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数据时代 如何保障征信信息合规使用
大数据时代 如何保障征信信息合规使用
在大数据时代,汇聚了个人当前信用价值的各项信息越来越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其背后的价值不可估量。目前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将业务延伸至互联网,相比于传统的线下与客户面对面沟通的场景,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现在更多采用征信、大数据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产品来协助设计并开展互联网创新业务。例如通过个人的社交、消费、行为类数据对个人进行身份画像、信用评估等。但无论是个人信用信息还是报告类产品,由于涉及个人隐私,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因此,如金融、征信机构需要采集、查看个人信用数据,就必须得到由金融消费者本人签署的授权书。但在现实中,征信授权却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一些金融机构设计的授权条款含糊不清,没有界定授权范围和时效,存在一次授权,多次使用、无限使用的情况;在线上签署授权书时,由于多数人对授权缺乏了解,所以经常在未详细查看授权内容的情况下就点击“同意协议”;发生纠纷时,监管机构、公安机关如要对授权书进行鉴别,缺乏有效的鉴别手段确认授权书是否由金融消费者本人在业务发生时间签署。目前,国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网络安全法》的实施,金融、征信、数据服务机构如果在个人数据采集、使用的过程中未能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同意权等权益,则很有可能担负法律责任。如何在享受大数据时代红利的前提下,有效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合法合规采集并使用相关信息,已成为从业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个人数据授权、采集方式的粗放化弊端,引入金融科技助其走向合规化不失为一条良策。就在近期,一款由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研发的数据信息主体电子授权产品——“安心授权”即将上线,该产品可为相关机构在获取用户信用查询授权、合法合规使用用户信息时提供以下帮助:产品基于电子认证、FIDO生物识别等技术,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和对授权书的电子签名,起到抗抵赖、防篡改、防伪造,保障授权书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并符合我国《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网络安全法》和《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规范,所签署的电子授权书与传统的纸质授权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为电子授权书的签署方和使用方提供完善司法保障。
“安心授权”电子授权书可对用户签名真实有效性进行验证
采取“一事一授权”原则,即针对特定用途,在特定时间获得专有授权,并通过签发场景证书或加盖电子时间戳确认授权时间,避免出现单次授权,却被反复、多次、无限使用的情况。对个人用户来说,如果相关机构使用“安心授权”平台让其签署电子授权书,用户在签署前会收到手机验证码的提示,保障了其知情权。而一旦在事后出现授权纠纷,“安心授权”还可出具《数字签名验证报告》等电子证据供当事方作为司法证据使用。“安心授权”采用的这种电子授权形式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应用及监管需求,可广泛运用于大数据信息查询场景。长期来看,除金融、征信机构外,所有与数据服务使用相关的行业均可采取该方式确保个人信息的规范化查询、采集和使用。
『贰』 大数据如何助力银行业金融机构舆情防控
金融企业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欠款客户进行人群聚类并根据聚类的结果识别骗贷、恶意欠款、恶意透支、盗刷盗用、对交易有疑问拒绝还款、经济状况恶化无力还贷、遗忘还贷等多种欠款类型;从而准确预测客户的还款概率和金额,从而进行催收策略评估,最大限度降低催收成本。
中国建设银行资产总行风险管理部/资产保全部副总经理谭兴民曾详尽分析大数据何以帮助银行提高征信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首先,一站式征信平台可以进行贷前客户甄别。目前,银行查询客户的情况既费时、费力,又增加银行费用,而利用企业的一站式征信平台,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银行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并确保数据有效、及时、准确。
其次,风险量化平台可以助力贷后风险管控。平台基于企业日常经营数据,结合平台数据模型,采用动态、实时的云端数据抓取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评测,给出风险量化分数,并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的生产经营异动,在风险触发前3到6个月预警,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和减少损失发生。
同时,利用“企业族谱”查询,对不良贷款进行监控。如一些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制造亏损的假象,为不偿还银行贷款寻找理由;或者通过关联交易制造虚假业绩,为继续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依据,这些假象通过关联交易查询,都可以很快发现蛛丝马迹,让企业造假暴露原形,可防止银行上当受骗。
大数据风控相对于传统风控来说,建模方式和原理其实是一样的,其核心是侧重在利用更多维的数据,更多互联网的足迹,更多传统金融没有触及到的数据。比如电商的网页浏览、客户在app的行为轨迹、甚至GPS的位置信息等,这些信息看似和一个客户是否可能违约没有直接关系,但实则通过大量的数据累积,能够产生出非常有效的识别客户的能力。
在运行逻辑上,大数据风控不强调较强的因果关系,看重统计学上的相关性是大数据风控区别于传统金融风控的典型特征。传统金融机构强调因果,讲究两个变量之间必须存在逻辑上能够讲通因果。
在数据维度这个层级,传统金融风控和大数据风控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传统金融数据和非传统金融数据的应用。传统的金融数据包括上文中提及的个人社会特征、收入、借贷情况等等。而互金公司的大数据风控,采纳了大量的非传统金融数据。
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互金公司扩大了非传统数据获取的途径,对于新客户群体的风险定价,是一种风险数据的补充。当然,这些数据的金融属性有多强,仍然有待验证。
巨头优势明显,并不代表创业公司的路已被堵死。大公司不可能面面俱到,布局各种场景。在互联网巨头尚未涉及的领域,小步快跑,比巨头更早的抢下赛道,拿到数据,并且优化自己的数据应用能力,成为创业公司杀出重围的一条路径。
『叁』 2012年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和"金融机构农业贷款"这两个数据如何获得
这是两个常规金融统计指标,当地统计局和人民银行统计部门都可以取得。
『肆』 金融机构查询数据时滞后吗
不会的,金融机构会根据你的征信及大数据来判断你的资质和信用。
『伍』 互联网金融机构怎么获得征信大数据
可以通过第三方来获得,目前国内有八家获牌照的征信公司,他们分别是1.华道征信2.芝麻信用3.考拉征信4.前海征信5.中诚信征信6.腾讯信用7.中智诚征信8.鹏元信用。
『陆』 怎样查找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数据
哇!!!!这个有点复杂,这些东西也许只有地方财政网站才有的,但是估计不会公开的吧,我除了大街上偶尔的看到一些条幅将祝贺某某银行存款超过xx亿外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了! 多多努力吧!
『柒』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数据哪里可以查到。 急需啊,要月度数据。
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只有上市公司的金融机构才能找到。例如:宁波银行主页,或者各大股票上的公开披露信息都会有,只不过不是最新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