異電子、上為、歐陸科儀、晶立、中國 Cab
公路控股、金凰珠寶、能發偉業、泰邦生物、科元石化、中國陶瓷、平潭海洋、鱸鄉小貸
諾華傢具、微博、達內科技、愛康國賓、京東、途牛、迅雷、天華陽光、陌陌、海亮教育
百濟神州、銀科控股、眾美聯、國雙科技、中國貸款、聖盈信、寺庫、瑞思、和信貸、樂信
(6)空中網股東擴展閱讀:
企業想在納斯達克上市,需符合以下三個條件及一個原則:
先決條件
經營生化、生技、醫葯、科技(硬體、軟體、半導體、網路及通訊設備)、加盟、製造及零售連鎖服務等公司,經濟活躍期滿一年以上,且具有高成長性、高發展潛力者。
消極條件
有形資產凈值在美金五百萬元以上,或最近一年稅前凈利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近三年其中兩年稅前收入在美金七十五萬元以上,或公司資本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在美金五千萬元以上。
積極條件
SEC及NASDR審查通過後,需有300人以上的公眾持股(NON—IPO 得在國外設立控股公司,原始股東必需超過300人)才能掛牌,所謂的公眾持股依美國證管會手冊(SEC Manual)指出,公眾持股人之持有股數需要在整股以上,而美國的整股即為基本流通單位100股。
誠信原則
納斯達克流行一句俚語: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but time will tell the tale(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時間會證明一切)。意思是說,只要申請的公司秉持誠信原則,掛牌上市是遲早的事,但時間與誠信將會決定一切。
Ⅶ 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
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如下圖羅列:
以上企業是2011年八月份之前上市的,近四年陸續有將近50家企業在紐交所上市。作為世界性的證券交易場所,紐約證交所也接受外國公司掛牌上市,上市條件較美國國內公司更為嚴格,主要有:
(1)由社會公眾持有的股票數目不少於250萬股;
(2)持有100股以上的股東人數不少於5000名;
(3)公司的股票市值不少於1億美元;
(4)公司必須在最近3個財政年度里連續盈利,且在最後一年不少於250萬美元、前兩年每年不少於200萬美元或在最後一年不少於450萬美元,3年累計不少於650萬美元;
(5)公司的有形資產凈值不少於1億美元;
(6)對公司的管理和操作方面的多項要求;
(7)其他有關因素,如公司所屬行業的相對穩定性,公司在該行業中的地位,公司產品的市場情況,公司的前景,公眾對公司股票的興趣等。
Ⅷ 中國有哪些企業在紐交所上市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已有7年的歷史,在華爾街上經歷過三起三落,「7年中,既有像中華網這樣中國概念股風光無限好的輝煌,又有大半股票價格跌破發行價,有些股票僅值幾毛錢慘不忍睹的苦澀。」一位國際金融和投資銀行專家這樣總結中國公司海外上市的7年歷程。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了四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中國股票首次登陸華爾街
1992年底中國證監會成立,隨後,就批准第一批公司到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第一次在美國股市上露面是在1993年7月的青島啤酒,隨後還有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儀征化纖等八家。它們的主掛牌在香港,但通過全球存股證方式(GDR)和美國存股證方式(ADR)分別在全球各地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8月,上海石化H股在香港上市的同時,將50%的H股轉為ADR、GDR在紐約上市。通過其他途徑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與中國有關的股票是1992年10月9日上市的華晨金杯汽車,發行價為16美元,當年11月底升至33美元。第二家是中國中策輪胎,第三家是上海摩托車。由於是中國公司第一次在美國上市,很快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形成一股熱潮,在1993年7月份達到高峰。這些股票以青島啤酒受到追捧最為典型,當時,39家外國著名投資公司爭著要當其代理商,認購率也超額200倍,股價最高時達14港元。
第一批海外上市的企業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絕大部分改制前為國企,二是行業限於製造業。那麼,這些股票為何受到國際投資人的青睞呢?專家認為,首先從宏觀上講,當時中國經濟GDP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平均值的一倍多。第二,國際投資人看好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做決策時,只關心幾個簡單的數字,就是說,中國人均某一個產品消費是多少,然後與國際平均數字進行比較,感到潛力驚人。此外,中國製造業有較長期的歷史,基礎比較雄厚,而且中國政府對製造業一向大力扶持。
第一次浪潮持續到1994年就消退了,股價跌到谷底。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公司本身的原因,這也是主要的原因。上市半年後的中期業績公報和一年後的年報業績較差,與公司管理層在上市推薦過程中所做的預測有很大出入。於是,國際投資人對中國製造業產生懷疑,雖然是股份制企業,但這些上市企業在管理制度、體制、公司的治理結構等方面仍存在著傳統的痕跡,特別是存在缺少激勵機制,公司運營業績和股價表現與管理層和員工利益關聯不大等一系列問題。第一次浪潮就這樣退下去了。
第二波浪潮:基礎設施類股票領風騷 以製造業為主的股票引發的第一次浪潮消退不久,到美國上市的第二批中國股票又開始出現在華爾街。不過,這次製造業公司很少了,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以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為主的公司,這些公司涉及航空、鐵路、公路、電力等領域。如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公司。
這些公司一上市,很快吊起那些想購買中國基礎設施股票的人的胃口。不過,投資人換了一波。他們同樣拿人均航空里程、人均用電量、人均能源消耗量等指標與國外進行比較,發現均遠遠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具有極大的增長潛力。認為投資這類股票風險較小,於是,紛紛購買。 然而,好景不長。購買這些股票的主要是一類機構投資人,他們原打算長期持有,進行戰略投資,不到迫不得已時是不輕易出手的。結果,這些機構紛紛拋售這些中國公司股票,造成股價狂跌。
中國股票在華爾街的第二次潮漲潮落的原因與第一次大同小異。從宏觀上講,由於經濟疲軟,許多項目被迫緩建或停建。此外,基礎設施領域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嚴重虧損。像民航業,進口飛機過多,飛機運力過剩,機票打折,導致民航業全面虧損。
第三波浪潮:紅籌股一度紅透半邊天
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的第三次狂潮是紅籌股,這波狂潮起始於1996年底,終結於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它所引發的震盪遠遠超過頭兩次,其主戰場雖然是在香港,事實上華爾街也倍受沖擊。
所謂紅籌股,是我國以某一個部門和某一級政府為背景,投資到香港的窗口公司,這些公司利潤往往有超常規的增長。盡管這些公司主掛牌在香港,但通過美國存股證方式(ADR),也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這些股票有航天科技、招商局、中國華潤、上海實業、北京控股、廣東粵海等。像北京控股認購時,香港六十個財團入股,凍結資金數千億,創造了1200倍認購率的香港股市記錄。香港六大富豪一同出席推介會,這在香港還是頭一回,一時成為投資界的美談。1997年5月18日掛牌,上市股價是11.48港元,當天收市漲到44元,最高時達到66元,去年收市價為12.25港元。
紅籌股有幾大因素吸引海外投資者:
一是最直接的「中國概念」,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二是海外投資者認為,紅籌股與前兩類企業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注冊在香港,由香港當地的管理層運作,有相當的自主靈活性,經營環境較好,融資方便,避免了前兩類企業的不足。中資企業背後要麼有行業部門的支持,要麼有強大的地方政府作後盾。
三是,這些企業可獲得優質和超常規資產注入,資產組合多元化,可帶來企業高速發展。
第四,擁有一大批戰略投資者。最後,與香港回歸祖國的大環境有關。然而,隨著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香港股市一落千丈,人氣極度低迷,再加上紅籌股業績和表現欠佳,結果,好景曇花一現,不少股票跌到發行價以下,至今仍在這一價位徘徊,像粵海還走上了清盤的道路,令人扼腕嘆息。
第三次浪潮消退後,國外資本市場對中國股票大門緊閉長達15個月。
第四波浪潮:高科技概念股掀起新狂飆
1999年7月1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企業申請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同一天,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掛牌當日,股價由20美元飆升到67.2美元,上漲235%,當日市值超過110億人民幣,集資1億美元。16日股價由58美元,突然飆升至101.3美元,漲幅達75%;17日,再次狂漲至137美元。2000年1月11日,收盤價高達82美元(一拆二後)。
中國電信年前最後一天收盤價為128美元,逼近歷史最高價。中國榮昌國際控股公司在中美入世協議達成前,每股股價僅為一美元,16日,該股收盤價上漲了11倍,達到11.06美元,17日又狂升至每股32.06美元,幾天後,股價一度上升至每股80美元。中國華潤發展公司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現,17日上漲了19美元。中華輪胎公司兩天上漲77%,達到每股10.06美元。其它股票也有不俗的表現。
1999年2月17日,以生產數碼無線電話稱雄市場的廣東企業———僑興環球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因而成為我國第一家境外上市的民營企業。由於受到中美簽署入世協議利好因素刺激,僑興環球股票17日升幅達268%,上漲8.375美元,收市11.5美元,成交也創下天量。1999年12月31日,股價飆升至28美元。幾天內扶搖直上,價格榮登納斯達克市場一周漲幅十大股票第六位,市值一周內增加了1.5億美元。外國記者形容:這些日子,中國民營企業股票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往上漲。
Ⅸ 新浪模式的發展過程
初生
依據我國1993年時的電信法規(禁止外商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當時信息產業部的政策性指導意見是外商不能提供網路信息服務(ICP),但可以提供技術服務。而正是這種政策讓新浪找到了一條變通路徑。
國際投資者通過投資離岸控股公司來控制設在中國境內的技術服務公司,並由該技術公司通過獨家服務合作協議的方式把境內增值電信公司和境外離岸控股公司連接起來,達到離岸公司合並報表的目的,進而獲得上市。
新浪招股
根據新浪最後文本的招股說明書中,上市的是一家在開曼群島注冊的控股公司,擁有四個全資子公司:香港注冊的利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運行香港網站的香港新浪有限責任公司、美國加州注冊的新浪在線(Online,包括北美和台灣兩個網站)、以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的新浪有限公司。
其中上市主體的全資子公司之一利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3年3月,由它控股97.3%和四通集團下屬的北京四通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建立了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為一個技術服務公司,和國內的ICP公司僅發生商業協議關系。同時,另在國內注冊成立一家北京新浪互動廣告有限責任公司。四通利方向國內ICP提供技術服務,而國內ICP以雙方商定的價格購買服務。
當時因新浪要海外上市,但只能通過這種結構來完成,「當時因為監管層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因此不需要通過審批,政府對於這方面也沒有明確表態,基本上是默認了。」南海創投合夥人劉宇表示。
受利網站
「三大門戶網站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上市的。」蔡峰華稱,事實上,新浪的這種海外上市架構得到了信息產業部等相關部門的默許,因新浪是第一家這樣上市的,所以大家就稱這種海外上市為「新浪模式」。
這種模式的創新,繞開了國內政策的一些限制,新浪大致擁有ICP等十多張國內業務許可證件,這些證件外資公司是不可能獲得的。一位多年從事外資投資的PE人士稱。
順著新浪模式,後來者空中網、網路等互聯網公司均獲得成功上市。
應用
典型的還有2007年11月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上市材料明確表示,在國內對外商投資互聯網行業有所限制的情況下,阿里巴巴透過馬雲、謝世煌所擁有的杭州阿里巴巴廣告有限公司經營中國交易市場網站,上市公司依靠杭州阿里巴巴的許可證在國內經營交易市場網站。
同時上市公司阿里巴巴與杭州阿里巴巴及股東簽訂合約安排,前者對杭州阿里巴巴實際控制。
此後,這種互聯網行業獨有的上市模式被推廣到廣告等新媒體領域,包括分眾以及華視傳媒等許多新媒體企業都是遵循這種海外上市架構。
事實上,新浪的這種海外上市架構是市場上簡稱的「紅籌模式」之一。
一直以來國內企業海外上市有兩種路徑,一是國內公司直接到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H股公司;二是以紅籌模式在海外證券市場上市。這兩條途徑中,到香港上市受到的約束較大,紅籌模式相對靈活。
新浪模式的超越是,特殊目的公司(SPV)並沒有收購境內企業資產,而是通過合同綁定方式控制境內企業資產。
其後,「新浪模式」一度從TMT領域延伸到一些傳統的企業,而這種變形後的「類新浪模式」則起因於法規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