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國外對證券的研究

國外對證券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1-04-02 15:46:29

⑴ 國外 證券交易印花稅 研究成果

國家 收稅情況

美國 曾設置證券交易稅,為了提高市場的流動性,繁榮證券市場,柯林頓政府繼承 了里根政府的稅改政策,在上個世紀最後10年,逐步取消了證券交易稅。

韓國 只對證券交易的賣方徵收0.3%的證券交易稅。

日本 日本稅法規定,證券交易稅實行差別比例稅率,單向收取,稅率最高為0.3%, 最低為0.01%,對債券類和股票類交易,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實行差別稅率,以 限制場外交易,合理證券構成,對政府債券則免稅。

西班牙 對證券的賣方徵收不超過0.11%的證券交易稅,但同時又規定了相應的起征 點,即只對超過200萬比塞塔的部分徵收。

比利時 對政府債券徵收0.009%的稅款,非政府債券為0.014%,對上市股票徵收 0.035%的交易稅。

義大利 每10萬里拉股票交易繳納50~75里拉的印花稅,即0.05~0.075%。,每10萬 里拉的債券繳納20~30里拉的印花稅,每10萬里拉的政府債券繳納2.5里拉的 印花稅。

新加坡 對交易的買方徵收0.2%的轉手費用,同時徵收0.1%的印花稅。

法國 目前的股票交易稅根據交易額按比例繳納,交易額小於15.3萬歐元繳納 0.3%,交易額超過15.3萬歐元則繳納0.15%。此外,股市交易所得還須繳納資本 利得稅。2005年,法國政府已經取消了市值低於1.5億歐元的中小企業股票 交易稅。

⑵ 國內外對資產證券化的難點的研究進展

入世:中國開放資本項目的催化劑

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學術界和政府決策層對允許資本跨境自由流動的合理性提出質疑。部分人士直言不諱地將不受限制的、動盪的資本流動視作引發和延長危機的主要因素(克魯格曼1998,斯蒂格利獲1998)。亞洲危機及其後的學術爭論顯然對中國的決策者產生了影響。不僅最初在90年代中期設定的到2000年大幅度取消匯率和資本管制的目標被悄然取消,而且中國政府從此不願公開談及整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問題。許多分析家由此認為中國已經無限期地推遲了資本項目自由化,目標似乎遙遙無期。

筆者卻認為:盡管沒有官方公布的時間表,實現完全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將比目前廣泛預期的提早很多。這一目標可能在5年而不是1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實現。資本自由流動進程加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發揮的強有力的催化作用。

入世對資本項目的影響

與入也相關的貿易自由化受到眾多關注的同時,入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也同樣重要。

首先,根據一系列雙邊協議所規定的世貿准入條件,中國已承諾進行大幅度的貿易改革。平均關稅稅率將由目前的17%左右降低到10%以下。信息技術產品(包括計算機和電信設備)作為中國進口中增長最快的產品,到2005年將享受零關稅率。更為重要的是,絕大部分非關稅壁壘如限額、執照和許可證將被取消。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七大貿易國。入世所要求的更徹底的貿易自由化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預計到2005年中國的年均貿易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

貿易限制的減少及貿易額的擴大將大大增加實施現有外匯及資本管制的復雜程度,進一步削弱這些管制的有效性。中國於1996年12月1日正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八條款、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盡管資本帳戶並未開放,依然對資本流動實行嚴格管制,資本外逃卻成為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原因在於開放的經常帳戶使資本管制難於完全有效。貿易瞞報(特別是進口高報和出口低報),不遵守結售匯制度,逃避官方對對外借款的批准和監督(如廣國投的破產案例),走私、猖撅的騙稅及貪污等都成為資本外逃的重要渠道。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錯誤與遺漏項,至少有一部分可歸因於資本非法外逃(胡祖六,1998b)。近年來關於完善國際收支統計的努力顯然未能減少錯誤與遺漏的數額。

考慮到中國進行資本管制的實際經驗,可以十分肯定的是,入世後對外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削弱這些管制的有效性。一個顯而易見的兩難境地是,只要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的管制就難以完全實施。貿易體制越開放,資本遺漏和外逃的渠道就越多。筆者認為,這一明顯的事實將促使政府決策者更早而不是更確地放寬甚至取消資本項目管制。他們將認識至辦此全面的資本管制,不僅難以實現預期的政策目標,而且還會導致大量扭曲和無效的資源分配。

其次,作為入世條件的一部分,中國將在今後的5年內大幅度開放其金融服務貿易。外資銀行將在入世的兩年後獲准經營中國企業的人民幣業務,五年之後經營中國居民的零售業務。外資保險公司將獲准經營中國企業和居民的壽險業務和財險業務,同時現有的地域限制將在入世五年內逐步取消。外國資產管理公司將獲准與中國的基金管理公司組建合資公司(外方股權不超過33%)。同樣,外國證券公司也將獲准同國內的機構組建合資公司(外方股權不超過33%),經營國內人民幣證券的發行、銷售和交易。這些旨在部分開放金融服務貿易的措施,將對資本項目產生深遠的影響。外資金融機構能夠向居民如中資企業和家庭,以及非居民如跨國公司提供在岸和離岸的金融服務,將不可避免地促進跨境資本流動,致使現有的管制過時或失效。

除了這些開放措施,入世還涉及接受一系列的協議,包括商品貿易多邊協議(其中,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h)最為人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以及知識產權中與貿易有關部分的協定(TRIPS)。值得注意的是,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有關條款禁止成員國對與提供協定中規定的服務有關的資本交易施加限制。盡管這些協定的主要目的是服務貿易自由化,而不是資本自由流動。服務貿易總協定在全球范圍內(不同於區域的范圍,如經合組織或歐盟),按照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規定,要求取消部分資本管制。服務貿易總協定因而敦促像中國這樣的新成員國重新審視並放鬆那些可能實質性阻礙外資金融機構有效進入市場的資本管制。

最後,中國對入世所做的一攬子承諾也要求開放曾~度限制外國投資的行業。這些新開放的行業將包括電信科貿和國內零售及批發。外國投資對其它行業的參與將進一步增加,主要是製造業、農業,也包括商業銀行和保險。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領域在開放程度方面已經優於很多國家,入世之後將更加開放。到2005年,年均外商直接投資預測可達到10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如此大幅度的上升將大大增加相應的跨境金融交易,如股本與債務融資、跨國公司為對沖風險要求進行的利率與貨幣互換,以及盈利、紅利、利息收入、資本增值和本金的匯回。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的全面滲透,以及跨國公司在其財務計劃與風險管理中需要的一系列復雜而又嶄新的金融交易的擴展,將對中國現有的匯率與資本管制提出嚴峻的挑戰。

資本項目自由化將成為改革進程的自然延伸

中國在資本管制方面的已有經驗對管制的有效性產生了嚴重的疑問。中國入世之後,將採取重大措施放開商品及服務,特別是金融服務的貿易。屆時,維持資本管制的難度可能越來越大。此外,繼續實行資本管制與國內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的目標是不相容的,因為資本管制引起扭曲,誘發資本外逃,降低透明度並因此增加系統的腐敗,同時限制了有效的定價及資本配置。因此,資本自由化將成為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進程的自然延伸。盡早自由化將促進國內的結構改革,保證中國的企業和銀行在入世之後提高效率,以迎接全球競爭的挑戰。

為迎接入世,中國已加快了國有經濟戰略重組的步伐,其中民營化是改革戰略的核心。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選擇了國內最大的國有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包括中國移動、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石油及中國聯通等等。但是,將要民營化的國有企業數量眾多,意味著中國不能僅僅依賴國際資本市場,而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發展國內資本市場,以成功地實現民營化目標。

民營化帶來的是國有企業關停並轉與減員增效,由此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及支離破碎的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產生巨大壓力。為了對這些令人痛苦的改革提供社會及政治支持,政府在社會保障,特別是養老金方面進行了改革。長期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資金完全有保證的民營養老體系,輔之以強制性的公共養老金制度,以此為退休人員提供最低的養老金。為了向養老金制度轉換提供資金,中國將尋求民營化收入與發行長期公債相結合的策略。因此,重要的一環是發展一個有深度、有流動性的資本市場,以此吸納新的民營化,並允許政府出售所持上市(即業已部分民營化)公司的股權。

中國的股票市場盡管只有10年的發展歷史,但其市值已達5900億美元。中國股市令人驚異的發展得益於個人高儲蓄率及公眾對持有高風險證券的「好胃口」。不過,中國股市主要為零售投資者驅動,因而流動性差。缺乏深度而且波動性大。國內大規模民營化計劃中大量等待發行的股票可能帶來市場巨跌甚至崩盤的威脅,並引發政府所擔心的社會不安定。解決的辦法之一是向市場引入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養老金和保險公司。隨著國內基金管理行業的發展,政府打算吸引外國投資者通過「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QFII)的計劃進入國內市場。

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計劃有望在今後的18-24個月內引入,這將成為邁向更為自由的資本框架的重要一步。它將首次允許外國資金——盡管是受控制的——進入國內人民幣證券市場。外國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無疑將對國內市場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推進若乾重大改革,包括民營化和養老金改革。

此外,放鬆資本管制也將幫助中國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進入其剛剛起步、經歷了飛躍發展並具有巨大潛力的信息技術產業。同樣地,放鬆資本流動也有助於作為中國政府另一個戰略目標的西部大開發。正如在中國沿海省市經濟起飛所顯示的那樣,外國投資將在中國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的追趕過程中發揮催化劑的作用。

成功的資本項目自由化的前提條件

如果中國入世將最終削弱其資本管制,同時中國認識到資本自由化將大大有利於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和發展目標,那麼唯一剩下的就是可行性的問題,即中國能否在足夠短的時間內實現完全的資本項目可兌換,同時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避免可能的風險。

正是在這個問題上,多數分析家持非常懷疑的態度。廣泛認同的觀點是,中國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作好迎接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的准備。

這一觀點存在兩方面的錯誤。首先,誇大了封閉的資本項目保護中國免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的作用。正如本文曾指出的那樣,中國的資本管制實際上遠不如廣泛認為的那樣有效,這有大量的有關資本外逃的文獻為證。中國得以避免亞洲金融危機惡性傳染的真正原因是中國此前在宏觀調控方面的成功。中國政府在1993—1996年實行的緊縮政策有效治理了幾乎失控的通貨膨脹,同時抑制了經濟過熱及房地產的投機泡沫。1994年以來的貨幣緊縮政策及財政整頓恢復了宏觀穩定並扭轉了外部失衡,經常項目穩步改善,官方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正是這些經濟基礎性因素,而非資本管制,使中國具備足夠的能力在亞洲危機中應對惡劣的外部沖擊,並避免了人民幣貶值(胡祖六,1998a,1998b)。

中國順利過渡到開放的資本項目需要同樣的宏觀條件。堅實的基礎及良好的經濟政策,對於中國充分享受資本自由流動的益處,同時避免自由而多變的資本流動的潛在不穩定效果,至關重要。

脆弱的國際收支狀況通常是資本項目自由化的主要障礙。但是,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在目前與中期展望均顯穩健。盡管經常項目的盈餘在中國入世之後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及入世之後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湧入的前景,意味著中國在中期內不可能經歷大規模的、持續的國際收支失衡。適度的外債規模及充實的外匯儲備也為抵禦外部沖擊提供了保障。中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實力成為資本項目自由化成功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放開資本項目的第二個條件是良好的國內金融體系。這可能是中國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但中國政府已經開始了金融改革。中國已經迅速關閉了喪失清償能力的金融機構,如廣國投、海南發展銀行和一大批面臨困境的「小國投」。中國政府已採取措施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並設立資產管理公司處置這些大銀行的壞賬。中國政府還為處理大量有問題的農村信用社制定處置預案。此外,中國政府還表明了國有銀行民營化的意向,目的是強化其資本基礎並改善其經營。中國人民銀行也努力完善其審慎監管的能力。中央銀行的目標是在今後幾年裡放開國內利率。入世之後銀行部門的逐漸開放將引入競爭和國際經驗,促進國內銀行系統的重組。盡管要使銀行部門恢復健康耗時而費力,但中國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在一段時間(如3-5年)內持續努力改革國內的金融部門將強化其基礎,從而大大提高中國放開資本管制的成熟度。

最後,為了更好地應對入世之後的外部沖擊,中國已經開始從目前事實上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向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漸過渡。國際經驗表明,僵化的匯率制度在資本自由流動的體系下是不可持續的。靈活的匯率及審慎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將大大減少在開放資本帳戶條件下貨幣危機和國際收支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因此,中國採取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將有利於其資本項目的可兌換。

結論

入世將大幅度推進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促進貿易和資金流動,並加快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鑒此,入世將對中國目前的資本管制體系產生巨大的壓力,明顯威脅這些管制的有效性。資本項目可兌換將使提高了的貿易開放度與持續的資本流動限制之間的沖突凸現出來。同時,加速進行的國有企業民營化、養老制度改革、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將擴大對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的需求,由此對大幅度放開資本管制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資本自由化將成為中國國內改革進程的自然延伸。中國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國內金融體系改革取得的進展以及向更為靈活的匯率制度的轉換,也將促進資本項目自由化的進程。由此,本文預測中國有可能在5年,而不是1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實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

不過,資本自由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可能持續5年的時間內逐步實現。自由化也不意味著各種類型的資本自由流動同時實現,而可能是先放開流入本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其次是逐步開放外商對國內人民幣證券投資,再次是本國具備條件的企業對海外直接投資,然後是本國對外借款舉債,最後延伸到國內居民的對外證券投資。

盡管中國爭取入世與資本項目可兌換並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中國即將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使資本自由化問題提上了日程。對中國盡早放開資本項目而言,入世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盡管亞洲金融危機使中國的領導層對待資本流動更加慎重。考慮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中國的決策者可能密切關注國內金融部門改革的順序及資本項目自由化。如果金融改革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實現完全的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時機就不成熟。同時,還應強調有利於資本自由流動的貨幣和匯兌機制。在這方面,中國已經開始向更為靈活的匯率體制轉換,以更好地應對入世之後的外部沖擊及變化不定的資本流動。

入世之後將實施的大規模的貿易改革和早於一般預期的資本自由化,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利益,推進其經濟改革進程,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生產率和經濟的長期增長。顯然,中國採取一個更為自由化的貿易和投資體制也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⑶ 有什麼書是介紹外國證券行業發展歷程的

書名:海外證券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證券業培訓中心編寫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3-25
目錄
第一章 美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美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一.最早發行的政府債券
二.股份制的建立
三.交易所的形成
第二節 紐約證券交易所
一.紐約證交所的組織與管理
二.交易的方式與種類
第三節 美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模式
一.美國證券市場管理概況
二.美國證券管理的組織機構及其職能
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第四節 美國的股票市場
一.美國股票發行市場
二.美國股票流通市場
第五節 美國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發行市場
二.債券流通市場
第六節 共同基金及衍生工具
一.美國的共同基金
二.衍生工具
第七節 美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
一.聯邦政府債券的發展趨勢
二.美國股票市場的發展趨勢
三.美國金融衍生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二章 英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英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一.早期的證券發行市場
二.早期的證券交易市場
三.近現代的英國證券市場
第二節 英國證券市場的結構及其監管模式
一.證券發行市場
二.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和基金使用者
三.證券交易市場
四.倫敦證券交易所
五.證券市場監管模式
第三節 英國的股票市場
一.英國股票發行市場
二.英國股票交易市場
三.國際股票市場
四.英國的股價指數
第四節 英國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發行市場的主體
二.債券發行方式
三.英國國內債券發行種類和特點
第三章 德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德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第二節 德國證券市場的結構及其監管模式
一.證券市場的結構
二.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三.證券市場的監管
第三節 德國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的種類
二.債券的發行
三.債券的交易
第四節 德國的證券期貨市場
一.DTB市場結構
二.交易系統
三.交易費用
四.交易品種
第五節 德國證券市場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一.德國證券市場的特點
二.德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日本證券市場
第一節 日本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一.戰前證券市場
二.戰後至70年代的證券市場
三.70年代以後的證券市場
第二節 東京證券交易所
一.東京證交所的組織機構
二.東京證交所的管理制度
三.交易時間與交易方式
四.結算制度
五.債券上市條件與股價指數
第三節 日本證券市場的結構及其監管模式
一.證券市場結構
二.證券市場的管理
第四節 日本的股票市場
一.股票發行市場
二.股票交易市場
三.戰後日本股票市場的變化及其原因
第五節 日本的債券市場
一.債券發行市場
二.債券流通市場
第六節 日本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
第七節 投資基金及衍生工具
一.投資信託基金
二.證券期貨交易
第五章 東南亞、澳洲及韓國證券市場
第一節 東南亞證券市場概況
一.新加坡的證券市場
二.馬來西亞的證券市場
三.泰國的證券市場
四.菲律賓的證券市場
五.印度尼西亞的證券市場
第二節 澳洲證券市場概況
一.澳大利亞的證券市場
二.紐西蘭的證券市場
第三節 韓國證券市場
一.韓國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二.市場構成要素
三.韓國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
第六章 香港和台灣地區證券市場
第一節 香港證券市場概況
一.香港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二.香港證券市場發展概況
三.市場的構成要素
四.證券上市制度
五.證券交易制度
六.證券經紀人制度
七.股價指數及恆生指數期貨市場
第二節 「黑色星期一」與香港證券市場的改革
一.十月股災與《戴維森報告書》
二.市場監管體系的改革與重組
三.最近的發展目標和計劃
第三節 台灣證券市場概況
一.台灣證券市場發展簡史
二.台灣證券市場的組成機構
三.台灣證券上市制度
四.台灣股市交易情況分析
五.台灣的債券市場
六.有關外國投資者的規定
第四節 台灣地區加快證券市場發展的措施
一 信息公開制度
二.發展市場信息系統
三.保證金交易制度
四.放寬對外國投資者的限制
後記

⑷ 想問一下哪裡可以看到國外券商的研究報告(英文的)

去理想在線證卷網,一小部分是免費。

⑸ 國外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研究的人有哪些叫什麼

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發生發展,是兩大決定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傭金自由化和金融混業經營放開,促進了競爭機制活化和金融創新;二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並投入商業化應用。
1975年,美國開始傭金自由化,證券經紀業務競爭加劇,1990年代互聯網技術大發展使高效、低成本的網路證券經紀服務競爭優勢凸顯,從而誕生了純網路經紀商E—Trade,嘉信理財也由折扣經紀商轉型為網路經紀商。自此,美國證券業拉開了證券電子商務發展的序幕,也是美國互聯網金融的開端。此後,銀行、保險、理財服務也逐步「互聯網化」。
1999年美國頒布實施《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消除了銀行、證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務提供者之間經營業務范圍的嚴格界限,對於互聯網金融業態和產品創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00年以後,除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互聯網化」以外,網路支付(移動支付)、網路借貸、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不斷涌現,並獲得大眾的青睞。目前,「移動支付」成為全球互聯網金融的寵兒,美國發展相對滯後,但是2010年以後,競爭也日趨白熱化。
盡管美國是世界上互聯網和金融都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公司Google、Amazon、Facebook並沒有像國內的BAT那樣,大舉進軍互聯網金融領域,對以銀行為首的傳統金融體系業務沖擊都比較小。美國為什麼沒有產生互聯網金融巨頭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四大支柱產業,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第二,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產品和服務都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由於競爭激烈壓低盈利,互聯網公司參與積極性不高。
第三,美國的信用卡體系已相當發達,沒有為第三方支付留下發展空間。2012年開始,美國移動信用卡、手機銀行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增速分別為24%和20%,但這並沒有削弱信用卡的金融功能,反而提高了其信息化水平。
日本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美國類似,也是金融自由化與網路信息技術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與美國「群雄並起」的模式不同,日本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依循其慣有的集團化模式,重視集團內部互聯網金融產業鏈的打造,發揮「利益共同體」的業務協同優勢,這種模式促進了互聯網金融巨頭的產生,具有代表性的是SBI集團、樂天集團、Monex證券。
SBI控股公司作為日本網上金融服務的先驅企業於1999年成立,建立了全球獨具特色的「網路金融企業集團體制」。SBI集團目前有金融服務、基於創投的資產管理和生物科技相關業務。其中金融服務業務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望採納,謝謝

⑹ 國外券商的研報在哪可以找到

券商研報的意思是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

證券研究報告,是指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於獨立、客觀的立場,對證券及證券相關產品的價值或者影響其市場價格的因素進行分析,含有對具體證券及證券相關產品的價值分析、投資評級意見等內容的文件。
主要分類有:
按研究內容分類,一般有宏觀研究、行業研究、策略研究、公司研究、量化研究等。
按研究品種分類,主要有股票研究、基金研究、債券研究、衍生品研究等。
(注意:對於證券公司的研究報告可以作為參考,切不可完全相信。)

⑺ 求關於美股證券公司的畢業論文

【摘要】本文對目前我國證券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進行了中肯的分析,並結合實際探討了健全和完善我國證券公司風險管理的一些構想。

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已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和業內的普遍關注。2006年7月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來加強對證券公司風險的監管之後,市場各方都充分意識到健全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其風險管理制度,以有效防範和控制券商風險對整個證券業規范、穩健、高效、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是一項非常迫切的任務。

一、我國證券公司主要風險分析

(一)國外證券公司沖擊的風險
1.資本方面。我國證券公司規模小、資本實力弱,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低,尤其是在市場波動變化較大的調整時期,稍有不慎,將會面臨破產倒閉的重大隱患。據證券業協會統計,截止2004年年末,全國114家券商資產總值3293.73億元人民幣,而同年,國際一流投資銀行的每一家總資產均達到3000億美元以上。
2.人才方面。國外證券公司大多採用鼓勵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及員工)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制度,大部分採用了期權或持股計劃。如果外國證券公司以這種優厚的收入待遇參與中國人才市場的競爭,國內證券公司將面臨非常嚴峻的人才流失問題。
3.市場佔有率方面。國外證券公司逐步搶占境內股票、債券承銷業務的市場份額,加之其對企業在國外上市推薦工作的壟斷,使得他們能夠處於極度有力的競爭地位。在經紀業務方面,國外證券公司早就採取網上交易,在系統維護與安全技術方面擁有比較成熟的技術,而網上交易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
4.拓展業務范圍方面。國外證券公司對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和使用日益廣泛,能夠最大限度的進行套利和規避風險。而我國券商的業務單一,創新能力不足,僅限於一級市場的上市推薦與承銷、二級市場的經紀與自營,對於項目融資、企業並購、理財服務、財務顧問等業務的開展都十分有限,對於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和運用還沒有深入涉及,在爭奪客戶上很難與國外證券公司競爭。
5.二級市場方面。國外證券公司攜其雄厚的國際資本而來,依託其資本、人才和成熟的市場經驗及高超的資本市場運作技巧,無論是出於追逐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潛在利潤還是出於全球性的風險規避,來則可能是泰山壓頂,去則可能是釜底抽薪,或興風作浪,或助漲助跌,將加劇中國證券市場的波動,給二級市場的股價變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發行市場的風險
在新的核准制下,發行風險有可能成為證券公司承銷業務風險的主要來源。證券公司的發行風險可以細化為等待風險、定價風險和促銷風險。等待風險主要由發行人承擔,定價風險和促銷風險完全由證券公司承擔。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規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壯大,一級和二級市場的差價將進一步縮小,甚至會出現倒掛現象,證券公司承擔的發行風險將會越來越大。

(三)業務創新的風險
業務創新必然導致風險的產生,風險始終伴隨著業務創新的全過程,表現在政府、法律關系及技術的成熟度等不同方面。證券公司進行業務創新,一味擴大業務規模,往往有一些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風險,在市場持續疲軟的情況下很容易引發危機。

(四)網上證券交易的風險
據證監會統計,2006年上半年證券公司網上委託交易量約為16152.18億元,占滬、深兩市2006年上半年股票(A、B股)、基金總交易量77531.16億元(雙邊計算)的20.83%。網上交易的迅猛發展,對證券公司傳統的經紀業務以及原有的風險防範手段提出了嚴峻考驗,增加了客戶對服務的選擇餘地,造成客戶的流動性大大增強;涉及信息安全、知識產權、隱私權、數字簽字和認證等許多法律問題。目前我國網上交易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遠遠落後於網上交易的技術水平,監管方式主要是事後監管,監管的技術手段也比較落後,一旦發生事故和糾紛對證券公司會造成時間上和資金上的損失。 (一)強化風險管理意識
倡導「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理念,將風險管理意識貫穿到每一個員工、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在員工中營造「全員重視、積極參與、獻計獻策、齊抓共管」的風險管理文化。

(二)實現從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轉變
通過混業經營迅速做大做強、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已成為國內券商迅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當務之急。它有利於金融機構取得規模經濟優勢;有利於為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多方面的不斷變換的金融服務;有利於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綜合競爭能力;也有利於金融機構增強抗風險的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風險管理體制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按《公司法》的要求執行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制定完整的決策機制和監督體制,充分發揮董事會、監事會和獨立股東對公司經營領導層的監督作用,有效解決大股東控制和內部人控制問題。
2.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人才和機制是辯證統一的,證券公司必須要下大力氣改革激勵機制,一般包括:改革用工制度,完善考核辦法,設計合理的薪酬結構,拉開收入差距,建立崗位工資和效益掛鉤,制定重要業務部門的特殊獎勵辦法,豐富激勵方式等。
3.健全風險管理機構。建立由高層、中層和基層相互交叉、相互制衡的風險管理體系,主要包括:高層管理機構應由董事會、經營管理層及下設的有關部門組成;中層由有關業務管理部門和專門的風險管理小組組成;基層主要是指公司一線部門的管理人員。必須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確保公司對各種風險能夠識別、監管和綜合管理。

(四)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制度
根據國家新修訂的相關規範文件,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建立一整套風險管理制度。主要應包括:橫向業務管理類制度、縱向機構管理類制度和縱橫決策管理類制度。很多證券公司的制度匯編成套,不可謂不全不齊,但風險案例仍層出不窮,關鍵原因就在於制度的落實和執行上,所以落實和執行制度比編制制度條文更重要。

(五)提高風險管理技術水平
1.科學運用數學模型。通過研究運用現代化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適合中國國情和公司實際的風險控制模型。目前國際上影響較大的風險管理數學模型是風險值模型,用於公司本身的內部風險衡量與管理。與傳統的風險管理方法相比,風險值模型提供了更明確的數量與概率分析,並可定期提出風險報告。
2.建立和完善實時風險監控系統。建立基於風險控制模型的風險管理系統,將所有分支機構聯網,對各聯網業務點的交易過程、交易結果的數據進行採集、處理、提煉,轉化為各種風險信息。一方面可對所屬部門出現的決策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操縱風險、自營風險等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可為公司決策層和管理層提供多層次的風險揭示、風險報告及風險控制機制。

僅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國外對證券的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份離職 瀏覽:638
nelson外匯 瀏覽:233
安邦集團海外資產 瀏覽:408
黃金的回收價格是多少 瀏覽:711
信託公司管理條例 瀏覽:323
建設銀行外匯牌價歐元匯率 瀏覽:78
下跌大的股票 瀏覽:659
如何通過銀行購買外匯 瀏覽:997
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基本指標 瀏覽:72
農產品價格倒掛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投融資報告範文 瀏覽:402
股票申打頭 瀏覽:110
炒外匯賠錢100萬 瀏覽:296
最新石油35價格調整 瀏覽:517
如何注銷證券帳戶 瀏覽:127
期貨賬戶網上銷戶 瀏覽:408
白富美期貨詐騙 瀏覽:515
外匯保證金比例50比1 瀏覽:987
世界外匯儲備前十位 瀏覽:753
螞蟻股票上市多少錢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