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團和大眾點評是什麼關系
2015年10月8日,大眾點評網與美團網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新公司美團大眾點評。
大眾點評網於2003年4月成立於上海。大眾點評是中國領先的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平台,也是全球最早建立的獨立第三方消費點評網站。大眾點評不僅為用戶提供商戶信息、消費點評及消費優惠等信息服務。
2016年1月,美團-大眾點評旗下APP「大眾點評」榮登「2015騰訊應用寶星APP榜」,喜獲「年度十大最受歡迎APP」。同時,「大眾點評」也是唯一一款獲評該獎的美食健康類APP。
2015年10月8日,大眾點評網與美團網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將成為中國O2O領域的領先平台。合並後雙方人員架構保持不變,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
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將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重大決策將在聯席CEO和董事會層面完成,新公司估值超150億美元,此次交易得到阿里巴巴、騰訊、紅杉等雙方股東的大力支持,華興資本擔任本次交易雙方的獨家財務顧問。
㈡ 大眾點評為什麼選擇與騰訊戰略合作
2月19日下午,大眾點評網正式宣布了與騰訊的戰略合作,騰訊20%戰略入股大眾點評,點評獨立發展,管理層繼續控股。大眾點評的內容和線下商戶資源將與騰訊旗下QQ、微信等社交平台深度合作。
張濤說,對於這次合作看中的不只是一加一等於二,而是能產生乘法效應和化學反應,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眾點評為什麼選擇騰訊?
1年前,我和大眾點評CEO張濤聊到大眾點評被巨頭並購或參股的可能性,他有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Reasonable(合理)是最重要的,而只有彼此價值有倍增才是合理的,能力購買、領域拼接和規模疊加其實都不是合理的理由。」
顯然,現在看來騰訊在移動時代的超強「連接能力」加上點評對服務業長達十年的成體系積累,看起來比點評與網路和阿里的聯手更有「合理性」。而這次騰訊參股大眾點評也的確不是「能力購買、領域拼接或者是規模疊加」的目的。實際上,這更像是中國互聯網產業格局中一次值得玩味的轉折點。
之前業界流傳網路20億美金收購大眾點評的事情,如果以張濤的邏輯來看是「不合理」的,因為網路作為桌面端最強的流量入口雖然坐擁豐厚市場,但是對於O2O這樣高度依賴移動端連接能力的領域其實沒有太大的優勢,而其在地圖領域從去年開始發力雖然進展順利,但是還沒有形成依託網路地圖的強大連接能力。對於大眾點評來說,這個夥伴雖然能讓自己20%左右流量來源成本更低,但是沒有彼此價值「倍增」的可能。這與愛奇藝與網路當年的聯手完全不是一個局面。
阿里巴巴也曾經與大眾點評保持著持續的資本層溝通,但是阿里自己在移動時代正在被騰訊的微信帶入相當被動的局面,焦頭爛額的在移動領域集中補課,而且阿里最大的困難是其生態體系中原有的「與用戶和與商戶的連接方式」屬於桌面網時代,跟微信生態上的基於移動和關系的新連接方式相比明顯落伍,所以大眾點評從阿里那裡拿不到實質上的額外價值,更何況阿里還是點評在團購上最大的對手——美團的股東。
顯然,從騰訊微信生態體系去年年底的各種公開會議上大眾點評的頻繁的站台支持,可以看出雙方在彼此價值和心態上是有默契的。大眾點評認同將不謀求自己封閉的用戶連接能力,而承認像微信這樣有更大的連接能力的平台如果是開放的,自己就願意在微信平台上合作做生意並分享收益。
而對騰訊的移動時代的戰略來說,它拿到「船票」的一瞬間看起來誠惶誠恐,但其實騰訊上下幾乎立即就會意識到「在這一波移動化浪潮下,尋找重組產業結構與勢力范圍的機會來了!」所以騰訊還在大踏步圈地階段——在與用戶和企業的「連接能力」它還有很多大事要做,有很多大架構要建立。而「傳統商業的互聯網化」這樣細節太豐富的服務它有可能都去自己變現,但是又需要這個氛圍能跟上自己的架構拓展,所以積極給「群眾發槍」和給「夥伴送彈葯」是最合理的做法。
顯然,一年前評論家們關於「微信將會殺死大眾點評」的觀點眼光顯得過於聳人聽聞。因為微信的連接能力雖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微信不可能真的進入所有這些垂直領域。替代了大眾點評無非就是增加了一個價值幾十億美金的業務,但是微信過去一年在金融、支付、游戲、國際化領域的架構快速擴展,帶來的是一個過萬億港幣市值的騰訊公司和好幾個至少有百億美金規模潛力的業務平台,當然,還有其手上拿到的對中國互聯網巨頭格局歷史性的調整機會。
在騰訊依靠「連接能力」的優勢大踏步擴展疆界的時候,大眾點評這樣的夥伴可以在後面填補真空,把有價值的要點拿下、鞏固、把機會落地、夯實。而這次牽手騰訊對大眾點評也是一次勝利——除了資本價值提升、拿到了支持自己大踏步業務擴展的充足彈葯,更重要的是率先站到了「順風」的位置,藉助騰訊的「勢」,大眾點評很有可能鎖定自己在微信這個新連接方式中的優先位置,讓其在於美團等對手日常的競爭中提升一個維度,贏得了探索新的業務模式和更大世界的機會。這可能就是張濤說的價值倍增吧。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很可能將成為未來一個階段國內互聯網巨頭交鋒中的重要對抗模版——「巨頭做勢,夥伴做事兒」——也就是巨頭拼業務架構和連接能力,而建立了資本關系的小夥伴們在後面打掃戰場和變現財富,最終收益共享,當然也不排除合適的時候甚至可以再次資本運作完成「勢與事兒的合體」。
其實現有一個勢頭正在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在中國互聯網產業內的創業公司想要「不站隊」,保持獨立發展,將會越來越艱難,巨頭通過注入自身資源而不僅僅是資金,將會迅速影響創業公司在某個領域的競爭環境和前景。這個趨勢,將對未來一段時間創業企業的發展路徑帶來深遠的影響。
㈢ 美團大眾點評合並,誰吞並誰
此次合並後,同時投資有美團與大眾點評的紅杉資本將成為新公司最大的股東,美團與大眾點評在業務上將「保持獨立」。
紅杉資本於1972年在美國矽谷成立。在成立之後的30多年之中,紅杉作為第一家機構投資人投資了如Apple, Google, Cisco, Oracle, Yahoo, Linkedin等眾多創新型的領導潮流的公司。在中國,紅杉資本中國團隊目前管理約20億美元的海外基金和近40億人民幣的國內基金,用於投資中國的高成長企業。紅杉中國的合夥人及投資團隊兼備國際經濟發展視野和本土創業企業經驗,從2005年9月成立至今,在科技、消費服務業、醫療健康和新能源/清潔技術等投資了眾多具有代表意義的高成長公司。
紅杉中國的投資組合包括新浪網、阿里巴巴集團、萬學教育、京東商城、文思創新、唯品會、豆瓣網、諾亞財富、高德軟體、樂蜂網、奇虎360、乾照光電、焦點科技、大眾點評網、中國利農集團、鄉村基餐飲、斯凱網路、博納影視、開封葯業、秦川機床、快樂購,蒙草抗旱、匹克運動等。
㈣ 大眾點評和美團。是一家嗎都可以點菜嗎
已經合並了,股東是一樣的,運營目前依然獨立,服務側重點不同
㈤ 美團 大眾點評什麼時候正式合並的或者收購的 多少錢
公眾輿論和美團的合並再次證明了互聯網是一場零和游戲,無論市場有多大,它都不會容忍一些巨頭進行競爭。 像美國這樣的強大集團,只能暫時濃縮其「與人打架」,因為它無法獲得足夠的錢。 長期的公眾輿論也被融資問題所困,願意接受美國代表團的讓步,更不用說諾美已經利用了網路的資本優勢。
有太多陳述無法分析兩次合並的動機。 實際上,更有趣的是兩次合並可能產生的影響。 這將是一家估值超過110億美元的公司,並且已經與巨頭們進行了斗爭。 它不僅可以改變O2O的方向,甚至可以破壞BAT的三足結構。
就像Didi Kuai的愛情和殺戮一樣,總有一個淡淡的BAT人物。 阿里投資美團,而公眾評論已被騰訊「捲入」。 這次合並也是投資者的牽線搭橋。 與後面的糯米和網路相比,生活不是那麼好。 美團和大眾評論可能會發展成新的評論。 第三極。
在阿里和騰訊之前,還有很多間諜。 盡管阿里(Ali)是美團(Meituan)的股東,但兩者在O2O業務方面仍具有競爭關系。 當阿里的線下業務被放開時,即使與網路一較高下,也不清楚是誰被絞死了。
奧利德說,歷史不會重復,更不用說循環了,而是押韻。 因此,在他們前面已經有三個押韻腳,否則它們將享受高潮並打破競爭的詛咒;
㈥ 騰訊收購了大眾點評,那麼公司里的員工會有補償嗎
跟一部分員工有關系,也就是有股權的那一部分。
如果是沒有股權的普通員工,換老闆跟他們並沒有太大關系,甚至還有可能掉飯碗。
但是,互聯網企業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股權激勵,工作表現好就獎勵股權,甚至年終獎直接發股權,這樣,很多員工都成了股東,這時候,如果這家公司被收購,所謂的收購就是收購股權,如果收購方想把員工手中的股權也收掉,那就花錢買了,這大概就是你所說的補償吧。
㈦ 美團團購網是哪幾家公司合作的啊有沒有什麼巨頭入股
1.騰訊為美團的第一大股東,持有20.14%的B類股;美團點評董事長兼CEO王興持有5.73億股A類股,投票權為48.41%,是公司的控制者。
2.美團此前的融資過程是在2010年獲得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12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3.在2011年7月獲得阿里巴巴(alibaba)和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5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4.2014年5月,獲得泛大西洋資本、紅杉資本、阿里巴巴共同投資的3億美元C輪融資,對美團C輪估值約40億美元。
(7)大眾點評最大股東擴展閱讀:
美團赴港上市招股書披露信息顯示,騰訊為美團的第一大股東,持有20.14%的B類股;美團點評董事長兼CEO王興持有5.73億股A類股,投票權為48.41%,是公司的控制者。提及競爭對手,美團表示,在餐飲外賣及到店服務方面與阿里巴巴集團及其投資的公司進行競爭,在酒店、旅遊及票務交通服務方面與攜程國際有限公司進行競爭。
在香港聯交所開放「同股不同權」後,美團6月22日正式遞交上市申請,將設不同投票權架構。昨天招股書在聯交所網站被披露,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銀美林為美團IPO的聯席保薦人。美團點評表示,本次發售所得款項凈額用於升級技術並提升研發能力、開發新服務及產品、有選擇地進行收購或投資於與公司業務互補並符合公司策略的資產及業務,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不過具體募集資金和美團估值並未披露。招股書還對美團點評的一些業務情況進行了披露。
㈧ 大眾點評網的發展歷程
從2003年成立至今,大眾點評網共經歷了四輪融資。2006年,中國融資市場復甦,大眾點評獲得紅杉資本的首輪100萬美金投資,這也是紅杉中國成立之初投資的早期項目之一。
2014年2月,騰訊宣布與大眾點評戰略合作,持後者20%股份。
2014年12月27日,福布斯中文網從投資圈獲悉,大眾點評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規模逾8億美金。
2015年10月8日,大眾點評網與美團網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將成為中國O2O領域的領先平台。
合並後雙方人員架構保持不變,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將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重大決策將在聯席CEO和董事會層面完成,新公司估值超150億美元,此次交易得到阿里巴巴、騰訊、紅杉等雙方股東的大力支持,華興資本擔任本次交易雙方的獨家財務顧問。
㈨ 餓了么的股東有哪些
「截止2018年2月27日,餓了么的股東除了創始人張旭豪等人外,還進行數輪融資,融資後的股東有有:阿里巴巴、滴滴、中信產業基金、華聯股份、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歌斐資產、騰訊、京東、紅杉資本、大眾點評、金沙江創投、經緯中國等。」
「餓了么」是一家網上訂餐平台。「餓了么」是2008年創立的本地生活平台 ,公司創立於2009年4月,由張旭豪、康嘉等人在上海創立,隸屬於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是餓了么歷次融資:
2011年3月,獲得來自金沙江創投的數百萬美元投資。
2013年1月,獲得來自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的數百萬美元投資。
2013年11月,獲得來自紅杉資本中國、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的2500萬美元C輪投資。
2014年5月,獲得大眾點評戰略投資8000萬美元D輪投資,總計金額達到1.1億美元左右。
2015年1月28日,餓了么宣布獲3.5億美元E輪融資。除紅杉資本、大眾點評繼續增資,新投資方包含領投方中信產業基金及騰訊、京東。
2015年8月,餓了么宣布完成6.3億美元(有傳聞是4.5億美元)F輪融資,由中信產業基金、華聯股份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歌斐資產及騰訊、京東、紅杉資本等原投資方跟投。
2016年4月,餓了么完成12.5億美元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
2017年4月,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又聯手對餓了么增資4億美元,阿里系對餓了么的持股達到32.94%,取代餓了么管理團隊成餓了么最大股東。
㈩ 大眾點評是不是黃了
不是黃了 是和美團合並了 。
2015年10月8日,大眾點評網與美團網聯合發布聲明,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新公司。合並後雙方人員架構保持不變,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美團CEO王興和大眾點評CEO張濤將同時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重大決策將在聯席CEO和董事會層面完成,新公司估值超150億美元,此次交易得到阿里巴巴、騰訊、紅杉等雙方股東的大力支持,華興資本擔任本次交易雙方的獨家財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