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值維護方案都有哪些
一、市值管理及其宗旨
所謂市值管理,即上市公司基於公司市值信號,綜合運用多種科學合規的價值經營方法,達到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價值實現最優化的戰略管理行為。市值管理是推動上市公司實體經營與資本運營良性互動的重要手段。市值管理的核心是價值管理,是價值創造與股東價值實現;目標是追求可持續的上市公司市值最大化;其本質是一種長效戰略管理機制。
市值管理的核心內涵,就是不斷優化和擴大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以實現市值提升。實現路徑第一是通過經營業績的提升而促使股價上升,那麼所有股東的市場價值就得到了相應的提升。第二個路徑是通過多種方式不斷擴大公司的資產規模。在這方面,需要特別注意資產質量和經營業績的匹配關系,避免盲目追求規模導致經營質量下降和股價中樞走低,否則就可能會對市場價值產生負面影響,嚴重的甚至會拖累公司失去融資資格,經營問題的累積也會導致被迫退市的極端情形。
市值管理時代,EVA成為上市公司業績評價的一個首要指標,EVA是公司財務利潤超出資本風險機會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資本的風險成本)的剩餘部分,反映的是公司在特定時間內創造的價值。
市值管理是現代上市公司治理、運作的新理念,股市全流通後,其積極意義更加突出。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說過:市值管理衡量上市公司實力大小的一個新標桿;是考核經理層績效好壞的一個新標桿;是決定上市公司收購與反收購能力強弱的一個新標桿;是決定上市公司融資成本高低的一個新標桿;是決定投資者財富大小的一個新標桿;是衡量一個國家資本市場乃至經濟實力的一個新標桿。
B. 上市公司為什麼要進行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的原因:
1、體現自己公司在行業的地位(歌爾聲學是典型)。
2、為了股東將來能有比較好的價位套現(海康威視是典型)。
3、為了高價增發(比如定向現金增發,大股東不參與,三安光電是典型)。
4、為了並購(市值高,股權換資產並購所付出的股權比例就少了,華誼兄弟是典型)。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於公司市值信號,綜合運用多種科學、合規的價值經營方式和手段,以達到公司價值創造最大化、價值實現最優化的一種戰略管理行為。其中價值創造是市值管理的基礎,價值經營是市值管理關鍵,價值實現是市值管理的目的。
C. ipo新上市的股票。流通的市值中有大股東持股嗎是不是所有的大股東持股都有1年以上的鎖定期呢
沒有 IPO上市的股票都是有一定的鎖定期的 往下配售的有三個月 管理層3年 一般的股東為2年
D. 上市公司大股東和散戶一樣按市值拍新股嗎
大股東手裡有自己的股票,新股是給公眾投資者發行的
E. 上市公司為什麼做市值管理
不同公司處在同樣的行業和盈利水平,為什麼市值規模會相差10倍,為股東創造的財富差距懸殊?為什麼有的上市公司增發、再融資輕而易舉,有的卻困難重重?為什麼有的公司善用股權激勵、減持套現、增持、回購等方式加速財富增長,有的卻不會?
這些都是市值管理的內容。系統和戰略性地理解和把握市值管理,你就能更好地管理企業。
市值是股東價值的終極目標
股東價值以三種形態來體現:資產值、利潤和市值。
我們看看不同公司資產值和市值的對比。根據2009年年報,騰訊凈資產123億元,2010年4月1日的總市值2841億港元;在差不多的時間段,民生銀行的凈資產為600億元,而市值僅為1500億元。
再看不同公司利潤和市值之間的差異。香港高陽科技的市值154億港元,利潤1.35億港元,市盈率為165.43倍;海王生物 的市值90億元,利潤3200萬元,市盈率則為373.44倍;美國Amazon上市10年都虧損,但股價活躍,市值巨大,目前市值580億美元,利潤8.63億美元,市盈率為66倍。
可見,不是資產值高,股東的財富價值就一定大;也不是利潤高,帶來的增值就一定大。市值才是對股東財富意義最大的指標。因此,為股東創造價值,應該把利潤當作過渡性指標,而把市值當作經營的終極指標。
F. 有些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行為,是不是不看好公司的未來
我們經常會發到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股票的行為,很多個人大股東都屬於公司的高管,而高管對於公司的情況較為了解,當這部分股東減持是否代表並不看好公司的未來的發展呢,因為高管或者一些大股東能夠接觸到公司的一些核心經營狀態,如果公司的發展狀態良好,後期股價大概率還會出現上漲的情況
所以當上市公司公告大股東擬減持公告的時候,下一個交易日股價都會出現明顯的下跌,即使不下跌也會出現低開或者盤中回落的情況,但有些時候大股東減持後很多股票都是出現短暫的下跌,並不是影響其原有的趨勢和走勢,下面我們來重點講解下大股東減持的諸多原因和我們持有的個股出現大股東減持的時候,我們操作策略上該如何應對。
總結:上面通過大股東減持原因,減持細節分析後,我們在策略上也要做出改變,當股價業績較好,股價較低,減持比較較小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繼續持股,當減持比例較高,高位減持,特別是短期大幅度炒作上漲後出現減持,公司實控人或者高管減持我們要注意風險,當減持比例較小的情況,可以忽略減持。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G. 大股東市值訴求強烈什麼意思
中國大牛股的產生需要有三個因素:一是有大股東強烈的市值管理訴求;二是有靈魂人物;三是這些行業或者這些公司、板塊處在特定階段的風口上面,所謂風口,其實就是大機構資金的合力所在的板塊。
大股東市值訴求強烈:大股東股權質押+定增增強股價訴求。某公司2014年-2016年實現EPS分別為0.63元、0.68元和0.72元,對應當前股價的PE分別為30.7/28.3/26.7,估值相對較為合理。但是,我們認為,公司控股股東於今年1月12日將其所持公司198,500,0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5.10%,占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為97.54%)質押,質押期限至2015年7月13日,疊加本次向二級市場融資情況,大股東市值訴求強烈。維持「增持」評級。
H. 股東權益與股票總市值什麼關系
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股東權益反映的是資產,總市值反應的是股價。但股東權益較高有利於提升市值。
1、股東權益又稱凈資產,即所有者權益。是指公司總資產中扣除負債所餘下的部分,是指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之和,代表了股東對企業的所有權,反映了股東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
2、股票總市值是指所有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的價值總和,一家上市公司每股股票的價格乘以發行總股數即為這家公司的市值,整個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即為股票總市值。
(8)市值維護和大股東擴展閱讀:
股東權益的內容:
1、股本:即按照面值計算的股本金。
2、資本公積:包括股票發行溢價、法定財產重估增值、接受捐贈資產價值。
3、盈餘公積:分為法定盈餘公積和任意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按公司稅後利潤的10%強制提取。目的是為了應付經營風險。當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注冊資本的50%時可不再提取。
4、未分配利潤:指公司留待以後年度分配的利潤或待分配利潤。股東權益比率是股東權益對總資產的比率。股東權益比率應當適中。如果權益比率過小,表明企業過度負債,容易削弱公司抵禦外部沖擊的能力,而權益比率過大,意味著企業沒有積極地利用財務杠桿作用來擴大經營規模。
I. 三個股東一起開的公司,已經有十四年了,現在大股東要踢小股東,請問這個怎麼估算,還有商標怎麼估算,
如果三個股東協商不成,可以聘清當地有資質的機構來評估公司當前的市值及商標的市值,評估後的總值可以按三人當時出資的出例來計算出三人各自現在的市值比例,如再協商不成,最後還可以通過法院來栽決
J. 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的十大差別是什麼
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兩者原本涇渭分明、迥然各異、無需論證。前者屬管理創新,後者系違法行為。可是,最近披露的蝶彩資產聯手恆康醫療實際控制人
操縱股價高位減持案件(以下簡稱「蝶恆案」),由於案件主犯身披多件市值管理馬甲,讓人們對已有的相關認知有所動搖。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特指披著市值管
理馬甲的偽市值管理真股價操縱,下同)究竟有什麼區別?兩者是否真的有什麼關系?回答斬釘截鐵:沒有任何關系。雖然市值與股價有一定的關聯,根據「市值=
股價*股本」公式,假如股本不變,股價高則市值大,股價低則市值小,但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卻風馬牛不相及。究竟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有何本質區別?除基本定義不同以外,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存在十大本質差別。
一、動機有別
市值管理的動機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而股價操縱則追求股票價格最高化。股價操縱的動機直接又簡單,就是炒高股價,越高越好,即便在操縱過程
中,有時也免不了會打壓股價,但那隻是策略,不改變其推高、再推高股價的根本目的,因為股價推得越高,操縱的獲利就越豐厚,操縱者出貨也越方便。
炒高股價在一定意義上固然可以增加市值,產生做大市值之效,但這種市值並不是代表企業價值的真實市值。不真實,因為它是虛幻的。沒有業績支撐的
股價只是泡沫,說破就破,且泡沫越大,破滅越烈;不真實,也因為它是短命的。資本市場里本來就沒有隻漲不跌的股票,被人為炒高的股價只會加速跌落。
通過股價操縱帶來的市值不但無助於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反而有損於企業價值最大化,個中原因,十分簡單,因為股價被人為炒作,炒得越高,跌得越
慘,不但會令股價「賠了夫人還折兵」,而且還會嚴重挫傷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之元氣。股市裡不乏此類案例:莊家惡炒時股價飛上九天雲霄,莊家熄火後股價跌落
九層地獄,還導致上市公司資本市場運作能力長期喪失,持續經營能力嚴重損害。股價暴漲暴跌是企業價值的重大毀滅器。
反觀市值管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其動機內涵更豐富、更長期,也更綜合。做大市值固然是強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這個大非絕
對規模之大,非單一規模之大,亦非短期規模之大。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強調市值的長期持續健康成長,追求企業內在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比翼雙飛。因此,市值管理
除了要發揮市值規模放大器作用以外,還要當好市值漲跌的減震器、估值泡沫的防爆器、內在價值的生長器等。
九、保障有別
市值管理以陽光化的制度建設作成功保障,而股價操縱則以躲避陽光為安全保障。凡事要成功都須有保障。市值管理也不例外,要想有序、且有效地展
開,離不開一套專門的制度保駕護航,即市值管理制度。雖然其表現形式因企而異,但基本內容大同小異,主要包括決策機制、組織機制、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和信
息披露機制等若干項機制。市值管理制度的最大作用,也是基本原理是陽光化,讓每一個參與者都有章可循,對號入座,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怎麼做;它讓每一個投
資者都有知情渠道,通過信息披露及時了解公司要向哪裡去、正在做什麼;它讓市值管理實踐成為一項戰略有方向、決策有流程、戰術有方法、行為有規范的陽光工
程。陽光是最有效的防腐劑。
而股價操縱則恰好相反。完全遊走在法律紅線之外的原形使得它不能見陽光,也不敢見陽光,因為一見陽光,就會原形畢露,受到制裁。為了避免敗露在
陽光下,盡最大可能不留下可以不留的痕跡,因此,股價操縱沒有制度只有潛規則,這個潛規則常常表現為只能放在抽屜里的一紙「抽屜協議」,或者是不能採用文
字表達的一句口頭承諾。
試金石:沒有陽光化制度建設的,不是市值管理。
十、政策環境有別
市值管理受政策鼓勵,股價操縱則遭政策嚴打。作為市場創新之舉,市值管理多年來一直受到市場的關心和政府的支持。2014年5月,國務院在《關
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中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同年12月,時任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庄心一同
志在「2014鳳凰財經峰會圓桌論壇」上明確表示,「將根據公司自治、依法合規、充分信披等基本原則,支持上市公司開展市值管理,通過簡政放權、完善規則
為上市公司創造有利於長期價值提升的制度環境」;2015年4月,國務院國資委發文強調,中央企業要「用好市值管理手段,盤活上市公司資源,實現資產價值
最大化」;2017年3月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同志在兩會記者會上再次明確提出,「央企要加強包括市值管理在內的各項措施,把上市公司做優」。
相反,股價操縱是被寫入《證券法》的過街老鼠,長期以來一直被監管部門嚴打,並被明確列入市值管理的「三條高壓線」——虛假披露、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觸犯這條高壓線即為違法,就將成為「堅決依法打擊」的對象。
試金石:觸犯「三條高壓線」的,不是市值管理,而是違法。
綜上所述,市值管理與股價操縱兩者特立獨行,特色鮮明。雖然近年來股價操縱者們熱衷於披市值管理馬甲,但馬甲不是融合劑,它並沒有令市值管理與
股價操縱相互融合;馬甲不是魔術衫,它既沒有讓股價操縱變成市值管理,也不會讓市值管理變成股價操縱;馬甲不是迷彩服,它掩蓋不住股價操縱的狐狸尾巴;馬
甲更不是救生衣,它不能保護股價操縱行為免受法制制裁。
馬甲只是馬甲,而且永遠只是馬甲。我們的資本市場監管和微觀管理創新不能被馬甲所惑,也不能被馬甲所困,更不能被馬甲所擾。
區別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