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民銀行於2005 年7 月21 日發布公告進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我國開
所謂參考一籃子貨幣,是指某一個國家根據貿易與投資密切程度,選擇數種主要貨幣,不同貨幣設定不同權重後組成一籃子貨幣,設定浮動范圍,該國貨幣就根據這一籃子貨幣並在范圍內浮動。
說白了,就是一個國家對外經濟交往中比較重要的貨幣按照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組合,形象地表示成籃子。在我國,本幣盯住這一籃子貨幣進行有管制的浮動。
2005年8月10日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0日在上海闡述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新機制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組成原則,並首次透露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是主要的籃子貨幣。周小川指出,籃子貨幣的國家和地區覆蓋了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相當大的部分,因此,針對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將比針對美元的人民幣匯率更好地反映人民幣的價值變化和中國面臨的總體貿易條件,對實現商品和服務貿易基本平衡有重要參考意義。
Ⅱ 論述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 我國外向型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變化
匯銀行的外匯資金來源緊張和需求旺盛的局面,中長期存在一定的外匯風險。另一方面會使我國的出口減少,使得外匯銀行的出口結算業務的發展受阻。國內銀行應該樹立本外幣一體化意識,加強對外匯資本金的保值管理,全面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首先,商業銀行要對貸款者進行信用評估和風險預測;。各家商業銀行,要根據自己的風險管理水平和業務戰略,確定自己的風險容忍度和風險限額;積極制定並實施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的方案。商業銀行應密切關注外匯存款結匯後的資金流向,及時拓展新興市場,通過發展國際卡及外匯理財產品和提供高效的外匯現金管理服務等措施穩定外匯存款,同時大力開拓風險相對較小的貿易融資,海外並購貸款等。完善為優質客戶全球統一授信用、結算和現金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利用跨境並購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國際化的跳躍式發展。
在這個開放型經濟的社會,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趨利避害,將成為我國不斷追尋和探索的方向。
Ⅲ 2015年後為什麼我國人民幣匯率會上升
2015年人民幣匯率實際是下跌的,就是對人民幣貶值。你所指的上升應該是外幣兌人民幣匯率上升,比如美元兌人民幣,由6.20最高升到7附近。人民幣貶值和美國啟動加息進程有關,美國加息會吸引美元資金迴流美國,也就是說之前美元兌換的其他貨幣又換回美元,導致其他貨幣遭遇拋售而下跌,包括人民幣。
Ⅳ 中國從2005年進行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如何
2006年人民幣升值歷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615個基點。
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
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大關 。
Ⅳ 結合實際情況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變遷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幣的匯率制度變遷,主要是我們的人民幣越來越走向了國際化,前幾天已經實現了人民幣結算,石油
Ⅵ 05年後我國人民幣匯率現狀 問題 今後改革的方向
1994年以來,盡管中國實行固定釘住匯率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面對新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繼續維持固定釘住匯率安排,其成本將是很高的。本文在反思1994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的基礎上,以貨幣模型為分析框架,對人民幣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從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的角度提出實行新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必要性。
關鍵詞: 匯率制度 貨幣政策 影響分析
自1994年1月1日我國人民幣匯率並軌後,我國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然而長期以來,人民幣匯率「管理」有餘而「浮動」不足,形成事實上的釘住美元。在當時環境下,這種匯率制度的合理性是明顯的(麥金農,1999):第一,通過事先的政策承諾增強了政府的信譽;第二,維護了公眾對國內金融體系的信心,鞏固了1994年改革的成果;第三,穩定了危機打擊後的亞洲局勢。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頻繁使用公開市場工具控制貨幣發行量,使主要針對國內經濟失衡而實施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經過幾年時間的調整,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面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人民幣匯率機制需要重新審視其合理性。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經國務院批准,即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次針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不僅是緩解對外貿易不平衡、擴大內需以及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也是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提高金融調控主動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一、 分析框架
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上,一國貨幣供給是由該國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MB)進行擴張而創造出來的。根據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存在下列數字表達式:
FX+LG≡MB
根據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存在下列數字表達式:
MBb+L≡D
如果把這兩個方程等式兩邊分別加起來,為:
FX+ MBb+(LG+L)≡MB+D
其中,FX——黃金和外匯儲備,LG——對政府貸款,MB——貨幣發行(基礎貨幣),MBb ——流通的貨幣加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L——商業銀行對個人和公司的貸款,D——公眾存款, LG+L表示整個銀行部門對政府、私人及對非銀行部門的貸款,稱為國內信貸,記作DC。
等式兩邊都減去MBb,方程為:
FX+DC≡(MB-MBb)+D
方程右邊由流通中的貨幣加銀行存款,即為貨幣供給Ms,則有:FX+DC≡Ms
當中央銀行以買賣外匯的方式干預外匯市場時,官方的國際儲備的數量也隨之變化。中央銀行向公眾出售一項資產時,貨幣供給量收縮,而當中央銀行購入資產時貨幣供給增加。 可見在開放經濟下,一國貨幣的供應總量,不僅僅來源於國內,還來源於國外。中央銀行若要按固定方程式控制住Ms,就必須同時控制FX和DC,否則此增彼減,貨幣供應的增長就會突破控制目標。
Mickinnon利用Frankel-Wei的回歸分析模型對亞洲國家匯率波動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在亞洲金融危機前(1994.1-1997.5)、危機期間(1997.6-1998.12)和危機後(1999.1-2000.5)人民幣匯率波動與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或歐元)的權重分別為:0.996,0.000,0.012;1.001,0.000,0.000;1.000,0.000,-0.001。因此,人民幣匯率主要是釘住單一美元。2
Masahiro Kawai在《東亞匯率安排:1997-1998年貨幣危機的教訓》中採用Frankel-Wei的模型對人民幣匯率運行進行了回歸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發現1994-2002年α1基本保持在1,α2、α3值極小,估計的標准差也很小。尤其是1999年以後,估計的標准差幾乎為0,明顯小於1999年以前的估計的標准差,表明人民幣是釘住美元的,而日元、歐元的權重很小。而較小的回歸標准差說明從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明顯小於危機前的波動幅度,而且浮動的區間越來越小。
唐國興、徐劍剛對中國1991.1--2002.10人民幣匯率的周數據和月數據進行Frankel-Wei的回歸分析,發現1994年後無論是周數據還是月度數據,美元隱含的權重為1左右,日元和歐元隱含的權重很小。3
從人民幣匯率的實際表現來看,1994年初並軌時,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1:8.70,與1993年末的官方匯率相比,貶值了50%左右。此後,從1994年至1997年,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了4%。從1998年至200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基本保持在8.2791-8.2768的「狹窄」區間內小幅波動,波幅不超過120個基本點。
Ⅶ 我國從匯改(2005年7月21日)以來貨幣與利率、匯率之間的變動關系
1.人民幣匯率一直都是在升值,每天漲一點,只是最近才放慢了腳步,屬於一個相對平衡時期,利率在今年以前都是在不斷的小幅提高,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降低,並且將會是一個降低趨勢
2.有必然聯系的,工人工資上漲,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人民幣升值又導致企業出口價格相對提高,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下,企業的沒的錢賺了,而沿海倒閉的工人主要是就是要低人工成本和低匯率條件下的價格優勢去競爭的,現在兩方面都沒有了,那麼企業就無法生存了
Ⅷ 我國人民幣匯率的變動趨勢及其原因
2014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大幅貶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由2013年12月31日的6.0969降至2014年3月31日的6.1521,下跌552個基點,貶值幅度達0.91%。在即期匯率方面,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由6.0539下滑至6.2180,下跌1641個基點,貶值幅度達2.71%。 央行對於當前的人民幣走弱樂見其成,因為結束單邊上漲行情,實現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是人民幣已經接近均衡匯率水平的正常體現。長期而言,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基本面向好,出口增加,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完善,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人民幣匯率仍然處於升值通道。
人民幣自匯改以來首次大幅貶值,市場貶值預期較為強烈 2014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大幅貶值,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由2013年12月31日的6.0969降至2014年3月31日的6.1521,下跌552個基點,貶值幅度達0.91%。在即期匯率方面,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由6.0539下滑至6.2180,下跌1641個基點,貶值幅度達2.71%。回顧2013年整年即期匯率僅上漲2.83%,2014年第一季度美元兌人民幣貶值幅度已達到2013年整年升值幅度的95%以上。這是自1994年人民幣與美元非正式掛鉤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幅度最大的貶值,一舉打破了20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
2005年匯率改革之後,人民幣持續升值,至2013年12月31日,人民幣升值幅度達35%。在2014年1月以前,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一直高於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市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顯著高於央行。自2014年1月之後,市場即期匯率低於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反映出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較為強烈,央行對人民幣匯率仍維持穩定態度。 人民幣匯率波幅擴大,窄幅震盪擴大為寬幅。 2014年3月15日,央行宣布人民幣對美元的日內波動幅度從3月17日開始由原來的1%擴大至2%,這是繼2007年和2012年以後的第三次擴大日內波動幅度區間。此前的2007年5月,央行決定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
易價波動幅度由0.3%擴大至0.5%,在近5年後的2012年4月,央行再次將波動幅度擴大到1%。2014年3月17日之後,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匯率波動幅度增加,3月17日當日人民幣貶值0.45%,3月30日繼續貶值0.5%,而後3月24日人民幣升值0.58%,創2011年10月10日以來的單日最大升幅,而後匯率繼續保持下滑趨勢。人民幣匯率由窄幅震盪擴大為寬幅,市場作用下的雙向波動趨勢明顯,並將成為常態。
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經濟雖然在第一季度表現較為疲軟,但總體財政金融風險可控,外匯儲備充裕,經濟總體運行平穩,人民幣匯率並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央行對於當前的人民幣走弱樂見其成,結束單邊上漲行情,實現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是人民幣已經接近均衡匯率水平的正常體現,可以減少央行為干預人民幣過快升值造成的被動貨幣投放,為貨幣政策帶來更大的獨立和自由。長期而言,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基本面向好,出口增加,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的完善,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人民幣匯率仍然處於升值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