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同樣的公式,計算的同一個區域,算出來的結果卻不一樣
前後范圍不一樣造成EXCEL計算混亂,無法做出精確判斷, 所以結果不一樣,因為A:A指整個A列,一共有幾萬個單元格,而B2:B13一共才12個單元格,
其實你的公式可以簡化為: =SUMIF(A:A,ROW(A1),B:B)
公式也可以改為: =SUMIF(A$2:A$13,ROW(A1),B$2:B$13)
注意前後范圍一定要相等
『貳』 管理會計實務中推導經營杠桿系數第二個公式如何由第一個基礎公式演變而來
管理會計的經銷鋼出第二個公式的話,是由基礎上改變的
『叄』 為什麼同一個公式在兩張EXCEL表格中算的結果不一樣
可能AZ7是文本格式的15,在AZ7前面加兩個減號,if(--az7<30
『肆』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兩個公式的計算結果為什麼不一樣
你是說核定徵收的企業所得稅吧?
應納稅所得額=4550x6%=273
應納所得稅額=273x25%=68.25
『伍』 財務杠桿那兩個公式有矛盾啊
其中:DFL為財務杠桿系數、ΔEPS為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額、EPS為基期每股利潤 假如公司發行優先股和向銀行借款,可以按下列簡化公式計算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優先股股利/8-企業所得稅 即:D
『陸』 經營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其中,由於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即為息稅前利潤(EBIT),因此又有: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EBIT+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EBIT=(EBIT+F)/EBIT=M/(M-F)。
為了反映經營杠桿的作用程度、估計經營杠桿利益的大小、評價經營風險的高低,必須要測算經營杠桿系數。一般而言,經營杠桿系數越大,對經營杠桿利益的影響越強,經營風險也越大。
(6)經營杠桿兩個公式計算的結果不一樣擴展閱讀:
演化規則:
1.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經營杠桿系數說明了銷售額增長(或減少)所引起的營業利潤增長(或減少)的幅度;
2.在固定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銷售額越大,經營杠桿系數越小,經營風險也就越小;反之,銷售額越小,經營杠桿系數越大,經營風險也就越大。
3.在銷售額處於盈虧臨界點前的階段,經營杠桿系數隨銷售額的增加而遞增:在銷售額處於盈虧臨界點後的階段,經營杠桿系數隨銷售額的增加而遞減:當銷售額達到盈虧臨界點時,經營杠桿系數趨近於無窮大,此時經營風險趨近於無窮大;
4.在銷售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影響經營杠桿的因素主要是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金額。固定成本或變動成本加大都會引起經營杠桿系數增加。這些研究結果說明,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公司應採取多種方式增加銷售額。
『柒』 用EXCEL計算標准差,兩個公式計算的結果不一致
幾個近似函數,查看你會不會用錯:
STDEV——估算樣本的標准偏差。語法同上。
STDEVA——估算基於給定樣本的標准偏差,並包含文本值和邏輯值(如 TRUE 或 FALSE)。語法同上。
STDEVP——整個樣本總體的標准偏差。
STDEVPA——整個樣本總體的標准偏差,並包含文本和邏輯值。語法同上。
『捌』 這兩個公式是一樣的,為什麼計算結果不一樣
第一個公式應該是=SMIF(A:A,">="&A2,C:C),其結果才能與第二個公式一樣。
因為">=A2"是將A2本身當作字元,而不是引用A2的內容。
『玖』 經營杠桿系數的計算公式
經營杠桿系數=(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內
其中,由於 銷售收入-變動容成本-固定成本即為息稅前利潤(EBIT),因此又有:
經營杠桿系數(DOL)=(息稅前利潤EBIT+固定成本)/ 息稅前利潤EBIT=(EBIT+F)/EBIT=M/(M-F)
『拾』 財務杠桿那兩個公式有矛盾啊
第一個公式是財務杠桿系數計算
第二個公式是總杠桿系數計算
還有一個經營杠桿系數計算,公式是EBIT+F/EBIT
財務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總杠桿系數
我想你是搞混了,你可以自己驗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