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不一,那麼各國是如何進行商品交流的呢
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場,只要有市場就自然會衍生出為交易而服務的組織和個人,這都是一個利益系統。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
我自己的看法是當時國家之間設立貨幣兌換機構可能性不大,當時我國只是個封建社會發展的初期,生產力低下。各國交易的內在動力不足以促使國家級的匯兌機構產生。
有可能的情況是相當於我國前些年人民幣在靠近中國邊境的東南亞國家的流通一樣,當地有專門的人和民間機構兌換人民幣,當然他們是有利可圖的(古代應該是收取手續費,現在主要賺的是與官方的匯率差。);當地區的貿易達到一定成程度時,就會催生官方匯兌機構。當然民間匯率和官方匯率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最後你說的刀幣、布幣,我想做生意有來有往,無論在本國還是在國外都應該能兌換到,希望我能解釋清楚!
② 古代金銀銅換算比例多少
古代貨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是常常變動的,大約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吊)銅錢=10000文銅錢。
③ 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貨幣都不一樣,那它們可以兌換嗎有類似今天的匯率概念嗎史書上有沒有記載比如
那個年代還是以物易物為主流,糧食,布匹才是硬通貨。貨幣主要在貴族和商人手中流通,他們當然有兌換的渠道。具體兌換標准基本上是查不到的。
④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錢幣、度量衡均不同,各國如何交流
不是啊。大多數國家都以刀幣為貨幣啊
⑤ 古代各國之間有匯率嗎
沒有,一般國家之間通商還是用金屬,包括金銀銅鐵,根據重量,金屬是硬通貨。
⑥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些通行貨幣
1.製作。最早的貝幣多用天然齒貝,一牙一牙的紋路十分好看,還能相互摩擦。當時人們規定約二十枚為一「朋」,方便計算。
2.時期。傳說起源於夏王國末期,確定的是盛行於商王國前中期。局部地區堅持用到春秋戰國末。另據不靠譜傳說,明末清初仍有偏遠地區堅持使用貝幣。
3.使用。當時貝幣主要作為零錢使用,大宗貿易不用貝殼,改用玉石、玉器,或直接物物交換。貝殼大概買一籠包子吧(好吧包子也要到漢朝出現宋朝光大),買馬車買城池買帥哥美女還是得上玉器。
1.製作。一種用骨頭手工製成的仿製貝幣,與天然貝幣混用。這一時期出現了陶貝、石貝、蚌貝、綠松貝、角貝、玉貝(真·豪)等仿貝幣。內陸缺少海貝,大量出現仿製貝幣。或許之前的天然貝殼貨幣源自沿海。
2.時期。商王國中期因貿易量增加,天然貝殼不夠用了,人們開始用各種材料仿製貝幣。商末周初時期,這種仿製貝幣盛行。春秋時期開始,骨貝逐漸被青銅幣取代。
3.使用。和天然貝幣一樣,人們還是把骨貝當零錢花。
1.時期。一種兼具玉器與仿貝功能的財寶。通行於商周時期的大額貨幣。春秋時期,玉貝的貨幣功能開始被銅貝/金包銅貝取代。到了布幣刀幣時期,玉貝乾脆退出流通,變成裝飾品與收藏財寶。
2.使用。人們或許把之前的玉器與貝幣結合了起來,發明了玉貝。成色較好的玉貝屬於玉器,是高價值貨幣,常被貴族用於賞賜臣子。成色一般的玉貝價值約等於骨貝。
1.製作。一種金屬仿貝,形狀源自天然貝幣。名稱無文意思是沒有紋路,區別於春秋時期的有文銅貝。
2.時期。商代末期出現,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演變為包金銅貝、金銀銅貝、蟻鼻錢等升級版貝幣。
3.使用。周孝王時期,五個滅邦奴隸約值一百寽銅貝。一寽近似今天的300克。一百寽近似三十公斤。考慮到當時人均遺留下的銅貝不足1個(含0個),二十個人的全部家當換一個奴隸……嗯,看來幹活倒茶給貓鏟屎跪搓衣板的奴隸還是挺貴的。
1.製作。一種稱量貨幣,取代了之前的玉器作為昂貴貨幣使用。
2.西周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漢代逐漸變成收藏品。
ps.盡管銅餅已經出現了,不過金銀餅要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能大量出現。
3.一般作為高價值貨幣,買賣牲畜、土地、兵器時使用。
圖-出土於湖北大冶湖的銅餅
1.製作。銅幣外面裹金製成。
2.時期。最早出現於西周。盛行於春秋戰國之交的中原地區,戰國之後被小金餅(小金片)替代了。
3.使用。它華貴耐磨,不像玉貝容易鈣化老化,逐漸成為頂級保值貨幣。
1.時期。俗稱蟻鼻錢。通行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時間約在楚殊布幣之前。在此之前的春秋,楚國仍用無文銅貝。
1.製作。銅布幣的一種。形狀起源於農具鏟。
2.時期。西周末期開始出現,春秋末期開始盛行。主要通行於北方周、晉、鄭、衛等早期農業國。
3.使用。或許可以1:1等量交換相應農具或源自農具貿易(沒出處,我猜的)。
1.製作。銅布幣的一種。形狀同樣是農具。
2.時期。通行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晉文公時期,伴隨著他的霸業(維護周天子),使用范圍擴大到整個北方。
3.使用。剛發行時,由於晉國老貴族在東周時期囤積下了大量貝幣,所以剛開始反而在新富群體中流行。
1.製作。銅布幣的一種。當時貨幣發行尚未被國王壟斷。諸侯、大夫與民間商人都可以自行鑄幣。
2.時期。通行於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鄭、衛、宋諸國。
銅布幣的一種,圓圓的略萌。疑似為尖足布發展而來,磨圓之後扎不到人。通行於戰國早期的晉國地區。
又稱釿布。銅布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魏國。相傳魏文侯曾下令鑄造大量此錢。趙國都城仍在晉陽時,仿照魏國式樣鑄造的釿布也是這種。
銅布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趙國。
銅布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的韓國、魏國地區。
楚國銅布幣的一種。主要出土於楚國晚期遺址,東南地區。
戰國時期,楚國地區零星出現過一種「視金一銖」的銅錢牌作為貨幣。這種銅錢牌本身並不重一銖,而是用文字規定為一銖。或許能按比例兌換一銖重量的銅。
銅錢牌實際上並不是春秋戰國通行的貨幣,只是零星出現。秦漢之後才正式出現,南宋初期與遼金兩朝才成規模發行了一批。
田齊戰國
1.製作。銅刀幣的一種。
2.時期。田氏代齊後大力推行。之前,在姜氏執政的齊國早期,曾通行刀幣、布幣、圜錢多種鑄幣。
銅刀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燕國、中山國。這兩國可能受齊國影響而開始鑄造刀幣。
一種特殊的尖首刀。又稱銳鋒刀。形狀源自武器。西周時期誕生雛形。戰國時期在燕國重新出現並廣泛使用。
銅刀幣的一種。又叫明刀。有多種不同變體。通行於戰國時期燕國。通行時間約在尖首刀之後。
銅刀幣的一種。戰國時期中山國所鑄。形狀受燕國影響很深。
銅刀幣的一種。有多種不同變體。趙國遷都至邯鄲後開始鑄造,鑄造時間晚於齊國、燕國。
銅圜錢的一種。比刀幣更容易攜帶。
周朝已有雛形。正式起源並盛行於戰國時期的魏國。後被趙國、秦國,齊國、燕國仿製,並逐漸開始流行。秦國半兩錢便是一種圓孔圜錢。
銅圜錢的一種。較圓孔圜錢更容易被繩索固定,且不容易打滑滾動,減少了相互摩擦磨損。
正式起源於秦國。秦半兩錢是最早的方孔圓錢之一。秦惠王商鞅變法時開始鑄造。後來受秦國影響,魏國等國也開始鑄造方孔圓錢。
秦統一六國後,下令一概廢除其他貨幣。秦半兩成為通行的錢幣。
戰國時期出現「爰金」,可看做早期的金餅。秦國把金餅金鎰定為大額貨幣,與秦半兩銅錢搭配使用。到了漢朝時期,金餅依然盛行。漢武帝大量鑄造小片金餅,俗稱為馬蹄金、麟趾金。
麟趾金約250克,即漢代的一斤。
一種銅質半兩錢。西漢初期沿用秦朝貨幣鑄造。因重量不足、薄如榆莢而被稱為榆莢半兩。該種貨幣允許各地自由鑄造,因而五花八門。相對富庶發達的關中與東方沿海地區中間的孔較小銅多,反之中間孔大銅少。
武帝鑄造的一種銅質鑄幣。首次以銖為名。它是日後五銖錢的雛形。
一種銅鑄貨幣。個別時期個別地區也用鐵進行鑄造。
公元前118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以後歷代或多或少均有鑄造。該貨幣直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時期才被廢除。
五銖最初由郡國鑄造,成色不一。後來武帝發行赤仄五銖,兌換郡國五銖錢。最終武帝收回鑄幣權,令三官鑄造武帝三官五銖,通行至西漢末年。
東漢光武帝時期、東漢晚期、董卓時期、三國魏蜀、西晉東晉、南北朝存續較長政權、隋代等均鑄造過形式各異的五銖錢。每一次鑄造都可以看作缺錢了,增發強行從民間買東西。
武帝的白鹿皮幣一般作為財寶收藏,不進行流通,相當於紀念幣。
東漢晚期因金屬不夠發行了一種邊緣粗糙、方孔很大的五銖錢,是為剪輪五銖錢。董卓五銖、沈充五銖、梁代公式女錢等都屬於這種劣質錢。
就歷史時期來看,東漢末至群雄時期,鑄錢成色較差。三國鼎立與西晉時期好轉。其中,蜀五銖厚重,魏五銖製作精美。南北朝初期,北方政權鑄幣精美,南方東晉宋齊梁鑄幣成色較差,除宋前廢帝劉子業時期偶有佳作。南朝梁武帝更是發行了十分廉價的小鐵錢。直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齊與南方陳朝對立,雙方鑄幣日趨精美。到了隋朝,五銖錢終於達到了工藝高峰。
王莽時期發行的大額虛值鑄幣,看似製作精美,但規定一枚當作五千5000枚五銖錢使用。本意可能是省去人們攜帶大量貨幣的麻煩,但與金屬脫鉤導致可能濫發,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同為王莽時期鑄造。規定一枚當做五百500枚五銖錢使用。
劉備入蜀後鑄造的虛值貨幣。規定一枚等於一百枚五銖錢的價值。與定平一百類似。
意思是用文字規定價值,並不是假幣,劉皇叔才不造假幣呢,盡管日後打仗燒錢真的貶值成狗了。
吳國孫權末期發行的虛值貨幣。一枚等於一千枚五銖錢。也有大泉兩千,大泉五千。
唐太祖李淵時期廢除隋五銖錢,鑄造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不再以『銖』這種重量單位為名,而是冠以『寶』。開元通寶設計精美,正面書法流暢,背面裝飾以月紋、雲紋等。
開元通寶主要為銅質,也有一些金銀質地的。
唐代歷帝、安史政權、唐末節度使、五代十國、兩宋遼金、元、明、大順、清等均發行過類似通寶、元寶。與銅質開元通寶兌換比例不一。
此類通寶一般正面書法精美,李煜時期更是發行了對錢,成雙配對,用於欣賞。
閩國領主王延義鑄造。分為銅、鐵、鉛幾種。其中鐵錢最多。顯然,鐵是相對便宜的材料。
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鑄造,分為銅鐵兩種。十枚鐵錢等於一枚銅錢。
宋仁宗時期逐步出現了折二、折三、折五等面值錢。相對地,基礎的銅錢稱為小平錢。明代洪武與永曆年間出現了當十五錢。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汗國自稱大朝。此即為當時鑄造。此後元朝的鑄幣上有蒙漢兩文。
崇禎通寶形制極雜,品種極多,有精有粗。
此時期出現了折十四錢。
光緒年間發行。後引進西洋鑄幣機鑄造。書法多樣,語言有滿漢回各種。
明代的法定貨幣始終是紙鈔、銅錢,盡管多數時候大宗交易仍然使用金銀,但金銀元寶從未被正式規定過價值。所以明代銀元寶一般為民間鑄造。
明太祖禁止用金銀進行交易。英宗之後解除禁令,開始用銀收稅,並以銀兩對錢糧金屬定價。
大清國規定一兩銀子等價於一千文銅錢,同時鑄造紋銀元寶作為法定貨幣。其中戶部庫平十足紋銀。各地官府與民間也能鑄造元寶,但需以戶部紋銀為標准,進行成色鑒定後兌換。
紋銀元寶作為貨幣之後,紋銀中的『兩』脫離了重量意義,而帶有了虛銀單位的色彩。各地同樣「兩數」的元寶,因與戶部紋銀成色有別,形成了不同的兌換比例。
清末,清朝因對外貿易大量流入國際銀元,道光年間(初年)正式承認了銀元。
早期的銀元如墨西哥鷹洋、荷蘭銀幣、西班牙銀幣、法國法郎金銀幣。其中墨西哥鷹洋約佔三分之一。晚清上海各大銀行發行紙幣,均以鷹洋為基礎,比清的貨幣體系更能實現幣值穩定。
因上有龍圖案得名。張之洞以抵制外國錢幣為由,奏請朝廷自鑄錢幣。一時間各省紛紛效仿,未曾想各省成色不一,還不如採用之前的銀元。
因上有袁世凱頭像圖案得名。袁世凱時期發行。
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發行銀元作為銀兩符號,逐步統一各地銀元。但是出於擔心引發通脹、兌換成本過高等多方面考慮,北洋政府並未廢除銀兩制度。銀兩、銀元寶仍可以作為貨幣使用。
民國政府於三十年代發行的銀元。起初可以按面值兌換銀兩。但是不久世界進入經濟危機,各國有意與金本位脫鉤,使貨幣貶值刺激出口與經濟。銀本位的民國擔心貴金屬外流,隨即宣布銀元停止兌換銀,並且禁止使用銀兩貨幣。從明朝延續下來的元寶金銀宣告終止。
唐憲宗時期出現了一種票據,可異地存取款,但尚不具備貨幣功能。
北宋四川地區商人發明,有時稱為錢引。他們先是各自印發記賬票據,然後十餘家大商人聯合發行這種交子。他們互相約定,可以按上面寫的金額自由兌換回銅錢。
北宋政府覺得有利可圖,於是借口商家濫發交子,收回交子發行權官辦。但是北宋在四川之外推行交子的努力均宣告失敗,四川之外的居民並不認可這種紙幣。
南宋時期,政府繼續發行交子,但是兌換年限一再延長,直到永不兌換。
南宋中期,政府因戰事頻發濫發交子補貼財政,引發通脹。
有趣的是,南宋一度禁止兩淮使用銅錢,推行交子,理由是防止銅錢流向金國。但是後來遇到阻力而作罷。交子銅錢通行於兩淮之間,引發了兩淮貨幣混亂。
忽必烈廢除了銀兩通行,統一使用這種交鈔,但是忽必烈允許用交鈔兌換相應數額的銀兩。
交鈔一直延續到元末。元末可能濫發了交鈔,造成通脹。可見紙幣這種新發明,如果沒有配套擔保,有時反而阻礙擾亂經濟。
明洪武時期開始發行,同時下令禁用金銀貨幣,將寶鈔作為唯一貨幣。不過因明初國庫空虛,不用等額銀錢作為擔保,也不能兌換銀錢。
經過幾代皇帝之後,終於發生貶值。到了英宗、孝宗時期,寶鈔基本失去信用而無人使用。英宗、孝宗不得不一定程度上默許鑄造元寶。
清代早期很少發行紙幣。直到咸豐時期,為剿滅太平天國,海量發行大清寶鈔以籌措軍費。當然,不久因寶鈔濫發而擾亂經濟。同治時期宣布停止使用。
晚清時期,尤其在洋務運動鼎盛的光緒時期,南方商業極度發達,錢庄商號財力豐富,各自發行花票作為貨幣。該貨幣可以到指定錢庄兌換銀錢。
中國最早的新式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銀行券,能夠兌換銀錢,同時具有貨幣功能。
大清戶部銀行改編為大清銀行以後,發行這種銀錢兌換券。可以作為貨幣使用。
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凱申同志下令停止銀元兌換的舉措,並未從根本上扭轉貨幣外流。於是,1935年,民國政府統一發行法幣,回收銀元。不久法幣先後與英鎊、美元掛鉤,終於保持穩定。可見法幣在當初是有利於穩定經濟的。
不過,到了抗戰爆發前夕,英鎊、美元等相繼與黃金脫鉤,導致與之掛鉤的法幣幣值陷入不穩。在一些地區零星出現了重返銀元的現象。
內戰期間,因籌措戰費需要,凱申同志大量發行法幣,導致物價飛漲。後匪諜顧問向凱申同志提出建議:發行金圓券,准能迴流金銀外匯穩定物價。凱申採納。不料此舉釀成更大規模的通脹。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各解放區相互孤立,貨幣發行相對獨立。各解放區成立了多家銀行與貿易公司,各自獨立地發行貨幣與貿易券。
內戰後期,為了應對國統區濫發法幣,各解放區同樣超發貨幣以籌措戰費。雖然此舉在解放區同樣引發物價暴漲,但解放區多為自然經濟為主導的鄉村,打擊不大。同時因法幣名聲已臭,大家仍以為是法幣乾的。
為了消除濫發通脹,中央決定收回各解放區貨幣發行權。中國人民銀行於1949年初成立,負責發行人民幣,並按比例回收各解放區銀行貨。
最初,人民幣對冀南銀行幣、北海銀行幣、華中銀行幣和中州農民銀行幣比價為1:100;人民幣對晉察冀邊區銀行幣、東北銀行幣、熱河省銀行幣和長城銀行幣比價為1:1000;人民幣對西北農民銀行幣和陝甘寧邊區商業流通券比價為1:2000。北平附近最低,華北東北次之,西北最高。各地通脹水平可見一斑。
文章來源:http://news.baotounews.com.cn/baotounews/sh/2015/0801/470402.shtml
⑦ 兩百年前有銀行了嗎 銀行是什麼時候年代開始有的
那時候不叫銀行,叫錢庄,最早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
在中國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多元化貨幣制和多種貨幣混合流通狀況,使貨幣兌換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兌換業務則自西漢開始出現,到唐宋有所發展,始由金銀店、櫃坊等兼營。元及明初,政府欲專行紙鈔,民間仍用銀錠和銅錢,銀、錢、鈔三品並行,多種公私機構商號兼營兌換業務。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大明寶鈔貶值,政府放鬆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此後幾代,由於私錢龐雜,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制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兌換業更為發達。如嘉靖時大開鑄爐,錢幣名類繁多,單是制錢就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在此情況下,販賣銅錢和私鑄私熔更多,乃出現若干專營銅錢兌換的金融組織,稱為錢店,又叫錢鋪、錢庄、兌店、錢肆、錢桌或錢攤。嘉靖八年(1529),私販銅錢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販賣銅錢。導致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錢桌、錢鋪等「私相結約,各閉錢市,以致物價翔踴」。明萬曆五年(1577),龐尚鵬奏准設立錢鋪,是為錢鋪法定之始,以市鎮中殷實戶充任,隨其資金多寡,向官府買進制錢,以通交易。
從錢鋪發展到錢庄,開始的時候,許多錢庄並非單純做銀錢兌換,往往兼營其他行業。如上海錢庄的鼻祖為「浙江紹興人」,傳說「乾隆年間他在南市老城廂開設炭棧兼做銀錢兌換生意」;寧波錢業鼻祖稱「方七」者,原是個鞋匠。又如南京、九江錢庄有「兼做彩票」者;樂平地方有「布店兼營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錢庄因兼營米業又稱「錢米店」。
明末,錢庄已成為一種獨立經營的金融組織,不僅經營兌換,還辦放款,供給簽發帖子取款的便利,原來在兩地聯號匯兌的會票,也成為錢庄發行有鈔票性質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規模的兌錢鋪、錢米鋪等,在農村相當活躍。隨著錢庄的發展、家數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後出現了錢庄的行會組織。
⑧ 唐宋時期貨幣兌換業為什麼能夠興起並發展
錢庄、銀號從明朝中葉開始建成,到清初期、晚期及北洋政府時期有所發展,「廢兩改元」後時起時伏,直到1952年,約五百餘年。它以上海為中心,江浙為兩翼,長江中下游地區為基地,兼及平津、閩廣、川陝等地區。它起源於兌換,其業務重心是發行庄票,廣泛開展多種信用業務,並成立錢業公會,對中國金融具有重要影響。
錢庄起源於兌換
在中國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多元化貨幣制和多種貨幣混合流通狀況,使貨幣兌換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存在。兌換業務則自西漢開始出現,到唐宋有所發展,始由金銀店、櫃坊等兼營。元及明初,政府欲專行紙鈔,民間仍用銀錠和銅錢,銀、錢、鈔三品並行,多種公私機構商號兼營兌換業務。
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大明寶鈔貶值,政府放鬆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此後幾代,由於私錢龐雜,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制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兌換業更為發達。如嘉靖時大開鑄爐,錢幣名類繁多,單是制錢就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在此情況下,販賣銅錢和私鑄私熔更多,乃出現若干專營銅錢兌換的金融組織,稱為錢店,又叫錢鋪、錢庄、兌店、錢肆、錢桌或錢攤。嘉靖八年(1592),私販銅錢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販賣銅錢。導致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錢桌、錢鋪等「私相結約,各閉錢市,以致物價翔踴」。明萬曆五年(1577),龐尚鵬奏准設立錢鋪,是為錢鋪法定之始,以市鎮中殷實戶充任,隨其資金多寡,向官府買進制錢,以通交易。
從錢鋪發展到錢庄,開始的時候,許多錢庄並非單純做銀錢兌換,往往兼營其他行業。如上海錢庄的鼻祖為「浙江紹興人」,傳說「乾隆年間他在南市老城廂開設炭棧兼做銀錢兌換生意」;寧波錢業鼻祖稱「方七」者,原是個鞋匠。又如南京、九江錢庄有「兼做彩票」者;樂平地方有「布店兼營者」;在南昌、上海有些錢庄因兼營米業又稱「錢米店」。
明末,錢庄已成為一種獨立經營的金融組織,不僅經營兌換,還辦放款,供給簽發帖子取款的便利,原來在兩地聯號匯兌的會票,也成為錢庄發行有鈔票性質的信用流通工具。此外,若干小規模的兌錢鋪、錢米鋪等,在農村相當活躍。隨著錢庄的發展、家數增多,到清朝各地先後出現了錢庄的行會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