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證券化有幾大特點要素?
一 資產證券化是「盤活存量 用好增量」的重要工具 有利於提升資源和市場配置效率
二 資產證券化能有效緩解「融資難和資產荒」並存的現象
三 資產證券化能夠豐富債券市場的供給和者群體 提升債券市場的層次
四 資產證券化有助於降低實體經濟的杠桿 促進經濟轉型 有效化解金融風險
B. 資產證券化和傳統融資的區別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傳統的證券發行是以企業為基礎,而資產證券化則是以特定的資產池為基礎發行證券。資產證券化作為一項金融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的住宅抵押貸款類證券。
與傳統融資相比,資產證券化在以下優點:
融資門檻低渠道廣:傳統融資對企業整體資產,收益表現和信用條件的要求很多,融資的門檻很高。由於風險隔離和信用增級的使用,資產證券化在融資上可以擺脫企業甚至資產本身的信用條件的限制,從而可以降低企業融資的門檻。而且,資產證券化在設計上比傳統融資方式更加靈活多變,可以設計出各種滿足投資人需求的產品,所以融資的基礎比較厚,渠道更廣。
融資成本低:融資成本往往是企業融資中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資產證券化可以幫助信用級別較低的發起人取得高信用級別的融資成本,這是資產證券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個非投資級(BBB以下)企業如果利用自身的信用來融資的話,其融資成本要比AAA級證券的成本高很多,在目前的資本市場上可能就是幾百個基點的差異。但是,通過資產證券化,非投資級的企業也有可能來發行AAA級的債券。
流動性高:增強流動性是資產證券化的一個自然結果,因為證券化本身就是一個把流動性差的資產轉化為流動性高的證券和現金的過程。資產證券化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來實現「變現」的目的,即把將來的現金轉變成現在的現金或是把現在的不流動資產轉化成可流通的資產。
融資自由度高:和傳統融資相比,利用資產證券化融資會給發起人留下更多的財務自由度和靈活性。在傳統的股權和債券融資下,企業的管理和財務表現會受到投資方和債權人嚴格的監督,有時候還會在經濟行為和決策中受到很多限制。這類監督和限制對特定的投資人和債權人來講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投資人的利益與企業的經營活動密切相關,但是有時候這種干涉會限制經理人在管理和戰略實施中的自由度和彈性,增加企業運作的成本和障礙,不利於企業的整體發展。而資產證券化融資是獨立於企業之外的融資,由於風險隔離的機制,投資人無權對發起人本身的經濟行為進行干涉,所以留給企業更多的自由度。
信息披露要求不高:傳統的股權或債權融資是以企業整體的資產、表現或信用作為基礎的,所以投資者要求企業提供或披露大量相關的信息,這其中將會涉及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包括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以及企業管理和重要項目、客戶、投資方等等。在這些信息的分享或披露中,企業的一些專有信息或商業機密可能會泄露給第三方甚至市場競爭者,對企業造成損失。而資產證券化融資的信息披露主要是針對證券化資產,而不是交易的發起人。發起人在資產證券化融資中的信息披露有限,這降低了信息披露帶來的風險,成本和可能的損失。
表外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在符合「真實銷售」和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出表」,即不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上體現交易的資產和發行的證券。這種處理使得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更加緊湊,杠桿比率更低,資產回報率更高。這些指標雖然只是在數字上提升了企業的實力和表現,但這種提升可以給企業帶來很多間接的經濟利益,比如良好的聲譽或容易的傳統融資。
鎖定利潤和提高財務表現:資產證券化除了融資,還可以作為一種資產的銷售渠道,而且以這種方式進行的資產銷售可能可以獲得比其他渠道更好的回報。從時間上來講,有些資產在經濟上雖然已經內含利潤,但利潤的實現可能需要長期的過程,或者是這些內含利潤將來的可實現度變數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利用資產證券化來提前鎖定資產的利潤,從而提高當期的收益率。
C. 工程設備租賃資產適合資產證券化嗎
適合。
例如,2015年初浦發銀行工程機械貸款資產證券化信託資產支持證券在銀行間市場順利發行,這是國內首單以工程機械貸款為基礎資產的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同時也是基於供應鏈金融的資產證券化項目的創新突破。
D. 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應該注意什麼
資金困境。融資租賃公司現有的絕大部分資金來源是銀行的短期貸款
資本困境。商務部管轄的融資租賃公司,其資本杠桿為10倍;銀監會監管的金融類資租賃公司,其資本杠桿為12.5倍。
資產管理困境。不斷增加規模,對融資租賃公司造成很大的資產管理壓力
反周期困境。短期資金支持長期業務形成了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不匹配,這已成為租賃公司發展中最大的流動性風險隱患。
以上是匯融天下融資租賃為您總結的幾個應注意的困局,希望能夠幫到您。
E. 租房加杠桿有何重要意義
據報道近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等銀行接連布局住房租賃市場,與開發商簽訂協議,聯合長租房源,「租房加杠桿」更重要的意義。
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0個城市開展租賃類土地出讓,供應量超過8萬套,住房租賃前期建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需要政策和資金的長期支持,萬科、保利、碧桂園、恆大、華潤、招商等大型開發商成為近期住房租賃的主角簽約戶,小房企實力相對較弱,暫時觀望的多。
如果按租金和房價的關系比測算,出租房屋差不多要60年才能收回開發的成本,相對於直接賣房,房屋租賃的回報率不僅低,而且周期長,對開發商來說,需要沉澱大量的資產在自持物業上,增加債務負擔和杠桿率。
有業界人士表示,短期來說,開發商債務會加重,但資產證券化將為開發商住房租賃「去杠桿」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