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养儿防老
养儿防老”的背后:亲情与利益的交融
上千年以来,中国的养老模式一直都以“反哺”为主。简单来说,就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在中国人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文化。
再加上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二十四孝等典故的流传,更加深了“养儿防老”的情结。甚至《宪法》也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而在亲情维度上,子女赡养老人也是维系亲情的最佳方式之一。对于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有亲情的慰藉。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的是,“养儿防老”也是一种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后,希望在老年时获得一定“回报”。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相比发达国家健全的养老制度,国内的养老制度还没有完全得以普及。这一点,从养老金的缴纳比例即可看出。据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缴纳比重只有38.8%。农民、个体户、普通员工、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往往没有缴纳养老金。
这是因为很多公司为了减少支出,故意不给员工缴纳养老金。而农民及部分自由职业者等原本就收入较低,自然无力缴纳养老金。为了维持当下的生活,他们只能不考虑那么长远,将养老的重任放在了成年子女的身上。
科学养老,势在必行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消息显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人!面对421家庭结构的年轻人能否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之痛?上一代父母奋斗一生,为何却老无所依?养老,真的靠子女就完全足够了吗?
实事求是地说,“养儿防老”在年轻人独立生活、农村人纷纷前往大城市的当下,已经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我们经常会看到,因养老而引发家庭不和的事件。我们应该反思,如何让养老变得更容易,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
就目前来看,完善并优化养老的资金来源、居住之所、生活保障、医疗健康、产品需求与供给等,既是现实社会需求,也是在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多方努力实现“科学养老”。
比如国家落实税费减免、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在减轻子女负担的同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大众也要积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去学习理财知识,为养老做好资产配置。在充分考虑当前年龄、预期寿命、风险承受能力等基础上,大众可选择适合自己养老需求的产品。
此外,以前沿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养老”也不可或缺。通过资源集聚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立体式养老服务生态圈,让老年生活更为惬意。目前,智慧养老正处于蓬勃发展状态。据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介绍,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智慧养老,将是科学养的关键一环。
2.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什么区别
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2点不同:
一、两者的概述不同:
1、中国经济的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2、日本经济的概述:泡沫经济后成长率一蹶不振,21世纪初期有回温现象,但是失业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多数成长率还是来自大企业的资方获利。
二、两者的特点不同:
1、中国经济的特点:
(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发展的实践。
(2)注重搞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3)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
(4)坚持以人为本,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2、日本经济的特点:
(1)金融效率低下,泡沫经济期间由于融资过剩而后续实际抵押品(房产和土地)价值遽减。银行因此负担巨大不良债权至今。
(2)创业困难,比起欧美在日本创业较难.要探究原因,许多人会举出因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机关借钱.没有创业经验的人要向金融机关借钱相当难.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万一创业失败就必需背负大量负债.针对这问题,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创业及种种经营支援的体制.但是效果还是未知数。
(3)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常见问题日本社会也发生;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会一书探讨日本此种怪现象,可能来自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结构,越中下层的人越遭到冲击,而富人阶级却没有遭到冲击甚至因而获利,导致阶级拉大,衍生出价值观崩坏和职场伦理瓦解等文化现象。
(2)日本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的的发展趋势:
1、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2、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
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
3、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
4、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5、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7、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