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有虧本風險嗎,歷史中有這樣的案例嗎
貨幣基金風險比較小,銀行理財產品有保本和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幾年前的產品有過最高40%以多虧損,不過虧損的產品都是投資在新股和基金上的,買理財產品注意它的投資方向。
⑵ 理財產品虧損如何處置
由於股市震盪,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面對虧損理財產品,投資者是繼續持有還是提前贖回,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
其一,看產品結構和贖回條件。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需要了解產品的掛鉤標的;對於那些自己不熟悉、沒把握的掛鉤標的的理財產品,投資者需要謹慎對待。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理財產品不允許提前贖回,有的理財產品雖然能夠提前贖回,但只能在特定時間贖回,且需要支付贖回費用。而且,有的理財產品有保本條款,但其前提是產品必須到期,投資者提前贖回就有可能虧損本金。
其二,看收益實現的可能性。一些理財產品設定的收益條件是限定於某個期限內,而有的理財產品收益條件則限定於某一個觀察日。因此,如果理財產品的結構不好,收益條件設置苛刻,沒有保本機制,投資者可以考慮止損贖回。
其三,看產品期限。一些在股市高位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如果出現虧損,短期內實現「翻本」的難度較大,可以考慮提前贖回。而有的理財產品期限較長,期限長達五六年,設計的結構又比較好,即使虧損,但今後兩三年內如果市場向好,這類理財產品完全有可能扭虧為盈。
⑶ 銀行理財產品虧損我們究竟該如何處置
銀行理財產品一般不會虧損的,現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大多數不超過風險評級二級。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如下圖: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⑷ 銀行低風險理財產品在什麼情況下會造成本金虧損有先例嗎
有先例。
銀行的低風險理財產品未必意味著一定不會沒有虧損的可能,換而言之,只要銀行沒有承諾你保本,你所購買的理財產品就有虧本的可能性。銀行一般會給所有的理財產品劃分一個風險等級,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相應的風險等級的產品。
一、銀行理財產品未必意味著穩賺不賠。
這個道理可能是很多人的冷知識了,對於很多人來講,很多人非常相信銀行,同時也覺得銀行的理財產品一定不會虧。然而事實上,銀行本身對風險的評估非常嚴格,但並不意味著每年都可以給投資人帶來正收益,對於那些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用戶來講,用戶在購買前需要自行承擔相關的投資風險。
⑸ 銀行理財產品什麼情況下會虧損
銀行理財產品什麼情況下會虧損
1、銀行理財產品在碰到了「黑天鵝」情況下,會出現虧損。
例如:投資的公司破產、地方政府財政破產、動亂、戰爭、交易員不成熟、風險控制差等等。
2、總的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穩定性較高,對於穩健的投資者是首選。
⑹ 有銀行理財賠本的案例么
案例一:
工行對2012年初市場的判斷是震盪向上,預計上證指數將上移至2600-2800點。因此,這款原本就已經嚴重虧損的「基金股票雙重精馴產品,2012年只買了股票,完全拋棄基金。
曾創造「最賺錢銀行」稱號的工行,如今旗下銀行理財產品成為「虧損王」。「基金股票雙重精選1號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立5年來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2年11月23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5437元,虧損比例高達45.63%,一舉成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虧損王」。
案例二:
根據光大銀行日前披露的「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的月度投資報告,該款成立於2007年10月31日的理財產品,最新的單位凈值為0.7029元,運作以來已經虧損29.71%。
也就是說,一位客戶5年前如果花10萬元購買了該理財產品,現在不僅毫無收益,而且本金也只剩下7萬元左右。
光大銀行這款產品近年來的投資報告顯示,該產品僅僅在開始運作的頭兩個月里獲得了正收益,從2008年1月31日起,該款產品就踏上了「虧損的不歸路」。
數據顯示,2008年1月31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8952元,虧損10.48%。2008年10月31日,該款產品單位凈值只剩下0.5149元,虧損幅度高達48.51%,近乎腰斬。迄今該款產品已經經手了三任投資經理,但虧損的局面依然無法扭轉。
⑺ 買銀行理財產品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本金血本無歸的案例
1、有;去年11月底,幾十名投資者突然發現,他們在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購買的一種理財產品,到期後竟然血本無歸,涉案金額上億元。目前這一事件取得了重要進展,客戶已經拿回了全部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