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清朝末期匯率

清朝末期匯率

發布時間:2021-03-29 19:29:24

1. 清朝盛世的時候GDP多少,佔世界的百分之多少清朝末期呢

看這篇文章,其實那些數據不太靠譜,古代壓根沒GDP這個概念
近十年來,中國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飈升:2003年時還只排在世界第七位,隨後就大舉發力,2004年超過義大利,2005年超過英國,2006年超過法國,2007年超過德國(調整後數據),2010年超過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雖然排名未變,但卻首次超過了美國的一半——這個排名在二戰後,只有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藉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達到過。而在同期,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比例,也從不到4%上升到10%多。
中國崛起,因此被證明再不是一種假說或者希望,而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許多人不僅不願意公開承認這一事實,並且指望通過指鹿為馬的手段,繼續攪亂大眾的思想。

於是同樣在這幾年,一種「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於世界前列」的說法在媒體和網路上被廣泛傳播。其內容主要是宣稱,清朝時中國的GDP長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佔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佔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與當代中國佔世界的經濟比重基本相當。
而緊接著這種論調的評論,有的還似意在提醒,切莫因為已有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國大並不一定就必強,但另一些卻是公開借著「11%、33%」之類的數字大肆發揮,把今日中國比作晚清,鼓吹(中國)GDP無用論,字里行間全是對當代中國成就的貶低與不屑。
雖然大多數人第一感覺都會驚訝於這種說法與通常的歷史記憶完全不符,但由於此說聲稱,其數據都是出自於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相關權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讀者甚至真被他們嚇到了,擔心中國如今的經濟是不是也和晚清類似,外表雖然龐大,內里卻沒有多少意義。
實際上,這是一件通過剪裁資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誤導讀者的典型事例。
麥迪森的數據如何被歪曲原意
筆者查證,麥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確實提出過中國在1820年和1900年,佔世界經濟比重大約為33%和11%的觀點(注1)。
但是,麥迪森在書中同時明確聲明,因為他認為用匯率換算方式,將各國各地區的GDP轉換為同一種基準貨幣,並不能令人滿意的衡量實際價值,所以他採取的轉換方式是購買力平價轉換系數(PPPs)(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GDP進行合理比較。《經濟學人》雜志用「巨無霸指數」做了形象說明:如果一個麥當勞巨無霸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但是,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觀察者網)。
也就是說,雖然麥迪森在書中為了方便起見,在估測近代以前的各地區經濟總量時,也使用了「GDP」作為指代的名稱,但此「GDP」與現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個意義。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二者之間的區別,如同東海帶魚和非洲帶魚,除了都叫「帶魚」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該,也不能混為一談。
例如,作為《世界經濟千年史》全書中最重要的基準年份,根據麥迪森的計算,1990年中國和日本的GDP,分別為2.1萬億、2.32萬億國際元(注2),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匯率換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實分別是0.39萬億美元和3.03萬億美元。兩種換算方式的差距高達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經濟千年史》的換算結果,1998年,中國、日本佔全球GDP的比例分別為11.5%和7.7%(注3),中國GDP已經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眾所周知,以當今通用的匯率換算方法計算,中國直到2010年,GDP才超過了日本。1998年時,中國與日本的GDP實際分別是10195億和38570億,中國僅為日本的26.4%。與麥迪森的估計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顯而易見,兩種換算方式導致的統計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間的直接比較,完全失去了意義。而用麥迪森的購買力平價轉換系數,計算出的中國經濟規模,遠遠大於按匯率換算方式的結果。
所謂「清朝GDP佔世界比例比現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麥迪斯的相關研究結論,必須同時使用特定的前提與條件,而故意將其與平常使用的匯率換算方式相混淆,才編造出這種似是而非的謠傳。
麥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數據被人利用,作為否認中國現代經濟成就的武器,一定會非常懊惱。事實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熱情贊揚了中國經濟在當代的復興。
自然經濟的GDP沒有實際意義
確實,中國在歷史上長期占據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位置,這一點在歷史學中早就是個常識。但在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幾乎都是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各地區在遙遠的地理距離分隔下,所有產品,甚至包括金銀這種天然貨幣,價值都完全不同,很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西方率先進入工業革命後,其它地區就更失去了與之直接比較的基礎。
按麥迪森換算,在1820年時,中國和英國各佔世界經濟的32.9%和5.2%(注4),中國是英國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在4000萬兩白銀上下,而英國則有5000萬英磅以上,摺合白銀約1.5億兩(注5),英國反超中國近4倍。可見自然經濟與工業化的商品經濟,實在是毫無可比性可言.
因此麥迪森等經濟史學家的相關研究,目的在於:考察世界收入與人口的長期變化,解釋導致富國成功和阻礙落後地區進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現代經濟術語,主要是為了更直觀的向讀者進行闡述觀點,而不是為了編制一份GDP歷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過往,筆者還清楚的記得,僅僅在十多年前,海內外的許多媒體和精英們,三天兩頭拿著西方大國的GDP數字,來嘲笑中國的進步猶如井底之蛙。現在也許還是這些人,又開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為代價。不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且見不得中國的月亮也能圓了。
但是,無論有些人如何擅長把握媒體輿論,操縱流行談資,事實最終仍然是無法掩蓋的:
中國的GDP登頂世界第一,曾經是大多數西方學者不屑於討論的空想。而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相信,只要不出現全球性的意外大事,這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後十年內就會到來。而它意味著自工業革命,西方成為世界主導者以來,全球最大的力量轉移事件就在我們這代人眼前發生了。對比1949年前中國陷入的歷史低谷,這個客觀事實確鑿無疑的證明了,自那時起,中國選擇的現代化道路,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極其成功的。

2. 清朝時期的銀子在當時能不能兌換美元

你好朋友,一般情況下清朝時期的裙子在當地是不能夠兌換成美元的,因為美國人根本不認真字的。

3. 清朝末期,300萬白銀相當於多少錢

1、當時白銀的價格如同今天的外匯匯率一樣是浮動的、

2、清朝末期因為外貿逆差,白銀大量外流價格暴漲

3、當時一兩白銀約等於400元人民幣,300萬兩相當於12000億元人民幣

4、給你一個參考指標,清中期七品知縣的每年俸銀只有四、五十兩

4. 清朝的銀子和人民幣大概怎麼個換算啊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000左右。

按照購買力來說,清朝的一兩銀子能夠兌換1000文銅錢,一旦米需要600到700文錢,按照現在的米價3塊錢一斤,一旦米需要510塊錢,也就是說一兩銀子不到1000塊錢。

而現在的銀價在3.5元左右,一兩銀子才170塊錢,這樣對比下來,生活成本可比古代高多了,當然清朝採用16兩,採用的是10兩制,所以用現在銀價去比較古代是很不合適的。

實際上古代人的收入也就在一個月二兩銀子到三兩銀子之間,所以銀子的購買力肯定是能遠超於現在的,普通家庭月入二三兩還能有結余。我們現在一家人的入按兩個人八千到一萬來算,銀子的價值在每兩3000元左右,而按照古代物價來計算比較合適的是每兩銀子在1000元左右。

(4)清朝末期匯率擴展閱讀:

唐朝銀子換算人民幣: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

5. 清朝末年,一美元等於多少兩白銀

樓上誤人子弟,你查過資料了嗎?

金本位時代,1933年前 一美元價值1.505克黃金,一英鎊價值7.322克黃金(一戰時有波動)。
20世紀10年代,國際金銀比率為37.32。一美元等於56.2克白銀。
1908年,清朝農工商部和度支部擬訂了統一的度量衡制度,規定庫平一兩為37.301克。
因此,清朝末年(1911年辛亥革命),一美元=1.51庫平銀

6. 清朝貨幣兌換法

這個沒法確切計算,類似金銀之類自古至今一直在貶值,而紙幣也大多處於在緩慢貶值的狀態。再有從購買力來說各朝各代都不一樣,金銀是硬通貨,耐用金屬,不會消失而不斷開采必然是處於緩慢貶值的狀態。而有時的一些歷史事件也會導致金銀升值,例如清朝後期白銀大量外流(鴉片戰爭)導致白銀價值猛增。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於是到網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里聲明,筆者不是學歷史的,只是利用從網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7. 清朝光緒年間的時候,老百姓可以兌換美元嗎

可以

清朝末年的貨幣由高到低有銀子、銀元、銅板、銅錢。至於購買力,我就不得而知了。而且,當時處於動盪年代,貨幣的購買力是極其復雜混亂的,確實不好確定。

上海從元朝開始設縣。清朝末年當然也稱上海縣。當時。上海名義上歸江南府管轄,實質上當時上海大體分為兩部分,一是「洋租界」,歸英法美等國管理,二是「公共租界和縣轄區「,名義上歸江南府管轄,實質上屬於一種」自治「狀態。上海外灘就叫外灘。

8. 清朝古代與現代錢幣換算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2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3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9. 我非常想知道,清朝末期 白銀對世界貨幣的匯率是多少當時清朝的GDP未必就是世界第一

當時沒有通用的世界貨幣,沒有固定的標准,對於每個國家的匯率不同。而且你思想出現誤區,誰說經濟第一就一定能解決溫飽問題,就一定能打勝仗。他所有的失敗是政治原因,腐朽的封建統治。國家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農民是被統治的,那蘇聯當年還是經濟世界第二呢,照樣不是糧食供應不足,這是與制度,生產力等多種因素有關系;就是提高軍備,成為亞洲第一,不還是打敗仗嗎,與日本打仗,明顯的優勢,清政府下令不出站,站在那裡讓人打,歸根還是制度問題。就是提高軍備,也會有義和團太平天國,你還不清楚太平天國與義和團興起的背景,了解之後你在考慮你的論文吧

10. 在清朝末20兩銀子,合目前多少錢

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匯率問題(實際上這個匯率也是不存在的),用米價來做對比更能反映真正的購買力。

雍正時期京城米價是一石1兩銀子,光緒年間,京城的米價是一石3兩銀子,一石米大約是現在的155斤。09年北京大米零售價大概是每斤1.7元左右。

即 3兩銀子=1.7x155=263.5,每兩銀子約合88元人民幣
20兩銀子=88x20=1760元

雍正時期的購買力是光緒時期的三倍,也就是雍正時20兩=1760x3=5280元,看來清朝也有通貨膨脹啊

閱讀全文

與清朝末期匯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亞廣金融服務有限公司電話號碼 瀏覽:208
江西煤炭集團公司銷售運輸公司 瀏覽:979
外匯黃金簡稱啥意思 瀏覽:781
房地產權益信託 瀏覽:130
給外匯工作室取名字 瀏覽:310
赤峰黃金股東 瀏覽:314
小米金融公司環境小視頻 瀏覽:923
九有指標 瀏覽:760
資產證券化金融服務 瀏覽:25
北京銀行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349
控股股東減持可轉債注意事項 瀏覽:169
蕪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待遇怎麼樣 瀏覽:8
倫敦交易所開戶 瀏覽:448
重慶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瀏覽:81
民間借貸屬於什麼融資 瀏覽:599
金融公司與二級經銷商協議模板 瀏覽:970
快鴿按揭融資 瀏覽:84
興業證券審批通過何時配股 瀏覽:558
2018酒店投融資分析 瀏覽:922
銀行行長在股東大會上的報告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