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匯率的問題
1.直接標價法下,如果A1=BS,B為本幣,A為外幣,S是匯率,即單位外幣摺合S本幣,或以本幣表示外幣的價格.匯率兩字可以理解為價格.S是用B本幣表示A外幣的匯率,不是A幣的匯率或B幣的匯率.
這種標價下,S上升,即匯率上升,本幣貶值
2.在查匯率的時候,是查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
直接標價下:A1=BS,也可表示為A/B=S,讀作A貨幣兌B貨幣.
2. 匯率的問題
不對,中國的經常項目已經完全開放了,資本項目還沒有完全開放。人民幣的匯率是中國人民銀行干預的,不是什麼政府自己定的,我們也不是完全的固定匯率制,是嚴格限制的浮動匯率制度。向美國他們是基本上政府不管的浮動匯率制度,在早些時候更是完全浮動匯率制度。(當然在早些時候他們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我們的匯率在外匯市場上每個時刻都是作微小改變的,這是人民銀行每天都在進行外匯買賣來干預匯率的結果。當然,不止是人民銀行,各家商業銀行也再根據他們的業務需要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外匯買賣。當然還有各種金融機構,只要他們有資格。也有個人,只要你足夠有錢。正是因為人民銀行的干預,所以我們的匯率才比較固定,當然也是因為有許多規定限制了其他金融機構不允許他們休止的買賣。
再說具體就太復雜了,牽扯到國際經濟學的內容,你自己去學吧。
3. 關於匯率的問題
基本上,匯率的確定大致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浮動匯率
就是說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完全由市場決定。市場中A貨幣需求變高、供給變低,而B貨幣不變或呈相反趨勢變化,則A貨幣對B貨幣匯率上升。
第二種:固定匯率
就是說政府指定一個匯率,所有官方機構或受該國政府管轄的私人機構,均執行該匯率。一般來說,政府往往只指定本國貨幣與某一特定貨幣(過去也有用黃金的)之間的匯率。由於目前美元使用最廣泛,所以一般固定匯率國家都是將本國貨幣與美元綁定,執行固定匯率。而該國貨幣與除美元外的其他自由浮動貨幣之間的匯率,是會變化的。例如,香港於1983年成功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發鈔銀行一律以1美元兌換7.8港元的比價,事先向外匯基金繳納美元,換取等值的港元「負債證明書」後,才增發港元現鈔。
第三種:半浮動匯率
就是政府指定一個匯率,但是一般金融機構都不需要強制執行。匯率仍然隨著市場供需關系而變化。但是該國中央銀行會利用手中的外匯來實時調整本國貨幣匯率,使之保持在該國政府所指定的匯率附近浮動。而政府指定的匯率則會根據市場情況定期或不定期調整。也有的國家是明確限定一個匯率上升下降的最高速度,央行通過操作來保證匯率在這個速度之內變動。 實際上,執行浮動匯率的國家也會在必要時候由央行出面穩定匯率,避免金融沖擊。 舉幾個例子,方便大家熟悉一下匯率是怎麼運行的。 如果一國的資本大量外逃,比如東南亞經濟危機之中發生的情況,該國貨幣匯率就會暴跌。這是為什麼? 從市場角度來說,金融炒家抽走資金時,大批本幣被兌換為外幣。市場上本幣供應激增,而外幣需求激增。因此匯率會有巨幅下跌。 嚴重時,該國央行及金融機構手中的外匯儲備被抽干,市場上空有海量本幣,卻沒有外幣可換。此時持有外幣者自然可以漫天要價。 因此當一個國家出現這種問題時,要穩定匯率,就要補充大量外幣。這時有兩個選擇,第一,該國向國際金融機構借款,借來外幣,滿足一時之需。第二,與主要經濟體(一般是美國,因為美元是目前的世界貨幣)達成貨幣互換協議。 那麼反過來,如果一國忽然接受了大量投資,那麼外幣供給提高,本幣需求提高,於是匯率上升。 當然這么說其實忽略了其他的條件。比如資本有進還有出,而且還有外國過來買東西,本國進口貨物,這都會引起市場上貨幣供需關系的變化。 如果一個國家短時間內匯率劇烈下跌,該國往往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這是因為,同樣一件進口商品,現在需要更高的價格才能買到。尤其是要考慮,很多國家都需要進口關繫到基本民生的大量商品,比如石油。因此,匯率劇烈下跌會導致經濟受到嚴重損害。
4. 匯率是「主權問題」嗎
在一個開放環境下,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幾乎都有或大或小的溢出效應,或者說,對這個國家以外的經濟產生影響。中國山西整合小煤礦,可能導致了印尼的煤礦加班加點;中國大規模投資鐵路可能導致了澳洲的鐵礦山超負荷運轉;歐美的農業補貼(從而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影響數以億計的低收入國家農民的生計;蒙古在戈壁沙漠中找到了世界級的銅礦可能直接影響智利銅礦的利潤;歐盟醞釀的金融行業新監管規則可能會對香港和新加坡產生難以估量的沖擊。我碰到的一個最切身的例子是一個來自非洲某國的化肥公司經理,他說他不喜歡中國人,因為中國人讓他的企業走向倒閉。我心想:此話怎講?他解釋道:中國對生產化肥原料的巨大需求拉高了全球原料的價格,他那個半個地球之遠的化肥廠因為成本的上升,由盈利轉為虧損。但有溢出效應,或者說外部性,並不意味著這些政策就不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如果有外部性就變成了多邊事務,那大概所有的美國政策都應該交給聯合國來決定了-美國的貨幣政策會影響全球每一個角落,因此聯儲應該把貨幣政策交給聯合國;美國的財政赤字會影響全球利率,因此美國的財政政策也應該交給聯合國;美國的軍費開支會影響很多國家的軍費開支,因此美國的國防支出也應該交給聯合國來決定。這些邏輯,至少在目前的全球法律框架下,是暫時還說不通的。匯率制度,從法律上講,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你去看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匯率制度的定義和分類,從最硬的貨幣聯盟和貨幣局制度到最靈活的完全自由浮動都是存在和允許的,而且,這都是一個國家自己的選擇。從技術上講,如果你承認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有權利在市場上按照市場原則買賣匯率的權利(這中間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央銀行在某一個價位無限制的購進或者賣出外匯),那匯率制度完全就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有人也許會說,匯率是兩個國家貨幣之間的比例,憑什麼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但反駁這個觀點的理由也很簡單,影響兩個國家貨幣比例的政策不僅包括匯率政策,還包括俠義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其它一系列宏觀政策,要是匯率政策,因為會影響雙邊匯率,不應該被當作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那是不是意味著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其它宏觀政策,因為也會影響雙邊匯率,也不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事實上,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匯率政策都是廣義的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在理論上,中央銀行總可以選擇某一個利率水平或者貨幣供應量,使得匯率保持穩定,而利率或者貨幣供應量大概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在實踐上,不用看大陸,你看看香港是怎麼維持聯系匯率制度的就知道了-聯儲加息,金管局也加息,聯儲降,金管局也降。有人要拋港幣,市場上買家不夠,金管局就買,有人要買,市場上賣家不夠,金管局就賣。金管局做的這些事情,恐怕都是嚴格的「內部事務」吧。承認匯率是一個國家的「主權問題」(我不是特別喜歡這個提法,但暫且這么用吧),並不意味著說,匯率政策不會對別的國家產生影響。恰恰相反,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很可能對其它國家產生重大的影響。從金本位(一種很特殊的固定匯率體系)導致大蕭條在全球的傳導,到後來很流行的「以鄰為壑」和「競爭性貶值」的政策,都是匯率政策外部性的明證。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世界裡,這些外部性可能比過去會更加明顯。說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是這個國家自己的事務是一件事情,說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有沒有對別的國家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是另一件事情,說這個影響有多大又是另外一件事情,這些事情恐怕是不應該混為一談的。
5. 匯率問題
1,匯率有兩種標價方法,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直接標價法指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基準來計算應付多少單位的本國貨幣。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直接標價法,我國目前也採用直接標價法。在直接標價法下,匯率越高,單位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國貨幣越多,表示外幣升值而本幣貶值;反之則反是。間接標價法指以一定單位的本幣為基準來計算應收多少外幣,在間接標價法下,匯率越高,表示單位本幣所能兌換的外國貨幣越多,本幣升值而外幣貶值;反之則反是。目前英國使用的是間接標價法,美國除對英鎊使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它貨幣均使用間接標價法。
2, 8人民幣=1美元 直接標價法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8:1,匯率升高了表示本幣貶值了;間接標價法下匯率為1:8,匯率升高了表示本幣升值了
6. 關於匯率的問題!
你不能用數字這樣來簡單理解
如果數字變成6.84,那是美元匯率上漲,不是人民幣匯率上漲,是人民幣貶值
通常說的,匯率上漲就是人民幣升值
匯率有兩個標價法,間接標價法和直接標價法
人民幣匯率採取的直接標價法,也就是1外幣兌換多少人民幣,所以呢,這個數字漲了,是外匯匯率漲,外匯升值,不是人民幣匯率漲,人民幣是貶值
補充:
當然是人民幣貶值啦
7. 關於匯率的問題.幫忙解答下.謝謝
(1)此例中,中國銀行是報價方,你是詢價方,交易匯率是以報價方的角度來考慮,要考慮報價方的買賣收益,因此該題匯率是1.2145(報價方收進美元,支付歐元少的一個價格,如果中行買1美元,支付1/1.2145歐元)
(2)EUR/USD=1.2142/1.2145,前者為報價方歐元的買入價,後者為報價方歐元的賣出價,本題的匯率是1.2145(原理與(1)同)
(3)如果你向中國銀行賣出歐元,即銀行買入歐元,價格為1.2142
8. 關於匯率的問題
1.美元匯率下降對美國經濟發展有什麼積極影響?
答:美元匯率下降,意味美元貶值,美國能出口更多自己製造的產品,帶動製造業企業利潤增加自己就業;同時,美元貶值意味著造成其他國家貨幣相對美元升值,造成其他國加自身貨幣升值有好處也有壞處,首先升值了可以購買更多的美國商品(因美國貨幣相對貶值),進口美國的商品多了這樣消極的影響了自己的製造業企業的利潤,壞處是其他國家可以用自己升值的貨幣購買更多的美國資源,美國資源會賤賣的可能。總之,匯率是把雙刃劍,不可能絕對的好,也不是絕對的壞,好壞都有。
2.簡要說明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影響
答:對中國影響如上一樣。
9. 關於匯率的問題 請解釋一下
賣出即期歐元100萬,得145萬美元,同時簽訂買入遠期100萬歐元的合同,到期時執行合同,支付146.2萬美元.
即期與遠期同數量方向相反的交易,一般是外匯經營者的保值性對沖交易,假如在美國一家外匯銀行(花旗銀行),某美國進口商進口100萬歐元的商品,向花旗銀行用美元購買100萬歐元用以支付貨款,花旗銀行在歐洲的歐元賬戶上減少100萬歐元(歐元頭寸減少),為了防止歐元升值的風險,買入遠期同量歐元,以軋平頭寸;
如果預期三個月後的即期匯率大於1.4620 (如果為1.470),也可作盈利性交易,即賣出即期歐元100萬,得145萬美元進行投資(存款等),同時簽訂買入遠期100萬歐元的合同,三個月後,取出美元本利(本利和如果為146.2萬美元),執行合同,以1.4620 價,獲得100萬歐元,再將100萬歐元在市場出售,得到147萬美元,賺8000美元.
以上是對類似交易的說明,至於你的問題,應該說這是一種外匯市場上的操作,不能以有否收益與有否成本來判定,當然具體在交易中情況復雜,要考慮到交易費用,要考慮到對將實際匯率的預期,還有利率因素等.
10. 關於匯率問題的疑問
一、從現實情況看,本國利率雖然高於外國利率,主要是在貸款利率方面高,存款利率不見得高多少,國內人民幣活期利率為0.72%,並不會吸引很多人將外幣兌換為本幣。
二、你說的「1.從利率平價說來看,本國利率高於外國利率,遠期匯率升水,本幣將貶值(直接標價法)」是因為遠期匯率升水導致本幣貶值,而不是利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