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些東西也是人類的好幫手
《今日美國》評出的25年來「最偉大」的25個產品或者服務——當然,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是針對美國民眾而言的。
其實,排名並不重要,關鍵是,我們應當記住這些發明,感謝他們的創造者。
1、手機
DynaTAC 8000x
手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不過公認的全球首款手機來自摩托羅拉1983年推出的「DynaTAC 8000x」。這個大塊頭重約2磅(將近1公斤),通話時間半小時,售價為3995美元。
2、筆記本電腦
Compaq Portable
有關誰是第一部筆記本電腦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不過康柏在1982年推出的「Compaq Portable」不能忘記。這是康柏公司的第一件產品,也是市面上第一台IBM PC兼容的攜帶型電腦,很快就讓康柏公司異軍突起。該電腦重約28磅(12.7公斤),售價約3000美元,銷量超過53000部。
3、黑莓(BlackBerries)
加拿大公司Research In Motion在1999年的傑作,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和一系列實用功能,成為商務人士的首選。
4、借記卡(Debit Card)
有了借記卡,誰還願意帶現鈔?1995年Visa發布借記卡之前,只有2%的人使用這種東西,但短短十年之後,借記卡的交易量已經超越信用卡。
5、來電顯示(Caller ID)
接到電話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當然是看看誰打來的。這個不起眼的小服務要感謝南方貝爾(SouthBell),時間是1984年,地點則是美國奧蘭多。在它之前,還有一個語音郵件,同樣值得記住。
6、DVD
1995年誕生的DVD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娛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6年,僅僅是美國消費者就在DVD租賃服務上花費了74億美元,增長10%,而VHS僅剩2.81億美元,大跌74%。多年以後,藍光和HD DVD誰有這種待遇呢?
7、鋰離子充電電池
如果沒有索尼在1991年推出的鋰離子充電電池,筆記本要吃掉多少AA電池?鋰電池最早出現在索尼的一款攜帶型錄像機中,隨後大興其道,如今已經充斥在筆記本、手機、數碼相機等各種攜帶型消費電子產品中。即使出現了2006年的大規模回收事件,我們也依然離不開它。
8、iPod
在2001年11月之後,很多人走在人行道上的方式都不一樣了,因為他們身上帶著蘋果的iPod音樂播放器。這不是第一款MP3播放器,但無疑是最成功的一個,迄今總銷量已經突破1億部。號稱「iPod殺手」的同類產品也層出不窮,但沒有一個能撼動它。「撼山易撼iPod難」?
9、在油箱旁直接付費(pay-at-the-pump)
在田納西阿比利的一家加油站連鎖店推出這一技術後,給汽車加油已經成了一種自助服務,加油站也成了一個ATM。
10、冷凍什錦沙拉
加州的鮮貨快遞公司(Fresh Express)在1989年發明了一種高科技塑料袋,從而將獨創的冷凍什錦沙拉投入市場,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帶來了最新鮮的農產品,季節性蔬菜成為歷史。
11、數碼相機
1986年,柯達推出了一款數碼相機,但僅面向專業人士,8年後蘋果拿出了第一個消費版本,不過直到本世紀,數碼相機才真正走近普通老百姓,預計今年銷量可達3000萬部。
12、多普勒雷達
天氣預報頻道早在1978年就開通了,但一直到了1990年多普勒雷達技術給電視帶來最新天氣圖像,天氣預報員的底氣才十足起來。
13、平板電視
美國無線電公司RCA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就有了平板電視的想法,但直到將近40年後,普通消費者才看到了這種產品。2007年,估計68%的數字電視都將是平板型。
14、電子收費系統
1989年,北德州收費公路當局開始在達垃斯地區啟用TollTag系統,開啟了電子收費的歷史,從此之後,路過收費站不再慢得讓人頭疼。
15、PowerPoint
PowerPoint的發明者是Forethought,1987年被微軟買下,並在1990年推出Windows版本,隨後並入Office系統,之後就徹底改變了公眾演講的方式。無論是大型企業CEO還是小學六年級的老師,要做的只是輕輕點擊滑鼠。
16、微波爆米花
說起爆米花,總是想起小時候路邊的那一聲「砰」。對美國人來說,無論老幼,爆米花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急著吃飯的時候,比如說看電視的時候來一桶。快餐,已經成了很多人的最愛。他們應當感謝General Mills在1984年推出的「Act II」。
17、高科技鞋類
1985年Nike的Air Jordans、1989年Reebok的Teh Pump……。充滿科技元素的新鞋子不但給運動員和普通用戶的腳穿上了「新衣裳」,也催生了一個大型的市場。
18、在線股票交易
1994年,Ameritrade公司開始提供在線股票交易服務,之後很多投資者就拋棄了昂貴的股票經紀人,CNBC的Maria Bartiromo也成了在全美家喻戶曉的名字,也就有了大量的day trader——職業股民。
19、Big Bertha高爾夫球桿
1991年,Ely Callaway創造了最偉大的高爾夫球桿發明:「BigBertha」,不過也許你不知道,它的靈感來自於一次世界大戰的大炮的形狀。在那之後,Big Bertha又相繼演化出了Great Big Bertha、Biggest Big Bertha、Great Big Bertha II、Big Bertha 454、Big Bertha 460……
20、隱形眼鏡
1995年,隱形眼睛登陸美國,讓很多人擺脫了沉重、不雅的鏡框,不過也經常導致這種情況出現:一人突然大喊「誰都別動」,隨後趴在地上找啊找啊找……
21、StairMaster健身器材
阿諾德·施瓦辛格憑借健美冠軍身材出演的《PumpingIron》並沒有讓人們涌進健身房,但1986年StairMaster的出現第一次將健身變成了現代鍛煉方式。
22、TiVo
1999年,第一台TiVo出貨,現在它已經成了一個動詞,就像Google,其影響力可見一斑。目前大約有440萬用戶正在TiVo他們喜歡的電視節目。
23、Purell(普瑞來)免水即時凈手液
讓細菌顫抖、讓父母欣喜的東西。來自俄亥俄州阿克倫城的Gojo。
24、家庭衛星電視
衛星電視接收器一度龐大而又昂貴,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放在屋頂甚至可能會壓塌,但DirecTV在1994年使之小巧而又廉價,從而讓「大鍋」走入了普通用戶的家庭。
25、卡拉OK
不用多說了。記住1983年就行了
⑵ subaru是不是豐田旗下的品牌
不是
subaru是富士重工有限公司一款車型名字。
富士重工有限公司的首任總裁,Kenji Kita,對有關汽車的問題有其完全獨特的見解,「如果你打算造一部汽車,那就造一部成熟的汽車」;「日本的汽車就應該有日本名字。」當時,Kita先生急切地希望生產客車,他對與1954年公司第一台客車樣車(P-1)有關的所有事情都充滿熱情。
Subaru 斯巴魯是富士重工有限公司( FHI )旗下專業從事汽車製造的公司,是生產多種類型、多用途運輸設備的製造商。
豐田旗下產品:
1、FJ Cruiser:FJ Cruiser的外形,承襲於名為FJ40的SUV,這款車1955年上市、距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的「老牌」SUV,是一款內裝配備極為精簡、具有可拆式硬頂的車型。
2、RAV4:榮放(RAV4)是豐田公司微型多功能越野車家族中的基本型車,其名稱來自「Recreational Active Vehiclewith 4-wheel drive."的縮寫,意為「四輪驅動的休閑運動車」。
3、CROWN:皇冠(Crown)從1952年創立以來始終堅持走高端路線的核心戰略,不僅製造高質量的產品,更製造高品位的文化。
4、REIZ:銳志(REIZ)是日本豐田MARK X車型國產後的名稱,它於2005年10月在天津一汽豐田二廠與皇冠共線生產、共用底盤,配備與皇冠相同的六速手自一體變速器。豐田銳志已經於2017年9月停產。
5、PRIUS:普銳斯(Prius)是豐田汽車公司的一款混合動力車,2006年1月在中國上市。油耗低,適合城市使用。環保性能好。豐田普銳斯已經於2015年9月在華停產。
6、COROLLA:卡羅拉是豐田COROLLA的第十代歐版產品。
7、COROLLA:花冠(COROLLA)是豐田汽車旗下的老牌產品,於1966年在日本下線,寓意「花中之冠」。豐田花冠已經於2017年2月停產。
8、VIOS:威馳是豐田專門為亞洲市場設計開發的家庭入門級車型,以 NBC 的平台為基礎,在加長軸距後,在小型車平台上開發的威馳幾乎達到了緊湊型轎車的水平。
9、CAMRY:凱美瑞是全球銷量最大的中高檔轎車之一。第六代豐田凱美瑞是按照「創造中高級轎車全球新標准」的目標開發而成。
10、LAND CRUISER:豐田的陸地巡洋艦早在1951年,受當時日本警察預備軍(即現今自衛隊)的委託,以豐田為首的數家公司開始研製四輪驅動車。陸地巡洋艦的開山鼻祖-豐田吉普bj便走上了歷史舞台。
11、PRADO:普拉多源於豐田享譽全球的LAND CRUISER車系,1996年豐田正式將LAND CRUISER FJ90命名為PRADO普拉多。
12、COASTER:豐田柯斯達的名稱會因各地的稱呼而異。在港澳台地區,一般會直接名為「豐田考斯特」;在中國內地,豐田考斯特則會被直接翻譯為「豐田柯斯達」或「豐田考斯特。
13、Highlander:Highlander漢蘭達屬於一款定位非常獨特的全領域SUV,集合了SUV、轎車和MPV三者的優點。
14、PREVIA:豐田普瑞維亞(Previa)是豐田公司從1990年開始生產的MPV。
15、Yaris:豐田雅力士是豐田公司一款重要的小型車,1999年首先在歐洲市場推出,當年就成為豐田在歐洲最暢銷的車型。
16、Levin:雷凌是一款基於豐田MC平台專為中國消費者深度定製的新感觀領秀緊湊型轎車,於2014年4月18日登場亮相, 2014年夏天正式上市。
17、Avalon:豐田亞洲龍基於TNGA架構打造,定位為中型轎車,與2018年11月15日首次亮相,新車將於2019年3月正式上市。
18、C-HR:豐田C-HR是一款定位城市使用的緊湊型SUV。C-HR於2018年6月23日首次登場。
⑶ 求 LED概念相關股票(上市公司)
LED產業鏈上市公司
東晶電子
天通股份
水晶光電
天富熱電
三安光電
德豪潤達
同方股份
士蘭微
乾照光電
長城開發
聯創光電
方大集團
澳洋順昌
國星光電
鴻利光電
瑞豐光電
雷曼光電
聯建光電
奧拓電子
歌爾聲學
洲明科技
大族激光
證通電子
陽光照明
雪萊特
佛山照明
飛樂音響
天龍光電
大族激光
東山精密
長盈精密
還有一些太多了,有個概念愛好者專門做概念整理,裡面有各種概念的導航圖
你收藏一下,以後就不用花金幣問了。
⑷ 布林線(珍藏版)的圖書目錄
序言1
前言1
謝辭4
第一部分開篇
第一章介紹
第二章基本數據
第三章時間框架
第四章關於長期有效的建議
第五章自己做主
第二部分基礎知識
第六章通道的歷史知識
第七章布林通道的結構
第八章布林通道指標
第九章統計原則
第三部分布林通道和模式識別
第十章模式識別
第十一章5點模式
第十二章W底
第十三章M頂
第十四章價格沿著通道上漲或下跌
第十五章收縮現象
第十六章波動性突破系統
第四部分布林通道和指標
第十七章布林通道和指標
第十八章成交量指標
第十九章趨勢跟蹤
第二十章反轉
第五部分引申話題
第二十一章指標的標准化
第二十二章日內交易
第六部分總結
第二十三章布林通道的15條基本規則
第二十四章總結
章節附註
詞彙表
參考書目 我小時候繼承了一點兒福哈福公司的股票,這家公司花了很長時間才破產,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股市。20世紀60年代,我為媒體博物館做事,這家機構由三兄弟擁有,而他們的父親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承銷商,此時我開始了和股市的第二次接觸。當時高科技股票都在狂漲,我的上司也動心了。雖然我不了解細節,但我本能地知道有點問題。然後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媽在熊市持有共同基金虧了錢,我幫她做了一次評估。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原油向「既定的每桶50或100美元」進軍,石油股票都在狂漲,俄克拉荷馬州阿納達科盆地的很多鑽探小公司的股票則更瘋狂。毋需多說,原油沒有漲,反而下跌了,石油股票幾乎都崩跌了,很多股票集體消失了。
應該有更好的投資方法。我找這個方法找了很久,也沒找到。沒辦法,最終我決定自己發明這個方法。它叫做理性分析。理性分析結合了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並使用相對的結構(圖1)。本書關鍵講理性分析工具,也就是布林通道,它提供了相對的結構;隨後,我會用很大的篇幅來談理性分析。
技術分析:研究市場相關的數據,以幫助做投資決定。
基本面分析:研究公司相關的數據,以幫助做投資決定。
理性分析: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的結合之處。
技術派認為價格已經包含了所有有用的信息,因此最有用的信息就是價格本身。基本面派則是根據公司和經濟因素評估股票的價值,並和市價對比評估,如果有明顯的差異,他們就會行動。簡而言之,技術派認為市場是對的,而基本面派認為他們的分析是對的。
請記住,股票不是公司,公司不是股票,這點很重要。雖然公司和股票之間有關聯,但這種關聯基本上是心理上的。一般人認為公司的基本面最終決定股價。但我能舉出一些相反的例子:下跌的股價能傷害一個公司。如果一個持有股票期權的職員發現公司的股票在狂跌,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彌補自己的虧損。更糟糕的是,如果股價下跌,這樣公司可能得不到資金支持而無法生存。不管是哪種情況,使用理性分析的投資者有優勢,因為他們既了解股票,也了解公司。
最終,結合使用技術分析和基本面分析才能實現投資成功。只有創造了這樣的氛圍,投資者或交易者才能做出理性的決定,才能控制好情緒。
情緒是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你是否有這些經歷,在恐慌時賣出,在頂部買入,害怕在熊市被套,或擔心錯過了大牛市?理性分析給你提供一個合理的基礎,你可以以此做出完整的決定,以避免掉入這些陷阱。所以,不要盲從大眾,不要貪婪,不要恐懼,不要總是犯同樣的錯誤,你可以做一名獨立的投資者,根據自己的最佳決定行動。
最後,為了採用正確的決定,我要下一個定義:布林通道就是圖表上價格附近的通道(圖2)。它們的目的是為了定義相對的最高價和最低價,上通道附近的價格就是最高價,下通道附近的價格就是最低價。布林通道的基礎就是均線,它描述了中期趨勢(表1)。這條均線就是中通道,它的默認參數是20天。通道的寬度是用一個叫做標准偏差的衡量波動性的方法來決定的。計算波動性的數據和計算均線的數據是一樣的。上通道和下通道就是在均線的上下默認的兩個標准偏差的距離畫的線。
中通道=參數為20的均線
下通道=中通道-兩個標准偏差
現在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布林通道,下面讓我們學習如何使用它。 1984年6月,我第一次走進聖塔莫尼卡位於加州海洋公園大道2525號的大門。那是金融新聞網的總部,金融新聞網是全國第一個專注於經濟、市場和企業新聞的電視網。金融新聞網的總部不怎麼樣,坐落於破舊不堪的2層樓中。這個樓沒任何特色。樓房是方形的,破舊的,還很擁擠,裡面擠滿了幾十個員工,有人說他們為了做新聞,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工資很少,觀眾也很少——我17年前看見的環境就是這個樣子。
我在金融新聞網找了一個初級的工作,沒辦法啊,因為在當時,斯皮爾伯格和盧卡斯都不知道我在製片人方面已經初露鋒芒了。他們當時並不認識我,但我認為自己會成為世界著名的電影導演,可惜沒人注意到我是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只有一個高中時的老朋友給我提供了一個工作機會,但我對那個媒體行業一無所知。對我來說,金融新聞網是一個暫時的棲身之處,我在掙工資的同時可以向主流的電視和電影靠攏,總有一天我會發財並出名的。
所以,我在金融新聞網開始工作了,只是自己有所保留而已。當時,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內容是極度枯燥的,好在這個學習過程可以幫助我鍛煉自己的媒體能力。當時有很多數據(讓我頭痛)、很多術語、很多從沒聽說過的東西……我能立刻想到的是羊毛期貨和棕櫚油市場。但是金融新聞網新聞部的人對所有的品種都感興趣,這讓我感到很有意思。為什麼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會讓整個房間的人都如此牽掛呢?為什麼他們每天都要談來談去呢?我開始產生了好奇。
在談好奇的事之前,讓我來介紹一下金融新聞網的工作環境。整棟大樓是方形的,第一層有3個大房間。新聞室有30英尺×50英尺,四周有很多桌子,配備了很多IBM電腦,還有字幕機,用來輸入新聞故事,下面有垃圾桶。編劇和製片人都很年輕,都是20多歲或30出頭。高級製片人年紀大些,他們有多年的新聞經驗……他們來自出版和廣播行業,是記者,他們多次嘗試進軍新的新聞報道業,大多都失敗了。
新聞室的旁邊有兩間房。助理製片人和編劇在其中一間從所有的錄像帶中找到需要在當天播出的新聞。另外一間則是做直播用的,約翰·布林格就是在其中一間做直播的。約翰和後來的埃德·哈特做了很多市場評論。埃德·哈特是老新聞工作者,頭發斑白。埃德在為金融新聞網工作的同時,他還為KFWB做每日商業新聞報道,KFWB是洛杉磯的一家電台,它全天報道新聞,它的最大競爭對手是當地的KNX。
埃德脾氣不好。他性格活潑,喜歡講低級笑話,在我的同事中間,他是最好的商業新聞記者。他對經濟和市場非常了解。他的記憶力非常強,也很聰明。一般人騙不到他,他喜歡指出別人的智力缺陷。除了航海和舞蹈,他最喜歡的就是商業新聞。
在繁忙的新聞日,幾乎每個員工都很忙,當時的總編輯還要走進來找大家幫忙處理文字問題。每個人都在為了上鏡頭而奮斗,但是無所畏懼的總編由於被繁重的業務所纏繞,他竟然看不出這點來。他大聲地問道是否有人知道「空洞的」(張軼註:這個詞發音像「6月」)這個詞的定義。只有埃德·哈特不厭其煩地回答:「那是7月前的那個月。」埃德說完就走開了。大多情況下,埃德的大腦里有很多重要的事,他還要做到准確、及時和有深度。他都能做到。他的動作比市場還快,而且他總是對的,他總是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別人還無法復制。
金融新聞網的其他專業人士則在新聞室的隔壁,約翰·布林格也在那裡。他是金融新聞網的市場分析師。約翰負責分析圖表,找到有競爭力的模型,並告訴聽眾,可以通過過去的模型賭未來。約翰的周圍擺滿了行情報價器、原始的電腦和很多紙張。他還有很多關於技術分析的書,我當時連書名都看不懂。我當時叫他布林格,他很愛吵鬧,一旦談到了市場,他就大喊大叫地講自己的觀點。他的背景很有趣,所以我立刻對他產生了興趣。他做過多年的攝像師,包括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為《60分鍾》新聞雜志做兼職。我和他關系還不錯,因為我們都喜愛電影,都愛講故事。但是,他放棄了主流電視媒體的好工作,而去寫一些關於波動曲線的東西,也許有些人能理解,我則感到有點吃驚。正如前面所說,我不太明白他的做法,但我開始產生了興趣。
當我剛到金融新聞網的時候,我對經濟、市場或商業是一無所知的。但是在那裡待了幾個月後,我一邊等待機會,一邊對別人談論的內容產生了興趣。我現在都知道,比爾·格里菲斯和蘇·赫瑞拉(當時叫麥克馬洪)參與了商業電視的發展過程。埃德·哈特、約翰·布林格和一個高級製片人,其中一個叫道格·克萊頓,他們會在一起高談闊論,講當前的事件、商業、市場和經濟,我不太明白他們談論的內容。但是他們喜歡叫我一起談。所以,我就對商業新聞上癮了,並一直堅持到今天。
在所有同事中間,我對約翰·布林格最感興趣。他的激情具有傳染性。他拚命地想研究市場和歷史,這很鼓舞人。他對信息的渴望是永不知足的,他對細節非常關心,結果他的業績最好。隨著約翰市場知識的增加,他的認知對周圍的人也有好處。他消化吸收信息的速度很快,然後給我們解釋,我們都感到印象深刻。
對我們這些同事來說,事情越來越明顯,他總有一天會對技術分析做出重大的貢獻。他從不被華爾街所知的無名小卒成長為一個令人尊敬的市場分析師。偉大的技術派人士,像喬·格蘭威爾、羅伯特·法雷爾、愛迪生·高爾德、羅伯特·普瑞切特,當然,還有查爾斯·道,他們都發明了一些技術指標,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使用。事實上,所有的華爾街經紀公司、基金公司和大的對沖基金公司都會聘用技術分析師。所有的投資者都在一直尋找優勢。技術分析是一種優勢,它能幫忙找出利潤和虧損之間的不同。
正如我所說,對於約翰的同事來說,我們都知道他遲早會成為重要的分析師,並會改變技術分析的方法。他確實做到了。
對市場中的新手而言,《布林線》是一本必讀的書。當我們一起在金融新聞網工作的時候,約翰就開始研究技術分析了,他對技術分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約翰剛發明布林通道時,我當時還不明白它的重要性。我前面說了,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我自己寫的主題和約翰所做的貢獻,在當時,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都是神秘的(還好,現在不是這樣了。免得你以為我還不懂技術分析)。
和很多偉大的發現一樣,布林通道以簡單為美。它定義的參數符合市場的波動。它們限定期望值的界限,它們讓讀者明白市場波動的程度和速度。布林通道曲曲折折,也會被價格打破。一旦布林通道被價格打破,投資者就要明白它透露出的重要信息。從結構上看,它們只是數字。但是,從圖形上看,它們給投資者提供了千言萬語。
簡而言之,布林通道是一種技術工具,所有的投資者、交易者和基金經理都應該理解它並使用它。它和其他技術分析工具一樣,對市場分析做出了貢獻,應該被人們記住。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資深主播羅恩·因素納
2001年6月
⑸ 中國十大智能家居排行
Wulian歐瑞博小米新和創艾特智能嚮往LifeSmart狄耐克榮耀AQARA聯想海爾銳力紫光物聯聰明屋BroadLink安谷京選西鹿神州思創愛普瑞WIINHO千御物聯智博雲博力恆昌Ohh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