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额怎么计算
总储蓄是宏观的概念,是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后,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居民储蓄则是指居民将闲置的货币资本交由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一定时期内有偿使用,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的一种信用方式。
用人口数平均计算的银行储蓄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积蓄和银行储蓄工作:年展程度的一项参考性的指标。人均储蓄额的增长缺慢,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银行储蓄工作质量。
储蓄存款是一项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反映一个同家发展经济的资金潜力。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国民收入高,银行业务也发达的国家,人均储蓄额较高;反之,则低。计算人均储蓄额可以用全国(或全地区)人口数平均,也可以用职工人数或城镇人口数计算。
(1)企业总储蓄指标扩展阅读
我国的储蓄原则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居民个人所持有的现金是个人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各种方式强 迫其存入或不让其存入储蓄机构。
同样,居民可根据其需要随时取出部分或全部存款,储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提取存款。并要支付相应利息。储户的户名、帐号、金额、期限、地址等均属于个人隐私,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合法的手续均不能查询储户的存款,储蓄机构必需为储户保密。
⑵ 中国的总储蓄额度为多少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总值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3年底,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达到46万亿。
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60%
⑶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
国民经济体系7个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资金流量及其核算指标
国际收支及其核算指标
资产负债及其核算指标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也是社会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产品价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范围包括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价值构成上避免了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因而能全面地、确切地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并具有国际可比性,所以成为社会生产与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和主要指标
1.生产法及有关指标
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总产出-中间投入
(1) 总产出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即社会总产品。以工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工业总产出是工业企业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成果,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它包括核算期内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价值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价值差额等。
(2) 中间投入是常住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费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 燃料动力和各种服务的价值。 计算中间投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范围保持一致,即计算与总产出相对应的生产经营过程所消耗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二是一般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则按本期摊销的部分计算。
中间投入分为物质产品投入和非物质性服务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物质产品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投入包括货物和物质性服务(货运、邮电通讯、商业和饮食等服务)的消耗,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
服务投入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除物质性服务以外的各种服务。包括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
下面介绍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的计算方法:
工业中间投入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耗用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服务费用(物质性服务费和非物质性服务费)。外购材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低值易耗品等,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的价值和自制交库的材料的实际成本,以及计人材料采购成本的自营运输费用;外购燃料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作为燃料的废料的价值、自制燃料实际成本,以及计人燃料采购成本的自营运输费用,也不包括烧油特别税;外购动力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动力;物质性服务费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除上述中间产品以外的物质性服务费用,如支付外单位的运输费、邮电费、修理费、仓储费等;非物质性服务费指工业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对外单位支付的各种非物质性服务,如金融服务费、保险服务费、广告费、职工教育费等。
(3) 增加值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余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部门、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本部门、本单位对国内生产总值提供的份额。
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应注意对增值税的处理,如果总产出包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则中间投入也应包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计算;如果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均不含增值税,则按此计算增加值还应加上企业在核算期内应交的增值税额,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本期应交增值税-本期销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转出数)。
2.收入法及有关指标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即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等于固定资产损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之和,这四项也称为最初投入价值。各常住单位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 固定资产损耗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营业盈余
(1) 固定资产损耗是核算期内生产中因耗用固定资产而磨损的价值。按SNA的要求, 应按固定资产重估价的价值和使用年限计算,我国限于条件,暂以固定资产折旧代替。固定资产损耗虽然也是在生产过程中损耗与转移的价值,但它是社会最终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这是与中间投入不相同的。
(2) 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费、福利费及实物报酬。个体劳动者通过生产经营获得的纯收入也列入此项。
(3) 生产税净额是指各部门间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生产税是政府向各部门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包括各种利前税。生产补贴是政府为控制价格又要扶持生产而支付给生产部门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实行增值税后,生产税中还包括本期应交增值税(产品销项税额与中间投入进项税额之差, 进项税中要扣除出口退税及进项税转出数)。
(4) 营业盈余是指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后的剩余部分, 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所得到的盈余。
3.支出法及有关指标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 总消费 + 总投资 + 净出口
(1) 总消费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用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前者指居民个人满足物质与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费,后者是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提供给全社会享用的消费。
(2) 总投资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投资支出合计,分为固定资产形成和库存增加两项。 固定资产形成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购置、建造的固定资产价值,包括各种有形的固定资产和无形的固定资产投资。库存增加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库存实物量变动的价值。一般采用 “差额法” 计算,即期末与期初库存价值差额作为库存增加,如库存减少则用负数表示。
总投资 = 固定资产形成 + 库存增加
(3) 净出口是指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的差额,如进口大于出口则用负数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及无偿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总值;进口是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及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总值。
表10-1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单位:亿元
生 产
顺序号
金额
使 用
顺序号
金额
一、总产值
二、中间投入
三、国内生产总值
1.固定资产损耗
2.劳动者报酬
3.生产税净额
4.营业盈余
1
2
3
4
5
6
7
25663
14239
11424
1202
5888
801
3533
一、总支出
二、中间使用
三、国内生产总值
1.总消费
(1)居民消费
(2)社会消费
2.总投资
(1)固定资产形成
(2)库存增加
3.出口
4.减:进口
5.统计误差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5663
14239
11424
7273
5943
1330
4373
3803
570
1571
1789
-4
(三)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核算的是社会生产成果和社会使用基本总量。该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核心指标,分别从生产与使用两个方面反映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形成及其最终使用去向(如表10—1所示)。
该表分左右两部分,左方为生产方,反映社会生产成果的价值形成和构成要素。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包括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按初次分配项目又分为固定资产损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可反映社会生产最终成果和初次分配的结果。指标间的平衡关系如下:
(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3)
=总产出(1)-中间投入(2)
=25663-14239=11424亿元
(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3)
=固定资产损耗(4) + 劳动者报酬(5)
+ 生产税净额(6) + 营业盈余(7)
=1202+5888+801+3533=11424亿元
(3)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该表右方为使用方,反映社会生产成果的使用。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 包括总支出、中间使用、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分别与表左方总产出、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恒等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按最终使用去向又分为总消费、 总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通过上述指标的计算可以反映社会产品的使用去向和结构。指标间的平衡关系如下: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10)
=总消费(11)+总投资(14)+出口(17)-进口(18)
=7273+4373+1571-1789 = 11428亿元
该表的左右双方的平衡关系如下:
(1)总产出(1) = 总支出(8)
(2)中间投入(2) = 中间使用(9)
(3)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 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 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上述第三式是理论上的恒等式,称为三面等值。表中的社会最终产品的生产及初次分配结果与社会最终使用应是相等的,因此必须保持三种方法的计算口径一致。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称为统计误差(本例统计误差为-4亿元)。
二、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也叫国民总收入(GNl),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是指本国的劳动者从国外获得的报酬和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扣除支付给国外劳动者从本国获得的报酬和财产收入的净额。
三、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常住单位经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后所得到的总收入。其公式为:
国民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 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 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经常转移收入和支出是在原始收入基础上的收入再分配,一般表现为强制性或义务性、自愿性的特点,收入和支出双方不存在交换的基础。常见的经常转移收支项目有: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等收入税、罚款、政府社会救济支出、捐款等。经常转移收入和支出,是在各机构部门之间的互相转移,所以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内部的经常转移收入合计和经常转移支出合计是相等的。国内与国外之间也发生经常转移收入和支出,如无偿捐赠等。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入扣减了对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后的律额,也应列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从可支配总收入使用角度看: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 最终消费支出 + 储蓄总额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最终消费支出以及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最终消费支出,它与总消费支出总量一致。
储蓄总额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政府储蓄有可能出现负值,即经常预算赤字。
四、其他有关范畴及其核算指标
(一)资金流量及其核算指标
资金流量是指一个国家社会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增减变化量,即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最终用于增加消费和追加积累的全部资金总量。资金流量核算就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收入分配及各部门之间金融流量为主要内容的核算,用以系统地反映社会资金的来源、运用、结构、余缺等情况。增加值是资金流量核算的初始量,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支出和储蓄,储蓄用于投资和金融交易,最终形成资产负债存量。它是从资金运动方面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一种重要方法。资金流量核算的主要指标包括:收入分配指标和金融交易指标。
(二)国际收支及其核算指标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由于进行各种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收入和支付。主要包括:贸易收支、劳动收支、资本转移和储备变动等内容。国际收支核算是指对外经济往来中发生的全部收支流量的核算。国际收支核算的主要指标包括:经常往来项目、资本(资金)往来项目、储备资产增减额等。
(三)资产负债及其核算指标
资产负债是指一定时点、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以价值量表示的物质资料、债权债务和其他资产。
一定时点一般指年初、年末,资产负债核算为时点核算,指标为时点指标。
一定范围是指核算总体的范围,一般指一个国家、地区、构部门或机构单位。
资产负债核算就是指对一国或地区或机构部门一定时点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债务进行全面的核算。用于反映国民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及其分布状况。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指标包括: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储备资产等。
⑷ 请教:总储蓄=居民+企业+政府+国外 这个公式中 国外指的是我国存在外国的钱还是外国存在我国的钱
我国存在外国的钱
我学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好像是这样。
⑸ 主要经济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宏观经济指标有:
1.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2.生产者物价指数(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缩写为PPI,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的总额。该指标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第一产业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 。也就是通常讲的“大农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掘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
5.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ocial Retail Goods) 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其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 是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7.货币存量或者说流通量。
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出现通货膨胀;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出现资产泡沫。
8.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 。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9. 投机性短期资本,又称游资(Refugee Capital)或叫热钱(Hot Money)或不明资金,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 在外汇市场上,由于此种投机性资金常自有贬值倾向货币转换成有升值货币倾向的货币,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只要预期的心理存在,唯有让升值的货币大幅波动或实行外汇管制,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
10.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国的投资者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11.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逆差。在一定的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
12.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美国经济指标:
ISM指数是由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重要数据,对反映美国经济繁荣度及美元走势均有重要影响。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采购管理、供应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组织。该组织立于1915年,其前身是美国采购管理协会,目前拥有会员45000多名、179个分会,是全美最受尊崇的专业团体
之一。
ISM指数分为制造业指数和非制造业指数两项。
ISM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指数由一系列分项指数组成,其中以采购经理人指数最具有代表性。该指数是反映制造业在生产、订单、价格、雇员、交货等各方面综合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通常以50为临界点,高于50被认为是制造业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意味着制造业的萎缩,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
ISM供应管理协会非制造业指数反映的是美国非制造业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当其数值连续位于50以上水平时,表明非制造业活动扩张,价格上升,往往预示着整体经济正处于一个扩张状态;反之,当其数值连续位于50以下水平时,往往预示着整体经济正处于一个收缩状态。
⑹ 2015年储蓄存款总数是综合5指标吗
2015年的数据还没出来。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①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余额为113.86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②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余款为3.84万亿美元,仅比2013年增加200亿美元。
⑺ 中国企业为什么储蓄这么多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上周应英国商会的邀请,我在他们举办的午餐会上用英语发表了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讲演。为了准备这个演讲的主题,我可谓煞费苦心。因为我注意到,大多数谈论中国经济现实的文字都习惯于分析所谓的“三驾马车”。而我对这几驾马车怎么也没有什么兴趣。我甚至纳闷,到底是谁并且从哪儿学来了这套招数,但它早已变成了政府的研究机关分析经济形势的套路。不幸的是,这恐怕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误导和滥用的概念。
那何不选择一个受众不怎么听得到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经济形势呢?如果我们注意这些日子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讨论动态的话,就会发现,人们正在重新讨论着中国的储蓄和投资问题。在国内,更多的人把一个国家的储蓄等同于百姓的银行存款。一说起中国的高储蓄,大多数人习惯于把这个特征想象成银行存款过多的现象。在研究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时,经济学家则把国家的储蓄定义成国民收入扣除最终消费的剩余。由于国家的储蓄应该涵盖家庭、公司与政府部门,所以国家储蓄的概念就不再仅仅是百姓存款的概念了。观察国家的储蓄,或者要核实国家储蓄率的变动方向,我们需要去熟悉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账户和资金流量表,而不仅仅注意银行存款的变动。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利用中国的国民账户资料来计算国家的国内总储蓄率,那么,国家的国内总储蓄的确是不断提高的。十年前,国家储蓄占GDP的水平大约为36%,而今天已经上升到了差不多46%。这个模式看上去与百姓的银行存款的增长是类似的。其实并非如此。例如,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储蓄用家庭的支配收入减去家庭的消费来估计的话,那么,家庭的储蓄占GDP的比重过去十年来却是不断下降的,而不是像银行存款那样持续增加的。现在家庭的储蓄占GDP的比重只有16%左右,而10年前则超过了20%。
政府也储蓄,政府也有存款。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在国民账户中,我们把政府的储蓄用政府的收入扣除政府消费来测算,政府的储蓄占GDP的比重当前达到了6%左右,与10年前的5% 相比,政府的储蓄虽有增长,但并不显著。原因不难想明白,尽管在每年的国民收入中,政府部门获得的份额10年来在不断增加,但政府的消费也增长较快。储蓄增加最明显的是企业部门。由于企业部门基本上没有消费,也很少派息分红,国有的公司更没有向政府上缴收益,中国的企业部门的总储蓄在过去10年来获得了非常显著的增加。10年前,中国的企业总储蓄占GDP约为12%,而今天已经高达20%以上,已经超出了家庭的储蓄水平。在世界上也许只有日本达到了这个水平。实际上,如果说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储蓄率的最大差异是在家庭储蓄方面的话,那么,中国和印度的国家储蓄的差异就主要在企业储蓄方面了。印度的企业储蓄只占GDP的5%。
因为企业的消费微不足道,企业储蓄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应该主要反映了企业可支配收入,尤其是利润的显著增长。而这一点恰恰是有争议的。因为,这么多年了,我们已经习惯于不把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看成可以赢利甚至赢利可以大幅度改善的企业。久而久之,我们似乎也不愿意接受中国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的事实。如果我们中国企业的赢利状况真的大幅度改善了,那岂不就说明了中国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了吗?其实不是。说企业的赢利增加是一回事,说企业的利润率提高是另一回事,而说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则是第三回事了。这是经济学告诉我们的。如果外部市场需求条件不变,利润率的提高应该反映生产率的提高,而如果市场需求条件改善了,企业的投资扩张就能改善赢利水平。即使利润率未必变化,如果能够赢利的企业数量增加了也能导致企业赢利的整体增长现象的发生。
这个问题又把我带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场争议。那个时候,经济学家看不懂的是中国企业的财务状况整体恶化的情景。正当企业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大规模的企业亏损在80年代后期发生了。那个现象让很多人困惑。为什么当经济学家发现中国企业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赢利或者我们习惯于说的“经济效益”却在下降和恶化?我在后来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中说,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考虑市场条件的变化。市场条件的变化是理解生产率与利润率关系的关键。而且我发现,整体上看到的企业亏损现象既可能是因为亏损企业的数量急剧增加而引起,也可能因为单个企业的亏损程度的提高引起。后者与生产率恶化有关,而前者则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
与90年代初我们看到的中国企业大规模亏损现象正好相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企业的赢利整体上在不断改善中。而这个改善应该更多地反映市场需求条件的有利变化。这个市场条件的变化是1998年之后政府启动内需扩张政策的结果。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朱镕基政府为了扭转经济的下行趋势,实施了力度可观的积极财政政策,每年发行大规模的政府债券来启动和拉起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个政策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改善市场需求的转折点。这个效应持续到了今天。消费信贷刺激了家庭的住房需求,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则释放着持续的投资品需求。大量的企业也就是在这之后开始进入投资扩张时期的。由于投资旺盛,整个经济对于上游基础部门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为大量地处上游的国有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我的这个解释也得到了多年从事企业投资咨询业务的史正富博士的认同。十年来他参与了中国很多地方企业的投资活动,对企业赢利状况应该有不少微观上的观察。他告诉我,他自己管理和参与投资的很多企业,基本上在90年代末之后获得了迅速扩张的市场机会。在此之前的很多难以生存的企业和很小的企业的赢利在过去5-6年里几乎都出现了“井喷式”的超常的增长。当然也制造出了很多“黑马企业家”。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之后,中国的外部经济开始出现了累积性的不平衡现象。就这样,解读中国的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我找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角度。
与不少同行的看法不同,我认为我们要正视这些变化的发生。中国企业储蓄这些年来的显著增加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统计数据上的误导,更不能解释为空穴来风。它反映的是这些年来中国宏观积极扩张政策所改变的市场需求的条件。因为企业的储蓄这些年来持续增加了,企业的投资冲动就更大了。而且因为投资冲动的释放,短期里有助于提高中国生产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所以在宏观上就表现为经济的过度繁荣现象。坦率地说,这个十年所发生的市场条件的变化真的很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⑻ 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上表明企业可以动用存款数的指标是什么
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该企业所取得银行每月出示的银行对账单,由于业务时间的不一致而存在未达账项,如果有未达账项时企业及银行行所示本企业的存款余额都不是企业实际可动用的存款余额,只有通过“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之后的存款余额才是真正企业可以动用的存款余额。
⑼ 总储蓄额和居民存款余额是时期指标还是时点指标
总储蓄额是时期指标
居民存款余额是时点指标
⑽ 2000年储蓄存款数是什么指标
只说重点:
2000年储蓄存款数,
你是问哪个市、县呢?
可上当地政府网,
查看200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