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刻度尺、細線、質量相同的鉤碼若干.(1
(1)杠桿由於自身重力的原因,杠桿右端下沉說明右端力與力臂的乘積大,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是力臂,便於測量力臂所以要讓杠桿在水平位置狀態下完成實驗;
(2)杠桿平衡條件是規律性結論,必須經過多次實驗驗證才行,只有一次實驗數據,偶然性太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3)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
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左邊=3G×2L=6GL;
右邊=2G×3L=6GL;
如果在兩側鉤碼下再各掛一個相同的鉤碼後:左邊=4G×2L=8GL;
右邊=3G×3L=9GL;
杠桿不再水平平衡,右邊會下沉.
故答案為:
(1)左;便於測量力臂;
(2)不能;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3)右.
B.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所用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量相同的鉤碼
(1)左端下沉,說明右端較高,則應將左邊或右邊的平衡螺母向右端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用實驗來探究物理規律時,要採用多次實驗,用多組實驗數據來總結實驗結論,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如果只有一次實驗數據,總結的實驗結論具有偶然性,
所以不能用一次實驗數據總結實驗結論;
(3)設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杠桿一個小格代表L,
如果在圖甲中杠桿兩側各去掉一個相同的鉤碼時,
杠桿的左端:3G×3L=9GL,
杠桿的右端:2G×4L=8GL,
所以杠桿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積大於右端的乘積,所以杠桿左端下沉.
(4)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時,拉力力臂為OC,彈簧測力計傾斜拉杠桿,拉力的力臂小於OC,拉力力臂變小,拉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5)若用圖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杠桿的重心沒有通過支點,杠桿的自身重力會對杠桿平衡有影響;
因此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使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時,測出的拉力大小都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
故答案為:
(1)右;
(2)一組實驗數據不能得出普遍規律;
(3)左;
(4)變大;它的力臂在變小;
(5)杠杠自重對實驗結果有影響.
C. 用平衡尺研究杠桿省力的實驗
動力臂大於阻力臂,平衡時動力小於阻力。
雖然省力,但是費了距離。<也就是說當力臂的長度(以支點O為分界線)大於阻力臂的長度時,這便是省力杠桿。(這是易於理解的定義)>設動力臂為L1,阻力臂為L2。當L1大於L2時為省力杠桿。
F1*L1=F2*L2 L1>L2。
F1<F2。
生活中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桿動力點一定比重力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省力的。
如:撬棍、扳手、鉗子、拔釘器、開瓶器、鐵皮剪刀、鋼絲鉗、指甲剪、汽車方向盤等
(3)平衡尺探究杠桿省力的結論擴展閱讀: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2來表示。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註: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阻力臂皆用虛線表示。力臂的下角標隨著力的下角標而改變。例:動力為F3,則動力臂為L3;阻力為F5,阻力臂為L5.)
D. 杠桿平衡的原理
杠桿原理就是「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版和阻力)權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
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4)平衡尺探究杠桿省力的結論擴展閱讀: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杠桿原理基本有3種類型,第一類的杠桿例子是天平、剪刀、鉗子等,第二類杠桿的例子是開瓶器、胡桃夾,第三類杠桿如錘子、鑷子等。 杠桿分為3種杠桿。第一種是省力的杠桿,如:開瓶器等。第二種是費力的杠桿,如:鑷子等。第三種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如天平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杠桿平衡
E. 杠桿尺平衡有規律嗎若杠桿的支點在中間,這時的杠桿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有規律在中間,是等臂杠杠。請採納謝謝
F. 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量相同
(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減小了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據題能看出,通過一次實驗得出結論,偶然性大,不能代表物理規律性,故小明的結論是錯誤的;且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3)在桿上A點處仍掛4個鉤碼,為了使杠桿在原位置平衡,在C點處測力計應豎直向上拉,理論上拉力大小為:
FCLC=FBLB
FC?4L=4N?3L
解得FC=3N;
如果測力計由沿豎直方向轉為向右上方拉杠桿,此時F的力臂變短,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力變大;
(4)若不計杠桿的重力,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
F向上L向上=F向下L向下
但由於桿的重心在桿的中點,方向豎直向下,重力與鉤碼同時使杠桿向逆時針方向轉動;
故測力計讀數×3dm大於4N×6dm.
故答案為:(1)左;水平;力臂;(2)①一組數據不能得出一般結論(或沒有多次實驗尋找普遍規律);②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3)上;3;變大;(4)大於;杠桿自重的影響.
G. 在我們的實驗中,發現杠桿尺平衡的規律是什麼
發現的規律就是杠桿的平衡條件吧
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H. 杠桿尺平衡的規律是什麼(五年級科學下冊)
發現的規律就是杠桿的平衡條件
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I. 杠桿尺上有均勻的刻度很方便在需要的位置上掛重物是科學研究的好材料對嗎
(1)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器材有帶刻度的杠桿、鐵架台、彈簧秤、彈簧夾和鉤碼等.(2)實驗前,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測量力臂大小、消除杠桿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3)實驗過程中,掛上鉤碼後,杠桿向右端傾斜,應將左端鉤碼向左移動或將右端鉤碼向左移動,直到杠桿恢復水平位置平衡;(4)實驗中需要測定的物理量F1、F2、L1 和L2,實驗的結論是F1l1=F2l2.故答案為:彈簧秤;平衡螺母;消除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左端的鉤碼向左移動;將右端的鉤碼向左移動;水平;F1;F2;L1;L2;F1l1=F2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