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杠桿為什麼會人感到費力或省力
杠桿的三點是:動力點、支點、阻力點!支點到動力點的垂直距離(動力臂)A乘以施加的動力F1=支點到阻力點的垂直距離(阻力臂)B乘以阻力F2。這樣的結果說明了動力臂A越長,在阻力不變的情況下所用的力F1越小,就是越省力。相反則是越費力!
⑵ 杠桿原理公式.杠桿為什麼會省力。
因為能量守恆,又因為杠桿可以費力距(距離)。這樣即要滿足守恆,又要滿足費力距,那麼只有省力,才能同時產生兩個滿足,所以杠桿會省力。
⑶ 以杠桿原理解釋輪軸為什麼能省力
輪軸是變形的杠桿.它的軸心相當於杠桿的支點,輪和軸的周邊分別是力點或重點.在工作時,可以用輪帶動軸,也可以用軸帶動輪.
當輪帶動軸時,工作省力.
⑷ 杠桿原理中為什麼動力臂越長越省力
列力矩平衡方程,即動力矩=阻力矩,其中阻力矩守恆,動力矩=F×l
⑸ 杠桿為什麼能省力
杠桿分為等臂杠桿,省力杠桿,省距杠桿。其中當舉起省力杠桿的長力矩端時,長臂的重心將以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而短臂的重心將以小幅度的向下偏轉,此時你在長臂端以一定的力作用於長臂,而長臂的重心被抬升的高度定然比短臂的重心下降的距長,那麼為了能達到做功平衡長臂端的作用力定小於短臂的作用力,即小力乘以大的提升高度=大力乘以小的下降距離。下面我舉一個例子吧:現在以有杠桿長短臂的比為2:1那麼當他們運動時長動力比短動力臂的比始終為2:1,現有一塊X千克的石頭於短臂,現在你取長臂中點A點勻速做功至一點,現在你可比較長短臂末端因運動而劃過的弧長他們的比是2:1兩端做功是平衡的,如果你在長臂末端做功至B點,則為了能達到做功平衡B點的力一定為短臂端C點的一半。如果不能達到做功平衡杠桿則會斷(你可回家試試)。其實這與天體橢圓運動也有關系,相同時間內天體做功相等,這是算是省力杠桿原理的推論吧!
⑹ 用杠桿原理說明為什麼會省力
杠桿又分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希望能幫助到你,
望採納
⑺ 為什麼利用了杠桿原理的工具可以省力
(1)杠桿的基本概念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杠桿的五個術語: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2)杠桿平衡的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3)三種杠桿:
①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省力,但費距離。(如剪鐵剪刀,鍘刀,起子)
②費力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③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⑻ 用杠桿原理來解釋動滑輪為什麼能省力
杠桿原理公式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
在使用動滑輪時,支點在滑輪一側則動力臂為2R;使用定滑輪時,支點在滑輪的中心,動力臂為R。
那麼,在阻力、阻力臂都相等的情況下,因為使用動滑輪時,動力臂更大,所以動滑輪所需要的動力更小,即動滑輪比較省力。
下邊可以有助於理解。
(8)杠桿原理為什麼省力擴展閱讀:
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L1=F2·L2。
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就是動力的幾倍。
參考資料:網路-杠桿原理
⑼ 為什麼使用杠桿原理會省力一些
杠桿原理只是省力但不省功力小了作用距離就變大了杠桿原理實際就是將很大部分的功在更長距離上用更小的力做出來簡單說就是加大了作用距離減小了力 W=Fx
⑽ 杠桿原理是力臂越長.越省力.這是為什麼呢
從科學分析,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
則阻力臂越長,力則可以越小,則越省力
從常識分析,支點是不改變的,則離支點越遠,改變的效果越大
因此阻力臂越長,力則可以越小,則越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