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諸葛亮的成就(300字左右) 麻煩了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 新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諸葛氏是琅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隆中對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游戲中的諸葛亮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赤壁大戰
當時,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諸葛亮便反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見到春秋時期申生在內而有危險,但重耳(指的是晉文公)在外卻可得安嗎?)」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位,聽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劉備在樊城知道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劉軍。
劉備到達夏口,而孫權之前又派魯肅到來觀察情況,並向劉備建議向孫權求救,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與魯肅結為朋友;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果能以吳、越的軍力與中原之國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斷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認為不能抵擋,為何不停止軍事行動,向北方稱臣呢!「北面」在這里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曹操當時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見面時,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孫權卻反問諸葛亮,劉備又何解不投降。諸葛亮便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斗。諸葛亮最後才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不是心服;最後肯定地說曹操必定可打敗。孫權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游說,決定聯劉抗曹,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諸葛亮隨軍回到劉備處;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軍中又發生瘟疫,故大敗,回師北還。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於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建 三國示意圖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孟達請劉備助攻張魯。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至次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還攻成都。諸葛亮便與張飛、趙雲等入蜀助陣,留關羽負責荊州防務,分兵平定各郡縣,與劉備一起圍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如漢中之戰就替劉備提供資援。
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黃初二年(221年),群臣聽到漢獻帝被害的消息,勸已成為漢中王的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游說劉秀登基的故事勸劉備。於是劉備才答應,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同年張飛被害,諸葛亮領司隸校尉一職。
白帝城託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之舉。」
白帝託孤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南征
直至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語:不毛為今天緬甸北境八莫)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北伐
1、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央視版《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2、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今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年)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今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今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5、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今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今甘肅省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司馬懿,漢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於是宣王司馬懿退還保營。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6、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期間諸葛亮既屢屢遣使者下戰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宣王司馬懿,但司馬懿忍辱據守不出,並以「千里請戰」的妙計平息將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
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是魏軍主動進攻,蜀軍防守,由於連日大雨,山洪暴發,沖毀棧道,蜀魏並未交戰。
我在他們公司工作過,當時剛回沈陽錢緊也急著找工作,面試過後就去了。當時只知道他們是遼寧台下面一個節目所屬的單位,也看到了遼寧台他們的節目,覺得電台節目所屬公司指定是可信的吧。
去了之後開始培訓我們軟體的使用及金融知識,然後讓我們賣軟體,當時管理經理是二個人,一個是耿純另一個姓王,王姓經理後來被同事及耿純一起擠走了。
我們真正工作後才知道,賣的軟體其實和網上免費的軟體沒有太大的區別的,這位耿純推薦股票也好,給股民建議也好,只有一個目的:讓你打錢買他們的軟體。節目中提到的所謂的推薦股票的熱線電話,就是公司銷售員工接的電話,會幫你分析你的股票,然後想盡辦法讓你買他們的軟體。買完之後一切服務都沒有了。同時,他們答應給員工的工資待遇也都沒有,當時答應是800底薪吧也不多錢,可是如果沒賣出軟體頂多隻給這一半左右吧。我幹了二個多月就看清了公司內容情況,說白了就是騙錢的公司,軟體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我沒有想到的是遼寧台做為公共電台居然許可這樣的節目和這樣的人存在,所以就決定離開了。
就我目前僅有的工作經驗來看,金融、證券、林業的公司,騙子是最多的。如果是剛畢業的人,不要去這樣的公司工作。
⑶ 歷史上 姓耿名人
歷史名人
耿壽昌,西漢歷算家、經濟家。宣帝時,任公司農中丞,在西北各郡築倉貯谷,谷賤時增價收進,谷貴時減價出售,以利農業發展,名為「常平倉」。後封關內侯。他精通數學,曾與張倉對《九章算術》「各稱刪補」。對天文學也很有研究,以銅鑄成用以演示天象的儀器——渾象(相當於現今所謂的天球儀),在中國天文儀器史上是一個創舉。著有《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月行度》二卷,今佚。
耿純(?-37),東漢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字伯山,巨鹿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人。王莽時為納言士。更始初,李軼承製以為騎都尉。光武徇河北,率宗族賓客二千餘人歸劉秀,拜前將軍,封耿鄉侯。及即位,更封高陽侯,拜東郡太守,坐事免。建武二年(26),真定王劉楊謀反,劉秀派耿純前往平定,以計誘殺劉楊,迅速平定叛亂。六年,改封為東光侯。八年,東郡、濟陰一帶爆發農民起義,劉秀派耿純前往安撫,由於耿純素有威望,起義軍迅速歸順,復任為東郡太守。建武十三年(37),病逝於任上,謚成侯。
耿況(?-36),東漢將領。字俠游,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以明經為郎,與王莽堂弟王伋一起從安丘先生學習《老子》。新莽時,官至朔調連率(上谷太守)。後率上谷郡兵歸劉秀,封隃糜侯。
耿弇(3-58),東漢將領,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字伯昭,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二十一歲從劉秀,初任門下吏,繼率兵參與擊敗王郎,升偏將軍。更始二年(24),劉玄見劉秀聲名日重,令其罷兵回長安。耿弇提出脫離劉玄、占據河北(今河北大部和河南北部)、奪取天下之策,得劉秀賞識,升大將軍。後隨劉秀鎮壓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劉秀稱帝後,授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相繼率軍擊敗鄧奉、延岑等,消滅南陽(今屬河南)割據勢力。建武五年(29)十月,率部攻張步,先後奪取濟南郡(約今濟南市)和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西安(今淄博東北)。繼以臨淄為依託,誘張步軍來攻,將其擊敗,又乘其撤退予以伏擊,迫使張步率眾十餘萬投降,攻佔齊地。耿弇用兵多謀善斷,戰功顯赫,先後攻取四十六郡三百餘城。建武十三年(37)封還大將軍印綬,以列侯奉朝請。卒謚愍侯。
耿霸,東漢將領。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耿況少子。襲封隃糜侯,建武中,以上谷太守與吳漢等擊賈賢,連戰平城,破其眾,追出塞。後與杜茂進駐飛狐道,堆石積土,起築亭障,從代自平城,長達三百餘里。
耿秉(?-91),東漢將領。扶鳳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伯初,性勇壯,有兵略,習司馬兵法,博通群書,明帝永平十五年(72)拜駙馬都尉,與竇固合兵一萬四千騎,又與竇憲合兵四萬六千騎兩伐北匈奴,擊敗北匈奴於車師,登燕然山刻石紀功。拜征西將軍,按行涼州(今甘肅秦安東北),進屯酒泉(今屬甘肅)。章帝時,拜度遼將軍,封美陽侯,在邊七年,匈奴懷其恩信。後代桓虞為光祿勛。卒謚桓侯。
耿恭,東漢將領。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陝北興平東北)人。有將帥才。明帝時。任戊己校尉。後駐西域疏勒(治今新疆喀什),遭北匈奴圍攻。城中糧盡,煮鎧駑,食其筋革,與部眾堅守不屈。建初元年(76),漢軍來援,率領堅持到最後的二十六人與援軍會合,且戰且行,奮戰三月,至玉門關時所部生還的僅十三人。當時稱他「節過蘇武」。抵洛陽,拜騎都尉。 耿豪(506-550),北魏將領。本名令貴,鉅鹿(今屬河北)人,世居武川。粗獷有武藝,初從賀拔岳。後以勇猛受宇文泰器重。沙苑之戰中衣甲盡染血跡,參與邙山作戰,單身沖敵,賜名豪,遷北雍州刺史,後賜姓和稽氏。位至侍中,驃騎大將軍。
耿詢,隋天文學家。字敦信,丹陽(郡治今江蘇南京)人。陳末留嶺南,為俚民首領。隋將王世積俘其為家奴,造水力渾天儀。文帝知,以其為太史局官奴。後賜蜀王秀,連坐當斬,何稠為其請,免死。作馬上刻漏。煬帝初,放為良。亦言占卜,預言攻高麗必敗。位至太史丞。煬帝死,欲歸李淵,被宇文化及殺死。
耿湋,唐詩人。字洪源。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寶應進士。初為周至縣尉,大歷中入朝為左拾遺。德宗時遷大理司法。工詩,為「大歷十才子」之一。長於五律,多為送別贈答、登臨題詠,抒發個人感慨之作,也有反映現實,寄意悲憤之篇。詩風清淡質朴,不喜雕飾。有《耿湋詩集》。
耿全斌,宋將領。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太宗即位,補東班承旨。從征太原,還,遇契丹於蒲陰,追至徐河,據水口要害。遷補日騎副兵馬使、雲騎軍使,屯贏州。歷雲騎指揮使、御前忠佐馬軍副都軍頭,雄州刺史、知深州等。以知安肅軍,嘗繪山川險易,制圖以獻。大中祥符初,為濮州鈐轄。還京師,卒。
耿南仲(?-1129),宋臣。字希道,開封(今屬河南)人。元豐五年(1082)進士,歷提舉兩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提點廣南東路刑獄,移夔州路提點刑獄,為荊湖、江西兩路轉運副使。召為戶部員外郎,任辟雍司業,坐事罷,出知衢州。政和二年(1112)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子,試太子詹事、徽猷閣直學士,在東宮十年。欽宗即位,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金軍入侵,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言者論劾其主和誤國之罪,責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1128),降授單州別駕,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後追復觀文殿大學士。著有《周易新講義》、《易明蒙》等。《全宋詩》錄其詩十八首,大多為其在同文院與同官唱和之作。《全宋文》收其文十一篇。
耿京(?-1162),南宋山東抗金義軍領袖。濟南(屬山東)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軍南下,他與李鐵槍等六人入東山,招集義軍,攻克萊蕪縣、泰安軍(山東泰安)。他任命賈瑞為諸軍都提領。義軍發展至二十五萬人。河北大名義軍派人來聯系,表示聽從節制。次年初,被南宋任為天平節度使,統率山東、河北忠義軍馬。不久,被叛徒張安國所殺,張降金。義軍掌書記辛棄疾與世隆等突入金營,縛安國南歸。
耿君用,明將領。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與朱元璋同鄉。後隨朱元璋渡江,任管軍總管,至正十六年(1356)七月在救援宜興時,與張士誠交鋒,士誠棄鎮江,移兵潛襲宜興,君用不及防備,城陷力戰而死。余眾由其子耿炳文繼續領導。
耿炳文(1334-1403),明將領。濠州(今安徽鳳陽)人。父君用,隨從朱元璋軍渡長江,積功為管軍總管。援宜興,力戰死。炳文襲職,領其軍。攻克長興,留炳文守。十年間,他以寡敵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吳平,升大都督府僉事。從征中原,鎮守陝西,疏通涇陽洪渠,百姓得利。升秦王左相都督僉事。洪武三年(1370)封長興侯。從出塞遠征,破元軍。隨同傅友德征雲南,隨同蘭玉北征,至捕魚兒海。為朝廷所看重。燕王起兵反朝,命為大將軍率軍北伐,時年六十五。戰敗,被解兵權。永樂元年(1403),御史陳瑛等彈劾他僭用帝王服飾。懼,自殺。
耿再成,明將領。字德甫,五河(今屬安徽)人。從朱元璋於濠州,克泗、滁州。敗元兵於六安。以鎮撫從元璋渡長江,下集慶。留守鎮江、長興、揚州。從取金華,克處州,留守處州城。治軍嚴厲。士兵出入百姓間,蔬菜瓜果無所取。金華苗帥蔣英等叛變,殺胡大海,處州苗帥李佑之亦叛,再成正陪客吃飯,聞變上馬,迎戰,受傷落馬,不屈死。追封高陽郡公。洪武十年(1377),加贈泗國公,謚武壯。
耿九疇,明臣。字禹范,盧氏(今屬河南)人。永樂進士。宣德六年(1431)授禮科給事中。議論能持大體,有清望。正統初被推薦選拔為鹽運司同知。痛革時弊,上奏五事,著為令。十年(1445)為都轉運使。節儉無其他嗜好,公餘讀書,廉潔名聲益大,婦孺皆知其名。因事被誣,事白,任刑部右侍郎。屢辦疑獄。景泰中,累官右副都御史,曾兼理兩淮鹽政,兼撫江北諸府,代鎮陝西。天順時歷任右都御史、南京刑部尚書。上疏建議崇廉恥、清刑獄、勸農桑、節軍嘗、重台憲五事。卒謚清惠。
耿裕,明臣。字好問,耿九疇子。景泰進士。官戶、工科給事中。天順初,父為右都御史,改裕官檢討。父因彈劾石亨被貶,裕亦貶為泗州判官。成化初,復檢討,歷祭酒、吏部尚書。因事,調到南京禮部。孝宗嗣位,轉南京兵部,參贊機務。弘治改元,任禮部尚書。後為吏部尚書、太子太保。提倡節儉。銓政平允。自奉淡泊。父子並有名德。卒,贈太保,謚文恪。
耿定向(1524-1597),明臣、學者。字在倫。黃安(今湖北紅安)人。嘉靖三十五年進士。初授行人,繼而任御史。曾彈劾吏部尚書吳鵬之婿董份在總裁會試時偏私等六大罪,因嚴嵩袒護而無結果。嘉靖四十一年,竭力主張建置黃安縣。出按甘肅期間,推薦人才與彈劾酷吏,均不徇私情。不久調南京,督理學政;設崇正書院。隆慶初,提升為大理右寺丞。後高拱擅權,因他曾譏諷高拱,被貶為橫州判官。高拱罷官後,遷衡州推官。萬曆年間,升為右副都御史。後任戶部尚書,督倉場。辭官後居天台山,與弟定理、定力設書院,研究學問,講學授徒,學者稱之為天台先生。著有《冰玉堂語錄》、《天台文集》二十卷及《碩輔寶鑒要覽》等。
耿仲明(1604-1649),明末將領,清初三藩之一。字雲台。祖籍山東,後遷移至遼東蓋州(今屬遼寧)。崇禎初為登州參將。袁崇煥督師薊遼,擅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後與孔有德出兵抵禦後金(清),糧餉不至,怨憤不已,兩人遂於崇禎六年(1633)率所部相偕渡海降後金,授總兵官。崇德元年(1636),封懷順王,屬漢軍正黃旗。從清兵入關,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改封靖南王。不久,因部將犯法,懼罪自縊。子繼茂襲爵。
耿繼茂(?-1671),清藩王。漢軍正黃旗人,耿仲明之子。順治初授世職昂邦章京,順治六年(1649)隨父進兵廣東。父死後,代領其眾。八年襲父爵,為靖南王。與尚可喜同鎮廣東,並赴廣西進攻孫可望、李定國等部農民軍。他在廣東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順治十七年(1660)移鎮福建。康熙初年率軍攻克廈門等地,擊敗鄭成功部。康熙十年五月卒。謚忠敏。
耿精忠(?-1682),清藩王。漢軍正黃旗人。耿仲明孫,耿繼茂長子,肅親王豪格婿。康熙十六年(1671)襲父繼茂爵,為靖南王。十三在福建響應吳三桂叛亂,兩年後又降清。十九年被召入京,三藩叛亂平定後被磔於市。
耿介(1623-1693),清學者。河南登封人,初名沖壁,字介石,號逸庵。順治進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出為福建按察司副使,轉江西湖東道,改直隸大名道,所至除弊裁冗,戒貪墨,有政聲。官至侍講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受業於孫奇逢。曾興復並主講嵩陽書院。學宗朱熹,內主於敬而行之以恕。有《孝經易知》、《理學要旨》、《中州道學編》、《敬恕堂存稿》等。
其他耿姓名人有漢大臣耿艾,將領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耿忠、耿夔、耿曄、耿臨;唐畫家耿昌言;遼將領耿延毅;金大臣耿端義;元官吏耿奉訓;明大臣耿定力、耿橘、耿通、耿如杞、耿章光,將領耿天璧、耿秩、耿賢、耿宗元,名士耿光,藏書家耿震國;清大臣耿昭忠、耿聚忠,孝子耿燿、耿炳、耿權、耿極、耿輔,學者耿之珽,皮簧演員耿永山,皮簧樂師耿永清等。近當代耿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耿飈、耿錫祥、耿道明,紅軍將領耿凱、耿子英,政治家耿濤、遼長鎖、耿岳侖,民主革命者耿世昌、耿丹、耿伯釗,國民黨將領耿幼麟、耿繼周,國民黨官員耿雲卿,農學家耿慶漢、耿士傑,糧油專家耿長琥,生物學家耿運琪、耿建國,植物學家耿以禮,地質學家耿瑞倫、耿樹芳、耿克勤,城市規劃專家耿毓修,建築設計專家耿培棠,數學家耿如明,物理學家耿新華、耿完楨,地球化學專家耿安松,地球物理學家耿大玉、耿慶國,海洋石油勘探專家耿福東,鑄造專家耿茂鵬,計算機專家耿衛東,電子學家耿鼎發,自動化控制專家耿滬光,材料專家耿林、耿貴立,汽車工程專家耿耀西,葯理學家耿寶琴,醫學家耿兆麟、耿殿棟、耿志明、耿碩儒、耿濟華、耿鑒庭、耿正惠,企業家耿昭傑,經濟學家耿殿明、耿慶武,證券專家耿亮,民族學家耿世民、耿予方,考古學家耿德明,歷史學家耿淡如、耿引曾,耿捷,文物鑒定專家耿寶昌,國際問題專家屢殿忠,翻譯家耿繼元、耿升、耿龍明,新聞家耿耀、耿修業,編輯家耿立、耿本清,出版家耿志遠,圖書館學家耿濟安,文學評論家耿占春、耿雲志,作家耿瑞、耿守忠、耿天麗、耿家強,詩歌評論家耿建華,詩人耿林莽,書法家耿彬、耿仲敭、耿立軍,畫家耿明、耿欣、耿建翌、耿鳳閣,版畫家耿玉昆、耿漢,攝影師耿興余,曲藝作家耿瑛,音樂教育家耿生廉,詞作家耿大權,歌唱演員耿蓮鳳、耿貴龍,電影劇作家耿西,電影演員耿樂,電視導演耿明宸,話劇演員耿震,京劇演員耿其昌,秦腔演員耿忠義,武術家耿霞光、耿軍,乒乓球運動員耿麗娟,跳傘運動員耿桂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