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談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學習杠桿知識
小學生學習初三的也太強大了吧
❷ 物理老師想讓學生理解杠桿,講定滑輪
意思是:杠桿的重心與支點重合,或重心與支點豎直在一條直線上.這樣,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就沒有影響了.
2、
重物400N,手的拉力也應該400N,繩子斷不斷,取決於繩子本身能承受多大的力.同一條繩子拉力的確是處處相等的.
不明追問.
❸ 關於杠桿原理的講解,越詳細越好!!
杠桿原理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一根結實的棍子(最好不會彎又非常輕),就能當作一根杠桿了。上圖中,方形代表重物、圓形代表支持點、箭頭代表用力點,這樣,你看出來了吧?(圖1)中,在杠桿右邊向下用力,就可以把左方的重物抬起來了;在(圖2)中,在杠桿右邊向上用力,也能把重物抬起來;在(圖3)中,支點在左邊、重物在右邊,力點在中間,向上用力,也能把重物抬起來。
你注意到了嗎?在(圖1)中,支點在杠桿中間,物理學里,把這類杠桿叫做第一種杠桿;(圖2)是重點在中間,叫做第二種杠桿;(圖3)是力點在中間,叫做第三種杠桿。
第一種杠桿例如:剪刀、釘鎚、拔釘器……這種杠桿可能省力可能費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費力。這要看力點和支點的距離(圖1):力點離支點愈遠則愈省力,愈近就愈費力;如果重點、力點距離支點一樣遠,就不省力也不費力,只是改變了用力的方向。
第二種杠桿例如:開瓶器、榨汁器、胡桃鉗……這種杠桿的力點一定比重點距離支點遠,所以永遠是省力的。
第三種杠桿例如:鑷子、烤肉夾子、筷子……
這種杠桿的力點一定比重點距離支點近,所以永遠是費力的。
如果我們分別用花剪(刀刃比較短)和洋裁剪刀(刀刃比較長)來剪紙板,花剪較省力但是費時;而洋裁剪則費力但是省時。
❹ 小學六上關於杠桿的小實驗
杠桿定理么
定理:F動*L動=F阻*L阻(F阻,L阻一定時,L動越大,F動越小)(L是力專臂長度,F是力的大屬小)
小六估計是不是很懂。。。
解釋:
物(重力G為F動)///物(F阻)
---------------------(杠桿)
///////////△(支點)/
|---L動-----|---L阻---|
❺ 今天學了杠桿,老師給我們講的做杠桿題的方法,我覺得有點不太正確。
哈哈,善於思考的好
此處杠桿平衡條件是對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列出的力和力臂之間的關系,但是注意杠桿平衡包括:靜止和勻速轉動兩種情形。我們在處理這種用多少力翹起是求一種臨界狀態所需的力,即只靠:一段蹺的力和另一端重物對桿的壓力使杠桿平衡,【沒有翹起之間是蹺的力、重物對杠桿壓力與重物端地面對杠桿的支持力,三個力使杠桿處於平衡】。當這兩個力能使杠桿平衡時,只要蹺的力稍微大一點點就可以使杠桿轉動起來,轉動起來後,只要力臂不變(或同步變小),又保持杠桿做勻速轉動,在過程中蹺的力和臨界時蹺的力相等即可,否則就不是勻速轉動了。一般我們把緩慢轉動看著是中間任意時刻可以將杠桿看著靜止的轉動過程,此時也利用杠桿的平衡調節求解問題。
❻ 杠桿怎麼講
物理學中把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的堅硬物體叫做杠桿。
杠桿版五要素1.支點:杠權桿的固定點,通常用O表示。
杠桿原理(2張)2.動力:驅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表示。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2表示。
4.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動力臂,通常用L1表示。
5.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阻力臂,通常用L2表示。
阻力臂與動力臂阻力的作用線到支點之間的距離稱為阻力臂 ,通常用L2表示。以支點為中心分開一塊木頭(如圖),那麼你用力的那個位置到支點就是動力臂,而另一半便是阻力臂。 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力臂」,從支點到阻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2叫作「阻力臂」。把從阻力點到支點的棒長距離作為阻力臂,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是因為對阻力臂的概念認識不清所致。 杠桿的平衡條件 :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 F1×L1=F2×L2
❼ 杠桿原理怎麼給五歲的孩子講
帶小傢伙去坐蹺蹺板,實踐中告訴孩子其中的道理
❽ 對於小學生來講,杠桿的原理是什麼
力乘以桿的長度等於另一邊的力乘以桿的長度 就是說你這邊長了你費的力小
❾ 杠桿原理如何簡單點講解大班小朋友能夠理解的
我們可以跟孩子們說他們經常玩的「蹺蹺板」啊。蹺蹺板孩子們就比較熟悉回,最容易理解了。希望採納答。
原理:
蹺蹺板原理是杠桿原理,人對蹺蹺板的壓力是動力和阻力,人到蹺蹺板的固定點的距離分別是動力臂和阻力臂。
重力加速度導致一上一下,高者重力加速度要大於低者,所以高者下降,同時在杠桿原理作用下將低者翹起來,如此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