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公司有政府性质的吗
这种公司是没有政府性质的,这些都是私人性质的公司,政府不可以办。
㈡ 美政府欲设“坏银行”救金融机构,在这里"坏银行"是什么意思
就是专门收购美国现有银行不良资产的银行。
类似于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前的不良资产剥离,即以财政资金出资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买入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实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优化,从而上市。从效果上来看,这种方法是最治标的。
但在美国就有一个问题,美国的银行不是国有银行,而财政的来源又是全体纳税人的税金,凭什么要用财政的钱来为私有银行埋单呢?即有什么依据要让全体美国人为几个贪婪的个人或私有财团的损失负责呢?
㈢ 处于金融危机严峻的环境下,政府出资拯救企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政府失灵和政府功能的限度决定了政府所能扮演的角色的范围,
同时这也是政府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原因,
而且也是评价新公共管理和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标准.
二、政府失灵又决定了政府干预必须适度、有效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的可能性,用林德布洛姆的话说就是政府‘识有粗大的拇指,而无其他手指”。政府失灵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无效干预,即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比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力.缺乏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政策工具选择上失当,不能正确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等,结果也就不能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府的过度干预,即政府干预的范围和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比如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公共设施超前过度;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预市场内部运行秩序,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那么,为什么政府干预会失灵呢?或者说,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是什么?
(一)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并非必然。政府干预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它应该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化身对市场运行进行公正无私的调控,公共选择学派把政府官员视作亚当·斯密所说的“经济人”这一假设,固然有失之偏颇之处,但现实中的政府的确不总是那么高尚,政府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所谓“内在效应”(interalities)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金元”政治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在理论上不能完全排除政府机构的“内在效应”可能性,在实践中,少数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更时有发生。政府部门这种追求私利的“内在效应”必然极大地影响政府干预下的资源配置的优化,如同外在效应成为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一样,“内在效应”则市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根源。
(二)政府某些干预行为的效率较低。与市场机制不同,政府干预首先具有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性。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直接干预的领域往往是那些投资大、收益慢且少的公共产品,其供给一般是以非价格为特征的,即政府不能通过明确价格的交换从供给对象那里直接收取费用,而主要是依靠财政支出维持其生产和经营,很难计较其成本,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驱动。
其次,政府干预还具有垄断性。政府所处的“某些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例如国防、警察、消防、公路)的垄断供给者的地位”决定着只有政府才拥有从外部对市场的整体运行进行干预或调控的职能和权力。这种没有竞争的垄断极易使政府丧失对效率、效益的追求。最后,政府干预还需要具有高度的协调性。政府实施调控的组织体系是由政府众多机构或部门构成的,这些机构部门间的职权划分、协调配合、部门观点,都影响着调控体系的运转效率。
(三)政府干预易引发政府规模的膨胀。政府要承担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职能,包括组织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等等,自然需要履行这一职能的相应机构和人员。柏林大学教授阿道夫·瓦格纳早在19世纪就提出:政府就其本性而言,有一种天然的扩张倾向,特别是其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部门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它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公共活动递增的瓦格纳定律”。政府的这种内在扩张性与社会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更相契合,极易导致政府干预职能扩展和强化及其机构和人员的增长,由此而造成越来越大的预算规模和财政赤字,成为政府干预的昂贵成本。
(四)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寻租是个人或团体为了争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施加影响,以争取有利于自身的再分配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即不增加任何社会财富和福利),如企业通过合法特别是非法的形式向政府争取优惠特惠,通过寻求政府对现有干预政策的改变而获得政府特许或其他政治庇护,垄断性地使用某种市场紧缺物资等。在这种情况下,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极有可能“受非法提供的金钱或其他报酬引诱,做出有利于提供报酬的人从而损害公众和公众利益的行为”。可见寻租因政府干预成为可能(政府干预因此被称为“租之母腹”),又必然因这种干预的过度且缺乏规范和监督而成为现实。其主要危害在于“不仅使生产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消失,而且还极易导致整个经济的资源大量地耗费于寻租活
动,并且通过贿赂和宗派活动增大经济中的交易费用。”从而成为政府干预失灵的一个重要根源。
(五)政府失灵还常源于政府决策的失误。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实际上是一个涉及面很广、错综复杂的决策过程(或者说是公共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过程)。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但由于这种信息是在无数分散的个体行为者之间发生和传递,政府很难完全占有,加之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加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处理的难度。此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并必然对市场经济的运作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正确的决策还需要决策者具备很高的素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必须基于对市场运行状况的准确判断,制定调控政策,采取必要手段,这在实践中是有相当难度的。即使判断准确,政策工具选择和搭配适当,于预力度也很难确定。而于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均会造成“政府失灵”。而现实中的政府官员很多并不具备上述决策素质和能力,这必然影响政府于预的效率和效果。
正因为政府的干预存在着上述缺陷,所以让政府干预成为替代市场的主导力量,其结果只能导致“政府失灵”,用“失灵的政府”去干预“失灵的市场”必然是败上加败,使失灵的市场进一步失灵。但客观存在的市场失灵又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守夜人”似的“消极”政府同样无补于市场失灵,同样会造成政府失灵。因此,政府不干预或干预乏力与政府于预过度均在摒弃之列。现实而合理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应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二无机制最优组合,即经济学家所推崇的“凸性组合”。为此,就需要政府从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入手,针对政府失灵的两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如确定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双向重塑的总体思路;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于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把竞争机制弓队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在克服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更要防止和纠补政府失灵
㈣ 政府是否有得力的金融救援政策,是我国摆脱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改病句)
这种病句的类型是前后不一致。
改成 政府是否有得力的金融救援政策,是我国【能否】摆脱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
或
政府有得力的金融救援政策,是我国摆脱金融危机的最好办法。
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什么督促中国政府不要救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经私下和中国政府沟通,讨论了这轮关于中国政府救市的举措,IMF表示,中国政府不应过度干预金融市场。IMF表示:虽然中国政府的干预总体上控制了股市出现严重混乱的现象,但调节市场需要通过市场力量完成,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中国政府官员也回应称这些措施是暂时性的。将会很快解除。
IMF也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会把中国救市措施与今年今年是否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的评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今年将继续评估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并期待中国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来获得IMF的认可。
㈥ 股票发行后,上市公司融资已经完毕,股价下跌对其融资并无影响,政府为何要救市呢
还要有好多国企等待靠上市融资来解决改制、收购、合并等问题,保持股市的适度繁荣才能为这些国企解困和发展找到解决办法。
股市无非是出让一点点“股份”,把老百姓的钱吸引进来,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否则,这么多老大难的国企,单靠国家投入资金来改造,国家也没有这么多钱呀!
适当的,也允许少数民企上市融资,无非是给听话的民企们一点甜头,不听话的民企老板如黄光裕之流,政府迟早会收拾他们的。
㈦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到底应不应该救楼市,救楼市哟那些利处和弊处呢请教高手
我同意 飘如远行客和孤独投资者 的观点:
中国政府不是在救楼市,而是避免楼市的跌荡带动国内经济的大起大落。也就是我们只是为了经济稳定而不得不控制楼市。
原创:我的论点(利处):
一,稳住房价,防止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均大幅下调30%。
国家政策要托住房市,就要出台政策宏观调控利率水平,那么很多人就会趁此在低利率下贷款,这样就防止了房产销售的下滑,此谓之托住房市。
为什么要托住房市呢?这是经济学常识,本来80万的房子,因为卖不出去,大幅降价卖40万,根据一价原则(金融资产评估概念),市场上的同类房产也都跟着大幅降价。
那么就造成钱多东西少的结果(举例):市场上原本有总价格8000亿的一大批房产,一时间缩水到4000亿,市场上原本有7000亿与房产相关的流动资金,这下7000亿不仅可以买下4000亿的一大批房子,还多了3000亿!!!
钱多东西少即为通货膨胀,市场上多了如此巨额的资金,将造成物价飞速上升,1元的鸡蛋可能会涨到5元钱!你说这可怕不可怕?!所以要托住房市!
那么就是:为防通货膨胀----政府要托住房市----出台政策调低银行贷款利率----按揭贷款买房的所付利息将大为减少-----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可以考虑买房
-----房价处于稳定水平
二,稳住房价,防止通货紧缩:
房价上涨过快,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就会悲观,就会攒钱、储蓄,为了将来能够买到房子而存钱,中国的内需就难以扩大,消费难以刺激,外需、内需都不理想,通货紧缩,造成经济衰退。
那么就是:为防通货紧缩----政府要托住房市----出台政策调低银行贷款利率等措施----按揭贷款买房的所付利息将大为减少----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得到缓和乃至解决----老百姓的消费意愿上升----中国内需市场得以刺激
弊处:
一,就业问题:
房地产有一条很长的产业链,钢铁、建材、化工、能源、家具等等,救楼市意味着救房地产、钢铁、建材、化工、能源、家具等诸多产业,解决诸多产业的就业问题,带动GDP的增长。
二,地方政府收入问题:
卖地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这里不再赘述。
总结:目前当以大局为重,通胀和通缩都是很严重的局面,政府稳住房价,是要维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上述弊端是局部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缓和。
㈧ 1929-1933的经济危机为何先救金融业
美国次贷危机,中国严峻的滞涨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日本十年九相的政治真空的困惑..
中国08年奥运会后的经济没有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转好...
中国日渐增长的外汇储备因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无形损失另人揪心...
首先讲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那么美国的次贷危机起源点就是美国政府为了解决低中下群众的住房问题可以说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生活保证而作出的努力,为了降低人民贷款的门槛,美国政府委托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为低中下收入者提供贷款.政府呢则在给他们提供一些资金保障的同时给足了优惠,当然为了防止两房中饱私囊,制作假帐,美国政府也设置了相应的监管机构.02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受美国房地产热的影响,每年竟然在日本十年负增长的同时依然牛气冲天,届时众多经济学家关于随着21世纪的临近美国经济也会像日本经济一样逐步开始疲软的预言不攻自破.渐渐地更是吸引了不少全球投资商的眼球,纷纷都想在美国依然强劲的经济形势下分杯羹,什么VC,美国的花旗银行了,可以说为8500家美国银行的发展卯足了机会,更别说像什么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了,纳斯达克指数了更是一路走高,可以说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美国人风光无限,全球投机分子也是乐此不彼.
可谁都知道再飘亮的肥皂泡都会破碎,而且愈大愈美丽的肥皂泡破裂以后,让人越觉得可惜.尤其是经济泡沫破裂对人的打击是...
06年夏天随着利率首次地提升,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他们似乎太过于乐观了,利率提升,使原本就有很大还款压力的人更加不知所措,投资者也开始对美国的两房产生置疑,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无论是道琼斯还是纳斯达克全都一泄千里..一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首的全球金融危机浩浩荡荡的开始了.并一再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所有人在劫难逃,中国四大银行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怎么回事呢?两房还有监管机构两位代理人一起绑架了美国政府这个委托人..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仅仅是美国的次贷危机恐怕也不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全球原油价格的飙涨.就不能不说是火上浇油了.虽然这中间受到美国经济疲软所导致的美元对外贬值使原油的涨势也要打上些许折扣.但就算是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在此时遭遇原油的趁火打劫也会叫苦不迭.所以原油价格成为对全球经济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的又一大影响.而由于受原油价格的飙涨致使欧美企图以生物燃料代替原油的计划非但没能缓解原油继续走强的势头反而是成为了促使新一轮的全球粮食价格高涨的帮凶,则就将全球经济推向了深渊. ; 不仅是非洲一些当今世界面临着强大的粮食压力问题,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岌岌可危,从中国政府关于加重粮食出口的税附甚至是之后的限制部分粮食出口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对关于由原油所早成的全球价格的飙升的推动能力可见一斑..
一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新世纪的全球首次危机虽有走弱之势,但因此给全球各投机商所造成的损失还将继续,可以说2010年之前大多数全球大小企业还会停留在对此次危机所造成损失的修复阶段,要想实现赢利恐怕还要需要更多的路要走..
相信几周前还有不少人对关于"后奥运经济"各执其词,甚至与不少的国内外经济学家也都对北京后奥运阶段经济走好而大肆宣扬,实际表明,中国经济确实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有的人讲无论是洛山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甚至于处于全球同样经济普遍不济的情况下的巴塞罗那后人同样没让后奥运经济就后转好甚至与可能对全球经济带来很强的推动的不成文的预期而失去丝毫的信心,加上中国还有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权,所以没有人会有理由对北京奥运会后的经济走好,甚至与带领全球走出困境而产生置疑,这些似乎注定发生生的事情情在奥运会之后非但没能成真,具有讽刺意味的反倒是中国上证深证指数的一跌再跌,使无数人不在对后奥运顶礼膜拜的同时毫不客气地经济学家们自以为是的预言嗤之以鼻..经济学家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投机商们叫苦不迭,期待政府救市的呼声就跟4,5月份的CPI 一样是一涨再涨,政府 呢就是形势上走了一个过场,降低了印花税.前二十年的6届奥运会确实是给几乎所有的奥运会举办国带去了很多利益,但中国为什么就 没能像预期的那样而同样获得一定的效益呢,:"环境.".我 觉得说到底还是 受次贷危机以及原油涨价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中国依然会有那么大的 贸易顺差可以说 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要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是完全趋同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 经济都是一厢 的...
㈨ 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救雷曼
美国政府做此决定也是有自己的苦衷。首先,雷曼公司是私营企业。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对股市、对贝尔斯登公司实施救助,对“两房”托底等,已经引发了国会中不少议员的强烈不满,更是招致民众的普遍抨击。另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雷曼兄弟绝不是最后一家需要救助的金融机构。如果再出手,很有可能把美国政府财政也“拉”下水。如果要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扩大,挽救已经陷入困境的金融企业,政府就不能不考虑市场化之路。
美林证券刘二飞说:“现在看来,美国政府已经不愿自己出大量资金(救市场),美国政府现在政策的主要导向,第一是鼓励企业联合起来自自救援。第二是采取一些间接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刺激老百姓的消费。”
此外媒体认为,美国政府此次的态度也是对雷曼兄弟自救不力的一种警示。按照保尔森的说法,贝尔斯登公司事件以后,美联储已经向投行开设了特别的融资渠道,允许投资银行像商业银行一样直接向中央银行贷款。但是,雷曼兄弟一直没有利用这一政策,而是一意孤行地试图通过资本市场寻找出路,走出困境。结果,失去了自救的最佳时机。
㈩ 政府是否应该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立即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
美国的QE计划就是那时候开始进行的 咱们的4W亿也是那时候投向市场的 救是肯定要救的 区别只是救谁 那时候不是只有雷曼不行了 其他的大摩 美林也都难过 最终算是牺牲了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