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收購後股東的收益

收購後股東的收益

發布時間:2021-09-12 18:15:38

1. 股東的投資分紅後對股本收益率有何影響

https://xueqiu.com/6483412330/89574599 摘自雪球 作者:加力投資 https://xueqiu.com/game2gain/
從盈餘再投資率評估公司估值(以長安汽車等公司為實例)
o本文主要講如何在自由現金流量折現估值模型下利用盈餘再投資率指標來輔助評估公司估值。通過評估長安汽車估值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和探討。
從價值投資者的視角,我們在股票堆通過高roe和低市盈率兩個基礎指標很容易篩選出一隻潛在的投資標的——長安B。
長安B的最近幾年的roe都在20%以上,14年、15年更是分別達到了34%、33%的高roe。
再看下長安B最近幾年的PE,特別是16年到17年期間,居然只有4倍多。而a股的長安汽車同樣也是7+倍的PE。

乍一看,似乎長安汽車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價值投資標的。這么高的roe,證明長安汽車賺錢能力優於大部分上市公司,為什麼市場給出的是如此低的估值,PE最近常年不到8倍。有人說是汽車周期性行業行業估值本身就不高,有人說大國企弊病導致各種效率不高資源錯配導致,也有說盈利能力最強的長安福特合資在下滑同時自主的盈利性存疑導致的目前這個估值。造成市場給予低市盈率無論從經營和行業趨勢等因素都有一定合理性,不過今天從另一個更客觀的角度「盈餘再投資率「試圖解釋下為什麼長安汽車的低估值。

再引出「盈餘再投資率「之前,我們先做些背景知識和邏輯推理。
首先,股票實際價值等於它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衍生出一個自由現金流折現估值方法DCF,通過計算未來公司所有年份所產生的自由現金流分別折現到當前的價值總和來計算公司股票目前的合理價值。這可以說是一個股票終極估值模型,但是沒有人能夠通過這個估值方法精確估值出一個公司真實價值。
因為首先沒有人能夠精準給出實際貼現率(沒有人能准確預測未來實際通貨膨脹率、未來的無風險國債利率等),其次沒有人能精準計算一個公司未來的業績,別說是業績了,就算是大多數企業的壽命也是無法預測的。試想你讓馬化騰和馬雲預估下騰訊和阿里巴巴的企業壽命,如果馬雲是誠實的,一定會乖乖答不知道。試想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讓雷曼兄弟董事長預估下雷曼明年的業績。如果真有人告訴你能用這個模型精確推算出企業的估值,他要麼是騙子要麼是上帝本人。
而且運用DFC必須具備以下兩個能力。 首先,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所謂能力圈說白了就是能否具備預估未來公司產生自由現金流的能力;其次能力圈內對具體投資公司預估未來自由現金流偏差多少的能力。說白了,大多數玩家是不可能客觀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圈所在以及能力圈的具體能力,所以炒股搞得像是一場買賣雙方資金調度和心理博弈大戰。大多數人以為自己是價值投資者,實際上是投機者,這也是股市真實面目。打住,再說下去要偏題十萬光年了。
綜合上述,好像DFC是一個實際操作性極差的估值模型。其實不然,對於那一小撮較為客觀了解自己能力圈狀況的人,採用這個估值模型也是可以達到「模糊的正確「而避免「精確的錯誤」。例如有些人是具備預估一個公司未來3年的大致自由現金流的能力,假設這未來3年的自由現金流折現總和等於甚至大於目前公司估值(當然這種情況可能只存在悲觀情緒蔓延的熊市以及該公司高速成長的業績之上),那麼這個時候大膽大倉位買入基本上穩賺。因為再往後的n年裡公司創造的自由現金流總和一般都是正的,畢竟公司是來創造價值而不是用來毀滅價值而造的。這個相當於「局部悲觀dfc估值法「,只預估你能預估得到那部分自由現金流價值,其他未知部分不做預測和評估(「避免精確的錯誤「,暫且未知部分叫運氣。。。)。你預估的部分比例越大,你投資獲勝的概率和贏面越大,說白了從統計學概率論角度上投資還是一件概率事件。。。
現在為了在DFC估值體系裡提升你所知部分的比例,從而在投資上獲得更大贏面,就不得不去考核企業的自由現金流的客觀狀況。從歷年的財報根據現金流公式能得出公司歷年的自由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公式如下:
自由現金流量FCFF=NOPAT(稅後經營凈利潤)+折舊和攤銷-資本支出-營運資本凈增加
這個公式換成通俗話就是,企業賺到或者籌借到的錢扣除不得不維持企業正常核心主營業務運轉支出以及不得不還債利息及到期不得不的本金借債之類支出的部分。換成大白話,就是每年企業能夠按照股東們意願任意支配那部分錢,股東們可以決定用它來分紅、追加投資擴大生產還是回購股票等。這部分也是企業真正價值,為股東創造出可以自由支配的財富。
你如果只會算當前以及以往的自由現金流量,充其量只是一個會計而不是一個投資者。所以你必須從歷年的自由現金流以及公司歷年的各種關鍵數據如roe、扣非毛利率、扣非主營增長率等等輔助對行業理解和行業趨勢判斷推斷出未來的現金流情況。其中盈餘再投資率是推算未來現金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盈餘再投資率指企業資本支出占盈餘的比率,資本支出通常會顯示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的固定資產與長期投資兩個數字。換成大白話這個盈餘再投資率就是企業這段期間賺到的錢中繼續投資出去的比例。

以車子來比喻,ROE是車速,盈餘再投資率就是耗油率,一部好車不僅要跑得快,也要省油,通常盈餘再投資率大於80%就算偏高,投資人應避免買進。

盈餘再投資率 計算公式 = (期末固定資產凈值 + 期末長期投資 - 期初固定資產 - 期初長期投資) / N年的凈利潤之和。

繼續拿長安汽車, 以2016年和N=5為例,公式為:(2016年固定資產凈值 + 2016年長期股權投資 - 2011年固定資產凈值 - 2011年長期股權投資) / (2016年凈利潤 + 2015年凈利潤 + 2014年凈利潤 + 2013年凈利潤+2012年凈利潤)

計算得出 長安汽車盈餘再投資率(以下簡稱盈再率) 分別是:

看到長安汽車7倍市盈率(尤其是長安B 4倍市盈率)給了我們天真錯覺,如果每年業績不變,那麼7年收益貌似就能收回投資本金。再結合盈再率,不由的嚇一跳,不但可能7年內收益收不回投資本金,可能還得號召大家募集更多錢去追加投資。看到此處如果你單單看長安汽車高roe和低PE天真想著買入長安B收股息,這個夢似乎有點不真實了吧。

我們再同行業內對標下兩個典型公司——長城汽車和上汽集團,看看他們盈餘再投資率情況。
長城:

上汽集團:

對比數據如下:

可以發現近年來,長安汽車的盈再率是最高的,而上汽集團盈再率最低。
一般來說,高盈再率伴隨著低分紅率,我們對比下這三家公司分紅率數據,如下:

果然近年來,長安汽車的分紅率最低,而上汽集團分紅率最高。
如果單純從高盈再率和低分紅率看,也並不一定說明什麼問題。我們得進一步分析下同行業內高盈再率和低分紅率背後的原因。
第一種情況,可能說明公司比同行業競爭者更有進取心(進取心不一定是好事,一個公司破壞力最大不是又懶又笨的蠢蛋,而是又笨又勤奮的那位)。高再贏率和低分紅率可能側面說明經營者看好投資前景,先犧牲當前分紅的勝利成果,勒緊褲帶追加投資,有信心做出更好的業績(注意有信心和是否客觀能做到是兩碼事)。這種情況一般偏正面,最終可能到達提升自身市場份額,擠壓對手的效果。
第二種情況,由於競爭激烈,公司在競爭中處於劣勢,公司被迫維持比行業內高的盈再率,不得不把賺到錢大部分再投資,以維持目前業務競爭力和市場份額,以及追趕對手。
第三種情況,經營者(不一定是大股東)為了擴大業績營收或凈利潤絕對值,或者擴大個人或小團體勢力地盤,不顧股東和公司整體利益,把賺到的利潤投入到收購一些投資回報率低於本公司凈資產回報率的項目上,或者擴大產能和企業規模,但擴大部分的投資回報率低於合理回報率。這樣也會造成高盈再率和低分紅率,資金得不到合理利用。這里插一句,我非常認同巴菲特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採用對企業經營者的考核標准,不是以企業絕對利潤的增長,而是以公司凈資產回報率的增長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的考核標准。
結合這三種情況,我們分析下長安汽車屬於哪些情況。
先看乘聯會一組數據:

從乘聯會上數據看到無論從廣義(廣義由於篇幅沒有貼出來)和狹義乘用車的銷量,長安汽車相比去年的銷量,今年的銷量有所下滑,從去年排名第5下滑到排名當前排名第7,核心盈利合資業務長安福特的排名也並沒有太大變化。
我們再看一組數據,也是摘自乘聯會,如下:
2017年上半年,汽車產銷1352.58萬輛和1335.39萬輛,同比增長4.64%和3.81%,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1.83個百分點和4.33個百分點。其中乘用車產銷1148.27萬輛和1125.30萬輛,同比增長3.16%和1.61%,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4.16個百分點和7.62個百分點;商用車產銷204.30萬輛和210.09萬輛,同比增長13.80%和17.3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12.30個百分點和15.52個百分點。

再對比長安汽車上半年的銷售情況,摘自媒體報道:
在經歷了前4個月的銷量大幅下滑之後,長安汽車5月底宣布「官降」,幾乎所有車型價格下降4000元至18000元不等。受官降因素影響,6月份,長安汽車銷量有了較大幅度回升。但從總體來看,2017年上半年,長安汽車銷量同比下降近4個百分點,全年銷量目標也只完成了43%。

顯然相比全國汽車行業產銷增長的大環境下,長安汽車的銷量出現了下滑。比競爭對手更高的盈再率並沒有達到搶占市場份額,反而是在被迫打價格戰的情況下市場份額下滑。從以上數據測面推斷長安汽車在市場上並不具有優勢,高盈再率極可能是為了追趕對手應對激烈競爭保住市場份額。進而推斷出長安汽車的自由現金流狀況並沒有大家想像那麼樂觀。
另外從經營者層面上,由於長安國企體制和經營者持股比例很低的情況下,經營者可能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做大絕對業績做大盤子,而不把如何提高資金有效利用率為股東提高凈資產收益率放在首位。這個通過結合近年高盈再率和roe的下滑可以看出。由此我們如果碰到持續高水平的盈再率(高於80%),roe卻下滑得比較厲害的公司,基本可以推斷出公司把資金投入到回報率沒有原來高的一些項目,公司的賺錢能力極有可能相對於之前有大幅下降。當然這個推斷只能保證大部分時候正確,也要結合企業和行業具體情況。
再者我們如果把合資長安福特單獨剝離開來看,結合長安福特歷年年度和半年度業績的自願性信息披露公告我們再做進一步分析。下面是去年以及今年長安福特合並財務報表的主要財務數據披露:

對你沒有看錯,16年全年凈資產115億左右,帶來了181.6億左右凈利潤;16年上半年凈資產116億,上半年凈利潤91.7億;17年上半年凈資產87.8億,上半年凈利潤62.4億。你發現長安福特簡直是一台高效的印鈔機,roe霸氣維持在150%以上(這是a股99%上市公司都自嘆不如的)。另外我們留意到凈資產這一項變化,為什麼17年最新公布的凈資產比去年全年以及去年同期都少。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年來長安和福特兩家公司在長安福特賺到錢直接分走,基本上不怎麼繼續追加投資。換句話說,長安福特這個合資公司盈再率非常低。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盈再率很低,roe很高的優質賺錢能力超強的公司的例子。這種公司在a股較為稀少,我們就拿公認賺錢能力超強的貴州茅台來做比較:

茅台的盈再率大多數維持在15%以下,roe常年能保持在25%以上,已屬不易。所以要在a股找一輛跑得快(高roe)低耗油(低盈再率)的「好車」實在挺難,往往這種「好車」估值都不低。如果長安福特從長安汽車剝離開來單獨上市,估值水平絕對不是長安汽車的7倍市盈率估值。
再說回長安汽車,擁有一個roe>150%且盈利佔了長安汽車總利潤大壁江山的長安福特一半的股權,為什麼合並報表自身的roe卻下滑到26+%。因為長安不斷把長安福特造出來利潤輸送給了目前盈利能力有待考驗的長安自主身上,而凈資產回報率本身非常高的長安福特由於合資等因素卻一直沒有追加更多投資。加上目前長安福特本身因為一直在吃老本,目前相比去年業績也大幅下滑,市場給予長安汽車7倍的低估值也並不出奇。什麼時候,我們看到長安汽車的盈再率降低了,把更多的錢投到凈資產回報率更高的項目板塊上,例如投資到長安福特出多些福特林肯新品之類,或者投資到某款可能成為爆款的產品(假設是cs55),可能投資長安汽車的機會就來了。
最後還是那句話,不要只看roe和pe就認為自己是價投,多結合更多的指標和數據去考量一個公司,例如盈再率。投資路上,要分清出自己不知道和自己知道很難,要分清客觀存在和主觀臆斷也很難,很多自認為是價投其實本質上是投機。我懺悔,在長安B上我的投機成分高於投資

2. 股權收購,合並利潤

在美國通用准則下,對海外重組的會計處理,主要有兩種方法,即購買法(Purchase Accounting)和權益結合法(Pooling Accounting)。購買法將海外重組視為海外控股公司購買了境內企業,因而將其作為一個與原企業不具有持續經營關系的新的主體,要求購買企業(海外控股公司)按取得成本(收購價格)記錄購買企業(境內企業)的資產與負債。與此同時,購買法引進了市場公允價格(Fair Market value,即「FMV」)的概念,要求對購買企業凈資產的市場公允價格進行評估,並將取得成本與該市場公允價格之間的差額確認商譽,並進行攤消。權益結合法將企業的海外重組的主體,即海外控股公司視為境內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延續,對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按原來的賬面價值記錄,不確認商譽,即認為海外控股公司僅系境內企業的延續。
購買法和權益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對海外控股公司的財務影響不同。在購買法下,海外控股公司的資產與負債必須以公允市場價值反映在合並資產負債表上,成本與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部分確認為商譽攤消。權益法下則不存在此問題。由此,對上市主體在將來會計期間的收益會產生較大差異,從而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投資熱情。由於兩種方式下對企業的不同財務影響,美國會計准則對權益結合法的選擇,一貫持限制態度,並於最近取消了在企業合並過程中權益結合法的應用,僅在重組存在共同控制,並滿足特定標准和條件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用權益結合法。因此,如何能夠結合FASB 141的要求進行海外重組,特別是私募,對上市主體的財務後果具有直接的影響。
由於海外重組的具體情況不同,重組前後企業的財務結果可能大相徑庭。為避免由於上述財務處理而使公司的經營業績出現較大的變化,進而影響上市進程,在海外重組方案的策劃和實施過程中,我們建議應積極引進精通美國會計准則並具有實務經營的財務顧問參與策劃並形成海外重組方案。
FIN46是FASB對在無法根據傳統的投票表決權方式來決定財務報表合並與否的情況下,關於如何通過確定可變利益實體(VIE),並據此將其合並到母公司財務報表的情況。如果一個實體,盡管與另一個實體不存在股權上的控制關系,但是,其收益和風險均完全取決於該另一實體,則該實體構成另一實體的VIE,雙方報表應當合並。VIE的確定,通常應滿足如下兩個標准:第一,VIE的風險資本明顯不足,即其所有的資本如果沒有合並方(母公司或其關聯公司)另外提供財務支持,企業經營將無以為繼;第二,VIE的股東僅為法律名義上的股東,並不能享有實際上的投票表決權,同時,其對公司的虧損也因合並方的承擔或擔保而得到豁免,其對公司的經營效果沒有真正股東意義上的利害關系,對VIE公司清算後的剩餘財產也不享有分配權。在符合上述兩種條件的情況下,該公司應當與實際控制它的母公司合並財務報表。

http://www.51report.com/ask/showquestion.asp?id=866

3. 一個公司還沒盈利然後被收購了,股東的分紅怎麼分

一個公司還沒盈利然後被收購了,股東們按著股比承擔經營損益,公司被收購時進行評估,損失的部分就是損益,由股東按比例承擔。股權交割以後,新的損益或者盈利由新的出資人按比例分配或者承擔。

4. 企業並購如何使股東價值上升

在西方,對企業並購存在種種理論上的解釋。有的理論認為並購中通過有效的財務活動使效率得到提高,並有可能產生超常利益。有的從證券市場信號上分析,認為股票收購傳遞目標公司被低估的信息,會引起並購方和目標公司股票上漲。綜合各種理論,企業產權在買賣中流動,遵循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使生產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產生效益的地區和行業的同時,還要考慮由於稅務、會計處理慣例以及證券交易等內在規律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純貨幣的效益,因此,企業產權並購財務動因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避稅因素
由於股息收入、利息收入、營業收益與資本收益間的稅率差別較大,在並購中採取恰當的財務處理方法可以達到合理避稅的效果。在稅法中規定了虧損遞延的條款,擁有較大盈利的企業往往考慮把那些擁有相當數量累積虧損的企業作為並購對象,納稅收益作為企業現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業的價值。企業現金流量的盈餘使用方式有:增發股利、證券投資、回購股票、收購其他企業。如發放紅利,股東將為此支付較企業證券市場並購所支付的證券交易稅更高的所得稅;有價證券收益率不高;回購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餘資金收購企業對企業和股東都將產生一定的納稅收益。在換股收購中。收購公司既未收到現金也未收到資本收益,因而這一過程是免稅的。企業通過資產流動和轉移使資產所有者實現追加投資和資產多樣化目的,並購方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換取目標企業的股票,這些債券在一段時間後再轉換成股票。這樣發行債券的利息可先從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後的盈餘計算所得稅,另一方面企業可以保留這些債券的資本收益直至其轉換為股票為止,資本收益的延期償付可使企業少付資本收益稅。
二、籌資
並購一家掌握有大量資金盈餘但股票市價偏低的企業,可以同時獲得其資金以彌補自身資金不足,籌資是迅速成長企業共同面臨的一個難題,設法與一個資金充足的企業聯合是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由於資產的重置成本通常高於其市價,在並購中企業熱衷於並購其他企業而不是重置資產。有效市場條件下,反映企業經濟價值的是以企業盈利能力為基礎的市場價值而非賬面價值,被兼並方企業資產的賣出價值往往出價較低,兼並後企業管理效率提高,職能部門改組降低有關費用,這些都是並購籌資的有利條件。當前許多國有企業實施的技術改造急需大量發展資金投入,因此採取產權流動形式使企業資產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組合,盤活存量以減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產力。舉例來說,在香港注冊上市的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拆資6000萬元收購了上海霞飛日化公司,為中國企業探索一條間接利用外資發展國產品牌的新路,霞飛雖然擁有馳名商標的優勢,但是由於缺乏資金,仍然發展緩慢,並購完成後,注冊香港的公司作為向海外融資的途徑。
三、企業價值增值
通常被並購企業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於並購方,這樣並購完成後市盈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股價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東財富價值,因此,在實施企業並購後,企業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都得到擴大,控製成本價格、生產技術和資金來源及顧客購買行為的能力得以增強,能夠在市場發生突變的情況下降低企業風險,提高安全程度和企業的盈利總額。同時企業資信等級上升,籌資成本下降,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則使並購雙方股價上揚,企業價值增加,並產生財務預期效應。
四、進入資本市場
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和國際經濟一體化增強,使籌資渠道大大擴展到證券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許多業績良好的企業出於壯大勢力的考慮往往投入到資本運營的方向而尋求並購。
五、投機
企業並購的證券交易、會計處理、稅收處理等所產生的非生產性收益,可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同時也助長了投機行為,在中國出現的外資並購中,投機現象日漸增多,他們以大量舉債方式通過股市收購目標企業股權,再將部分資產出售,然後對目標公司進行整頓再以高價賣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資產獲取並購收益。
六、財務預期效應
由於並購時股票市場對企業股票評價發生改變而影響股價,成為股票投機的基礎,而股票投機又促使並購發生。股價在短時期內一般不會有很大變動,只有在企業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長率有很大提高時,價格收益比才會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現企業並購,市場對公司評價提高就會引發雙方股價上漲。企業可以通過並購具有較低價格收益比但是有較高每股收益的企業,提高企業每股收益,讓股價保持上升的勢頭。在美國的並購熱潮中,預期效應的作用使企業並購往往伴隨著投機和劇烈的股價波動。
七、追求利潤
企業利潤的實現有賴於市場,只有當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在市場上為顧客所接受,實現了商品和服務向貨幣轉化,才能真正實現利潤。與利潤最大化相聯系的必然是市場最大化的企業市場份額最大化。由於生產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和資該國際化的發展而使一些行業的市場日益擴大,並購這些行業的企業以迎接國際開放市場的挑戰。

5. 新三版上市後,公司股東有收益嗎

股東能否獲得收益要看公司是否有利潤,沒有利潤哪來的分紅!當股東的風險要比債權人大,但如果公司發展好,收益也是不確定的。你的決策是什麼取決於你對公司未來發展的預期,認為前景好就當股東,否則還當債權人。

6. 大公司收購其他公司,成為其大股東,大公司如何盈利他從哪些地方賺錢

且說大公司為A,被收購的公司為B。即使a成為b的大股東,兩個公司還是獨立的法人個體。公司a持股b公司股票跟普通人持股b公司股票是一樣的,主要靠股票升值,就是股票價格上升(股票價格跟b公司經營和營收狀況有關,也跟人們對b公司的期望有關,就是市場覺得b公司將來的盈利能力),另一個收入就是分紅,這也跟公司經營狀況有關,公司賺錢了,一般都會分紅,就是給股東發賺來的錢。但是b公司可以選擇發放分紅與否,取決已公司股東管理層,如果a公司持有b公司絕對股權,那麼管理b公司管理層也是由a公司選出來的,因為一股一票的原則,a公司可以決定b公司的管理層人選,選出來的b公司管理層必然代表a公司大股東利益。從長遠來講,b公司可以不發紅,而是用盈利來投資,賺更多的錢,這樣公司日益變大,股價會上揚,股權收益也更多,也就是說,a拿b公司股票去股票市場上賣可以賣更多錢,繼續持股也可以分更多紅利

7. 公司被收購後股份怎麼分配

如果你對公司要有控制權,那股份要佔51%以上,並擔任公司的執行董事,才具有法律效應。

8. 公司被收購後,股東怎樣才知道公司的資產和股權結算

股東可以依法行使知情權,通過查閱公司章程、股東會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決議、監事會會議決議和財務會計報告等,對公司的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

9. 上市公司股東靠什麼收益

如果是戰略投資者,會是公司的合作夥伴,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並從上市公司的收益中得到回報,但持股期限為2年,這種情況是投資者看好上市公司及其行業的發展前景,願意出錢投資,一般是有實力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也相對較高。還有就是一般的投資者,看好某上市公司,在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收購該公司股票,等待分紅,但是中國的上市公司大多是鐵公雞,尤其是國企,上市十幾年從不分紅,民營上市企業分紅還行,美國的上市公司每個季度都分紅,這是美國證監會的強制規定,在美國這種投資比較常見。還有的是投機者,短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不是為了獲得公司的分紅,而是為了炒作股票,拉高股價,然後迅速賣出,賺取買賣差價,這種情況在A股市場非常常見。
公司利潤分配程序
1、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納稅人發生年度虧損的可以用下一年度的所得彌補,下一年度所得不足以彌補的,可以逐年延續彌補,但是彌補期限不得超過5年。
2、依法計算繳納所得稅。
3、計算可供分配的利潤。將本年凈利潤(虧損),與年初未分配利潤(虧損)和其他轉入合並後的余額,為可供分配利潤。
4、提取法定盈餘公積金。發定盈餘公積金按照稅後利潤扣除彌補虧損後余額的10%提取,當企業的法定盈餘公積金累計達到注冊資本的50%時,可不在提取。
5、提取公益金。法定公益金按照當年稅後利潤的5%-10%的比例提取。
6、向投資者分配利潤獲股利。企業當年實現的凈利潤在完成上述部分分配過程之後的余額,再加上以前年度結存的未分配利潤,即為可向投資者分配的利潤

閱讀全文

與收購後股東的收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吉翔股份股票行情 瀏覽:230
武漢運輸股票 瀏覽:196
聯合證券手機交易 瀏覽:634
企業拖期貨款 瀏覽:689
航班管家王江融資 瀏覽:485
資基金理財產品 瀏覽:33
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不保息 瀏覽:414
貨車幫融資造假 瀏覽:917
經營杠桿就是成本函數 瀏覽:826
一套80年的人民幣價格是多少 瀏覽:121
專訪福期貨 瀏覽:978
6分鍾3萬的貸款 瀏覽:784
小光股票 瀏覽:365
貨運融資的最快方式 瀏覽:142
金隅股份最新消息 瀏覽:313
農業銀行網上那個銀行跨行轉賬匯率多少 瀏覽:674
亞世光電價格估值 瀏覽:870
上海八方金融有限公司 瀏覽:1000
在建行app上買的買的理財產品怎麼找不到 瀏覽:880
應收租賃款保理政府融資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