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太古集團怡和集團

太古集團怡和集團

發布時間:2021-09-30 04:26:01

㈠ 怡和集團的介紹

怡和集團成立於1832年(壬辰年),總部設在香港怡和大廈,是一家建基於亞洲的的多元化跨國集團,經營多項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業務,並在區內擁有豐富的營運經驗。集團在全球雇有員工約15萬名,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㈡ 「怡和的面子,太古的銀紙」具體是什麼意思

怡和是指英資怡和洋行,太古是指英國太古集團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都是很早就在香港開展業務的英國公司。
「怡和的面子,太古的銀紙」:意思是,怡和的面子很大(也很要面子);太古的銀子很多(更愛銀子)。
「銀紙」應該是「銀子」。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SGX: J36,LSE:JAR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的貿易。(見網路)
英國太古集團有限公司(Swire Pacific) 太古洋行(Swire)是一家老牌英資洋行,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的貿易。今天的太古公司業務遍布四大洲,主要集中於於亞洲、太平洋沿岸地區、澳大利亞和美國,所涉及范圍廣泛,由航空和船務,到多種製造及工程業、飲料、地產、冷藏、保險、農業及零售等,包羅萬有。其在大中華區的業務多用太古(Taikoo)名稱。 1860年到1861年,John Swire的後人轉向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經營地-封閉的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從那裡進口茶葉和絲綢,並出口紡織品至中國。……在遠東區內,「太古」這個名字至今仍是廣為人知的。(見網路)

㈢ 怡和集團的歷史沿革

怡和集團最早從事洋行業務,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資洋行,遠東最大的英資財團,清朝時從事與中國的貿易。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舊名「渣甸洋行」)在1832年7月1日在中國廣州成立,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及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一譯孖地臣,1796~1878)創辦。
怡和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主要從事鴉片及茶葉的買賣。
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煙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游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即以五百六十五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怡和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它貿易公司。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洋行購得。
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
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
1876年怡和洋行除了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
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並在香港、上海等地設立碼頭、倉庫等。以後通過清內務府和李鴻章等關系,以中關稅作保證,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
1895年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
1898年與匯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先後貸款建造京沈、滬寧、滬杭甬、廣九等鐵路,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
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
191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公司總部遷至上海。
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經營機器進口業務。
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
抗日戰爭前,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1949年後,怡和集團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
1954年,怡和集團在中國國內最後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
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五十多倍。
到了1980年代末,怡和集團將公司注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大,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㈣ 怡和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怡和有限公司旗下的集團公司在房地產,零售,豪華酒店,機動車輛,工程建設,運輸和保險經紀等廣泛領域處於市場的前沿,並在大中華區和東南亞地區開展廣泛業務,並且在某些情況下,這個世界。

㈤ 太古洋行是誰創立

太古洋行的創辦人是J.S.斯懷爾。

中文名 太古洋行
外文名 Swire
所屬類別 一家老牌英資洋行
出現時期 清朝

太古洋行(Swire)是一家老牌英資洋行,清朝時即從事與中國的貿易。今天的太古是一間植根於亞洲的跨國公司。其在大中華區的業務多用太古(Taikoo)名稱。太古洋行旗下的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綜合企業。

發展歷史
1816年 John Swire(1793-1847)在英國利物浦創立。
1861年太古集團開始透過代理Augustine Heard & Co.與中國進行貿易。
1866年 與R.S. Butterfield在上海合夥建立Butterfield & Swire(B&S)。
1867年 上海辦事處開始營業。1870年B&S在香港開業。
1948年 B&S收購國泰航空公司四成半權 。
1953年 B&S關閉其中國的辦事處。
1974年 B&S在香港更名為JohnSwire& Sons
業務
太古地產有限公司
太古城
太古廣場
太古坊
又一城
國泰航空
香港飛機工程
太古可口可樂
香港聯合船塢 (前太古船塢)
卜內門太古(ICI)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50年代初英商在中國設立的壟斷企業。1867年1月開辦於上海,其後相繼在橫濱、香港和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分行。

創辦
太古洋行創辦人J.S.斯懷爾早年是英國利物浦的出口商。來華設行初期,以推銷英國紡織品和采購中國茶、絲為主要業務。1872年斯懷爾在英國集資36萬鎊,在上海設太古輪船公司,1883年資本增至50萬鎊。1882年在香港籌設太古車糖公司,1884年投產。其子嗣1900年在香港創辦太古造船所,1904年設天津駁船公司,1934年在上海與英商品清洋行合設永光油漆公司。這些企業名義上各自獨立,實際上購銷業務均由太古洋行辦理。由此形成了一個組織嚴密的資本集團。

在廣州
太古倉碼頭位於廣州河南(海珠區)白蜆殼(舊名),由英國太古洋行於1904年~1908年間修建,供太古輪船公司使用,在20世紀二十年代的廣州來講,是比較完善的倉儲碼頭。與對岸怡和洋行的渣甸倉,亞細亞火油公司的亞細亞花地倉隔江相望。

㈥ 香港怡和集團是不是南宮家族的

早年世界首富伍秉鑒(是當時美國首富的四倍資產)建立的怡和行,後英國商人借用此名號沿用至今

㈦ 怡和集團的怡和遷冊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團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大。當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香港九七問題缺乏信心。當日為星期三,股市於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約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恆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事實上,自80年代中葉起,怡和集團已開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將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遷往百慕大外,集團又以「加速企業國際化」作幌子,暗地裡將資產向海外轉移,藉以降低香港的投資比重。雖然該集團(及其他已遷冊的公司)已將香港的企業變成了「海外附屬」,但主要業務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證監會的規定,這些企業仍然必須接受這兩個機構的監管。
然而,一向自恃實力龐大的怡和集團則以企業已遷冊為由,要求交易所及證監會給予「上市豁免」,令該集團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規則」如《上市規則》及《收購合並守則》的約束和規范。對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證監會均不表同意,並認為個別公司實在不應有特權。為此,怡和集團的法律顧問更以「股東權益超過40億元或已公布的稅後盈利超過4億元」作標准,指出當局應該給予豁免。按照這一邏輯,有錢人或交稅多的人便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特權了。對於這種近乎歪理的論點,監管當局除了直接拒絕外,還公開撰文批駁,認為要求極不合理。
由於要求遭到拒絕,該集團在1992年9月7日將第一上市地位移往倫敦,而香港則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離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團仍繼續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壓,希望取得特別豁免權。經過深入研究後,監管當局再次否決了怡和集團的要求,並清楚地指出為了維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須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場規則。怡和集團並建議百慕達當局以英國倫敦收購合並守則為藍本,處理怡置系股票。該行動被認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訊號。
正因為沒有爭取到特權,最後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發表聲明,決定從1994年12月31日起,終止該集團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於該集團在倫敦及其他3個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則不受影響。由於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屬公司包括牛奶國際、置地公司、文華東方及仁孚等,隨即也宣布從1995年1月1日起,結束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買賣,為集團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呼風喚雨和吒吒馳騁畫上了句號。在怡和旗幟徐落之際,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團作為一個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的英資龍頭公司,率先宣布將集團遷冊百慕大,以行動向中國政府施壓,並表明該集團對中國政府沒有信心。這種高姿態的舉止,不但引起市場極大的震撼,開展了後來企業紛紛遷冊的浪潮。
自該集團宣布遷冊後,很多企業相繼跟隨,並在1989年至1991年間形成了一個巨大浪潮。到了後過渡期,這個浪潮終於日漸平復下來。由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成長,很多外資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進入中國大陸,開拓這個龐大而尚未開發的市場,而作為融會東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經濟及股票市場則表現得異常突出和卓越。正因為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才外流及企業遷冊的問題也戛然而止。

㈧ 怡和集團的成員

●怡和太平洋(Jardine Pacific Ltd.)100%
˙怡和管理有限公司
˙ Colliers Halifax 怡高物業 50%
˙置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100%
˙金門建築(Gammon Construction)50%
˙香港空運貨站有限公司(Hong Kong Air Cargo Terminals Ltd.) 25%
˙怡中航空服務集團(Jardine Aviation Services)50%
˙怡中航空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port Services Ltd.)
˙怡中機場地勤服務有限公司(Jardine Air Terminal Services Ltd.)
˙怡和機器集團(Jardine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 怡和科技(Jardine OneSolution)100%
˙怡和地產投資(Jardine Property Investment Ltd.)
˙自由倉有限公司
˙怡和飲食集團(Jardine Restaurant Group)100%
˙怡和迅達(Jardine Schindler)
˙怡和船務(Jardine Shipping Services)
˙怡和旅遊(Jardine Travel Group)
● 怡和汽車集團(Jardine Motors Group)100%
˙仁孚行有限公司(Zung Fu Co. Ltd.)100%
˙南星(Southern Star Motor Co.)
● 怡和保險顧問集團(Jardine Lloyd Thompson group of companies)30%
「英國及歐洲最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亦是世界前六大的保險經紀人公司之一」
●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
˙Rothschilds Continuation Holdings AG《RCH》20%
●牛奶國際(Dairy Farm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78%
˙惠康(Wellcome)、ThreeSixty、Market Place by Jasons
˙萬寧(Mannings)
˙7-11(7-Eleven)、Starmart (不包括台灣)
˙宜家家居(IKEA)(大中華區)
˙美心集團(Maxim's) 50%
●香港置地(Hongkong Land Holdings Ltd.)46%
˙MCL Land 100%(新加坡地產公司)
●文華東方國際有限公司(Mandarin Oriental International Ltd.)74%
●怡和合發(Jardine Cycle & Carriage)
●PT Astra International Tbk (印尼最大汽車製造商)
●PT Bank. Permata Tbk 44.5% (印尼第六大銀行)
●PT Astra Daihatsu Motor 31.87%
●PT Astra Honda Motor 49% (印尼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
●PT Astra Agro Lestari 64% (印尼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商)
●Toyota - Astra Foundation (持有生產公司5%的股份,銷售公司49%的股份)
●PT United Tractors Tbk.
●PT Astra Graphia Tbk

閱讀全文

與太古集團怡和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信集團公司第一任董事長是 瀏覽:214
期貨公司2010年手續費收入 瀏覽:329
期貨橡膠1709保證金 瀏覽:799
期貨交易冠軍訪談 瀏覽:233
封閉式理財和開放式基金的區別 瀏覽:901
鎮江得旺盛金融咨詢有限公司 瀏覽:600
中銀證券研究所 瀏覽:312
文華cci指標公式 瀏覽:958
招商銀行金葵花理財經理底薪 瀏覽:302
理財基金ppt 瀏覽:480
彼得股份 瀏覽:528
杠桿基礎畫圖題 瀏覽:819
理財基金分享平台 瀏覽:638
恆安幾個股東 瀏覽:15
投資理財公司發理財產品 瀏覽:922
中介帶客看房成交抽多少傭金 瀏覽:338
買基金的本金要求比銀行理財高嗎 瀏覽:291
固定匯率制無獨立法定貨幣的匯率安排 瀏覽:405
利群股份股票2015年分紅 瀏覽:925
外匯校長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