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審計工作進行中如果將計劃的重要性水平調低了,審計師應採取什麼措施
1、最關心的收入方面。通常審計處於中檔,而好的財務會計,收入比審計高多了。你可查查上市公司中會計的收入,那還是公開的部分,不公開的,比如隱性與開明的福利、股票等,就算是國家審計,也是無法比得上的。
2、知識面方面,對審計要求會更高。審計的要求是精通會計,知識面要廣……廣到什麼程度,無法想像,看看注會的後續教育課程,你就知道了,五花八門,什麼都要學。比如,比會計多出的,一般有:法律、公關、心理、組織管理……
3、專業度方面,不可絕對的說審計比會計難。對於任何單位,審計是要求熟悉的,但對於某一特定單位,會計在一個崗位上工作數年,甚至數十年,對崗位的一草一木什麼都熟悉,審計的熟悉程度絕對不是會計的對手。
——所以,無所謂會計一見到審計,就害怕,反而,實踐中,也曾有過會計叫審計:你回去學習學習後再過來審吧。
——我就無數次作為二路元帥趕緊去幫這些審計清理殘局。會計通常說的記賬,審計主要是查賬,性質不同,但是實際工作中對審計的要求略高,因為審計要精通會計,和審計的方法。個人覺得審計更勝一籌,學審計自然要先掌握會計的基本知識,審計大於且包含會計,我是一企業會計,大學學的會計專業,現在公司對審計賬務要求很嚴格,後悔當初沒學審計。
從就業方面來講,審計的就業范圍也廣於會計,會計就業分布於財務部門、教學、經濟研究機構。而審計,則可就業於會計事務所、財務部門、教學、經濟研究機構。所以說呢,總體前景審計高於會計、但是學審計比會計累的多。
先學會計吧,會計好,風險低,又不易得罪人。而審計,不管是政府審計、社會審計還是內部審計,審不出來問題你要承擔責任,審出來你還要處理好各種關系。有的東西還真不好做……
㈡ 1.什麼是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有何特徵2.簡述內部控制制度的目標。
一、重要性水平的含義
重要性水平(Materiality)是指用金額額度表示的會計信息錯報與錯弊的嚴重程度,該錯報錯弊未被揭露足以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判斷或者決策。
二、重要性水平的特徵:
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遺漏或錯報重要的會計信息,判斷重要性的標準是看其是否會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2、重要性概念是從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等;
3、重要性的判斷不能脫離企業所處的環境,不同的企業或同,企業在不同時期,判斷重要性的標准可能不完全相同;
4、重要性的判斷不能忽視其本身的性質。
三、內部控制制度的目標
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是確保單位經營活動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資產的安全性、經營信息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1、有助於管理層實現其經營方針和目標。內部控制由若干具體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組成,它們首先是為了實現管理層的經營方針和目標而設計的。內部控制可以說滲透於一個單位經營活動的各個方面,只要單位內存在經營活動和經營管理的環節,就需要有相應的內部控制。
2、保護單位各項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資產流失。保護資產一般指對本單位的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商品、產品以及其他重要實物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進行保護。
3、保證業務經營信息和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對一個單位的管理層來說,要實現其經營方針和目標,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報告及時地佔有準確的資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
確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我國《獨立審計准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十二條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合理運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採用固定比率、變動比率等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斷基礎通常包括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等。」
1、稅前凈利潤的5%—10%;
2、資產總額的0.5%—1%;
3、凈資產的1%;
4、營業收入的0.5%—1%;
5、根據資產總額或營業收入兩者中較大的一項確定一個百分比。
前四種方法統稱為固定比率法,後一種方法又稱為變動比率法。
注冊會計師在對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時應把握如下三個原則:
1、選擇的判斷基礎要合理。如果被審計單位的凈利潤為0,則不能選擇凈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的本年利潤變動較大,則不能選擇本年利潤作為判斷基礎;如果被審計單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則不能選擇資產總額或凈資產作為判斷基礎。
2、選擇的判斷比率要合理。大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規模企業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
3、如果同一期間各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據謹慎性原則,注冊會計師應當取其最低者作為整個會計報表的重要性水平。
例如,A企業是一間從事高科技產業的上市公司,2004年其凈利潤為100元,營業收入為20000元,資產總額為100萬元,凈資產為50萬元。
根據判斷重要性水平的原則,我們可以選擇營業收入作為確定利潤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比率為8%,選擇資產總額作為確定資產負債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比率為0.5%,於是判斷利潤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20000*8%)、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萬元*0.5%)。
㈢ 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如何確定...
先選擇一個恰當的基準,再選用適當的百分比乘以該基準,從而得出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實務中,有許多匯總性財務數據可以用作確定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準,如總資產、凈資產、銷售收入、費用總額、毛利、凈利潤等。在選擇適當的基準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財務報表的要素(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等)、適用的會計准則和相關會計制度所定義的財務報表指標(如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及適用的會計准則和相關會計制度提出的其他具體要求;
2、對某被審計單位而言,是否存在財務報表使用者特別關注的財務報表項目(如特別關注與評價經營成果相關的信息);
3、被審計單位的性質及所在行業;
4、被審計單位的規模、所有權性質以及融資方式。
(3)計劃重要性水平起點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應當合理選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斷基礎,通常包括資產總額、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等,採用固定比率法、變動比率法等確定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
將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給各交易及賬戶余額。在分配時,分配的對象一般是資產負債表賬戶,這是由於在復式記賬情況下,一筆影響損益表項目的錯誤也同時影響到資產負債表相關項目的正確性。
資產負債表相關項目重要性水平的控制,就可對損益表項目的重要性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各賬戶或各類交易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和應當等於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在具體分配時,應考慮各賬戶或交易的性質。
㈣ 審計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如何確定
A舉例重要性會計事務所接受委託對ABC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財務報表進行審計。ABC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31日的資產總額為20000萬元,該年度的利潤總額為1000萬元,在復核審計工作底稿時,發現以下需要考慮的事項:
(1)該公司應收賬款賬面余額120萬,審計人員無法對其函證,但已通過實施替代審計程序證明其是真實、正確的。
(2)該公司全部存貨賬面總額為12000萬元,放置於鄰近單位倉庫內。由於此倉庫倒塌尚未清理完畢,不僅無法估計損失,也無法實施監盤程序。
(3)公司2007年初開始建造廠房,2009年底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並交付使用,估計造價2000萬元左右,可以使用20年,預計凈殘值率6%。由於該固定資產至2010年末尚未辦理竣工決算手續,故2010年該項固定資產未提折舊。
(4)公司虛列2010年投資收益1015萬元。
要求:
(1)假定資產總額和利潤總額的固定百分比分別為0.5%和7%。請確定ABC公司2010年財務報表層的重要性水平。
(2)針對上述四種情況,假設被審計單位不採納審計人員提出的處理建議,分別指出應出具何種審計意見類型,並簡要說明理由。
1)按照資產總額確定的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20000*0.5%=100萬元
按照利潤總額確定的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1000*7%=70萬元,
注冊會計師應該選用最小錯報水平作為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即70萬元
(2)
(1)標准無保留意見。雖然沒有對120萬元應收賬款函證,但是實施替代審計程序證明其是真實、正確的,可以發表標准無保留意見。
(2)無法表示意見。公司全部存貨賬面總額為12000萬元,占資產總額的60%,注冊會計師不僅無法估計損失,也無法實施監盤程序,審計范圍受到嚴重的限制,只能發表無法表示意見。
(3)保留意見。2010年應計提折舊=2000*(1-6%)/20=94萬元,錯報金額超過重要性水平70萬元,發表保留意見。
(4)否定意見。公司虛列2010年投資收益1015萬元,這項錯報使得公司的利潤總額從-15萬元變成1000萬元,由虧損變為盈利,錯報性質嚴重,發表否定意見。
B認定層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可容忍錯報啦,它與錯報金額與性質相關。那麼它用來干什麼呢?比方說CPA用抽樣方法函證應收賬款,抽取賬款總額20%的樣本,發現錯報了10萬,那麼推斷總體錯報50萬,注意這個時候就用到可容忍錯報了,50低於90,在可容忍范圍內,小問題而已,CPA就此打住,不作進一步的程序了。但如果發現樣本錯報了46萬,那麼推斷總體錯報230萬,就是大問題了,CPA就得擴大審計范圍,獲得更多的審計證據來發現問題及證明其觀點。
CPA應該就230萬的錯報提議被審計單位調整,若不調整,因為不超過報表層重要水平,仍可發表無保留意見,但附加說明或者強調事項段。若調整,則給標准審計報告。
㈤ 審計計劃階段就要確定重要性水平,目的是什麼
確認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㈥ 注冊會計師在確定計劃的重要性水平時,應當考慮哪些主要因素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1、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
2、審計目標
3、財務報表各項目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
4、財務報表項目的金額及其波動幅度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㈦ 對計劃的重要性水平和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理解
最終出具審計意見時用的是財務報表計劃的重要性水平,財務報表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和認定層次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主要是為了查出錯報的。比如計劃整體重要性水平為100,實際執行的重要性為80萬,應收賬款計劃的重要性水平80萬,實際執行的重要性水平為40萬。
㈧ 救助:審計底稿中,審計計劃重要性水平的計算公式
重要性水平越高,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少,審計風險(AR)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收集的審計證據越多,審計風險越高。
原審計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AR)=固有風險(IR)*控制風險(CR)*檢查風險(DR)
現審計風險模型: 審計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8)計劃重要性水平起點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1、審計工作底稿形成於審計工作全過程
從承接審計業務開始,歷經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完成階段,到完成全部約定事項簽發審計報告為止,任何一個過程中都會形成一系列的審計工作底稿。
具體地講包括:在審計計劃階段獲得有關被審計單位基本狀況的資料、營業執照、政府批文、合同章程和協議、董事會會議紀要等,由注冊會計師自行獲得編制的調查表、審計風險與重要性評價初步評估資料、審計計劃、審計程序表、分析性測試表以及由雙方共同簽訂的審計業務約定書等等。
在審計實施階段針對內控制度進行符合性測試的程序和結果資料,針對交易和金額進行實質性測試的詢證函、項目明細表、實物資產盤點表或調節表、分析性測試表、項目差異調整表、調整分錄匯總表、試算平衡表、重分類分錄匯總表、項目審定表等等,在完成審計工作階段形成或獲取的期後事項審核表、管理當局聲明書、律師聲明書、審計報告、已審會計報表等等。
2、審計工作底稿的形成渠道有兩種
審計工作底稿可以由注冊會計師根據有關資料進行計算、判斷以後編制,也可以由被審計單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並經過注冊會計師親自審核後直接形成。
3、審計工作底稿的記錄內容應全面反映審計工作過程
這與上述第一個問題是相互映襯的。注冊會計師應在不同審計階段中形成審計工作底稿,那麼這些底稿如果予以系列化,就應該能反映出審計思路和審計軌跡,使人們通過審計工作底稿能夠看到:審計工作經歷哪些環節,某個環節上注冊會計師從哪些方面進行測試,被測試事項的實際面貌如何,注冊會計師如何發表意見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計工作底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要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