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學生投資與理財分析
如何理財,實現35歲前買車買房? 來源: 陳凱涓的日誌 一、理財的三個環節 1、攢錢:一個月強制拿出10%的錢存在銀行里,不邁出這一步,你就永遠沒有錢花。2、生錢:基金、股票、債券、不動產 3、護錢:給自己買保險,保險是理財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以管錢為中心,攢錢為起點,生錢為重點,護錢為保障。 二、多少錢可以開始理財? 不在乎多少,一個月省下100元買基金,從20歲存到60歲,是637800元;30歲存到60歲,是22萬;40歲起存,7萬;50歲,2萬。錢生錢是長跑冠軍,理財一定要從年輕時開始。錢的秉性:你不愛我,我不愛你。女孩子,一定要自立,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三、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個人的水庫應該分成三份。 第一份:應急的錢,6個月至一年的生活費。存銀行,活期、定期,或者貨幣市場基金。第二份:保命的錢,三至五年生活費,定存、國債、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是保本不賠,只會多不會少的東西。第三份:閑錢,五年到十年不用的錢,只有這種錢才可以買股票,買基金,做房地產,或者跟朋友合夥一起開個什麼生意,去做這種投資,那麼必須是閑錢。股票:股市如潮水,怎麼漲的怎麼退。只有潮水退去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誰在裸泳。現在的點位不建議進場,買基金都不是好時段。能夠預測點位的只有三種人:一天才、二瘋子、三騙子。買股票之前先問自己三句話:第一,我有房子和保險了嗎?第二,我有急用的錢嗎?第三,我准備好堅強的神經和良好的心態嗎?退休的老人不應該炒股,他們在財務和精神上都難以承受股市的漲跌。孝順的孩子不應該讓你的父母炒股。你見過排著隊發財的嗎?今年進市場的股民,三年後90%都會成為炮灰,只有10%的人能從股市裡賺到錢,這是貓撲上流傳的鐵律!四、理財什麼時候開始好? 從自立開始。大四的學生就應該開始打工攢房租。成年人再向父母要錢是很丟人的事情,在貓撲上都會被鄙視的。
B. 大學生投資理財現狀分析及建議
感覺對於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學習理財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面是比較有用的。
如果真對投資感興趣,即使嘗試點高風險的投資品種也是可以的,不過要避免形成賭博心態。
但不必刻意追求投資收益而投入較大的資金,或者覺得不必要的話,不必拿真實資金進行投資。
畢竟,作為學生的話,本身收入通常不高,這樣收益率不高的話,實際投資收益並不能怎麼提高生活水平。而且資金來源很多是來自於家庭,這樣虧損的承受力要低於依靠自己結余資金進行的投資。
除了少數投資天才外,實際上特別是風險性的投資行為,可能對投資者帶來的收益多是負的,至少是小於投資於無風險理財產品的收益。
所以了解投資知識,能夠完善自己的知識面,避免別人打著「理財」的名義忽悠我們就不錯了。
C. 大學生理財現狀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如何理財,實現35歲前買車買房?來源:陳凱涓的日誌一、理財的三個環節1、攢錢:一個月強制拿出10%的錢存在銀行里,不邁出這一步,你就永遠沒有錢花。2、生錢:基金、股票、債券、不動產3、護錢:給自己買保險,保險是理財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以管錢為中心,攢錢為起點,生錢為重點,護錢為保障。二、多少錢可以開始理財?不在乎多少,一個月省下100元買基金,從20歲存到60歲,是637800元;30歲存到60歲,是22萬;40歲起存,7萬;50歲,2萬。錢生錢是長跑冠軍,理財一定要從年輕時開始。錢的秉性:你不愛我,我不愛你。女孩子,一定要自立,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三、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個人的水庫應該分成三份。第一份:應急的錢,6個月至一年的生活費。存銀行,活期、定期,或者貨幣市場基金。第二份:保命的錢,三至五年生活費,定存、國債、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是保本不賠,只會多不會少的東西。第三份:閑錢,五年到十年不用的錢,只有這種錢才可以買股票,買基金,做房地產,或者跟朋友合夥一起開個什麼生意,去做這種投資,那麼必須是閑錢。股票:股市如潮水,怎麼漲的怎麼退。只有潮水退去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誰在裸泳。現在的點位不建議進場,買基金都不是好時段。能夠預測點位的只有三種人:一天才、二瘋子、三騙子。買股票之前先問自己三句話:第一,我有房子和保險了嗎?第二,我有急用的錢嗎?第三,我准備好堅強的神經和良好的心態嗎?退休的老人不應該炒股,他們在財務和精神上都難以承受股市的漲跌。孝順的孩子不應該讓你的父母炒股。你見過排著隊發財的嗎?今年進市場的股民,三年後90%都會成為炮灰,只有10%的人能從股市裡賺到錢,這是貓撲上流傳的鐵律!四、理財什麼時候開始好?從自立開始。大四的學生就應該開始打工攢房租。成年人再向父母要錢是很丟人的事情,在貓撲上都會被鄙視的。
D. 調查大學生理財的目的
一、 調查方法和內容
針對大學生理財情況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西華大學各學院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包括文科、理科、工科和藝術專業的在校本科生。本次發放問卷80份,收回68份,問卷有效率85%。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方式來回答問題,主要包括當代大學生的月消費水平、消費來源、消費結構以及自己的理財觀念和能力等幾個方面。這些問卷內容從不同角度真實的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理財觀和消費觀。
二、調查數據分析
具統計本次接受調查同學中男生佔32人,女生佔36人;而其中文科類佔34人,理科類佔11人;藝術類佔4人,工科類佔19人;大一、大二佔45人,大三、大四佔23人。
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月消費在300元以下的沒有;300-500元的18人,佔27%;500-800元的44人,佔65%:800元以上的6人,佔8%。消費在300-500元的同學伙食費占不到1/2,在交際費和衣飾費等方面支出較多,生活相對寬松。500元以上的學生伙食比例降低,用於其他方面費用較多,部分有享樂主義觀。在學慣用品、書籍方面消費佔100元以上的僅有15.7%。在回答「您有花錢記賬的習慣嗎」時,僅有28.5%的大學生回答「有」,64.8%的大學生回答「沒有」。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家庭供給,佔到被調查人數的63%,有18.2%的學生是家教、兼職或勤工儉學及貸款和獎(助)學金。
某高校網站bbs上發表「一百兩百貧困戶,四百五百剛夠用,千兒八百是扮酷,兩三千是大戶。」這的確是當今大學生消費的真實寫照。
三、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顯示,主要
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消費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的日常消費本應以生活費用和學習費用(購買學習資料和學慣用品以及各種考證)為主。而伙食費又是重中之重,然而卻出現「饅頭就鹹菜,省錢談戀愛」,各種服飾、化妝品,數碼產品消費成為日常消費大頭。除此,通訊費和網路支出費用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幾乎每個大學生都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費。
愛情是神聖的,但也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一些男生為了愛一擲千金,甚至不惜負債。「饅頭就鹹菜,省錢談戀愛」、「即使三天不吃飯,也得給買花送女友」已經成為一種信條,用時下流行的一句歌詞可以形容為「戀愛大過天」。大學生戀愛支出主要在吃飯、零食、逛街、泡吧娛樂等方面,禮品消費是戀愛消費中絕對的「大頭」,逢年過節(情人節、聖誕節等)或是倆人過生日及特殊的紀念日,戀人之間必要互送禮物,此項花費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在戀愛消費中,支出較大的還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150-200元。
除此,消費也玩張揚個性。手機、筆記本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裡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筆記本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調查還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為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
E. 大學生理財的現狀及問題
當前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不正確的理財觀念和理財行為,比如前兩年很熱的存高息問題,即使投資者知道這其中的風險,但由於高額利息的誘惑,很多投資者願意參與這種民間借貸,從親戚朋友中間借錢,有的投資者甚至出賣自己唯一的住房,一旦中間出現問題,投資者不僅僅連利息都收不回來,甚至會導致血本無歸的後果,這些不正確的理財觀念和行為同樣也引起了大學生個人投資理財方面的諸多問題。孫凌霞與宮永建(2008)以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大學生理財觀念和理財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他們得出影響大學生投資理財觀念的因素有所不同,首先是來自父母的影響占據了較大的影響,其次是身邊的朋友,然而學校教育的影響程度較低。任詠梅、王文青和王五祥(2009)對大學生消費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大學生無節制消費並且沒有良好的消費計劃,這些主要是由於大學生自身不合理消費的內部原因和家庭、社會的影響等外部原因造成的。鄭述劍和陳鈺(2012)通過大學生消費特徵和問題的分析中指出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都要加強對學生理財能力的教育。而本文以問卷調查數據為依據分析了財經類與非財經類專業大學生投資理財的現狀與問題,並分析了問題的原因。
F. 求一篇大學生投資理財行為分析的論文
1.調查我校學生進行投資理財的基本情況,包括我校開展個人投資理財學生的大致比例、這些學生的投資理財金額及方式等(500-800字) 2.對當前常見的幾種投資理財方式或渠道,如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購買國債、購買投資基金、個人炒股和炒期貨、以及新興的第三方擔保投資等,從個人投入時間、基本投資額、自己安全性和風險大小等方面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對不同的投資方式或渠道進行評價。(1500-2000字,可運用圖表) 3.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並且,在對已選方式或渠道進行充分實地調查和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以不影響學習為條件提出自己的投資理財方案(600-1000字)
G. 大學生理財的調查與分析論文怎麼寫
合理支配錢財的必修課程。而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一方面,他們尚未獨立,還需父母資助完成學業;另一方面,他們處於一個特殊的年齡段,有著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和強烈的消費慾望。那麼我市大學生的理財水平是怎樣的?他們的理財觀又是如何?所以在這個暑假,我在蘇州科技學院隨機邀請的50名學生作了份大學生理財問卷調查。
背景知識:什麼是理財?
從大學生來講個人理財的范圍包括:賺錢,用錢,存錢,借錢,省錢,護錢即保險與信託。
一、調查的對象、時間、方式
(一)對象:我院大學生
(二)時間:XX年8月
(三)方式:問卷調查形式
二、調查情況:
1、大多數願走理性消費路線
就月平均生活費而言,五成大學生月生活費超500元,並且300~800元這個區間是大學生最為普遍的花費區間,即使在這個區間內,最高消費和最低消費也相差500元,表明大學生之間的消費差距不小。在飲食方面的費用最多。
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向開放化、前衛化發展,但傳統的理性消費觀念仍是主流。絕大多數學生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錢,追求物美價廉。
2、消費也玩張揚個性
「手機、筆記本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裡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筆記本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
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為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
另外,許多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在消費中也玩張揚個性,愛上了高消費。
3、大學生「月光族」
調查還顯示,大多數學生每月花費基本沒有節余,其中50元以下節余的佔81%,有200元以上節余的僅佔1%。對於節余的錢,45%的同學選擇休閑娛樂,選擇買書的不到佔十分之一。少數同學遇到超支現象,會找同學借用,從銀行透支,或預支下月費用。
4、大多數人大學生理財觀念淡薄,財商不高
沒有堅持記帳的習慣,大多數學生不明確到一個月的錢用在什麼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學生選擇銀行儲蓄,沒有存款的習慣。在校大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在股票、外匯、基金、債券、保險等市場上投資,並且對這方面的投資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數人認為能做好資產保值已經很不錯了。
5、新理財人異軍突起
約有90%的調查的大學生作過兼職工作,56%正在做兼職。從經濟投資學來說,兼職是一項不需要預付任何資本的純增值方式,而且幾乎沒有什麼風險性。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充自己的財務本金,為日後的消費等方面埋下伏筆。無疑,這種新興的大學生理財「增值」方式應該成為大學生理財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理財過程中的一個高級階段。
在調查中也有同學自稱為「理財達人」的。他在校園做業務代理,網上開店,趁今年股票形勢好,開戶成為新股民。在詢問中了解到,他涉足股市並不是為了掙錢,主要是為了解投資市場,為今後的個人理財積累一些經驗,投資額基本在5000至1萬元,資金來源是家裡人從炒股資金中抽出來額外提供的,在現在的股市行情中,已經盈利10%了。
三、原因分析
從消費情況可以總結出,理財能力弱,理財觀念薄弱在大學生中是普遍現象,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分析(一)家庭原因:許多家長始終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能考上大學,就前途光明。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家長們特有的「補償」心理,往往容易造成遷就、嬌慣、溺愛孩子,結果卻忽略了對孩子早期理財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孩子用錢上,常常是「心太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並且從小學到高中,支配錢這項工作從來都是家長一手包乾的,理由是: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應該花什麼又不該花的。如果孩子在沒有問過家長的情況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錢,也會受到家長的訓責。上大學了,離家也比較遠,大學生們才開始理財,沒有經驗也只能跟著感覺走,別人買我也買,家庭經濟好的,消費也更大更加沒有節約意識。難怪有很多家長反應,孩子打電話回家的第一句話就是:要錢!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學生上。
分析(二)學校問題:學校在教育學生成材的同時,卻沒有教他們怎樣理財。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為理財是大人的事,孩子還不適宜涉足這種事情,或者認為理財的事情孩子長大以後自己也能學會。更多的人認為,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一片凈土」,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知識、長身體,其他的都應慢慢來。並且學校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的活動極少學術性強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所以在學習上的消費不多。
分析(三)社會問題: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泛濫,校園外不良環境(如一些歌舞廳、游戲機廳)的存在等,往往對中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蝕作用。現在的學校已經不再是80、90年代的象牙塔了。她和社會聯系越來越緊密。學生們受到社會上鋪張浪費現象的影響,學生也開始用父母的錢擺闊。學生們花錢大多沒有計劃性,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麼自己也買。只為了不讓自己脫離社會。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誘人的.,使得許多同學都想去一一嘗試。但是學生畢竟還是學生,缺少經驗,在途中迷失方向。分析(四)自身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大學生的分辨能力不強、自我約束力不夠、缺少主見。虛榮心、攀比心強等。大學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裡的錢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後,都顯示他們的理財能力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