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氏家族的變遷
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皋陶任理宮,即掌管司法的長宮。《史記》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世為理官。按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呆陶及其後裔為「理」氏。
以理為氏,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李」呢?原來,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玉的理官,時紂王昏庸無道,理征執法不阿,為紂玉所不容。理征罹難,理氏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理征之妻帶幼子利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難,飢餓不堪,只見樹上結有「木子」,便采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為「李」氏。「木子」,正是李樹的李子。
史籍記載,李氏郡望有13個,即:隴西、趙郡、柳城、略陽、雞田、武威、代北、高麗、范陽、渤海、西域、河南、京兆等。其中,隴西與趙郡這兩支郡望名聲最大,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這兩支。「隴西」,是李氏的發源地,在今甘肅境內。據《人民日報》(1992年8月27日)報道「李氏根基在隴西」,已正式批准在隴西修復李氏「隴西堂」。現在,泉州城鄉乃至台灣、東南亞的李氏人家,大都在大門匾額上鐫刻著「隴西衍派」,以示不忘祖源。 二、李氏入閩
李氏入閩,始於唐代,《漳州府志》記載:「李伯瑤者,固始人,隨陳元光開漳州」。台北《李氏族譜》也載:「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潮入閩。」還有《燕樓派家譜》雲: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屬古泉州),這支李氏,在台灣李氏中人數最多。
隴西李氏入閣,在宋代出了大名鼎鼎的李綱。李綱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戰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貢獻。李綱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難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孫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後裔,人數最多,遠播於海內外,被尊為南方隴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稱為閩台始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李氏入閩最早的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據永春《官林李氏族譜》載,李元祥封於閩越,其後裔或居南安,或遷沙縣,至18世有一支派徙於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為大族,並播遷台灣、海外
B. 李氏的祖先起源
1、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 以李樹為圖騰。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
3、源出姬姓(虎圖騰)說。有一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巴人以虎為圖騰,巴語讀虎為李,當虎圖騰演化為姓時,巴人崇仰漢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漢晉時期,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C. 李氏家族輩分
具體有很多分支,每個分支的族譜記載都不一樣。
D. 李氏家族起源於哪個年代
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皋陶任理宮,即掌管司法的長宮。《史記》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世為理官。按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呆陶及其後裔為「理」氏。
以理為氏,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李」呢?原來,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玉的理官,時紂王昏庸無道,理征執法不阿,為紂玉所不容。理征罹難,理氏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理征之妻帶幼子利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難,飢餓不堪,只見樹上結有「木子」,便采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為「李」氏。「木子」,正是李樹的李子。
史籍記載,李氏郡望有13個,即:隴西、趙郡、柳城、略陽、雞田、武威、代北、高麗、范陽、渤海、西域、河南、京兆等。其中,隴西與趙郡這兩支郡望名聲最大,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這兩支。「隴西」,是李氏的發源地,在今甘肅境內。據《人民日報》(1992年8月27日)報道「李氏根基在隴西」,已正式批准在隴西修復李氏「隴西堂」。現在,泉州城鄉乃至台灣、東南亞的李氏人家,大都在大門匾額上鐫刻著「隴西衍派」,以示不忘祖源。 二、李氏入閩
李氏入閩,始於唐代,《漳州府志》記載:「李伯瑤者,固始人,隨陳元光開漳州」。台北《李氏族譜》也載:「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潮入閩。」還有《燕樓派家譜》雲: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屬古泉州),這支李氏,在台灣李氏中人數最多。
隴西李氏入閣,在宋代出了大名鼎鼎的李綱。李綱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戰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貢獻。李綱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難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孫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後裔,人數最多,遠播於海內外,被尊為南方隴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稱為閩台始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李氏入閩最早的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據永春《官林李氏族譜》載,李元祥封於閩越,其後裔或居南安,或遷沙縣,至18世有一支派徙於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為大族,並播遷台灣、海外。
E. 李氏祖宗是誰
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黃帝孫顓頊的後裔。《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後,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皋陶任理宮,即掌管司法的長宮。《史記》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並依照罪行的輕重來量刑治之,還對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皋陶之後,歷虞、夏、商,26世為理官。按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呆陶及其後裔為「理」氏。
以理為氏,後來為什麼又變成了「李」呢?原來,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任商紂玉的理官,時紂王昏庸無道,理征執法不阿,為紂玉所不容。理征罹難,理氏家族將面臨滅族之災。理征之妻帶幼子利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難,飢餓不堪,只見樹上結有「木子」,便采來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後,利貞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為「李」氏。「木子」,正是李樹的李子。
史籍記載,李氏郡望有13個,即:隴西、趙郡、柳城、略陽、雞田、武威、代北、高麗、范陽、渤海、西域、河南、京兆等。其中,隴西與趙郡這兩支郡望名聲最大,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這兩支。「隴西」,是李氏的發源地,在今甘肅境內。據《人民日報》(1992年8月27日)報道「李氏根基在隴西」,已正式批准在隴西修復李氏「隴西堂」。現在,泉州城鄉乃至台灣、東南亞的李氏人家,大都在大門匾額上鐫刻著「隴西衍派」,以示不忘祖源。 二、李氏入閩
李氏入閩,始於唐代,《漳州府志》記載:「李伯瑤者,固始人,隨陳元光開漳州」。台北《李氏族譜》也載:「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潮入閩。」還有《燕樓派家譜》雲: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屬古泉州),這支李氏,在台灣李氏中人數最多。
隴西李氏入閣,在宋代出了大名鼎鼎的李綱。李綱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戰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貢獻。李綱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難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孫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後裔,人數最多,遠播於海內外,被尊為南方隴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稱為閩台始祖。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李氏入閩最早的一支是唐朝江王李元祥,據永春《官林李氏族譜》載,李元祥封於閩越,其後裔或居南安,或遷沙縣,至18世有一支派徙於永春,卜居官林。今官林李氏蔚為大族,並播遷台灣、海外。
F. 新加坡浙江李氏集團的概況
新加坡浙江李氏集團創建者:李世根早年去新加坡一人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李氏集團.現任集團總經理是其子李澤峰.而其孫李海現就讀於北京舞蹈學院。李氏集團擁有自營進出口權。是新加坡100強、,並連續多年進入新加坡進出口30強、浙江省進出口100強。公司使命是:推動中國產品全球化!公司願景:20年成為亞洲知識領先的進出口集團。公司主營日用雜貨的出口,市場網路遍布世界6大洲115個國家和地區,2008年進出口額3.60億美元,2009年進出口額5.80億美元,2010年預計進出口超8.0億美元,並且公司業務保持著連續多年的高速度增長,這帶動了公司員工的迅速成熟成長。現集團內在職員工達二萬多人,其中80%以上為大學本科、英文CET-6級以上。公司尊重人才,工作環境和諧,薪金和福利待遇優厚,發展前景強勁。
G. 李氏富公和火德公的關系
李氏起源之[李姓祖先火德公的故事]____李氏後代必看。
李火德,原名炳鳳,號閩海,南宋開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於福建寧化石壁村。21歲遷居上杭縣勝運里豐朗村。為人忠信孝友,樂善好施。他並非達官顯貴,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別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他後裔奇多,分布奇廣,且名人輩出。
關於他的故事甚多,有位叫松山貞子的人寫下了數萬字的《李火德之謎》。有兩個故事流傳甚廣:一是李火德63歲仍無子嗣,由原配伍氏親自作媒,娶鄰居陳梅山19歲女兒,繼而陳氏連生3子2女。二是李火德死後出殯之時,行至半路突然電閃雷鳴,傾盆大雨,送殯的人只好將靈柩就地停放,回屋暫避。很快雨過天青,眾人只見停放靈柩的地方竟然陷了下去,成了一汪水,棺木也沉了下去,微露頂蓋。這時地理先生恍然大悟:「此乃天陷墳穴,曰『螃蟹游湖』,就此建墳,大吉大利。」又說:「『游』者主向外,有水方能游,他日後代往外,遇水立業,必有所成。」
地理先生一席話,火德子孫代代傳。豐朗村李氏全部外遷,一代一代不斷向外拓展。據不完全統計,至今李火德後裔分布福建28個縣市、江西27個縣市、廣東24個縣市、廣西23個縣市、四川(含重慶)11個縣市、台灣8個縣市以及湖南、浙江、河南、山西、貴州、湖北、雲南、海南、香港、澳門等省區和海外13個國家。鶴山客家李氏就是李火德後裔之一。眾多的李火德後裔之中,不少各行各業的出類拔萃者,其中不乏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或影響的人物。正如縣志所記「所至皆蕃滋碩大,代有聞人」。故人稱李火德為「南國客家李氏之祖」。有《題火德公貽後詩》曰:
昔遭宋鼎將移日,火德攜家避亂初。
縱在流離猶尚義,旋開卜築竟成居。
萬畝膏腴多家計,百年子孫富詩書。
至今裔木跨杭邑,總是當年積善余。
又有像贊曰:
觀其貌偉而豐,想其德裕而崇。不顯乎外,恆用其中。好善樂施,不讓龐居口雅範;立身清潔,也分陶靖節高風。貽爾子孫眾,有如綿瓞,有如蟄螽。古調獨談孰與同?僉曰:非他人,這就是火德翁!
H. 清朝建國多少年才收復台灣的
清朝建國48年後收復台灣。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200餘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台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台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台廈道,台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台灣為一府,稱台灣府,府治設在今台南,下轄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
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台廈道分出台灣道,道署移至今台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8)台灣李氏集團擴展閱讀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 1640年,松錦之戰爆發,洪承疇在松山被俘,
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滅農民軍,北方的漢奸、官僚紛紛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燒殺搶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余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
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 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1661年,延平王鄭成功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禮待南明寧靖王朱術桂,但未再擁立明朝宗室稱帝和監國。
1683年,清朝攻克台灣,明鄭結束,1684年設立台灣府。清軍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佔領中國大陸。
I. 李氏家族舊址在哪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人口9200萬。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億。李姓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的政權較多,稱帝稱王者達60多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所以李姓聲威顯赫。
李姓在中國,重慶、四川、雲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在台灣地區、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i、Lee及Lay等,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為漢語拼音,Lee及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李姓歷代名人極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詩仙李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