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杠杆的原理(科学)小学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⑵ >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_小学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案
·上幼儿园,也不哭,也不闹
幼儿锻炼的杠杆操 杠杆操适用于一周岁到一周岁半的幼儿,在父母的协助下进行体育锻炼.可选用韧性较好的木杆、竹杆和塑料杆,质地宜贺滑光润,粗细以幼儿能握牢宜. 第一节 1.两手侧平举.2.还原.3--4.反复. 第二节 1.两手侧平举.2.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成倾斜状.3.两手侧平...·小熊盖新房(省力的杠杆)
小熊盖新房(省力的杠杆) 科学教案:小熊盖新房(省力的杠杆) 一、活动题目 省力的杠杆(小熊盖新房) 二、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巧用评价杠杆
巧用评价杠杆 巧用评价杠杆 教师:白秀娥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我认为,课堂评价主要有三:老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对于学生的心里来说,老师的点评是至关重要的。
⑶ 一道初三关于杠杆的科学题
代表物理量的符号:
m1—秤舶质量,m’1—假秤砾质量,m2—秤杆和秤盘的总质量,m3—货物的实际质量,m’3—货物的标称质量,a—定盘星到提纽的距离,b—秤盘到提纽的距离,C—过秤杆、称盘质心的铅垂线到提纽的距离,d—2.5千克秤星到提纽的距离
秤盘空载,真砣置于定盘星时的平衡条件秤
m2gc=m1ga
盘挂2.5千克物体,使用真砣时的平衡条件
m2gc=m’3gb=m1gd
假砣置于2.5千克秤星时的平衡条件
m2gc+m3gb=m’1gd
从(1)、(2)、(3)式消去c、d,解出m3
m3=1.96千克
⑷ 杠杆原理 科学制作
,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
杠杆的支点不一定要在中间,满足下列三个点的系统,基本上就是杠杆:支点、施力点、受力点。
其中公式这样写: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这样就是一个杠杆。
动力臂延伸
杠杆也有省力杠杆跟费力的杠杆,两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现不同。例如有一种用脚踩的打气机,或是用手压的榨汁机,就是省力杠杆
(力臂
>
力距);但是我们要压下较大的距离,受力端只有较小的动作。另外有一种费力的杠杆。例如路边的吊车,钓东西的钩子在整个杆的尖端,尾端是支点、中间是油压机
(力矩
>
力臂),这就是费力的杠杆,但费力换来的就是中间的施力点只要动小距离,尖端的挂勾就会移动相当大的距离。
两种杠杆都有用处,只是要用的地方要去评估是要省力或是省下动作范围。另外有种东西叫做轮轴,也可以当作是一种杠杆的应用,不过表现尚可能有时要加上转动的计算。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这句话不仅是催人奋进的警句,更是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的。
⑸ 五年级科学杠杆是怎么样工作的优秀教案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专,同时也可能包含属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⑹ 科学课杠杆原理实验步骤
用木棍做一个起重机 就行了 支点.主动臂.阻力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