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些領域和部門最應該去杠桿
應該是房地產市場和房貸吧,房地產熱綁架了實體經濟,是中國當下很多經濟問題的根源,而同時老百姓將錢都用到了房子上,擠壓了其他消費不說,從金融角度而言,更是非常危險的。
❷ 居民部門杠桿率是怎麼計算的舉例說明
居民部門杠桿率=居民部門貸款余額/名義GDP
如:2016年我國GDP74.4萬億,居民部門貸款余額大約33.33萬億,相除後得2016年末居民部門杠桿率為44.8%。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杠桿率的優點
引入杠桿率作為資本監管的補充手段,其主要優點為:一是反映股東出資的真金白銀對存款人的保護和抵禦風險的作用,有利於維持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水平,確保銀行擁有一定水平的高質量資本(普通股和留存利潤)。二是能夠避免加權風險資本充足率的復雜性問題,減少資本套利空間。本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在新資本協議框架下,如果商業銀行利用新資本協議的復雜性進行監管套利, 將會嚴重影響銀行的資本水平。有關數據顯示,一些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杠桿比率出現背離。
❸ 國家最近提到的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
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1、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2、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3、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❹ 什麼是杠桿率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
高杠桿率意味著在經濟繁榮階段,金融機構能夠獲得較高的權益收益率,但當市場發生逆轉時,將會面臨收益大幅下降的風險。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都採取杠桿經營模式。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一般為10-20倍,投資銀行的杠桿率通常在30倍左右。
❺ 求次貸危機之後,各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率或者說杠桿率發生了什麼變化,要求有圖有文字。
杠桿是財務杠桿營業杠桿還是聯合杠桿啊?這種東西去專門網站比較好,我知道的也不全還不一定對。
❻ 美國經濟現狀
在一系列力度空前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的作用下,政策效果開始顯現,美國經濟突圍沼澤地,出現了真正的轉機。最近相繼公布的數據表明,2014年美國經濟復甦進程可能進一步加快,可能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加快復甦態勢。
經濟復甦中的沼澤
實際上,自2009年起,美國經濟就開始走出衰退,但在走向復甦的過程中,其經濟增長率和就業水平從未達到以往金融危機之後的復甦強度。2009~2013年美國年均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始終低於3.29%的歷史平均水平,就業增長也慢於人口增長。為什麼此次復甦如此疲軟?一個重要原因是2007~2008年的美國經濟衰退具有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的經濟衰退主要由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矛盾引起,宏觀經濟政策承擔了反周期的職責。具體講,當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有效不足引起經濟衰退,此時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比如美聯儲降息),可以刺激消費和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會出現通貨膨脹,此時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比如,美聯儲加息),可以減少消費和投資,從而抑制物價上漲。但與以往不同,2007~2008年的美國經濟衰退主要由金融產品的風險定價錯誤引起,其中,包括被過分高估的住房價格。在這種情況下,常規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及其反周期功能失靈,美聯儲降息與美國經濟復甦之間的通道被阻斷。
2006年,美國住房價格大幅下跌,抵押貸款的借款人開始違約
2006年,美國住房價格大幅下跌,抵押貸款的借款人開始違約。受此影響,以住房抵押貸款為標的的金融衍生產品價格以更大的幅度下跌,最終造成金融機構惜貸和信貸市場流動性枯竭。不僅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而且造成美國經濟嚴重衰退。為了應對危機、刺激美國經濟復甦,從2007年末到2008年末,美聯儲連續10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由5.25%降至0~0.25%,此為美聯儲成立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但是,受房地產市場拖累,即使在零利率條件下,美國經濟依然回升無望、持續低迷。為了壓低長期利率,推動房地產市場盡快恢復,從2009年起,美國開始實施大規模的資產購買計劃,即美聯儲通過購買長期國債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的方式向市場投放流動性。雖然自2010年起,美國長期利率與按揭市場利率之間的利差就開始逐步縮小,但住房價格一直下跌到2012年。由於房地產市場價格持續下跌,投資者和消費者都無法對低利率政策做出有效反應,美國經濟的復甦進程因深陷這一沼澤地而步履艱難。
2013年,轉機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美國經濟走出衰退、走向復甦的進程中,2013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在一系列力度空前的非常規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用下,政策效果開始顯現。2013年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復甦,房屋銷售率、開工率和主要房價指標明顯改善。2013年6月,美國現房銷售環比增長4.2%,同比增長12.9%,為2006年以來的歷史最高紀錄。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夯實了美國經濟復甦的基礎,使美國經濟突圍沼澤地,出現了真正的轉機。
美國的個人消費支出已經連續18個季度實現了環比正增長,就業市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持續向好,帶動了財富效應並促進消費增長
從整體上看,2013年,消費與投資仍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帶動力量,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負轉正。在消費方面,就業市場改善和股票市場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以及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消費信貸增長,使消費者信心趨強。2013年全年個人消費支出平均環比漲幅為2.35%,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貢獻率為1.6個百分點。在投資方面,2013年全年美國房地產投資平均環比增速為6.8%,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0.18個百分點。在貿易方面,2013年全年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為2.2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4%;進口總額為2.7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3%;貿易逆差為4715億美元,同比減少63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8%。
2014年,復甦加快
最近相繼公布的數據表明,2014年美國經濟復甦進程可能進一步加快。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2014年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將達到3%,不僅明顯高於2013年的1.56%,還大幅高於2008~2013的平均水平0.93%,接近2.67%的歷史平均增速;美國通脹率預計為1.51%,既低於2008~2013年的平均水平1.96%,也低於歷史平均水平3.52%;美國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預計為4.65%,低於2008~2013的平均水平9.01%。美國經常賬戶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預計為2.81%,低於2008~2013的平均水平3.11%。這些數據顯示,2014年美國經濟可能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加快復甦態勢。
2014年美國經濟可能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加快復甦態勢
此外,美聯儲預測,2014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為2.8%~3.2%。德意志銀行預測,2014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為3.5%,失業率或低於6.5%,核心消費物價指數為1.9%。高盛公司預計,2014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為3%,失業率為6%,核心消費物價指數低於2%。
推動美國經濟復甦加快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消費支出穩步增長。美國的個人消費支出已經連續18個季度實現了環比正增長,尤其是私人部門消費增長強勁。私人部門的去杠桿化已基本完成,就業市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持續向好,帶動了財富效應並促進消費增長。目前私人部門以負債與可支配收入比來衡量的杠桿率已經回到110%以下。債務狀況的改善既有利消費信貸增長,也有利於社會公眾將更多收入用於消費。二是房地產市場持續回暖。截至目前,標准普爾美國20大城市房價指數連續19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住房投資連續5個季度實現兩位數增長。三是經濟運行趨穩。美國的家庭負債比率從全球金融危機期間14.05%的峰值降至9.92%;銀行的房地產貸款和消費貸款拖欠率從全球金融危機期間10.01%和4.71%的峰值分別降至6.12%和2.4%;全美房屋空置率從全球金融危機期間2.9%的峰值降至1.9%。
潛在問題
一是產出缺口長期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4年美國產出缺口依舊高達3.96%,自2008年以來連續第7年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自然率增長率。產出缺口長期存在意味著美國經濟仍然處在恢復階段,距離繁榮周期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二是內生性增長動力相對較弱。2013年美國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幅第一季度為1.8%、第二季度為2.5%、第三季度為2.8%、第四季度為3.2%。盡管美國經濟增長呈逐季上升態勢,但是,全年平均經濟增長率仍然低於1947年以來3.29%的歷史平均水平。有經濟學家計算,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如果剔除庫存、貿易和政府支出等干擾因素之後,美國經濟的內生性增長動力僅為2%左右,低於2.7%的歷史平均水平。
三是財政懸崖的威脅依然存在。2013年末,奧巴馬總統簽署了2014~2015年財政預算協議,暫時化解了政府關門的風險,但是,美國政府債務上限的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財政懸崖問題仍然威脅美國經濟的長期增長。
❼ 大蕭條真正的發酵,會是在 2017 春節後嗎
導語:
兩天前,有條重要新聞被很多人忽視了:國務院同意成立降杠桿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發改委、央行、財政部、銀監會等要害部門的一把手或二把手皆有參與。
為降杠桿特地設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尚屬首次,背後釋放的信息是:被視為中國經濟最大威脅的「債務惡化」問題,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拖不起了!要知道,每一次經濟大蕭條的降臨,都會出現債務急劇攀升的先兆,美國日本概莫能外。中國,能跨過這道鬼門關,實現軟著陸嗎?
本篇回答的主要問題是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歷史和防範之道,以及中國在未來會不會出現大蕭條。
絕大部分(答案)都不清楚大蕭條的邊界和實質。相關問題我在上一輪危機出現的時候(2008年)就曾經研究過,可以簡要回答一下:
01大蕭條產生的核心原因在於債務通縮效應
Fisher(1933)曾經對大蕭條進行過系統性的研究,並提出了著名的債務-通縮(Debt-Deflation)效應。
他的關鍵邏輯是,當企業過度負債的時候,實體經濟溫和的衰退將導致企業開始進行債務清償,這種債務清償的後果是企業的產出、價格、利潤和存款的下滑,從而降低企業的內在價值,減少貨幣流通速度。
一方面,企業的價值降低減少了銀行對其信貸水平;另一方面,價格的下滑導致通縮,從而實際利率反而在上升。信貸的下滑和實際利率的上升進一步沖擊企業的經營,然後進一步沖擊的信用和價格。
這種過程反復循環下去,就是債務和通縮的正反饋效應,最後企業大量破產,大蕭條出現。
Fisher之後,至少有兩個著名的經濟學家都發展了這一理論:
第一個是Minsky,他提出了著名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明斯基時刻說的是,當經濟向好的時候,大家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增加債務和杠桿率;但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投資者由於之前過度負債,現在要承受的風險水平將會越來越大,直到其資產所產生的現金不再足以償付他們用來獲得資產所舉的債務,在這一臨界點經濟將會崩潰。
第二個是Bernanke,也就是上一屆美聯儲主席,他提出了著名的金融加速器理論(Financial Accelerator Theory)。伯南克認為企業的信貸取決於其自身的現金流和資產價值,而這具備順周期行為。
當經濟向好的時候,企業的現金流和資產價值高,可以借到更多的錢,從而加大投資,而這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現金流和資產價值,從而增加其信貸水平;當經濟受到負面沖擊的時候,相反的過程就出現了。
無論是債務通縮假說,明斯基時刻,還是金融加速器理論,說的都是一件事,就是經濟沖擊通過金融市場的內生機制而被放大,從而影響企業的融資條件和投資水平,導致經濟劇烈波動。
其中,「銀行信貸渠道」和「資產負債表渠道」是金融經濟周期的兩個最重要的傳導機制,二者分別從銀行和企業的角度來分析信貸市場狀況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02美國與日本大蕭條產生的原因
上個世紀以來的大蕭條出現的次數並不多,最為典型的就是1930年代的美國和1990年代的日本,二者存在許多相同的地方:
(1) 大蕭條發生之前,兩個國家在過度投機之後,都經歷了急劇的債務攀升階段。實際上,歷史上美國每一次金融/經濟動盪之前,債務/GDP的比重均會顯著上升,而在大蕭條之前更為明顯。
而日本在80年代大量的資產收購以及對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同樣使得其負擔的債務壓力顯著上升,杠桿率在發達國家中屬於最高一檔。
(2) 大蕭條發生的時候,信貸市場崩潰。1929年的時候,美國超過600家銀行破產;到1932年的時候,破產銀行接近1900家。
日本方面,在壞賬導致資不抵債的壓力之下,整個90念叨銀行危機一直陰霾不散。在此背景下,信貸大幅萎縮,物價隨之下滑。
03大蕭條的防範之道
細心的朋友可以看出,2008年次貸危機的時候,美國的私人部門負債比重大幅攀升,為什麼沒有出現大蕭條?這其中的一個關鍵的原因,在於美聯儲的決策思路的轉換,而關鍵人物就在上一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身上。
伯南克的看法是,既然大蕭條產生的原因在於銀行的信貸市場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出現了負反饋,那麼在發生債務通縮的時候,貨幣政策應該以維系信貸市場和降低私人部門融資成本為主。
所以,美聯儲應該下調基準利率,應該量化寬松,應該為金融系統注入流動性,而這些就是2008年次貸危機出現之後美聯儲的政策了。
簡單的說,央行有貨幣發行權,只要通過直升機撒錢,實體經濟就不會出現惡性通縮這么奇葩的現象了。從現實效果來看,伯南克的這一政策的確對預防大蕭條有很好的效果(這也是為什麼伯南克會成為上一屆美聯儲主席了)。
而歷史上,為什麼美國和日本出現了大蕭條呢?因為央行做錯了。比如上世紀30年代,美聯儲實施的是緊縮的貨幣政策,並且默許銀行破產(連弗里德曼都認為美聯儲是大蕭條的罪魁禍首)。
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禁止將財政資金注入銀行業並對其進行資本重組,直到1998年才開始放鬆這一管制。
但是(特別要注意這個但是),當實體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的時候,純粹的貨幣政策是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
所以最近幾年美國進行了三輪量化寬松,日本射出了三隻箭,雖然大蕭條沒有了,但實體經濟的復甦仍然艱難,這意味著結構性的改革不可或缺。
這幾年全球央行越來越沒節操,搞出了一堆負利率,但除了不斷推高資產價格和加大貧富差距以外,對實體經濟的推動反而是比較有限的。所以本屆杭州的G20,大家都在討論要結構性改革,而不是單純放水。
04當前中國的債務問題已經很嚴重
基於以上所述,大蕭條產生的關鍵條件在於實體經濟的杠桿率過高,實際上中國在這一點上已經具備相關特徵了。
中國實體經濟債務,主要是呈現兩個特徵:一是中央政府的杠桿率低,地方政府的杠桿率高(也就是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二是居民部門的杠桿率低,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高(也就是國有企業債務危機)。
下面是經濟學人的一個制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當前中國的債務問題有多嚴重了,而且大量的債務都是在2008年四萬億之後快速累積的。這其中的原因,是在穩增長過程中,大量的資金進入到非金融國有企業之中,導致國有企業的產能和杠桿率飆升。
05但大蕭條在中國出現的可能性很低
債務通縮的條件雖然有了,但中國出現大蕭條的可能性卻很低,為什麼呢?我們知道大蕭條產生的關鍵原因在於銀行的信貸收縮與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收縮相互負反饋,但中國特殊的經濟和金融體制往往可以限制這一正反饋的加深:
(1) 中國銀行業的信用擴張並不完全是市場化行為,而是受到央行的管制,所以央行可以通過窗口化的指導來調節信貸水平;
(2) 中國的非金融債務問題主要集中在國企方面,而國企的行為受到政府的完全掌控,因此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不會出現過度的收縮;
(3) 中國的杠桿水平存在結構性的不平衡特徵,比如中央低地方高,居民低企業高,所以政府通過杠桿轉移可以轉移風險;
(4) 在債務通縮的過程中,寬松/定量寬松也可以減輕其影響。
實際上中國經濟的上上一輪危機就在1998年,那一輪經濟周期之中商業銀行真實的不良貸款率超過了40%,而當前平均來說不會超過10%(官方的水平為2%),所以現在談大蕭條還太早了。
06真正的風險不在於大蕭條,而在於實體經濟的較長期低迷
但是和美國和日本一樣,貨幣政策只能防範大蕭條的產生,而實體經濟健康的復甦和增長更取決於結構性的改革。所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央行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結果並沒什麼明顯效果,還刺激了房地產泡沫。
而且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2008年的時候,央行放鬆了貨幣/信貸,實體經濟尚可以出現一輪反彈,但今年的天量信貸和社融之後經濟卻連明顯的反彈都沒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種現象。
為什麼呢?因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出現了扭曲。
一方面,大量信貸的投放方向都是在國有企業,但國有企業又飽受高產能和高杠桿的影響,於是很多借貸的目的就變成了借新還舊,而不是新投資。
另一方面,落後國企的存在又導致資源的錯配,從而影響了民企的發展(比如說難融資,比如說擠出效應,比如說難以拿到優質項目),這體現在近期民間投資的斷崖式下跌,同樣為歷史上首次,而當前經濟中大部分的產值和就業卻是民營企業貢獻的。
所以,不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難以擴張,而新的經濟增長也難以出現,這就是為什麼當前中央要力推「三去一降一補」了。
但要降低國有企業的產能和杠桿,一定會導致實體經濟的下滑。所以許多國企就變成了尷尬的存在:它既是穩增長的的重要力量,又是當前不穩定的主要力量。
最終政府在國企上的調控是比較矛盾的:一是政府要去產能和去杠桿,但又要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這個在執行層面就是地方政府對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有動力,但對去產能去杠桿沒有動力。
二是政府要去產能和去杠桿,但又要穩增長,這個在市場層面就是當需求階段性回暖的時候,很多落後產能又出現了復產。
三是政府要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結果引入了用處不大的混合所有制,而且又要董事會屬黨管。
這些調控思路在政治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政府對經濟的掌控力才會更強;國有企業不大量破產,社會才不會出現失業潮。只可惜,國有企業做大做強了,但國有企業在經營上固有的矛盾卻難解決,最後仍然是相對低效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政府在就業問題上顯得過於保守,從而在政策實施上有些畏手畏腳。實際上中國經濟從14.3%一路下行到現在的6.7%,失業並未顯著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三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增加,而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容納能力要更強所致,這方面已經有許多研究數據的支撐了。
可以預計的是,這些的政策的最終效果會有限。事實上中國對落後產能的淘汰從2003年就開始了,結果卻是越調問題越多,就是因為調控思路的矛盾和反復。
至於債轉股和杠桿轉移(企業減杠桿和居民加杠桿),須知風險只會轉移,不會消失。
替代的調控思路是怎樣的?歷史上,1998年中國經濟陷入泥團,到2002年出現新一輪高增長,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宋錚在AER上有篇著名的論文《Growing Like China》,就講了這兩個條件:
第一個是外圍方面,中國加入WTO,全面參與全球化的產業分工,享受全球經濟高增長的紅利;
第二個是內部方面,主動淘汰了大量落後的國有企業,將資源轉移到有競爭力的產業中去,大力發展了民營經濟,提高了整體的生產率水平。
比較來看,當前的外部紅利已經消失,內部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少,而政策調控實際上和朱相時代是不一樣的。
所以對於未來,要麼政府痛下決心調結構,實體經濟出現一次類似1998年的快速出清,之後產能和杠桿降低到合適的水平,然後重現新的復甦和增長;要麼政府延續當前搖擺不定、互相矛盾的調控思路,實體經濟經歷一次緩慢的出清,但問題拖而不決,最後出現比較長時間的低迷。
目前來看,最大的現實風險其實是後者。事實上,從2011年以來,實體經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低迷,並延續到現在;同時,實體經濟中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多,這也是著名的未解之謎——為什麼這些年每年都是最困難的一年——的終極答案。
07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上面主要回答的是大蕭條是否會在我國產生,以及我們面臨的現實風險在哪裡,以下是一點多餘的話。
我們說過,未來中國要麼會經歷一次比較快速的出清,最後可能重現新的復甦和增長;要麼會經歷一次比較緩慢的出清,最後可能出現比較長時間的低迷。具體哪種路徑,取決於政策調控的思路。
我們同樣關心的是,快速出清或者緩慢出清之後,未來新一輪增長的動力是什麼?
從中長期來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因此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至關重要。實際上政府和民間上下早已意識到這一問題,於是2011年以來經濟轉型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很多數據來看,這一過程一直在進行,所以有人說當前的產業升級很明顯,事實上的確如此(雖然程度上應該是較為明顯)。
但是,這裡面依然存在兩個關鍵的問題:一是新經濟體量太小,尚難支撐整個經濟的增長;二是國際競爭力不強,比如說世界500強中國的入圍企業雖然眾多,但基本都屬於行政壟斷行業,這些企業的發展並不是依靠內生的技術進步,其真實競爭力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差距明顯。
要改變這些問題,恐怕還是要大力推行制度改革才行。比如說改革產研一體化制度,大力投入科研和教育經費;比如說改善目前的投融資環境;比如說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創新;比如說實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產業政策,為企業創新提供條件;比如說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在國企之外培育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創新主體。
現實來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並不能一蹴而就,存在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並需要多層次的政策和制度來保障。這就像足球一樣,並不是成立一個足球改革領導小組,世界盃就會出線了。
總結
總而言之,未來我們真正的風險不在於大蕭條,而在於實體經濟的較長期低迷;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前景存在,但政策的風險導致這一過程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問題大家都看得到,只要痛下決心對症下葯,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還是挺有前景的。
記得本屆政府剛上台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在說,當前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影響深遠。這之後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和轉型政策,曾經對大家的信心起到過很大的提振。
但遺憾的是,最近一年多的時間里,政策卻出現了較大的偏差。站在當前時點,或許應該以一句話共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END-
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❽ 適度擴大總需求同時去杠桿是什麼意思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2階段
當前,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風險名詞就是「債務」,就本質而言,債務其實就是對信用的一種過度透支,濫用信用就會造成債務風險,並最終導致債務危機。從資產負債表角度看,經濟周期波動往往體現為經濟體系杠桿率的調整過程。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的去杠桿化過程:早期衰退、私人部門去杠桿化、經濟回升和公共部門去杠桿化。
在早期衰退階段,私人部門債務比率攀升至高點,公共部門負債開始出現上升趨勢。這個階段大概要持續1-2年時間;在第二階段,即私人部門去杠桿化階段。私人部門現金流增加,經濟回暖,但由於推行財政刺激政策,公共部門負債率達到階段高點。這個階段持續時間大概為3-4年時間;在第三階段,公共部門去杠桿化階段。盡管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反彈,全社會負債率再次上升,公共部門不得不開始漫長的去杠桿化進程。這個階段大約持續10年左右。
目前,全球發達國家正處於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的時期。如果進入第三階段則意味著廉價資本時代即將遠去,投資者和借貸者將面臨借貸成本上升的窘境。在未來的幾年內,信用緊縮、財政緊縮和消費緊縮三個層面的疊加效應會進一步顯現。
各階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在每一個「去杠桿化」的階段上,中國經濟所受的沖擊不同。
首先,「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一方面,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程度有限,同時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上的份額和在金融中介中所起得作用都很小;另一方面,由於國際收支長期順差,中國經濟不依賴外部資金。這樣,當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去杠桿化時,一般不會對中國產生顯著的負面效應。在這一問題上,中國經濟目前受到的最嚴重的影響表現在,國際商業銀行在縮減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的過程中,貿易信貸也受到了波及。
從近期看,對中國經濟最大的負面影響來自於美歐「消費者的去杠桿化」。中國的出口將會受到嚴重威脅,進而引起國內產能過剩、製造業投資疲軟、製造業工人失業等連鎖問題。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來自「去全球化」。既然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去全球化」也將使中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因為,它將從根本上顛覆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迫使中國不得不依賴消費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然而,國際經驗和學術研究表明,當一個經濟體的增長主要推動力來自內在消費時,這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速度,將會出現顯著的結構性放緩。
3影響
「去杠桿化」會導致什麼
那麼去杠桿化將如何影響當前的資本品和資本市場呢?
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4對策
「去杠桿化」下的抉擇
那麼面對「去杠桿化」,各路投資者的對策是什麼呢?
部分機構投資者認為,考慮到去杠桿化,在去杠桿化集中釋放的階段,應該盡量堅持「現金為王」的態度,如果要選擇股票,也要盡量選擇那些現金充裕,資產杠桿低的公司,因為,他們可能是未來兼並潮中的食人鯊。
還有投資者認為,要關注短期通縮後部分新興地區的中長期通脹可能。當然,這是較長時期的一個考慮。而目前達成共識的是,資產價格將結束浩浩盪盪的上漲波段,轉而進入下跌。
❾ 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去杠桿化有哪些措施
世界經濟和金融的三個要素:
一,真實的物質和文化財富;(資產和商品)
二,美元等信用紙幣;(貨幣和信貸)
三,金融衍生品。(杠桿)
這次金融危機,起因是第三個要素——杠桿:
整個以房地產(資產)為核心的信貸體系中,金融機構使用了超過風險承受能力的杠桿;
起因雖然是第三個要素,但是根源卻在第二個要素:美元和信貸的泛濫。
可是,第三要素(杠桿)是建立在信貸基礎之上的,信貸則是建立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之上——而所有這一切的基礎就是最初的抵押品——當前資本經濟中的最大資產,房地產。
美國信貸市場聚集的巨大泡沫終於在2007年底破滅,已引發了戰後全球性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展望未來,如果說目前的信貸泡沫起始於80年代,那麼在泡沫積累了近30年後的去杠桿化進程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其調整的深度亦將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因此確認次貸危機中信貸泡沫的起始時間及美國經濟增長率中的泡沫成分對判斷去杠桿化進程及未來經濟走向意義重大。
全球經濟正面臨非常困難的一年,其中美國面臨的挑戰之一,則是需要進一步去杠桿化。
去杠桿化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是產品和銀行的去杠桿化,後兩個階段中由於是投資者和消費者將去杠桿化,就非常值得重視了。因為以前投資者喜歡借低息貨幣來投高息貨幣,包括股市等風險資產,這些都是杠桿化,但是隨著全球避險情況的出現,投資者必須把放大的倍數減下來。
為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在貝爾斯登倒閉後,美聯儲先後採取了降息、短期貸款拍賣、向金融系統注資、允許投資銀行直接向其借款等多種措施,以增加市場流動性,緩解信貸危機引發的流動性緊縮。這些措施起到一定的作用,金融市場的部分領域確實有所改善。
在私人部門去杠桿化對經濟造成的廣泛沖擊之際,美聯儲近期推出多項杠桿手段以增加私人部門信貸,包括透過創新工具TALF及直接購買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刺激信貸市場和房市,採取購買國債等方式實現數量型放鬆的貨幣政策:盡管美聯儲釋放了大量的基礎貨幣,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銀行業拆借市場已有所企穩,但由於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嚴重受損,銀行借貸意願不足,信貸標准趨緊,信貸市場在零售層面上仍處於緊縮狀態,貨幣乘數缺乏顯著改善。因此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是信貸市場復甦的關鍵。而美國財政部於總規模1萬億美元的「公私聯合投資項目」引入私有資本建立對問題資產估價的市場機制,減小金融機構進一步沖減資產壓力,將有助於解凍信貸市場,重塑市場對銀行體系的信心。
基於美國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非80年代初的判斷,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美國亦不會重演大蕭條以及陷入日本式流動性陷阱的局面。但是去杠桿化對美國私人消費影響十分可觀:一方面去杠桿化促使資產價格暴跌,美國家庭部門財富嚴重縮水,2008年居民凈資產萎縮近五分之一,直接導致了儲蓄率的顯著反彈。另一方面,房產價值縮水對私人消費的影響較股價更為顯著,而本次房市調整深度較以往更加劇烈,對私人消費的負面影響亦更大。
但考慮到美聯儲數量型放鬆政策力度超過市場預期,對通縮風險將起到抑製作用,亦將壓低長期利率及房貸利率,而美國銀行間市場及房貸利率不斷下滑,奧巴馬新政府的刺激經濟的四大措施除金融救助計劃缺乏細節外均已按計劃推出。總體來講,我們基本維持此前美國經濟今年前低後高(季度環比)、明年低增長的判斷。我們現在預測2009年前兩季度經濟分別下降5%和2%,四季度才恢復增長,全年萎縮2.6%,是美國經濟戰後萎縮最為嚴重的一年,同時保持對2010年1%-1.5%的判斷。
盡管次貸危機及去杠桿化引發了美國經濟的深度結構性調整,世界經濟亦面臨大蕭條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但基於以下三個原因,我們認為其去杠桿化進程所需時間可能不如市場所預計的那樣長:我們判斷本次信貸泡沫起始於90年代末,而市場上流行的觀點認為信貸泡沫始自80年代初;隨著資產價格的暴跌,衍生產品、房產及股票價格中的泡沫成分已大大降低,各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已經相當劇烈,居民凈資產佔GDP比重已接近長期均衡值,且已低於2002年低位。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去杠桿化進程可能已經過半,時間上仍取決於房市調整的進度;盡管實體經濟部門仍處於去杠桿化過程中,但美聯儲及財政部正通過杠桿化的手段推進私人部門的再杠桿化,其政策力度超過戰後任何時候.
西方國家消費者去杠桿化的結果,就是減少進口、增加出口,這就會使中國面臨嚴峻的出口壓力,所以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增長模式。
❿ 扭曲操作的第二輪扭曲操作
美國在實施本次扭曲操作的貨幣政策之前,已實行了兩輪量化寬松政策(QE)。第一輪是從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美聯儲購買了約1.725萬億美元的政府債券、抵押貸款證券和其他有毒資產。 第二輪是從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美聯儲再次收購0.6萬億美元的政府長期債券 。
量化寬松的實質是央行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向市場投放流動性,量化寬松政策在實施初期取得了比較積極的效果,但是影響不能持久。同時,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資產規模與資產結構都造成了巨大沖擊,當量化寬松政策效微力乏之時,美聯儲推出了國債扭曲操作的貨幣政策。 通過買入十年期以上的長期國債,推低長期利率,從而推低與長期利率掛鉤的貸款利率,包括按揭和汽車貸款,鼓勵買入高風險資產,有助推動股票等資產價格上升,不會導致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大,減少刺激通脹升溫的機會,有助於說服美聯儲委員會內部的鷹派接納。
但該舉措可能導致短期利率上揚,因此與2013年年中前維持極低利率的承諾有一定沖突,而在長期利率已經處於低位時進一步下跌的空間也可能有限。 美聯儲本次4000億美元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 2,OT2)的具體措施是,在2012年6月底之前購買4000億美元的6年期至30年期國債,而同期出售規模相同的3年期或更短期國債。
2012年6月21日,美聯儲決定將已經到期的OT延期至年底,額度再增加約2670億美元,主要誘因應該是就業狀況欠佳。
2012年12月份,美聯儲宣布「扭曲操作」終止,並將用第三輪更加積極的量化寬松政策(QE3)代替,用於購買長期國債和抵押貸款證券(MBS)。 (1)長短期國債收益率
從數據上來看,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2011年9月到2012年12月一直低於2%,而且1年期國債收益率變化不大,並沒有造成短期利率上揚,說明這次扭曲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國內生產總值
自次貸危機後,美國經濟一直處於調整期,此次扭曲操作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不大。
(3)就業從2010年開始,美國失業率一直處於下降通道。 扭曲操作對於就業增長有一定幫助,但並不顯著。
(4)通脹水平
CPI數據從2011年9月份開始也一直在下降。
(5)股票市場
納斯達克指數上漲較明顯。
綜合來看,此次扭曲操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降低了長期利率,而且並沒有帶來明顯的副作用,因此比較成功。但是CPI、失業率、GDP等數據中很難體現扭曲操作的影響,經過兩次量化寬松政策刺激,美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持有較為充足的流動性,美國企業欠缺借貸和投資意願主要是因為經濟增長缺乏新的增長點。
而且,美聯儲扭曲操作對需求端的刺激效果很可能也較為疲弱。從美國經濟歷史角度比較,美國私人部門當前的杠桿率仍處於相對高位,貸款利率下降並不能促使消費增加。實際上,從美國的歷史看,在刺激消費方面可能是財政政策更為有效,如此前美國有關房屋、汽車等耐用品購買的稅收優惠政策促使大件消費需求釋放,但美國財政政策的新刺激方案推出同樣面臨債務上線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