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涌小廟股票

涌小廟股票

發布時間:2021-05-20 14:10:29

① 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是誰

1.宗璞
2.王鼎鈞
3.卞毓方
4.沈從文
5.錢鍾書
6.張曉風
7.劉心武
8.劉湛秋
9.陳染
10.韓春旭
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
1.宗璞
宗璞,原名馮鍾璞。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1928年生於北平,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退體於中國社會科學業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既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厚淵源,又得外國文化長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蘊含東方傳統哲學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相結合的精神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氣質和高雅格調。主要作品有小說《紅豆》、《魯魯》《三生石》童話《尋月記》《花的話》《總鰭魚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筆〉〈奔落的雪原〉〈花朝節的紀念〉〈三松堂斷憶〉等,出版了多種小說散文童話選集。由〈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組成的四卷本長篇小說〈野葫蘆引〉,是宗璞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王鼎鈞
台灣作家之一
他作了一本很著名的散文叫《開放的人生》。
3.卡毓方
4.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
5.錢鍾書
http://..com/question/1894016.html
6.張曉風
張曉風簡介: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他處,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餘光中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張曉風散文:
·初 雪 ·步下紅毯之後 ·孤意與深情 ·愛情篇 ·只因為年輕啊 ·春之懷古 ·衣履篇
7.劉心武
http://..com/question/9895511.html
8.劉湛秋
劉湛秋,男,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他結集出版有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小說等三十餘種,其詩集《無題抒情詩》獲過中國新詩獎。他譯的《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為廣大讀者喜愛,並一度成為暢銷書。近幾年他寫作散文頗豐。以抒發情感、人生為主,筆觸細膩,行雲流水,有其獨特的唯美的散文風格。台、港文壇對其散文評價頗高。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種文字。

著名作家劉湛秋一直被大學生譽為「抒情詩之王」,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和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他認為現代生活,使人們「活得很累」,他提倡「輕詩歌」、「輕鬆散文」、「輕松的生活方式」,主張「以輕對重,以輕對累,」於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榮華富貴與利害得失,心如明鏡如水。淡化貌似嚴肅、正經的說教所帶來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傘》、《賣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錄中學語文課本。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被海內外文壇譽為現代山林文學的代表。本集中選的80篇散文,可謂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超時空的田園心態,篇中無論寫情感、人生,還是寫都市、文化、旅行、經濟,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風格,用純情的語言、輕松的方式,在和讀者談心,流露出由衷的快樂和淡淡的憂悉。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松道來,吸引著你,並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集中不少散文已廣為流傳,為多家報刊選裁,為電台廣播,其中《雨的四季》、《隨便為自己找個座位》等數篇散文已進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及課外讀外。
9.陳染
陳 染 女,1962年4月出生於北京。她幼年學習音樂。18歲興趣轉向文學。23歲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曾在北京做過四年半的大學中文系教師,後調入中國作協作家出版社做編輯。曾在澳洲墨爾本的英國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等旅居生活和講學。現居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她的小說在英、美、德、日等國家以及港台地區均有出版和評介。根據她的小說《與往事乾杯》改編的同名電影,被選為國際婦女大會參展電影。《陳染文集》一、二、三、四卷於96年8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陳染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發表詩、散文,至今已有十幾年,作為純文學、先鋒小說中的女性作家,她始終獨立於當今文壇的某種「熱鬧」之外,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文學研究者的關注。她以強烈的女性意識,不懈的探索精神,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位獨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陳染曾獲首屆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創作獎等。

《紙片兒》

收錄了陳染在文壇脫穎而出的《世紀病》等一系列表現青年人苦悶、孤獨和叛逆的小說,他們急欲沖破陳舊的觀念和秩序,為心靈的荒野尋求出路。而《紙片兒》等彌漫著詭秘憂傷與人性扭曲的故事,使陳染一度被視為神秘主義者。這是孤獨者、叛逆者的破碎童話。

《另一隻耳朵的敲擊聲》

女人是可以彈奏的花朵,需要輕撫,也需要傾聽。那喁喁獨述的,不僅有笑面桃花,還有些枯葉殘枝,而潛風暗送的,不知是幾許心香,還是幾許心痛……本書展示了女性獨有的復雜或變異的心理,把一個女人的慾望、心智、孤獨、恐懼、病態、陰暗等等一切的本來面目都呈現了出來,被視為中國女性主義的先聲和代表作。

《嘴唇里的陽光》

以獨特離奇的視角、大膽怪異的想像,敘述了一系列女人的故事。巫女、空心人和禿頭女們都在為幻覺守寡,在雜草叢生的情慾地帶,人影都像靈魂一樣輕……本書是陳染先鋒氣質的代表作品。

《私生活》

本書是一部描寫現代大都市女性生命軌跡的嚴肅的先鋒小說,它以主人公自身的女性經驗和隱秘的內心生活為視角,講述了一個女孩兒在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過程中不尋常的經歷和體驗。女主人公在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中長大,敘述了在學生時代她是個孤寂的不能融入集體的「陌生人」……

《聲聲斷斷》

是作家陳染繼長篇小說《私人生活》之後的又一本力作。她用日記這一文體,細膩、委婉而又冷峻、幽默地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與情感,目光直抵生活及人性的內核,把貌似平淡安然的日子注入了無限詩性、哲思和感悟,把生命與藝術交融到了極致,如同一束束思想的閃電,令人猝不及防、怦然心動而又感懷深思。

《沉默的左乳》

本書為陳染的中篇小說集,在這些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小說里,陳染講述了一些女人的秘史,在肉體與靈魂之間、精神和內心之間、愛與婚姻、愛與背叛之間她們的掙扎和反抗。

《不可言說》

是陳染的一部談話錄,這部思想密集又豐富多彩的談話錄是與《聲聲斷斷》同時出版的姊妹篇。《聲聲斷斷》是她深摯的內心獨白,《不可言說》是她與國內外友人的充滿智性的交流。兩相對照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較為豐富全面的陳染。
10.韓春旭
http://it.sohu.com/40/93/article215549340.shtml

以上是中國十大散文家的詳細資料。不明白,再問我吧!

② 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認識

歐洲藝術家身份提升,王室和貴族都請他們去演出,作曲,畫畫。

③ 仙劍奇俠傳三的全集的劇情

http://www.china.com.cn/info/movies/2009-07/10/content_18109159.htm

④ 誰有英國文藝復興的資料,是關於英國文學的,謝謝了

文藝復興美術
歐洲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的美
術。首先在義大利發生並達到盛期,以後傳播到尼德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席捲全歐洲。
概 念
詞源和定義 文藝復興一詞,源出義大利語rinas-
cita,意為再生或復興。14世紀時,新興資產階級視中
世紀文化為黑暗倒退,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
達的典範,力圖復興古典文化,遂產生「文藝復興」一
詞,作為新文化的美稱。這種提法在詩人F.彼特拉克和
小說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經出現,15~16世紀流行。
1550年,G.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
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ce,17
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
它作為14~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它標志著歐洲近代
歷史文化發展的第一階段。
成就和意義 文藝復興雖以學習古典為特點,卻絕
非單純的復古,實質上是通過學習古典的途徑創造新文
化。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由於中世紀的長期破壞,已
經相當殘缺,雖極力恢復,所得仍屬有限。然而文藝復
興時代的人們學習古典,並不是簡單仿效,而是取其精神。
古典藝術的具體形式固然予人以啟發,但更重要的是從中領悟到現實主義的方法和古典社會的民主思想。中世紀被教會控制的美術基本上是非現實主義的,宗教神學籠罩一切;反封建的文藝復興新美術主要以貫徹現實主義和體現反對宗教禁慾主義的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而古典美術也正是在這兩方面成了新美術的良師益友。因此,文藝復興美術之學習古典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復古、仿古傾向;也不同於中世紀美術中偶爾可見的慣用古典形式的個別現象。與此相關的是,從具有現實主義這個本質特徵看,某些西歐的早期文藝復興美術(如尼德蘭美術),雖然學習古典這方面尚無多大發展,卻同樣應被認為是新美術的一個傑出代表。
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方法和人文主義思想,在
創作實踐上是密切結合的。人文主義強調人性崇高與身
心的全面完美,重視世俗的現實生活,反對神學權威和
封建特權。新美術創作的真實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豐
富的現實情景,就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產生最為廣泛和
強烈的反應。加以在當時具體條件下,新美術創作是較
易為廣大群眾和新興資產階級接受的文化形態,因此美
術變成文藝復興文化最受歡迎的代表,成果也最為豐富。
文藝復興美術作為西方近代美術的源頭,它的基本風格和表現技法構成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主要傳統,影響極其深遠。在造型藝術方面,它以寫實傳真為首務,開創了基於科學理論和實際考察的表現技法,如人體解剖和透視法則等,從而使它得以達到古典藝術之後一個新的高峰,在風格和技法上它和東方藝術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藝術有本質區別。在建築藝術方面,它以恢復古典建築傳統為首任,同時著重探討建築美感的理性法則,從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築延續數百年的典範形制。在社會身份和專業教育方面,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也經歷了從中世紀轉向近代的演變。14~15世紀,藝術家猶組織在行會里,等同工藝匠師,學藝亦在作坊中採取師徒傳授形式。
16世紀起漸有改變,藝術家成為類似近代的知識階層的一員,行會變為學會或藝術學院,藝術家的個性、個人才能與風格特色得到承認。有關藝術家的傳記、評述以及藝術史的研究也從此時開始涌現。
分期 文藝復興美術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歐洲封建
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城市工商業的繁
榮及其政治上的相對獨立或自治。在中世紀的最後階段,西歐地區出現上述情況比較明顯的有兩處:南為義大利,特別是其中的佛羅倫薩;北為尼德蘭,包括今荷蘭及比利時。16世紀,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王權,城市經濟也有發展,王權和市民階級為反對封建割據有一定的聯合,文藝復興美術遂傳播到那裡。根據各國各地具體情況,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分期各有不同:在義大利(以佛羅倫薩為主要代表)可分為3期:初始期(14世紀)、早期(15世紀)和盛期(16世紀);在尼德蘭則為 2期:15世紀和16世紀;在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主要為16世紀1期,一般不再細分。17世紀時,西歐各地續接文藝復興美術的是巴洛克美術。由於巴洛克美術有不少繼承文藝復興傳統之處,過去有人也把它歸入文藝復興美術的范疇,認為整個西方藝術直至19世紀皆屬文藝復興階段。目前則普遍認為17~18世紀各有新創,皆可自成一體而與文藝復興有別。
發 展 概 況
義大利 早在13世紀後半期,義大利中部以佛羅倫
薩為中心出現了新的美術動向,意味著以中世紀美術向
文藝復興美術的過渡。
這一時期的代表有畫家是奇馬布埃和雕刻家N.皮薩
諾。後者於1260年完成的比薩洗禮堂講經台,被認為是
最早一件仿效古典風格的文藝復興作品,浮雕人物體形
壯偉,具有古羅馬風度,雖有幼稚之處,卻透露出新時
代的曙光。
N.皮薩諾:比薩洗禮堂講經台
初始期 自奇馬布埃以後,佛羅倫薩畫派成為新美
術最主要的流派,14世紀時產生了偉大藝術家喬托。喬
托的藝術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他的作品雖屬宗教
題材,卻開始真實表現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間深遠關
系與人物的立體表現,傑出地體現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
義相結合這個文藝復興美術的基本特點。喬托之後,佛
羅倫薩畫派人員眾多,並影響於整個托斯卡納地區。在
雕刻方面,皮薩諾之後有其子G.皮薩諾以及佛羅倫薩的
雕刻家和建築家阿諾爾福·迪坎比奧(1232~1302),在
G.皮薩諾主持下開始了佛羅倫薩城內的兩大建築工程:
市政廳大廈和大教堂,前者1299~1311年建成,後者自
1296年動工後,至15世紀中葉才完工。
喬托:《猶大之吻》
早期 從15世紀開始,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進入蓬
勃發展階段,佛羅倫薩仍然是最大中心,但其他地區也
出現了重要流派。15世紀初年,佛羅倫薩藝術首先從建
築和雕刻方面掀起高潮,建築家F.布魯內萊斯基首倡實
地考察古典遺跡,運用古典風格與柱式,在完成佛羅倫
薩大教堂圓頂之後,又建育嬰堂(1419)和聖克羅切教堂
的帕齊禮拜堂(1430~1440)等,空間開闊,比例和諧,開
創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他還發明透視畫法,引起造型
藝術的革命。與布魯內萊斯基一起赴羅馬實地考察的雕
刻家多納太羅則竭力追慕古典藝術的寫實手法,潛心研
究人體實物,開始創作完美的裸體形象,如《大衛》。另
一位佛羅倫薩雕刻家L.吉貝爾蒂窮畢生之力製作了佛羅
倫薩洗禮堂的兩座青銅門,技藝精美絕倫。其中一座被
譽為天堂之門,並在浮雕藝術中首次使用透視。佛羅倫
薩畫家馬薩喬將上述諸人成果用之於繪畫,第1次以科學
手法構圖著色,人物形象堅實雄偉,富於人文主義精神。繼他之後,佛羅倫薩人才輩出,產生不少一流大師,如F.安傑利科、P.烏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奧、A.波拉尤奧洛、S.博蒂切利、D.吉蘭達約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發揚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傳統,風格雄偉秀麗各有所重,呈現百花齊放、美不勝收的局面,注重空間透視表現和人物堅實造型,以及善用線條則是他們作為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在佛羅倫薩美術界具有特殊地位的還有藝術理論家兼建築師L.B.阿爾貝蒂,他的《繪畫論》(1435)、《建築論》(1452)等書是新美術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安傑利科:《哀悼基督》
博蒂切利:《誹謗》
在佛羅倫薩影響下,義大利中部先後出現了幾位大
藝術家:畫家弗朗切斯卡、雕刻家 J.della奎爾恰,以
及前者的門徒L.西尼奧雷利和梅洛佐·達福爾利。奎爾
恰的雕刻粗朴壯偉,別具一格;梅洛佐·達福爾利的繪畫
則在其師嚴謹風格的基礎上更秀逸精緻,以情真意切取
勝。與佛羅倫薩鄰近的地區還形成了另外畫派:錫耶納
畫派和翁布里亞畫派。錫耶納畫派14世紀最為繁盛,其創
始者杜喬·迪博寧塞納取得了可和喬托相比的名聲,只
是寫實方面略為保守,15世紀的代表則有薩塞塔等。翁
布里亞畫派的主要代表是拉斐爾的老師佩魯吉諾,風格
靜雅秀美;另一代表則是平托里喬,用色鮮艷華麗,他
的藝術在羅馬甚受歡迎。
義大利北部15世紀也開展了新美術運動。早期的大
師是彼桑奈羅,他擅長寫生,風格優雅,並善於雕刻徽
章。後期大師則是A.曼泰尼亞,他精於透視,並以鑽研
古典文物著名。經他們帶動,加以佛羅倫薩的影響,北
部也出現了兩個畫派:弗拉拉畫派和威尼斯畫派。弗拉
拉畫派主要代表有C.圖拉和F.科薩,他們服務於弗拉拉
公爵宮廷,以裝飾性的華美取勝。威尼斯畫派,15世紀
的代表是貝利尼父子三人。威尼斯畫派雖屬晚起,前途
卻未可限量,在喬凡尼·貝利尼努力下,威尼斯畫派到
15世紀末已充分發展了自已善用色彩的特點,並在意大
利各畫派中首先掌握油畫技法,已有超越各個地方流派
而與佛羅倫薩爭雄的實力與氣勢。
盛期 義大利美術在16世紀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在
此以前,15世紀的文藝復興美術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現實
主義表現方法的任務,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
已相當豐富,在此基礎上,16世紀的藝術家們遂可集中
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更有甚者,此時的藝術大師雖
在藝術修養與技藝上達到更高水平,時代環境卻日益動
盪不安,義大利經濟停滯,城市共和政治難以維持,外
國武力入侵頻繁,面對危機四伏的現實,藝術家思想上
不免矛盾重重,而偉大的藝術創作要求作者對現實中的
逆流展開頑強的斗爭。因此,16世紀為盛期文藝復興大
師們准備了優異條件,也提出了嚴峻要求,正是這種復
雜情況產生了輝映千古的藝術繁榮。
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 3位主要代表是L.達·芬奇、
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前兩位都是佛羅倫薩藝術家,拉
斐爾雖師從安布里亞畫派,也主要在佛羅倫薩完成學業,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但他們 3人的活動都不限於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主要活動於羅馬,達·芬奇前期在米蘭,後期遠走法國,他們的藝術也在更廣泛的范圍內代表了義大利的民族成就。達·芬奇的特點是熔藝術與科學於一爐,他既是大藝術家又是大科學家,藝術典型的加工與科學研究的深邃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體現人文主義思想和掌握現實主義手法上較之前人有了極大提高,傑作如《最後晚餐》、《莫娜麗薩》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琪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水平的典範創作。他的人物形象雄偉壯健,氣魄渾宏,意志強烈而力量無窮,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拉斐爾則以秀美、典雅的風格著名,構圖和諧,情態自然,尤以聖母形象的塑造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除了造型藝術外,他們 3人都曾從事於建築設計構思和實踐,達·芬奇景慕中心型的圓頂廳堂結構,拉斐爾崇向嚴謹和諧的古典風格,米開朗琪羅晚年主持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時設計的大教堂圓頂,更成為日後歐美各國所有圓頂建築的樣板。
米開朗琪羅:《大衛》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盛期文藝復興在建築、繪
畫、雕刻方面還有不少名家,他們的創作共同構成了近
代西方藝術傳統中的典範風格,幾百年間盛行不衰。建
築方面的代表是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奧,他們在細部
形式和整體風格上都比15世紀更為徹底地仿效希臘羅馬
的古典建築,但又非泥古不化,而是善於以人文主義思
想活用古典形式,以比例和諧風度高雅取勝。布拉曼特
和達·芬奇一樣傾心於研究中心型建築的理想結構,認
為它最適於體現人文主義思想,他在動工興建聖彼得大
教堂之際就決定拋棄傳統的十字型而採用中心型圓頂廳
堂,可是這項大工程剛破土砌牆他就去世,它的完工成
為以後兩世紀間義大利建築的中心任務(米開朗琪羅完
成的大圓頂也是其中一部分)。布拉曼特建築理想的實
際體現則是羅馬蒙多里奧聖彼得教堂中的小廟(1502~
1514),圓形的古典柱廊上置以圓頂,規模雖小卻氣象浩
闊,成為世界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帕拉迪奧則在
建築實踐和理論著述上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影
響至為深遠。他的傑作圓廳別墅(1550),布局講究對稱
之美,在房屋四面各置一古典柱廊,內部正中構成圓頂
大廳。遠睹近觀皆不失和諧高雅之趣,對日後的西方建
築界極有啟發。在繪畫方面,古典風格的代表還有佛羅
倫薩畫家F.巴爾托洛梅奧和A.de薩爾托。前者雖身為教
士,吸收新風格卻不遺餘力,他深得達·芬奇平衡構圖
和輕柔用色之妙,作品氣勢安詳、布局精微而光照均勻,他的《聖卡塞琳的婚禮》(1512)被認為是集佛羅倫薩畫派大成之作;後者則有無瑕畫家之稱,被同時代人認為在構圖和造型上皆達無可指摘的完善程度,代表作《哈皮的聖母像》以清純崇高著稱,被奉為古典風格的一件樣板。與他們同時的P.di科西莫則富於閑情逸趣,喜歡畫神話題材的幽默作品,在佛羅倫薩畫派中另闢蹊徑,自成一體。此外,達·芬奇在米蘭的長期工作也推動了當地新美術的發展,形成了米蘭畫派。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羅馬的活動則促成了羅馬畫派。
在盛期文藝復興美術中成果最豐富的另一流派則是
威尼斯畫派。它在16世紀先後出現了喬爾喬涅、提香、
丁托列托和P.韋羅內塞四大家,尤以提香長達70年的創
作活動,為威尼斯畫派贏得了雄視全歐的聲譽。威尼斯
畫派諸家皆以色彩取勝,但個人風格各有所長。例如喬
爾喬涅的富於詩意,提香的健美豐盛,丁托列托的浩大
靈活,韋羅內塞的富麗豪華等,都從不同角度奏出了新
的最強音。由於威尼斯畫派油畫技法的卓絕,它對日後
西方近代藝術的影響甚至較佛羅倫薩畫派尤為直接。
韋羅內塞:《迦南結婚儀式》
在義大利16世紀藝術中異軍突起的一大流派是樣式
主義。它的藝術家都崇奉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盛期文
藝復興大師,但他們只追求風格形式而失其精神實質,且
由於專務新奇而走向程式化,偏離了文藝復興美術的現
實主義方向。樣式主義最早於1515~1520年間在佛羅倫
薩萌發,16世紀中期及後期甚為流行,代表者有「J.da
蓬托爾莫、F.羅索、Il布龍齊諾和G.瓦薩里等。因此當
其流行之際,義大利除威尼斯畫派外,文藝復興美術已
告衰微。樣式主義的出現,反映了義大利16世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危機,其服務對象也不是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而是有回潮之勢的貴族宮廷。但是樣式主義的保守傾向並不能代表新美術發展的主流,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傳統仍有巨大潛力,從而在17世紀的新形勢下促成了巴洛克美術的興起。
尼德蘭 14~15世紀,西歐北部工商業最發達地區
是尼德蘭。它有繁榮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魯日的紡織業
和安特衛普的國際貿易業最為昌盛,安特衛普從1460年
起建立了歐洲第1個股票市場。在政治上,尼德蘭在15世
紀初期和中期一直是法國伯艮第公爵的領土,與伯艮第
的首府第戎聯系密切;15世紀末尼德蘭轉歸哈布斯堡王
朝,而該朝擁有德國皇帝和西班牙王位,因此尼德蘭在
16世紀與德國-西班牙來往頻繁,雖然政治歸屬復雜,尼
德蘭城市仍獲得一定自治權利,新文化也比較發達。
15世紀 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興起是在14世紀末
15世紀初,它接受了一些義大利的影響,但主要是從本
地的後期哥特式藝術轉變而來。最初的代表有雕刻家C.
斯呂特爾、畫家M.布羅耶德拉姆和P.de林堡。他們雖成
長於尼德蘭,卻主要工作於法國。斯呂特爾在第戎的占
甫莫爾修道院雕刻的大門井欄(1395~1406)開始擺脫中
世紀的程式而面向生活,人物逼真生動、雄強有力,可
和義大利的大師相比。布羅耶德拉姆也開始在畫幅中注
意空間的深遠和實物寫生,這些新發展到林堡手中更有
重大突破,在他為法國伯里公爵的《時辰書》作的細致
畫插圖(1413~1416)中,對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生活
風俗作了前所未有的精采描繪,雪景麥田皆如實刻畫,而
且第1次表現了真實的陰影。在他們之後,尼德蘭美術就
產生了幾位極有成就的現實主義大師:R.康平、凡·愛
克兄弟以及 R.van der韋登。他們在掌握透視畫法和人
體結構方面雖不及義大利藝術家,但寫實的精確細微卻
有過之;他們在西方繪畫史的另一重大貢獻則是首先使
用了油畫技法,然後傳入義大利。
到15世紀後期,尼德蘭繪畫已蜚聲西歐各國,並開
始吸收義大利的新成果。尼德蘭全境形成了幾個地區性
的藝術流派:南部尼德蘭有布魯日的P.克里斯特斯和H.
梅姆靈;在根特有H.van der胡斯;在魯汶有D.包茨。北
部尼德蘭則有聖揚斯的海特亨(聖揚斯的)和15世紀末
最著名的大師H.博斯。這種百花競放的盛況只有義大利
美術可以和它相比。尼德蘭大師的傳真絕技也受到普遍
的稱贊。
16世紀 16世紀是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第 2個發
展階段,此時的特點是義大利的影響加強,不少尼德蘭
畫家著意追摹羅馬畫派和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因此有羅
馬主義或羅馬派之稱。他們熱衷於透視畫法和人體特別
是裸體表現,尼德蘭美術固有的寫實精神卻有所削弱。
羅馬派的著名代表是J.van斯科列里和J.戈沙爾特,盡管
風格較雜,他們卻在傳播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方面起了
巨大作用。與此同時,一些尼德蘭畫家仍續有新創,如
J.帕廷尼爾之精於風景,P.阿爾申之善畫風俗民情,A.
摩爾之肖像寫生等。但16世紀最有成就的尼德蘭藝術大
師卻是有農夫之稱的P.勃魯蓋爾。他不僅善於描繪民間
的特別是農民的生活情態,而且是西方一位偉大的風景
畫家,不愧為尼德蘭美術集大成者。他雖有豐富的人文
主義學識,卻不機械地仿效義大利的古典風格,作畫意境
高遠,幽默之中隱含譏諷。傑作如《絞刑架下的舞蹈》
(又名《絞架上之鵲》),從空中鳥瞰角度展視林野風
光,近景的舞蹈情節所含的詼諧與遠景山水的幽靜完美
相反相成,富於詩意,在西方風景畫中獨樹一幟。
法國 法國文藝復興美術在15世紀後期受義大利及
尼德蘭的影響開始萌發,代表大師有畫家J.富凱等人;其
蓬勃發展則在16世紀。當時法國軍隊幾度入侵義大利,並
長期佔領米蘭等地,朝野上下皆和義大利接觸密切,達·
芬奇等藝術大師也被邀赴法工作,從而促成了法國文藝
復興運動的高漲。
達·芬奇赴法已在晚年,他居留法國期間沒有進行
什麼創作,但他的到來以及最後在法國去世就已有很大
的象徵意義。以後來法的有羅索、B.切利尼等人,他們
以楓丹白露為據點,對法國美術影響巨大。羅索等雖屬
樣式主義流派,但法國先進人士重視的仍是他們所帶來
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成果。與此同時,不少法國藝
術大師也成長起來,在建築方面有R.de羅姆和勒斯科,雕
刻有J.古戎,繪畫則有F.克盧埃等。作為法國文藝復興
美術的一個最重要紀念物則有盧佛爾宮(1546動工),勒
斯科主建築,古戎主雕刻,堪稱珠聯璧合。他倆的成果
是今盧佛爾宮方形庭院西翼南側樓房,在法國傳統形式
上運用了古典柱式裝飾,風格優美,它不僅為日後盧佛
爾宮的整個建築定了基調,也為法國的古典風格建築定
了基調。
德國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以產生了不少第 1流繪畫
大師而自豪。德國皇帝在文藝復興時代仍一直是義大利
名義上的君主,16世紀且數次率軍隊進入義大利,兩國
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也相當密切,許多德國藝術家以
游學義大利作為主要的藝術學業。16世紀也是德國尤其
南部一帶城市工商業興旺發達之時,市民階級和農民群
眾都有強烈的反封建要求,終於促成了宗教改革運動和
偉大的農民戰爭。這些社會背景都是產生傑出藝術大師
的時代條件,使德國畫壇頓時群星燦爛,蔚為壯觀。他
們中最著名的有A.丟勒、M.格呂內瓦爾德、L.克拉納赫、H.荷爾拜因和A.阿爾特多費爾,雖然他們的風格特色各有不同,卻都以現實主義的成就顯示了新美術的巨大進展。德國還是西方印刷術的搖籃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藝術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於版畫的創作,丟勒、荷爾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畫史上最負盛名的大師。在建築與雕刻方面,德國的藝術家側重於使哥特式傳統和義大利風格互相融合,帶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爾堡的選侯宮(1556~1559),門面遍體裝飾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體比例仍屬傳統形制,它的富麗豪華風格也和後期哥特式建築的精巧細致取得協調。
英國 英國文藝復興美術從16世紀開始發展。由於
此時是都鐸王朝,因此新建築獲得都鐸風格之名,它主要
表現在貴族府邸建築上。代表作如朗格里特府邸(1567~
1579),明窗洞開,布局和諧整齊,細部雖雜以古典柱式
裝飾,整體上卻保持了英國建築傳統的朴實開朗特色。
英國的文藝復興繪畫受德國藝術家荷爾拜因影響甚大,
他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兩次來英工作直至去世
(1526~1528,1532~1543),他為王室及宮廷顯貴作畫甚
多,也受到各界人士廣泛歡迎。荷爾拜因精於寫真傳神
的技藝和他的冷靜灑脫的風格啟發了英國一代畫師,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肖像畫家N.希利亞德。他的作品小巧玲
瓏,色彩艷麗,在工細筆調中傳出倜儻風流的貴族情態,甚得伊麗莎白朝野上下的喜愛。
西班牙 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由於其國勢突然強盛
而獲得巨大推動。16世紀的西班牙因哥倫布的發現而占
有美洲新大陸廣大地區,它的王室因屬哈布斯堡王朝而
和德國關系密切,並擁有尼德蘭,占據南部義大利,成
為歐洲最大勢力。這些情況使經濟較落後的西班牙一變
而為歐洲舞台上的要角。西班牙文藝復興繪畫的主要代
表是出生於希臘的El.格列柯。在建築方面的主要建築物
則是埃斯科里亞爾宮(1563~1584),它是一組龐大的包
括王宮、教堂與修道院的建築群,以整齊劃一、浩大嚴謹
取勝,主持其事的是西班牙建築師J.de赫雷拉。雖然最
初設計出自他人,赫雷拉卻是其整體規劃的完成者,它
的規整的古典風格反映了西班牙宮廷文化的特色。
參考書目
朱龍華:《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1960。
布克哈特著,朱龍華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
化》,商務印書館,北京,1979。

⑤ 文藝復興運動在文化史上的進步意義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普遍認為文藝復興發端於14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一詞就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復興),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文化藝術的復興。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系已在歐洲封建制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復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復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義大利處於城市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制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屏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歷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松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文藝復興運動起源於義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制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義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文藝復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還保留古羅馬帝國精神的人才逃往義大利,帶回許多新鮮思想和藝術,在羅馬開辦教授希臘語的學校,促使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形成。

文藝復興的作品思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集中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歌頌了人體的美,主張人體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諧的比例,並把它應用到建築上,一系列的雖然仍然以宗教故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但表現的都是普通人的場景,將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義者開始用研究古典文學的方法研究聖經,將聖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導致了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

人文主義歌頌世俗蔑視天堂,標榜理性以取代神啟,肯定「人」是現世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科學為人謀福利,教育要發展人的個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因此在歷史發展上起了很大的進步作用。

不同范疇中的文藝復興:

自然科學 :

天文學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在其中提出了與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不同的日心說體系。義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在《論無限性、宇宙和諸世界》、《論原因、本原和統一》等書中宣稱,宇宙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太陽只是太陽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通過對其師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的觀測數據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學》和1619年的《世界的諧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繞太陽運轉是沿著橢圓形軌道進行的,而且這樣的運動是不等速的。
數學
代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爾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
物理學
在物理學方面,伽利略通過多次實驗發現了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使人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他的學生托里拆利經過實驗證明了空氣壓力,發明了水銀柱氣壓計。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爾發現液體和氣體中壓力的傳播定律。英國科學家波義耳發現氣體壓力定律。
生理學和醫學
比利時醫生維薩留斯發表《人體結構》一書,對蓋倫的「三位一體」學說提出挑戰。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證明血液從右心室流向肺部,通過曲折路線到達左心室。英國解剖學家哈維通過大量的動物解剖實驗,發表《心血運動論》等論著,系統闡釋了血液運動的規律和心臟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這一重大發現使他成為近代生理學的鼻祖。
「地理大發現」
航海技術產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飛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的探險家們開始了一系列遠程航海活動。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為地圓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印刷術在歐洲的再發現,以及從東方傳過來的造紙、指南針、火葯(中國的四大發明),促使科學思想的迅速傳播。

文學
各地的作家都開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語進行文學創作,帶動了大眾文學,替各種語言注入大量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散文、民謠和戲劇等。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出現了「文壇三傑」。但丁一生寫下了許多學術著作和詩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義的鼻祖,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他第一個發出復興古典文化的號召,提出以「人學」反對「神學」。彼特拉克主要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詩詩集《歌集》。薄伽丘是義大利民族文學的奠基者,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國,文藝復興運動明顯地形成兩派,一是以「七星詩社」為代表的貴族派,二是以拉伯雷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詩社」以龍沙和杜貝萊為代表,在語言和詩歌理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最早提出統一民族語言的主張,促進了法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學的發展。然而,他們排斥民間詩歌,只為少數貴族服務。拉伯雷是繼薄伽丘之後傑出的人文主義作家,是法國文藝復興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時間創作的《巨人傳》是一部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現實主義作品,在歐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英國,代表人物有托馬斯·莫爾和莎士比亞。托馬斯·莫爾是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也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亞是天才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同荷馬、但丁、歌德一起,被譽為歐洲劃時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在西班牙,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是塞萬提斯和維加。塞萬提斯是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戲劇和小說,其中以長篇諷刺小說《堂·吉訶德》最著名,它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維加是戲劇家、小說家和詩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見的多產作家,一生共創作了兩千多個劇本,留傳至今的有600多個,有宗教劇、歷史劇、神話劇、袍劍劇、牧歌劇等多種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會現實,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最傑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文藝復興建築是在公元14世紀在義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築風格。基於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築師希望藉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築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築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特色
對建築的比例有強烈的追求,例如必須是3和2的倍數
使用對稱的形狀,集中式
恢復「自然」,以尺規作圖制圖,以圓形和正方形為主
反對哥德式建築

義大利與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祥地,在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羅倫薩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當時最重要的藝術贊助人。
著名的文藝復興三傑全部誕生在義大利。

代表人物:
詩人:但丁、彼特拉克;
作家:薄伽丘、馬基雅維利;
畫家:喬托、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提香;
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建築師:伯魯涅列斯基;
音樂家:帕萊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與其代表人物
16世紀後半葉和17世紀初西班牙文藝復興進入「黃金時期」,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成績顯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萬提斯、戲劇家洛卜·德·維加

德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德國:主要成就則表現在宗教改革、農民戰爭、諷刺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發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馬丁·路德、丟勒等。

法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法國:自由思想和懷疑思想相當發達。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說家:拉伯雷等。

英國與其代表人物
在英國:詩歌和戲劇空前的繁榮。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亞等。
文藝復興的重要意義

有好一段時間,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簡單地恢復了古典文化。其實,文藝復興並不是真正要「恢復」古典的文化,而是藉此抨擊當時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體系造輿論。

文藝復興是一次逐漸發展的時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和事件。但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後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於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

關於文藝復興的不同意見
「文藝復興」(Renaissance)這個詞在1855年為法國歷史學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紀時「對世界與人類的探索」;自此以後歷史學家們就對它的解釋有很多不同意見。

大部分觀點認為文藝復興起源於十五世紀的義大利,然後向整個歐洲擴展。文藝復興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紀以前)的古典文化連接,是對阿拉伯人的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吸收。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專注於現世生活質量(如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同時也是知識由於印刷和在藝術,詩歌,建築等領域新技術的應用而導致的知識爆炸。這些新技術引起了藝術和文學在格式和內容上根本的變化。這個時期,這種觀點認為,隨著交流和探索的興起,文藝復興代表了歐洲從很長時期的一潭死水轉變成了洶涌的江河。因此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也常常認為是現代開端。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在藝術,文學還有哲學等方面的「類革命」(pseudo-revolution )。這些變化僅僅影響了為數很小的富有的少數人,而歐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對於中世紀基本沒有改變。因此他們不承認文藝復興是一個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文藝復興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變化,而不是物質上的巨大變化。或許,對於文藝復興最重要的觀點是那些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一個與中世紀徹底決裂的時代。

Johan Huizinga (1872–1945)承認文藝復興,但是質疑它是否帶來有益的變化。他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從中世紀衰落的時代,並且毀壞了很多重要的東西。例如,那時在教會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語,從古典時代以來獲得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活著的語言。但是,文藝復興中痴迷於古典純潔性的人們認為拉丁語與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觸,於是拉丁語的自然進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認為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蕭條時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認為文藝復興使科學的進步速度放緩。

文藝中興時代之義大利。—— 蔡元培《圖畫》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理論和一種世界觀。人文主義以人,尤其是個人的興趣、價值觀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對人文主義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容忍、無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原則。

現代的人文主義開始於啟蒙運動,在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來回答道德問題的答案。在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中,超自然的解釋一般被忽略,人們將這種人文主義也稱為「世俗人文主義」。

在各個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義,在這里一般人文主義與該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

也有的人文主義運動認為人有參加儀式和規則的需要並組織一定的團體來滿足人的這種需要。

人文主義作為歷史概念

在歐洲歷史和哲學史中,人文主義主要被用來描述14到16世紀間較中世紀比較先進的思想。一般來說今天歷史學家將這段時間里文化和社會上的變化稱為文藝復興,而將教育上的變化運動稱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這個詞實際上很晚才出現,它來自與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就已經使用過這個詞了。德國啟蒙運動時代的哲學家將人類統稱為Humanität,當時的人文主義者稱他們自己為humanista。

而Humanism這個詞卻一直到1808年才出現。

定義

人文主義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因為許多不同的人稱自己或被稱為人文主義者,而他們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人的觀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義觀念互相之間非常矛盾。在自由民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學派中都有人文主義的派別。甚至古羅馬的時候就已經有今天可以被稱為人文主義的思想流式。那時的人文主義當然與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非常不一樣。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義往往被稱為歷史主義,而威廉·馮·洪堡的人文主義則與啟蒙運動的人文主義完全不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時期科學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⑥ 概括材料二,當時文藝工作的宗旨是甚麼

歐洲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的美
術。首先在義大利發生並達到盛期,以後傳播到尼德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席捲全歐洲。
概 念
詞源和定義 文藝復興一詞,源出義大利語rinas-
cita,意為再生或復興。14世紀時,新興資產階級視中
世紀文化為黑暗倒退,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
達的典範,力圖復興古典文化,遂產生「文藝復興」一
詞,作為新文化的美稱。這種提法在詩人F.彼特拉克和
小說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經出現,15~16世紀流行。
1550年,G.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
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ce,17
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
它作為14~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它標志著歐洲近代
歷史文化發展的第一階段。
成就和意義 文藝復興雖以學習古典為特點,卻絕
非單純的復古,實質上是通過學習古典的途徑創造新文
化。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由於中世紀的長期破壞,已
經相當殘缺,雖極力恢復,所得仍屬有限。然而文藝復
興時代的人們學習古典,並不是簡單仿效,而是取其精神。
古典藝術的具體形式固然予人以啟發,但更重要的是從中領悟到現實主義的方法和古典社會的民主思想。中世紀被教會控制的美術基本上是非現實主義的,宗教神學籠罩一切;反封建的文藝復興新美術主要以貫徹現實主義和體現反對宗教禁慾主義的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而古典美術也正是在這兩方面成了新美術的良師益友。因此,文藝復興美術之學習古典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復古、仿古傾向;也不同於中世紀美術中偶爾可見的慣用古典形式的個別現象。與此相關的是,從具有現實主義這個本質特徵看,某些西歐的早期文藝復興美術(如尼德蘭美術),雖然學習古典這方面尚無多大發展,卻同樣應被認為是新美術的一個傑出代表。
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方法和人文主義思想,在
創作實踐上是密切結合的。人文主義強調人性崇高與身
心的全面完美,重視世俗的現實生活,反對神學權威和
封建特權。新美術創作的真實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豐
富的現實情景,就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產生最為廣泛和
強烈的反應。加以在當時具體條件下,新美術創作是較
易為廣大群眾和新興資產階級接受的文化形態,因此美
術變成文藝復興文化最受歡迎的代表,成果也最為豐富。
文藝復興美術作為西方近代美術的源頭,它的基本風格和表現技法構成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主要傳統,影響極其深遠。在造型藝術方面,它以寫實傳真為首務,開創了基於科學理論和實際考察的表現技法,如人體解剖和透視法則等,從而使它得以達到古典藝術之後一個新的高峰,在風格和技法上它和東方藝術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藝術有本質區別。在建築藝術方面,它以恢復古典建築傳統為首任,同時著重探討建築美感的理性法則,從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築延續數百年的典範形制。在社會身份和專業教育方面,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也經歷了從中世紀轉向近代的演變。14~15世紀,藝術家猶組織在行會里,等同工藝匠師,學藝亦在作坊中採取師徒傳授形式。
16世紀起漸有改變,藝術家成為類似近代的知識階層的一員,行會變為學會或藝術學院,藝術家的個性、個人才能與風格特色得到承認。有關藝術家的傳記、評述以及藝術史的研究也從此時開始涌現。
分期 文藝復興美術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歐洲封建
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城市工商業的繁
榮及其政治上的相對獨立或自治。在中世紀的最後階段,西歐地區出現上述情況比較明顯的有兩處:南為義大利,特別是其中的佛羅倫薩;北為尼德蘭,包括今荷蘭及比利時。16世紀,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王權,城市經濟也有發展,王權和市民階級為反對封建割據有一定的聯合,文藝復興美術遂傳播到那裡。根據各國各地具體情況,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分期各有不同:在義大利(以佛羅倫薩為主要代表)可分為3期:初始期(14世紀)、早期(15世紀)和盛期(16世紀);在尼德蘭則為 2期:15世紀和16世紀;在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主要為16世紀1期,一般不再細分。17世紀時,西歐各地續接文藝復興美術的是巴洛克美術。由於巴洛克美術有不少繼承文藝復興傳統之處,過去有人也把它歸入文藝復興美術的范疇,認為整個西方藝術直至19世紀皆屬文藝復興階段。目前則普遍認為17~18世紀各有新創,皆可自成一體而與文藝復興有別。
發 展 概 況
義大利 早在13世紀後半期,義大利中部以佛羅倫
薩為中心出現了新的美術動向,意味著以中世紀美術向
文藝復興美術的過渡。
這一時期的代表有畫家是奇馬布埃和雕刻家N.皮薩
諾。後者於1260年完成的比薩洗禮堂講經台,被認為是
最早一件仿效古典風格的文藝復興作品,浮雕人物體形
壯偉,具有古羅馬風度,雖有幼稚之處,卻透露出新時
代的曙光。
N.皮薩諾:比薩洗禮堂講經台
初始期 自奇馬布埃以後,佛羅倫薩畫派成為新美
術最主要的流派,14世紀時產生了偉大藝術家喬托。喬
托的藝術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他的作品雖屬宗教
題材,卻開始真實表現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間深遠關
系與人物的立體表現,傑出地體現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
義相結合這個文藝復興美術的基本特點。喬托之後,佛
羅倫薩畫派人員眾多,並影響於整個托斯卡納地區。在
雕刻方面,皮薩諾之後有其子G.皮薩諾以及佛羅倫薩的
雕刻家和建築家阿諾爾福·迪坎比奧(1232~1302),在
G.皮薩諾主持下開始了佛羅倫薩城內的兩大建築工程:
市政廳大廈和大教堂,前者1299~1311年建成,後者自
1296年動工後,至15世紀中葉才完工。
喬托:《猶大之吻》
早期 從15世紀開始,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進入蓬
勃發展階段,佛羅倫薩仍然是最大中心,但其他地區也
出現了重要流派。15世紀初年,佛羅倫薩藝術首先從建
築和雕刻方面掀起高潮,建築家F.布魯內萊斯基首倡實
地考察古典遺跡,運用古典風格與柱式,在完成佛羅倫
薩大教堂圓頂之後,又建育嬰堂(1419)和聖克羅切教堂
的帕齊禮拜堂(1430~1440)等,空間開闊,比例和諧,開
創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他還發明透視畫法,引起造型
藝術的革命。與布魯內萊斯基一起赴羅馬實地考察的雕
刻家多納太羅則竭力追慕古典藝術的寫實手法,潛心研
究人體實物,開始創作完美的裸體形象,如《大衛》。另
一位佛羅倫薩雕刻家L.吉貝爾蒂窮畢生之力製作了佛羅
倫薩洗禮堂的兩座青銅門,技藝精美絕倫。其中一座被
譽為天堂之門,並在浮雕藝術中首次使用透視。佛羅倫
薩畫家馬薩喬將上述諸人成果用之於繪畫,第1次以科學
手法構圖著色,人物形象堅實雄偉,富於人文主義精神。繼他之後,佛羅倫薩人才輩出,產生不少一流大師,如F.安傑利科、P.烏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奧、A.波拉尤奧洛、S.博蒂切利、D.吉蘭達約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發揚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傳統,風格雄偉秀麗各有所重,呈現百花齊放、美不勝收的局面,注重空間透視表現和人物堅實造型,以及善用線條則是他們作為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在佛羅倫薩美術界具有特殊地位的還有藝術理論家兼建築師L.B.阿爾貝蒂,他的《繪畫論》(1435)、《建築論》(1452)等書是新美術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安傑利科:《哀悼基督》
博蒂切利:《誹謗》
在佛羅倫薩影響下,義大利中部先後出現了幾位大
藝術家:畫家弗朗切斯卡、雕刻家 J.della奎爾恰,以
及前者的門徒L.西尼奧雷利和梅洛佐·達福爾利。奎爾
恰的雕刻粗朴壯偉,別具一格;梅洛佐·達福爾利的繪畫
則在其師嚴謹風格的基礎上更秀逸精緻,以情真意切取
勝。與佛羅倫薩鄰近的地區還形成了另外畫派:錫耶納
畫派和翁布里亞畫派。錫耶納畫派14世紀最為繁盛,其創
始者杜喬·迪博寧塞納取得了可和喬托相比的名聲,只
是寫實方面略為保守,15世紀的代表則有薩塞塔等。翁
布里亞畫派的主要代表是拉斐爾的老師佩魯吉諾,風格
靜雅秀美;另一代表則是平托里喬,用色鮮艷華麗,他
的藝術在羅馬甚受歡迎。
義大利北部15世紀也開展了新美術運動。早期的大
師是彼桑奈羅,他擅長寫生,風格優雅,並善於雕刻徽
章。後期大師則是A.曼泰尼亞,他精於透視,並以鑽研
古典文物著名。經他們帶動,加以佛羅倫薩的影響,北
部也出現了兩個畫派:弗拉拉畫派和威尼斯畫派。弗拉
拉畫派主要代表有C.圖拉和F.科薩,他們服務於弗拉拉
公爵宮廷,以裝飾性的華美取勝。威尼斯畫派,15世紀
的代表是貝利尼父子三人。威尼斯畫派雖屬晚起,前途
卻未可限量,在喬凡尼·貝利尼努力下,威尼斯畫派到
15世紀末已充分發展了自已善用色彩的特點,並在意大
利各畫派中首先掌握油畫技法,已有超越各個地方流派
而與佛羅倫薩爭雄的實力與氣勢。
盛期 義大利美術在16世紀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在
此以前,15世紀的文藝復興美術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現實
主義表現方法的任務,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
已相當豐富,在此基礎上,16世紀的藝術家們遂可集中
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更有甚者,此時的藝術大師雖
在藝術修養與技藝上達到更高水平,時代環境卻日益動
盪不安,義大利經濟停滯,城市共和政治難以維持,外
國武力入侵頻繁,面對危機四伏的現實,藝術家思想上
不免矛盾重重,而偉大的藝術創作要求作者對現實中的
逆流展開頑強的斗爭。因此,16世紀為盛期文藝復興大
師們准備了優異條件,也提出了嚴峻要求,正是這種復
雜情況產生了輝映千古的藝術繁榮。
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 3位主要代表是L.達·芬奇、
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前兩位都是佛羅倫薩藝術家,拉
斐爾雖師從安布里亞畫派,也主要在佛羅倫薩完成學業,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但他們 3人的活動都不限於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主要活動於羅馬,達·芬奇前期在米蘭,後期遠走法國,他們的藝術也在更廣泛的范圍內代表了義大利的民族成就。達·芬奇的特點是熔藝術與科學於一爐,他既是大藝術家又是大科學家,藝術典型的加工與科學研究的深邃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體現人文主義思想和掌握現實主義手法上較之前人有了極大提高,傑作如《最後晚餐》、《莫娜麗薩》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琪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水平的典範創作。他的人物形象雄偉壯健,氣魄渾宏,意志強烈而力量無窮,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拉斐爾則以秀美、典雅的風格著名,構圖和諧,情態自然,尤以聖母形象的塑造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除了造型藝術外,他們 3人都曾從事於建築設計構思和實踐,達·芬奇景慕中心型的圓頂廳堂結構,拉斐爾崇向嚴謹和諧的古典風格,米開朗琪羅晚年主持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時設計的大教堂圓頂,更成為日後歐美各國所有圓頂建築的樣板。
米開朗琪羅:《大衛》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盛期文藝復興在建築、繪
畫、雕刻方面還有不少名家,他們的創作共同構成了近
代西方藝術傳統中的典範風格,幾百年間盛行不衰。建
築方面的代表是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奧,他們在細部
形式和整體風格上都比15世紀更為徹底地仿效希臘羅馬
的古典建築,但又非泥古不化,而是善於以人文主義思
想活用古典形式,以比例和諧風度高雅取勝。布拉曼特
和達·芬奇一樣傾心於研究中心型建築的理想結構,認
為它最適於體現人文主義思想,他在動工興建聖彼得大
教堂之際就決定拋棄傳統的十字型而採用中心型圓頂廳
堂,可是這項大工程剛破土砌牆他就去世,它的完工成
為以後兩世紀間義大利建築的中心任務(米開朗琪羅完
成的大圓頂也是其中一部分)。布拉曼特建築理想的實
際體現則是羅馬蒙多里奧聖彼得教堂中的小廟(1502~
1514),圓形的古典柱廊上置以圓頂,規模雖小卻氣象浩
闊,成為世界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帕拉迪奧則在
建築實踐和理論著述上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影
響至為深遠。他的傑作圓廳別墅(1550),布局講究對稱
之美,在房屋四面各置一古典柱廊,內部正中構成圓頂
大廳。遠睹近觀皆不失和諧高雅之趣,對日後的西方建
築界極有啟發。在繪畫方面,古典風格的代表還有佛羅
倫薩畫家F.巴爾托洛梅奧和A.de薩爾托。前者雖身為教
士,吸收新風格卻不遺餘力,他深得達·芬奇平衡構圖
和輕柔用色之妙,作品氣勢安詳、布局精微而光照均勻,他的《聖卡塞琳的婚禮》(1512)被認為是集佛羅倫薩畫派大成之作;後者則有無瑕畫家之稱,被同時代人認為在構圖和造型上皆達無可指摘的完善程度,代表作《哈皮的聖母像》以清純崇高著稱,被奉為古典風格的一件樣板。與他們同時的P.di科西莫則富於閑情逸趣,喜歡畫神話題材的幽默作品,在佛羅倫薩畫派中另闢蹊徑,自成一體。此外,達·芬奇在米蘭的長期工作也推動了當地新美術的發展,形成了米蘭畫派。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羅馬的活動則促成了羅馬畫派。
在盛期文藝復興美術中成果最豐富的另一流派則是
威尼斯畫派。它在16世紀先後出現了喬爾喬涅、提香、
丁托列托和P.韋羅內塞四大家,尤以提香長達70年的創
作活動,為威尼斯畫派贏得了雄視全歐的聲譽。威尼斯
畫派諸家皆以色彩取勝,但個人風格各有所長。例如喬
爾喬涅的富於詩意,提香的健美豐盛,丁托列托的浩大
靈活,韋羅內塞的富麗豪華等,都從不同角度奏出了新
的最強音。由於威尼斯畫派油畫技法的卓絕,它對日後
西方近代藝術的影響甚至較佛羅倫薩畫派尤為直接。
韋羅內塞:《迦南結婚儀式》
在義大利16世紀藝術中異軍突起的一大流派是樣式
主義。它的藝術家都崇奉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盛期文
藝復興大師,但他們只追求風格形式而失其精神實質,且
由於專務新奇而走向程式化,偏離了文藝復興美術的現
實主義方向。樣式主義最早於1515~1520年間在佛羅倫
薩萌發,16世紀中期及後期甚為流行,代表者有「J.da
蓬托爾莫、F.羅索、Il布龍齊諾和G.瓦薩里等。因此當
其流行之際,義大利除威尼斯畫派外,文藝復興美術已
告衰微。樣式主義的出現,反映了義大利16世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危機,其服務對象也不是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而是有回潮之勢的貴族宮廷。但是樣式主義的保守傾向並不能代表新美術發展的主流,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傳統仍有巨大潛力,從而在17世紀的新形勢下促成了巴洛克美術的興起。
尼德蘭 14~15世紀,西歐北部工商業最發達地區
是尼德蘭。它有繁榮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魯日的紡織業
和安特衛普的國際貿易業最為昌盛,安特衛普從1460年
起建立了歐洲第1個股票市場。在政治上,尼德蘭在15世
紀初期和中期一直是法國伯艮第公爵的領土,與伯艮第
的首府第戎聯系密切;15世紀末尼德蘭轉歸哈布斯堡王
朝,而該朝擁有德國皇帝和西班牙王位,因此尼德蘭在
16世紀與德國-西班牙來往頻繁,雖然政治歸屬復雜,尼
德蘭城市仍獲得一定自治權利,新文化也比較發達。
15世紀 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興起是在14世紀末
15世紀初,它接受了一些義大利的影響,但主要是從本
地的後期哥特式藝術轉變而來。最初的代表有雕刻家C.
斯呂特爾、畫家M.布羅耶德拉姆和P.de林堡。他們雖成
長於尼德蘭,卻主要工作於法國。斯呂特爾在第戎的占
甫莫爾修道院雕刻的大門井欄(1395~1406)開始擺脫中
世紀的程式而面向生活,人物逼真生動、雄強有力,可
和義大利的大師相比。布羅耶德拉姆也開始在畫幅中注
意空間的深遠和實物寫生,這些新發展到林堡手中更有
重大突破,在他為法國伯里公爵的《時辰書》作的細致
畫插圖(1413~1416)中,對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生活
風俗作了前所未有的精采描繪,雪景麥田皆如實刻畫,而
且第1次表現了真實的陰影。在他們之後,尼德蘭美術就
產生了幾位極有成就的現實主義大師:R.康平、凡·愛
克兄弟以及 R.van der韋登。他們在掌握透視畫法和人
體結構方面雖不及義大利藝術家,但寫實的精確細微卻
有過之;他們在西方繪畫史的另一重大貢獻則是首先使
用了油畫技法,然後傳入義大利。
到15世紀後期,尼德蘭繪畫已蜚聲西歐各國,並開
始吸收義大利的新成果。尼德蘭全境形成了幾個地區性
的藝術流派:南部尼德蘭有布魯日的P.克里斯特斯和H.
梅姆靈;在根特有H.van der胡斯;在魯汶有D.包茨。北
部尼德蘭則有聖揚斯的海特亨(聖揚斯的)和15世紀末
最著名的大師H.博斯。這種百花競放的盛況只有義大利
美術可以和它相比。尼德蘭大師的傳真絕技也受到普遍
的稱贊。
16世紀 16世紀是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第 2個發
展階段,此時的特點是義大利的影響加強,不少尼德蘭
畫家著意追摹羅馬畫派和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因此有羅
馬主義或羅馬派之稱。他們熱衷於透視畫法和人體特別
是裸體表現,尼德蘭美術固有的寫實精神卻有所削弱。
羅馬派的著名代表是J.van斯科列里和J.戈沙爾特,盡管
風格較雜,他們卻在傳播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方面起了
巨大作用。與此同時,一些尼德蘭畫家仍續有新創,如
J.帕廷尼爾之精於風景,P.阿爾申之善畫風俗民情,A.
摩爾之肖像寫生等。但16世紀最有成就的尼德蘭藝術大
師卻是有農夫之稱的P.勃魯蓋爾。他不僅善於描繪民間
的特別是農民的生活情態,而且是西方一位偉大的風景
畫家,不愧為尼德蘭美術集大成者。他雖有豐富的人文
主義學識,卻不機械地仿效義大利的古典風格,作畫意境
高遠,幽默之中隱含譏諷。傑作如《絞刑架下的舞蹈》
(又名《絞架上之鵲》),從空中鳥瞰角度展視林野風
光,近景的舞蹈情節所含的詼諧與遠景山水的幽靜完美
相反相成,富於詩意,在西方風景畫中獨樹一幟。
法國 法國文藝復興美術在15世紀後期受義大利及
尼德蘭的影響開始萌發,代表大師有畫家J.富凱等人;其
蓬勃發展則在16世紀。當時法國軍隊幾度入侵義大利,並
長期佔領米蘭等地,朝野上下皆和義大利接觸密切,達·
芬奇等藝術大師也被邀赴法工作,從而促成了法國文藝
復興運動的高漲。
達·芬奇赴法已在晚年,他居留法國期間沒有進行
什麼創作,但他的到來以及最後在法國去世就已有很大
的象徵意義。以後來法的有羅索、B.切利尼等人,他們
以楓丹白露為據點,對法國美術影響巨大。羅索等雖屬
樣式主義流派,但法國先進人士重視的仍是他們所帶來
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成果。與此同時,不少法國藝
術大師也成長起來,在建築方面有R.de羅姆和勒斯科,雕
刻有J.古戎,繪畫則有F.克盧埃等。作為法國文藝復興
美術的一個最重要紀念物則有盧佛爾宮(1546動工),勒
斯科主建築,古戎主雕刻,堪稱珠聯璧合。他倆的成果
是今盧佛爾宮方形庭院西翼南側樓房,在法國傳統形式
上運用了古典柱式裝飾,風格優美,它不僅為日後盧佛
爾宮的整個建築定了基調,也為法國的古典風格建築定
了基調。
德國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以產生了不少第 1流繪畫
大師而自豪。德國皇帝在文藝復興時代仍一直是義大利
名義上的君主,16世紀且數次率軍隊進入義大利,兩國
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也相當密切,許多德國藝術家以
游學義大利作為主要的藝術學業。16世紀也是德國尤其
南部一帶城市工商業興旺發達之時,市民階級和農民群
眾都有強烈的反封建要求,終於促成了宗教改革運動和
偉大的農民戰爭。這些社會背景都是產生傑出藝術大師
的時代條件,使德國畫壇頓時群星燦爛,蔚為壯觀。他
們中最著名的有A.丟勒、M.格呂內瓦爾德、L.克拉納赫、H.荷爾拜因和A.阿爾特多費爾,雖然他們的風格特色各有不同,卻都以現實主義的成就顯示了新美術的巨大進展。德國還是西方印刷術的搖籃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藝術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於版畫的創作,丟勒、荷爾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畫史上最負盛名的大師。在建築與雕刻方面,德國的藝術家側重於使哥特式傳統和義大利風格互相融合,帶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爾堡的選侯宮(1556~1559),門面遍體裝飾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體比例仍屬傳統形制,它的富麗豪華風格也和後期哥特式建築的精巧細致取得協調。
英國 英國文藝復興美術從16世紀開始發展。由於
此時是都鐸王朝,因此新建築獲得都鐸風格之名,它主要
表現在貴族府邸建築上。代表作如朗格里特府邸(1567~
1579),明窗洞開,布局和諧整齊,細部雖雜以古典柱式
裝飾,整體上卻保持了英國建築傳統的朴實開朗特色。
英國的文藝復興繪畫受德國藝術家荷爾拜因影響甚大,
他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兩次來英工作直至去世
(1526~1528,1532~1543),他為王室及宮廷顯貴作畫甚
多,也受到各界人士廣泛歡迎。荷爾拜因精於寫真傳神
的技藝和他的冷靜灑脫的風格啟發了英國一代畫師,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肖像畫家N.希利亞德。他的作品小巧玲
瓏,色彩艷麗,在工細筆調中傳出倜儻風流的貴族情態,甚得伊麗莎白朝野上下的喜愛。
西班牙 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由於其國勢突然強盛
而獲得巨大推動。16世紀的西班牙因哥倫布的發現而占
有美洲新大陸廣大地區,它的王室因屬哈布斯堡王朝而
和德國關系密切,並擁有尼德蘭,占據南部義大利,成
為歐洲最大勢力。這些情況使經濟較落後的西班牙一變
而為歐洲舞台上的要角。西班牙文藝復興繪畫的主要代
表是出生於希臘的El.格列柯。在建築方面的主要建築物
則是埃斯科里亞爾宮(1563~1584),它是一組龐大的包
括王宮、教堂與修道院的建築群,以整齊劃一、浩大嚴謹
取勝,主持其事的是西班牙建築師J.de赫雷拉。雖然最
初設計出自他人,赫雷拉卻是其整體規劃的完成者,它
的規整的古典風格反映了西班牙宮廷文化的特色。
參考書目
朱龍華:《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1960。
布克哈特著,朱龍華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
化》,商務印書館,北京,1979。

⑦ 200分 根 據 當下 投 資 環 境 ,分 析 股 票 投 資 應 采 取 策 略

謹慎策略 看看宋鴻兵和謝國忠對股市預測你就知道怎麼寫了

⑧ 「精神貴族」出自哪位學者的著作

歐洲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初步發展時期的美 術。首先在義大利發生並達到盛期,以後傳播到尼德蘭、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席捲全歐洲。 概 念 詞源和定義 文藝復興一詞,源出義大利語rinas- cita,意為再生或復興。14世紀時,新興資產階級視中 世紀文化為黑暗倒退,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 達的典範,力圖復興古典文化,遂產生「文藝復興」一 詞,作為新文化的美稱。這種提法在詩人F.彼特拉克和 小說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經出現,15~16世紀流行。 1550年,G.瓦薩里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 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ce,17 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 它作為14~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它標志著歐洲近代 歷史文化發展的第一階段。 成就和意義 文藝復興雖以學習古典為特點,卻絕 非單純的復古,實質上是通過學習古典的途徑創造新文 化。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由於中世紀的長期破壞,已 經相當殘缺,雖極力恢復,所得仍屬有限。然而文藝復 興時代的人們學習古典,並不是簡單仿效,而是取其精神。 古典藝術的具體形式固然予人以啟發,但更重要的是從中領悟到現實主義的方法和古典社會的民主思想。中世紀被教會控制的美術基本上是非現實主義的,宗教神學籠罩一切;反封建的文藝復興新美術主要以貫徹現實主義和體現反對宗教禁慾主義的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而古典美術也正是在這兩方面成了新美術的良師益友。因此,文藝復興美術之學習古典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復古、仿古傾向;也不同於中世紀美術中偶爾可見的慣用古典形式的個別現象。與此相關的是,從具有現實主義這個本質特徵看,某些西歐的早期文藝復興美術(如尼德蘭美術),雖然學習古典這方面尚無多大發展,卻同樣應被認為是新美術的一個傑出代表。 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方法和人文主義思想,在 創作實踐上是密切結合的。人文主義強調人性崇高與身 心的全面完美,重視世俗的現實生活,反對神學權威和 封建特權。新美術創作的真實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豐 富的現實情景,就最能體現這種思想,產生最為廣泛和 強烈的反應。加以在當時具體條件下,新美術創作是較 易為廣大群眾和新興資產階級接受的文化形態,因此美 術變成文藝復興文化最受歡迎的代表,成果也最為豐富。 文藝復興美術作為西方近代美術的源頭,它的基本風格和表現技法構成了西方近代美術的主要傳統,影響極其深遠。在造型藝術方面,它以寫實傳真為首務,開創了基於科學理論和實際考察的表現技法,如人體解剖和透視法則等,從而使它得以達到古典藝術之後一個新的高峰,在風格和技法上它和東方藝術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藝術有本質區別。在建築藝術方面,它以恢復古典建築傳統為首任,同時著重探討建築美感的理性法則,從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築延續數百年的典範形制。在社會身份和專業教育方面,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也經歷了從中世紀轉向近代的演變。14~15世紀,藝術家猶組織在行會里,等同工藝匠師,學藝亦在作坊中採取師徒傳授形式。 16世紀起漸有改變,藝術家成為類似近代的知識階層的一員,行會變為學會或藝術學院,藝術家的個性、個人才能與風格特色得到承認。有關藝術家的傳記、評述以及藝術史的研究也從此時開始涌現。 分期 文藝復興美術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歐洲封建 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城市工商業的繁 榮及其政治上的相對獨立或自治。在中世紀的最後階段,西歐地區出現上述情況比較明顯的有兩處:南為義大利,特別是其中的佛羅倫薩;北為尼德蘭,包括今荷蘭及比利時。16世紀,法國、英國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王權,城市經濟也有發展,王權和市民階級為反對封建割據有一定的聯合,文藝復興美術遂傳播到那裡。根據各國各地具體情況,文藝復興美術的發展分期各有不同:在義大利(以佛羅倫薩為主要代表)可分為3期:初始期(14世紀)、早期(15世紀)和盛期(16世紀);在尼德蘭則為 2期:15世紀和16世紀;在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主要為16世紀1期,一般不再細分。17世紀時,西歐各地續接文藝復興美術的是巴洛克美術。由於巴洛克美術有不少繼承文藝復興傳統之處,過去有人也把它歸入文藝復興美術的范疇,認為整個西方藝術直至19世紀皆屬文藝復興階段。目前則普遍認為17~18世紀各有新創,皆可自成一體而與文藝復興有別。 發 展 概 況 義大利 早在13世紀後半期,義大利中部以佛羅倫 薩為中心出現了新的美術動向,意味著以中世紀美術向 文藝復興美術的過渡。 這一時期的代表有畫家是奇馬布埃和雕刻家N.皮薩 諾。後者於1260年完成的比薩洗禮堂講經台,被認為是 最早一件仿效古典風格的文藝復興作品,浮雕人物體形 壯偉,具有古羅馬風度,雖有幼稚之處,卻透露出新時 代的曙光。 N.皮薩諾:比薩洗禮堂講經台 初始期 自奇馬布埃以後,佛羅倫薩畫派成為新美 術最主要的流派,14世紀時產生了偉大藝術家喬托。喬 托的藝術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他的作品雖屬宗教 題材,卻開始真實表現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間深遠關 系與人物的立體表現,傑出地體現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 義相結合這個文藝復興美術的基本特點。喬托之後,佛 羅倫薩畫派人員眾多,並影響於整個托斯卡納地區。在 雕刻方面,皮薩諾之後有其子G.皮薩諾以及佛羅倫薩的 雕刻家和建築家阿諾爾福·迪坎比奧(1232~1302),在 G.皮薩諾主持下開始了佛羅倫薩城內的兩大建築工程: 市政廳大廈和大教堂,前者1299~1311年建成,後者自 1296年動工後,至15世紀中葉才完工。 喬托:《猶大之吻》 早期 從15世紀開始,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進入蓬 勃發展階段,佛羅倫薩仍然是最大中心,但其他地區也 出現了重要流派。15世紀初年,佛羅倫薩藝術首先從建 築和雕刻方面掀起高潮,建築家F.布魯內萊斯基首倡實 地考察古典遺跡,運用古典風格與柱式,在完成佛羅倫 薩大教堂圓頂之後,又建育嬰堂(1419)和聖克羅切教堂 的帕齊禮拜堂(1430~1440)等,空間開闊,比例和諧,開 創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他還發明透視畫法,引起造型 藝術的革命。與布魯內萊斯基一起赴羅馬實地考察的雕 刻家多納太羅則竭力追慕古典藝術的寫實手法,潛心研 究人體實物,開始創作完美的裸體形象,如《大衛》。另 一位佛羅倫薩雕刻家L.吉貝爾蒂窮畢生之力製作了佛羅 倫薩洗禮堂的兩座青銅門,技藝精美絕倫。其中一座被 譽為天堂之門,並在浮雕藝術中首次使用透視。佛羅倫 薩畫家馬薩喬將上述諸人成果用之於繪畫,第1次以科學 手法構圖著色,人物形象堅實雄偉,富於人文主義精神。繼他之後,佛羅倫薩人才輩出,產生不少一流大師,如F.安傑利科、P.烏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奧、A.波拉尤奧洛、S.博蒂切利、D.吉蘭達約等。他們都從不同角度發揚了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傳統,風格雄偉秀麗各有所重,呈現百花齊放、美不勝收的局面,注重空間透視表現和人物堅實造型,以及善用線條則是他們作為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在佛羅倫薩美術界具有特殊地位的還有藝術理論家兼建築師L.B.阿爾貝蒂,他的《繪畫論》(1435)、《建築論》(1452)等書是新美術最重要的理論著作。 安傑利科:《哀悼基督》 博蒂切利:《誹謗》 在佛羅倫薩影響下,義大利中部先後出現了幾位大 藝術家:畫家弗朗切斯卡、雕刻家 J.della奎爾恰,以 及前者的門徒L.西尼奧雷利和梅洛佐·達福爾利。奎爾 恰的雕刻粗朴壯偉,別具一格;梅洛佐·達福爾利的繪畫 則在其師嚴謹風格的基礎上更秀逸精緻,以情真意切取 勝。與佛羅倫薩鄰近的地區還形成了另外畫派:錫耶納 畫派和翁布里亞畫派。錫耶納畫派14世紀最為繁盛,其創 始者杜喬·迪博寧塞納取得了可和喬托相比的名聲,只 是寫實方面略為保守,15世紀的代表則有薩塞塔等。翁 布里亞畫派的主要代表是拉斐爾的老師佩魯吉諾,風格 靜雅秀美;另一代表則是平托里喬,用色鮮艷華麗,他 的藝術在羅馬甚受歡迎。 義大利北部15世紀也開展了新美術運動。早期的大 師是彼桑奈羅,他擅長寫生,風格優雅,並善於雕刻徽 章。後期大師則是A.曼泰尼亞,他精於透視,並以鑽研 古典文物著名。經他們帶動,加以佛羅倫薩的影響,北 部也出現了兩個畫派:弗拉拉畫派和威尼斯畫派。弗拉 拉畫派主要代表有C.圖拉和F.科薩,他們服務於弗拉拉 公爵宮廷,以裝飾性的華美取勝。威尼斯畫派,15世紀 的代表是貝利尼父子三人。威尼斯畫派雖屬晚起,前途 卻未可限量,在喬凡尼·貝利尼努力下,威尼斯畫派到 15世紀末已充分發展了自已善用色彩的特點,並在意大 利各畫派中首先掌握油畫技法,已有超越各個地方流派 而與佛羅倫薩爭雄的實力與氣勢。 盛期 義大利美術在16世紀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在 此以前,15世紀的文藝復興美術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現實 主義表現方法的任務,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 已相當豐富,在此基礎上,16世紀的藝術家們遂可集中 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更有甚者,此時的藝術大師雖 在藝術修養與技藝上達到更高水平,時代環境卻日益動 盪不安,義大利經濟停滯,城市共和政治難以維持,外 國武力入侵頻繁,面對危機四伏的現實,藝術家思想上 不免矛盾重重,而偉大的藝術創作要求作者對現實中的 逆流展開頑強的斗爭。因此,16世紀為盛期文藝復興大 師們准備了優異條件,也提出了嚴峻要求,正是這種復 雜情況產生了輝映千古的藝術繁榮。 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 3位主要代表是L.達·芬奇、 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前兩位都是佛羅倫薩藝術家,拉 斐爾雖師從安布里亞畫派,也主要在佛羅倫薩完成學業,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但他們 3人的活動都不限於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主要活動於羅馬,達·芬奇前期在米蘭,後期遠走法國,他們的藝術也在更廣泛的范圍內代表了義大利的民族成就。達·芬奇的特點是熔藝術與科學於一爐,他既是大藝術家又是大科學家,藝術典型的加工與科學研究的深邃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體現人文主義思想和掌握現實主義手法上較之前人有了極大提高,傑作如《最後晚餐》、《莫娜麗薩》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琪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水平的典範創作。他的人物形象雄偉壯健,氣魄渾宏,意志強烈而力量無窮,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拉斐爾則以秀美、典雅的風格著名,構圖和諧,情態自然,尤以聖母形象的塑造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理想。除了造型藝術外,他們 3人都曾從事於建築設計構思和實踐,達·芬奇景慕中心型的圓頂廳堂結構,拉斐爾崇向嚴謹和諧的古典風格,米開朗琪羅晚年主持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時設計的大教堂圓頂,更成為日後歐美各國所有圓頂建築的樣板。 米開朗琪羅:《大衛》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盛期文藝復興在建築、繪 畫、雕刻方面還有不少名家,他們的創作共同構成了近 代西方藝術傳統中的典範風格,幾百年間盛行不衰。建 築方面的代表是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奧,他們在細部 形式和整體風格上都比15世紀更為徹底地仿效希臘羅馬 的古典建築,但又非泥古不化,而是善於以人文主義思 想活用古典形式,以比例和諧風度高雅取勝。布拉曼特 和達·芬奇一樣傾心於研究中心型建築的理想結構,認 為它最適於體現人文主義思想,他在動工興建聖彼得大 教堂之際就決定拋棄傳統的十字型而採用中心型圓頂廳 堂,可是這項大工程剛破土砌牆他就去世,它的完工成 為以後兩世紀間義大利建築的中心任務(米開朗琪羅完 成的大圓頂也是其中一部分)。布拉曼特建築理想的實 際體現則是羅馬蒙多里奧聖彼得教堂中的小廟(1502~ 1514),圓形的古典柱廊上置以圓頂,規模雖小卻氣象浩 闊,成為世界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帕拉迪奧則在 建築實踐和理論著述上都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影 響至為深遠。他的傑作圓廳別墅(1550),布局講究對稱 之美,在房屋四面各置一古典柱廊,內部正中構成圓頂 大廳。遠睹近觀皆不失和諧高雅之趣,對日後的西方建 築界極有啟發。在繪畫方面,古典風格的代表還有佛羅 倫薩畫家F.巴爾托洛梅奧和A.de薩爾托。前者雖身為教 士,吸收新風格卻不遺餘力,他深得達·芬奇平衡構圖 和輕柔用色之妙,作品氣勢安詳、布局精微而光照均勻,他的《聖卡塞琳的婚禮》(1512)被認為是集佛羅倫薩畫派大成之作;後者則有無瑕畫家之稱,被同時代人認為在構圖和造型上皆達無可指摘的完善程度,代表作《哈皮的聖母像》以清純崇高著稱,被奉為古典風格的一件樣板。與他們同時的P.di科西莫則富於閑情逸趣,喜歡畫神話題材的幽默作品,在佛羅倫薩畫派中另闢蹊徑,自成一體。此外,達·芬奇在米蘭的長期工作也推動了當地新美術的發展,形成了米蘭畫派。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在羅馬的活動則促成了羅馬畫派。 在盛期文藝復興美術中成果最豐富的另一流派則是 威尼斯畫派。它在16世紀先後出現了喬爾喬涅、提香、 丁托列托和P.韋羅內塞四大家,尤以提香長達70年的創 作活動,為威尼斯畫派贏得了雄視全歐的聲譽。威尼斯 畫派諸家皆以色彩取勝,但個人風格各有所長。例如喬 爾喬涅的富於詩意,提香的健美豐盛,丁托列托的浩大 靈活,韋羅內塞的富麗豪華等,都從不同角度奏出了新 的最強音。由於威尼斯畫派油畫技法的卓絕,它對日後 西方近代藝術的影響甚至較佛羅倫薩畫派尤為直接。 韋羅內塞:《迦南結婚儀式》 在義大利16世紀藝術中異軍突起的一大流派是樣式 主義。它的藝術家都崇奉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盛期文 藝復興大師,但他們只追求風格形式而失其精神實質,且 由於專務新奇而走向程式化,偏離了文藝復興美術的現 實主義方向。樣式主義最早於1515~1520年間在佛羅倫 薩萌發,16世紀中期及後期甚為流行,代表者有「J.da 蓬托爾莫、F.羅索、Il布龍齊諾和G.瓦薩里等。因此當 其流行之際,義大利除威尼斯畫派外,文藝復興美術已 告衰微。樣式主義的出現,反映了義大利16世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危機,其服務對象也不是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而是有回潮之勢的貴族宮廷。但是樣式主義的保守傾向並不能代表新美術發展的主流,文藝復興美術的現實主義與人文主義傳統仍有巨大潛力,從而在17世紀的新形勢下促成了巴洛克美術的興起。 尼德蘭 14~15世紀,西歐北部工商業最發達地區 是尼德蘭。它有繁榮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魯日的紡織業 和安特衛普的國際貿易業最為昌盛,安特衛普從1460年 起建立了歐洲第1個股票市場。在政治上,尼德蘭在15世 紀初期和中期一直是法國伯艮第公爵的領土,與伯艮第 的首府第戎聯系密切;15世紀末尼德蘭轉歸哈布斯堡王 朝,而該朝擁有德國皇帝和西班牙王位,因此尼德蘭在 16世紀與德國-西班牙來往頻繁,雖然政治歸屬復雜,尼 德蘭城市仍獲得一定自治權利,新文化也比較發達。 15世紀 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興起是在14世紀末 15世紀初,它接受了一些義大利的影響,但主要是從本 地的後期哥特式藝術轉變而來。最初的代表有雕刻家C. 斯呂特爾、畫家M.布羅耶德拉姆和P.de林堡。他們雖成 長於尼德蘭,卻主要工作於法國。斯呂特爾在第戎的占 甫莫爾修道院雕刻的大門井欄(1395~1406)開始擺脫中 世紀的程式而面向生活,人物逼真生動、雄強有力,可 和義大利的大師相比。布羅耶德拉姆也開始在畫幅中注 意空間的深遠和實物寫生,這些新發展到林堡手中更有 重大突破,在他為法國伯里公爵的《時辰書》作的細致 畫插圖(1413~1416)中,對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生活 風俗作了前所未有的精采描繪,雪景麥田皆如實刻畫,而 且第1次表現了真實的陰影。在他們之後,尼德蘭美術就 產生了幾位極有成就的現實主義大師:R.康平、凡·愛 克兄弟以及 R.van der韋登。他們在掌握透視畫法和人 體結構方面雖不及義大利藝術家,但寫實的精確細微卻 有過之;他們在西方繪畫史的另一重大貢獻則是首先使 用了油畫技法,然後傳入義大利。 到15世紀後期,尼德蘭繪畫已蜚聲西歐各國,並開 始吸收義大利的新成果。尼德蘭全境形成了幾個地區性 的藝術流派:南部尼德蘭有布魯日的P.克里斯特斯和H. 梅姆靈;在根特有H.van der胡斯;在魯汶有D.包茨。北 部尼德蘭則有聖揚斯的海特亨(聖揚斯的)和15世紀末 最著名的大師H.博斯。這種百花競放的盛況只有義大利 美術可以和它相比。尼德蘭大師的傳真絕技也受到普遍 的稱贊。 16世紀 16世紀是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第 2個發 展階段,此時的特點是義大利的影響加強,不少尼德蘭 畫家著意追摹羅馬畫派和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因此有羅 馬主義或羅馬派之稱。他們熱衷於透視畫法和人體特別 是裸體表現,尼德蘭美術固有的寫實精神卻有所削弱。 羅馬派的著名代表是J.van斯科列里和J.戈沙爾特,盡管 風格較雜,他們卻在傳播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方面起了 巨大作用。與此同時,一些尼德蘭畫家仍續有新創,如 J.帕廷尼爾之精於風景,P.阿爾申之善畫風俗民情,A. 摩爾之肖像寫生等。但16世紀最有成就的尼德蘭藝術大 師卻是有農夫之稱的P.勃魯蓋爾。他不僅善於描繪民間 的特別是農民的生活情態,而且是西方一位偉大的風景 畫家,不愧為尼德蘭美術集大成者。他雖有豐富的人文 主義學識,卻不機械地仿效義大利的古典風格,作畫意境 高遠,幽默之中隱含譏諷。傑作如《絞刑架下的舞蹈》 (又名《絞架上之鵲》),從空中鳥瞰角度展視林野風 光,近景的舞蹈情節所含的詼諧與遠景山水的幽靜完美 相反相成,富於詩意,在西方風景畫中獨樹一幟。 法國 法國文藝復興美術在15世紀後期受義大利及 尼德蘭的影響開始萌發,代表大師有畫家J.富凱等人;其 蓬勃發展則在16世紀。當時法國軍隊幾度入侵義大利,並 長期佔領米蘭等地,朝野上下皆和義大利接觸密切,達· 芬奇等藝術大師也被邀赴法工作,從而促成了法國文藝 復興運動的高漲。 達·芬奇赴法已在晚年,他居留法國期間沒有進行 什麼創作,但他的到來以及最後在法國去世就已有很大 的象徵意義。以後來法的有羅索、B.切利尼等人,他們 以楓丹白露為據點,對法國美術影響巨大。羅索等雖屬 樣式主義流派,但法國先進人士重視的仍是他們所帶來 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成果。與此同時,不少法國藝 術大師也成長起來,在建築方面有R.de羅姆和勒斯科,雕 刻有J.古戎,繪畫則有F.克盧埃等。作為法國文藝復興 美術的一個最重要紀念物則有盧佛爾宮(1546動工),勒 斯科主建築,古戎主雕刻,堪稱珠聯璧合。他倆的成果 是今盧佛爾宮方形庭院西翼南側樓房,在法國傳統形式 上運用了古典柱式裝飾,風格優美,它不僅為日後盧佛 爾宮的整個建築定了基調,也為法國的古典風格建築定 了基調。 德國 德國文藝復興美術以產生了不少第 1流繪畫 大師而自豪。德國皇帝在文藝復興時代仍一直是義大利 名義上的君主,16世紀且數次率軍隊進入義大利,兩國 在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也相當密切,許多德國藝術家以 游學義大利作為主要的藝術學業。16世紀也是德國尤其 南部一帶城市工商業興旺發達之時,市民階級和農民群 眾都有強烈的反封建要求,終於促成了宗教改革運動和 偉大的農民戰爭。這些社會背景都是產生傑出藝術大師 的時代條件,使德國畫壇頓時群星燦爛,蔚為壯觀。他 們中最著名的有A.丟勒、M.格呂內瓦爾德、L.克拉納赫、H.荷爾拜因和A.阿爾特多費爾,雖然他們的風格特色各有不同,卻都以現實主義的成就顯示了新美術的巨大進展。德國還是西方印刷術的搖籃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藝術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於版畫的創作,丟勒、荷爾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畫史上最負盛名的大師。在建築與雕刻方面,德國的藝術家側重於使哥特式傳統和義大利風格互相融合,帶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爾堡的選侯宮(1556~1559),門面遍體裝飾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體比例仍屬傳統形制,它的富麗豪華風格也和後期哥特式建築的精巧細致取得協調。 英國 英國文藝復興美術從16世紀開始發展。由於 此時是都鐸王朝,因此新建築獲得都鐸風格之名,它主要 表現在貴族府邸建築上。代表作如朗格里特府邸(1567~ 1579),明窗洞開,布局和諧整齊,細部雖雜以古典柱式 裝飾,整體上卻保持了英國建築傳統的朴實開朗特色。 英國的文藝復興繪畫受德國藝術家荷爾拜因影響甚大, 他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兩次來英工作直至去世 (1526~1528,1532~1543),他為王室及宮廷顯貴作畫甚 多,也受到各界人士廣泛歡迎。荷爾拜因精於寫真傳神 的技藝和他的冷靜灑脫的風格啟發了英國一代畫師,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肖像畫家N.希利亞德。他的作品小巧玲 瓏,色彩艷麗,在工細筆調中傳出倜儻風流的貴族情態,甚得伊麗莎白朝野上下的喜愛。 西班牙 西班牙文藝復興美術由於其國勢突然強盛 而獲得巨大推動。16世紀的西班牙因哥倫布的發現而占 有美洲新大陸廣大地區,它的王室因屬哈布斯堡王朝而 和德國關系密切,並擁有尼德蘭,占據南部義大利,成 為歐洲最大勢力。這些情況使經濟較落後的西班牙一變 而為歐洲舞台上的要角。西班牙文藝復興繪畫的主要代 表是出生於希臘的El.格列柯。在建築方面的主要建築物 則是埃斯科里亞爾宮(1563~1584),它是一組龐大的包 括王宮、教堂與修道院的建築群,以整齊劃一、浩大嚴謹 取勝,主持其事的是西班牙建築師J.de赫雷拉。雖然最 初設計出自他人,赫雷拉卻是其整體規劃的完成者,它 的規整的古典風格反映了西班牙宮廷文化的特色。 參考書目 朱龍華:《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 北京,1960。 布克哈特著,朱龍華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 化》,商務印書館,北京,1979。

閱讀全文

與涌小廟股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行visa英鎊匯率查詢 瀏覽:413
羅斯公司理財自學 瀏覽:977
2014上市公司有可能重組的有哪些公司 瀏覽:495
10月7日日本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920
銀行理財資金對接信託 瀏覽:219
傭金寶創業板深圳 瀏覽:150
小蟻幣目前價格 瀏覽:741
人民幣兌換烏吉亞匯率 瀏覽:380
2017熊貓普制金幣價格 瀏覽:802
區縣金融辦改革成金融服務中心 瀏覽:853
口罩股票未來 瀏覽:341
調研拓展融資渠道 瀏覽:586
股指期貨操盤手大賽 瀏覽:190
對公外匯拓戶 瀏覽:239
廣發證券草根 瀏覽:49
銀行外匯英文單詞 瀏覽:398
長江小金屬網釩價格 瀏覽:608
絲路矽谷綜合金融服務中心 瀏覽:279
恆星外匯公司詳細信息 瀏覽:16
香港製暴股票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