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汇率佣金 > 汇率应用前景怎么写

汇率应用前景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1-05-18 12:15:42

『壹』 货币兑换行业前景如何

货币将实现从“原子形态”向“比特形态”的转变,电子货币也将成为人类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电子货币产生的原因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麦克纳马拉发明的信用卡到今天,电子货币已经拥有了各种智能卡、数字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等多种形式。对电子货币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可得: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电子货币产生的基本原因
由于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传统业务所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微薄,这就迫使金融企业进行不断的创新以弥颓势。这样一来,为丰厚回报而进行的业务创新就给电子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因为对于电子货币的提供商而言,发行电子货币既可以作为金融创新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又可作为一种新颖的服务手段来吸引客户以增加潜在的收益。
(二)电子商务的兴起内在地需要电子货币的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网络在商业贸易中的深入应用,网上购物、虚拟交易等新的
商务模式让人们有了新的消费体验的同时也感到支付上的不便。对能够快捷安全的进行支付的新货币形式就有了内在的需求,电子货币不但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也具备了基本的货币特征,能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所以电子货币在这种环境下迅速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给电子货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没有信息技术和加密技术的高度发展,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包括各种信用卡、储值卡、数字现金等电子货币形式被普遍地接受并使用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除了要考虑能被普遍接受,同时对其的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电子货币本身必须是安全的,而且应该同时被认为是安全的才可以广泛地进入流通;信息技术和加密技术的发展则对这一安全性给予了极大的保障。
(四)降低交易费用是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观货币形态的演化历史,都体现着这样一种内在机制,就是货币自身的物质价值与其代表的商品价值的逐渐剥离;同时其大小和重量也逐渐变小,慢慢地从可见演化为不可见;这些演变无外乎都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的交易费用,这也是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电子货币成为独立通货的条件
电子货币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电子现金、数字现金、电子钱包和电子支票等形式,但实践中,这些电子货币都是在原有的现金或存款基础上发行使用的,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2因为从理论上讲,电子货币要成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独立的支付手段
作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电子货币被用来进行支付时,当其通过网络以数据信息形式从交易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时,钱货两讫,交易应随即宣告完成。但目前由于被认可程度不同和行业间的限制,电子货币在支付中并不被普遍接受。很多时候,只有将其同比例兑换为传统货币才能满足交易需求;而个人之间在目前还几乎无法直接通过电子货币完成借贷和支付。所以最终能标志支付完成的还是现金、存款形式通货的转移,真正体现交易信用的仍是被电子化、数字化前的现金或存款。所以电子货币要想成为独立的通货进入流通,独立的支付功能是必要条件。
(二)独立的价值尺度
在行使价值尺度方面,目前的电子货币也还离不开传统通货的支持,这倒不是因为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元)3,这样的量度只是人为的一个约定基准,中国古代的货币度量就有文、吊、两等多种,既然纸币可以沿用“元”,电子货币自然也可以。即使叫成“比特”也没有关系,这不是问题的实质。
电子货币目前还不能执行独立的价值尺度,根本原因在于抛开了支撑它的通货后,它没有足够的信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而且货币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受使用它的社会人的观念惯性的影响,当其与纸币共同流通时,还无法摆脱其影响,所以只能依赖纸币来充当间接的价值尺度。
(三)独立的价值贮藏手段
电子货币目前的价值贮藏功能也依赖于传统通货,因为人们手中现有的电子货币还是用现金兑换得到的储值卡,或是由存款作保证的银行卡等,这样得到的电子货币还是以现金或存款为基础,当卡里的数字变小或为零时,还要再用存款或现金去补充,所以这样得到的电子货币永远不可能摆脱持有者手中原有通货的数量约束。这样一来,电子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是名不符实的。所以就此意义来讲,电子货币本身并不具备价值贮藏的功能。
(四)独立的发行方式
一种真正独立的通货形式应是独立发行的,而不是以别的货币为发行基础。因为如果没有发行上的独立,它在流通中的独立性就是相对有限的,在出现信用危机时,就被要求兑换成支持其发行的原有通货,从而无法摆脱原有通货的影响。所以目前的电子货币还是在传统货币支持下流通的二次货币形式,是独立电子通货的前期发育形态。

三.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国外有观点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大量减少公众对央行基础货币的需求,从而减小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使得“未来的央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它只能向私人部门指出货币政策的发展前景,却无法干预私人部门的政策预期和行为选择”,4这样一来,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就被削弱了;而且,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取代对央行货币的需求,甚至是央行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将失去稳定经济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应淡出货币政策的舞台”。5
(一)央行在经济中的地位不会被取代
首先,央行在货币发行方面的地位还无法被取代,这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其次,就目前社会信用发展状况来看,企业或私人信用还远未达到国家信用的高度。所以商业银行利用私人部门的系统进行支付结算的风险还很高,成本也很大,选择央行进行支付结算服务相对而言仍是经济的;与此相似,央行最后贷款人的地位也还无人能撼。
(二)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会被削弱
在短期内,电子货币的影响不仅不会削弱、相反可能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般来说,央行基础货币的变动是通过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乃至总需求和实际产出,电子货币的发展首先导致货币乘数的扩大。根据以下的货币乘数公式,

其中 、 和k分别是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率。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公众少用现金,对商业银行来说,也就是现金漏损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也将其超额准备降到最低限度,因为电脑化可以使他们精确地计算每日所需的准备头寸。如果央行再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则此三变量都大为缩小,货币乘数将相应扩大。此时,基础货币供给小有变动,则整个货币供给就会大为增加,所以货币政策效果不是被削弱、而是因为“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大为增强了。
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根本就不需要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日常交易、办理结算等,货币供给量变动因此难以调控利率。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
但是,以往的利率调控主要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来实现,密歇尔·伍德福特根据新西兰的经验,提出在基本不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条件下,通过对准备金存款的付息,可以实现对隔夜拆借利率的调节。

该控制机制表现在下图中,其中BR表示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TR是央行控制隔夜拆借利率的目标,SCR是央行付给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利率,D1和D2分别是纸币和电子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需求曲线,D1比D2平坦是因为在同样的利率水平上,电子货币条件下的基础货币需求比纸币条件下大为减少了。BR利率上的水平直线表明央行按既定利率满足所有的借款需求。SCR利率上的水平线表示对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付息的轨迹。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表现在曲线的垂直部分,也就是在横轴的M上,央行决定的基础货币供给相对于市场日交易量较小,并且基本保持不变。
在这个利率决定的机制中,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以既定利率提供任意数量的基础货币,这个贷款利率(BR)高于央行欲控制的隔夜拆借利率(TR),央行对准备金存款支付的利息(SCR)则低于隔夜拆借利率。商业银行满足流动性需求后,将多余的资金按存款利率(SCR)存在央行账户上。(新西兰央行贷款利率高于隔夜拆借利率2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低于隔夜拆借利率也是25个百分点。)因为当隔夜拆借利率位于贷款利率与借款利率的中间,就没有银行愿意以高于央行贷款的利率,从拆借市场上拆入资金,也没有银行愿意以低于央行存款的利率,将资金拆借出到拆借市场,它们势必在这个利率范围内,互相拆借资金,而不是把多余资金存入央行。“因为商业银行的交易规模很大,央行就没有必要再亲自参与交易”(Brookes and Hampton 2000)。这就是说,央行不必变动货币供给量,只要调节存贷款利率,就能将隔夜拆借利率控制在期望的水平上。
这个利率控制机制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中相当成功。

『贰』 外汇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外汇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回局”的答篇章里还提到,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资本走出去。逐步建立外汇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改进企业和个人外汇管理。

『叁』 汇率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汇率,正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是货币的相对价格。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国民经济中的方方面面都与汇率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汇率的波动与利率一样,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我国的人民币面临升值的态势,因此下面的分析将从汇率的升值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来加以探讨,至于货币贬值的影响大家可以参考同样的分析,得出相反的结论。
本币的升值首先将使得本国商品更加昂贵,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使得出口减少;同时,本币的升值还将使得外国商品和服务更加便宜,进口则会增加,到国外旅游的人也会更多。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定一台液晶电视的生产成本为人民币1 000元,如果按照1美元兑换人民币8元的汇率,为了保证能够获取利润,电视机的出口报价要在125*(1000/8)美元之上;现在人民币升值了,美元能兑换到的人民币就减少了,现假定1美元只能兑换人民币7元,那么为了能够保证获取利润,电视机的出口报价就要在142*(1000/7)美元以上;此时用美元表示的电视机价格上涨了,我们的出口竞争力就减弱了,这时国外进口商可能就向越南、印度购买更便宜的电视机,我国的出口就会减少。所以,随着出口的不断减少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升值将使得本国的经常账户出现逆差。
具体到我国来说,“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走向全世界,获得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最大的优势当然是我们“中国制造”物美价廉,而物美价廉的关键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规模经济优势。但是,建立在劳动力成本和规模经济上的优势极易被模仿,一旦人民币急剧升值,这种优势将荡然无存。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目前,很多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大量的出口订单,是因为其对外报价低于其成本,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很容易以较大的优势击败其他国家的出口商品,然后再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出口退税来弥补亏损,并获得一定的利润。
既然汇率的升值会影响进出口,那自然就会影响人们的就业机会了。升值使得出口日益困难,出口企业不得不大幅减产甚至大量破产倒闭,直接使得在出口企业工作的人们丧失工作机会,这对于那些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来说,升值对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尤为严重。在我国,出口企业吸收了我国很大一部分就业,一旦人民币大幅升值,我国的众多中小出口企业必然因此而大量破产倒闭

『肆』 人民币前景如何未来汇率怎样变动请分析预测并提出理由

如果看亚洲货币自1965年以来的走势,我们会发现最近的8年显得格外特别:无论是兑美元的加权平均汇率还是未加权的平均汇率,都几乎是一条平坦的曲线,也就是说这8年里亚洲货币兑美元几乎没有波动,而之前的年份都不是这样的。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亚洲是不是真的打算就这样长期盯住美元?如果不是,未来5到10年亚洲货币将走向何方?这又将对美国金融市场产生多少影响,亚洲会不会“抛弃”美元?

1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我们的故事要从亚洲之外开始。

1944年,欧洲的经济体系到了无法运作的阶段,急需一个外部动力启动经济重建。当年7月,45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重建和国际金融体系秩序,并最终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这个协议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实行固定汇率体系,第二,规定由一系列国际机构推动这个体系,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日后的关贸总协定。

根据这个体系,欧洲将他们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利率,为了保证对美国的出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汇率被低估,结果是美国消费者不断花钱,并形成了国际收支赤字,而这些赤字由欧洲央行的外汇储备不断流入美国资产来弥补。

这个体系运作良好并维持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但那时欧洲已经成为一个发达成熟的经济体并成为金融中心,也就是说,欧洲那时已经不再需要美国了。

听上去是否有点似曾相识?过去8年亚洲的经济增长正是这样,亚洲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美国,导致美国经常账目赤字不断增长,而亚洲经常账目盈余不断增长,许多国家干预汇率,亚洲货币汇率也被低估(至少短期来说)。随着亚洲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这些外汇储备又回流到美国资产。

这看上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十分相像: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以固定汇率换取增长的时代。

亚洲渴望经济增长,而且需要以比光靠内需获得增长快得多的速度,由于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农村人口,亚洲极需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出口。自然只有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能够成为这些产品的最终市场,而亚洲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低估的币值盯住美元,保持国内工资的低水平,以保证竞争力。

这种状况能维持多久?理论上,只要亚洲愿意这样做,只要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还没有全部被吸收到工业劳动大军中,只要亚洲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工业,这种状况就能一直维持。

这是普遍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这不是事实。

2应付“萧条经济”的权宜之计

认为亚洲国家盯住美元以获得巨额贸易顺差这种观点是错的。事实上,除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外,在1998年之前的25年,不包括日元的亚洲货币一直在对美元浮动,官方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在这25年间(除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亚洲一直是贸易逆差,而不是贸易顺差。

情况自1998年后而改变

但1998年开始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亚洲货币对美元几乎没有波动,现在亚洲庞大的贸易顺差以前并没有。

亚洲是否在8年前突然决定采取新的政策?我们不认为如此。

1998年以后的大多数年份,亚洲出口占GDP的份额事实上没有增长。实际上,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是因为亚洲进口比例的缩小,这正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后,亚洲的资本支出大幅缩减造成的。

大多数亚洲国家从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中进入了“萧条”经济,投资需求的骤降导致进口支出的下降,从而使贸易顺差不断刷新纪录,这自然带来了巨额外汇流入,引起货币升值的压力,但政策制订者面对的是内需乏力、产能过剩、通货紧缩,而出口成为为数不多的能拉动经济的引擎。如果让货币升值,意味着更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并使出口受损,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内需不足,进口需求不足,更大的贸易顺差,从而导致更大的升值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认为,亚洲各国的央行在当时没有选择,只能让汇率保持稳定。

如何结束?

如果国内需求和产能利用恢复正常,就没有理由再沿用盯住美元的汇率,亚洲央行将减少外汇市场上的干预,让汇率更加自由地浮动。

那么实现这个过程可能要多久?这最好先从评估国内投资和贸易平衡状况开始。我们的结论是,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但是进程仍将是缓慢的。

先看投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已经开始显现恢复的迹象,更重要的是,实际的建设活动在过去2年中恢复为增长,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表明亚洲供应过剩的时代正在结束。

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在期待亚洲扭转巨额贸易顺差的局面,中国在2005年和2006年的顺差使整个亚洲地区的顺差也急剧上升,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国,亚洲其他经济体的顺差也没有下降的趋势,只有两个国家在2006年出现了贸易顺差下降:印度和韩国。

这个事实似乎让我们得出一个微妙的观点:如果贸易顺差达到GDP的6%,那么该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就会容忍货币逐步升值,尽管也不一定会让货币弹性大幅增强。

为什么要逐步升值?因为外部要求升值的压力非常大,而且亚洲的央行的确对这些外部压力有所回应。观察亚洲较小经济体(即除了中国和印度)每月外汇储备和货币升值步伐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相关性非常强,当外汇储备超过GDP的3.5%时,汇率也升值了,当外汇储备增长下降时,汇率升值也会暂停。

未来24个月我们相信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发生。

哪些货币将升值?

那区内所有经济体的货币都会很快升值吗?我们的答案是“并非所有”,但我们也不认为某一种亚洲货币对美元高估了。没有一个完美的决定汇率的方法,在实践中方法各式各样,但当我们讨论短期时我们喜欢以国际收支平衡为基础。

从各货币短期升值压力表可以看出,港币、印度卢比和韩元的升值压力并不大,但其他货币看起来升值压力比较大。

中国和印度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拥有全球最多的农村劳动人口,对出口增长的需求非常大。此外,这两个经济体是区内仅有的两个在亚洲金融风暴后没有出现投资下降趋势的经济体。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并不属于前面所说的“萧条经济”的阵营。中国和印度会不会成为新亚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并不属于准盯住美元的体系,出口也不旺盛,在过去8年中印度是唯一有贸易赤字的亚洲经济体。

尽管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中国的战略,但许多投资者忘了中国在1997年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导致的人民币贬值,直到2003年才出现外部顺差,并导致外资流入。如果中国的贸易顺差大幅跃升,并出现进口增长大幅下降,如2005年中的那样,中国政府会允许汇率弹性有所增强。

3亚洲货币中期如何走?

亚洲经济回归正常发展意味着亚洲货币对美元也应该有更大的弹性,但亚洲货币将向哪个方向运行呢?

短期来说这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亚洲贸易顺差如此之高,几乎区内每个经济体的货币都面临升值风险,在如此环境下,我们预测在未来24个月至36个月还将进一步升值。

升值到何种程度?我们并不认为将有特别大幅度的升值,也许亚洲货币在今天看来是有点低估,但这只是个暂时现象,这是因为多数经济体的进口不同寻常地乏力。随着投资比例上升,升值压力也将逐渐缓解,也不需要名义汇率升值20%到40%,我们认为亚洲的央行明白这点。

Balassa-Samuelson效应

当外部顺差减少,储蓄和投资的比例回归正常,亚洲的央行也不会被迫再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防止升值,而是可以增加货币双向浮动的弹性。

理论上,我们认为亚洲货币的长期方向是明确的,对美元、欧元和日元都会上升。

所谓低收入国家,顾名思义就是“低收入”,菲律宾和孟加拉国这样的国家的每小时工资水平远远低于法国或美国,所以在菲律宾和孟加拉国,非贸易服务的价格远远低于法国和美国,而名义汇率主要取决于制造业中的贸易品价格,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以美元计价的GDP远远低于“购买力平价”的GDP。

根据世界银行进行的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GDP之间的比较,欧盟和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样较成熟的经济体,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GDP之间的差距很小,因为这些经济体的工资水平和美国相差不大。而发展中国家这两者的差距就非常大,像印度和越南,名义GDP只有购买力平价GDP的五分之一。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会发生什么?如果发展速度快于美国或欧洲,那么其工资水平和收入也将快于美国和欧洲。由于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要快于非贸易的服务业,这意味着国内通胀要超过名义汇率的变化,也就是说真实汇率升值。也就是说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GDP之间的差距应该缩小,货币也将升值,这就是所谓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

三大因素

上世纪70年代,日元对美元汇率从360上升到270,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升到140,韩元也在上世纪80年代大幅升值。

亚洲(除了日本)的汇率在上世纪60年代确实升值了一点,但此后30年却贬值了许多。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而且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使我们不敢判断亚洲货币的汇率未来数十年的走势:

第一,通胀。亚洲经济的通胀率一直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真实汇率在升值,名义汇率仍然有可能贬值。而1999年以来的低通胀正是亚洲货币能维持对美元稳定的一个原因。

第二,庞大的封闭式的经济。以加权平均汇率来看,自1965年之后,真实有效汇率大幅度贬值,但是如果我们剔除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我们发现汇率是在升值,而中国和印度在过去40年中货币则大幅贬

值。这是因为印度和中国曾经都是封闭型的经济,“Balassa-Samuelson效应”并不适用。而且中国和印度过去都对汇率进行了严格管制。

现在这样的时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中国和印度现在的汇率制度比以前灵活多了,出口占GDP的比例也大幅上升,两国货币上升的可能性也增强了,但是对于最终要靠内需来拉动的大规模经济体来说,并不能保证汇率将朝哪个方向波动。

第三,长期是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生产率的长期趋势要很多年才能实现,我们认为亚洲货币的汇率从长期来说会升值,但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亚洲汇率在未来10年或15年就一定会持续上升。

4抛弃美元?

至少在未来的两年内,亚洲国家持续强劲的经常项目盈余,持续的外汇储备积累和亚洲货币的逐步升值都不会改变。亚洲某天或许会跟美元分道扬镳,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我们在上文讨论的是亚洲货币未来的走势,以及汇率政策的主要驱动因素。我猜一些投资者可能已经开始抱怨,为什么遗漏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亚洲央行会在官方外汇储备持有方面继续支持美元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包括日本在内,目前亚洲国家官方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短期内该地区的央行共同组成了全球外汇和固定收益市场最大的参与者。理所当然,亚洲央行的投资组合是所有经济学家和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亚洲有多少美元?

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额度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是多少呢?大概是三分之二。实际上公布自己官方外汇储备构成比例的国家非常少,但是我们有两个信息来源,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MF将全球大多数国家外汇储备的季度信息汇总后在官方网站上公开。

IMF的数据不包括中国,而中国目前又是官方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也是外汇资产最大的购买者。尽管如此,IMF的数据仍然能为我们提供各国外汇储备持有和策略的大致印象。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央行都倾向持有美元。IMF的数据显示,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6%,其中的61%被发展中国家持有。相比之下,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例只有25%~30%,日元和英镑各自只占3%~4%。

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这个比例相当稳定。2001年至2003年,各国央行将手中的美元转换为欧元。但从那之后,尽管外汇储备大量增长,美元和欧元构成比例上却没有明显的变化。

另外一个数据来源也支撑了上述发现,那就是美国财政部的国际资本系统(TIC)。幸运的是,TIC数据提供的情况与IMF非常吻合。TIC的数据显示2003年间美元资产明显抛售,从那之后就比较稳定。亚洲国家持有了70%的美元资产,除日本以外的话是60%。

亚洲国家何时卖出美元?

上文将我们带到下一个问题,亚洲国家对美元的稳定偏好,与亚洲货币兑美元汇率稳定的偏好之间有联系吗?随着亚洲央行逐渐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他们会卖出手中的美元吗?美国金融市场有风险吗?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大致的回答是“不”。在我们看来,潜在的外汇储备抛售或者明显的央行引起的市场波动性被夸大其词,原因如下:

首先,央行不是对冲基金。这个简单的道理最容易被投资者遗忘。央行不会为了收益最大化而去持有外汇储备,他们持有的目的是流动性最大化,这才是他们的宗旨。因此他们常常会忽略投资收益,或者作为第二目标。

第二,亚洲国家没必要过度储备美元。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过去亚洲国家为了调节本币兑美元汇率,不得不持有高比例的美元。但目前亚洲国家正放弃盯住美元汇率,因此央行也必须卖出美元来使投资组合重新平衡。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有难度。过去七年内,除日元外的亚洲货币与美元汇率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主要货币。由此推算出亚洲货币(除日本)盯住的一揽子货币中,美元的比重应该在80%以上。因此目前亚洲国家(除日本)美元60%的持有比例已经显得不足了。换句话说,他们没必要为增加汇率弹性而进一步卖出美元。

需要补充的是,亚洲国家会出手干预汇率来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但亚洲央行并没有必要按照一揽子货币中的比例来调整外汇储备。

第三,投资组合多元化是指资产类别,而不是币种。目前各国央行已经增加了企业债券,抵押证券甚至股票的投资,向收益率和风险更高的资产转移。但他们总资产的货币构成比例基本维持不变,至少G3国家的货币比例是稳定的。

第四,外汇储备的积累没有清晰的临界点。目前虽然在讨论官方外汇储备的投资配置,但对于亚洲国家外汇储备是否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并不能很快得出结论。

第五,资本流动的历史不可能迅速改写。目前很多人认为,美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来自亚洲的新资金枯竭。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任何亚洲新钱流入的大量减少,都能轻易地打击全球外汇和固定收益市场。

这里需要重申的是,对于当前的情况,我们没有预见到任何迅速的改变。我们整体的分析是,至少在未来的两年内,亚洲国家持续强劲的经常项目盈余,持续的外汇储备积累和亚洲货币的逐步升值都不会改变。亚洲某天或许会跟美元分道扬镳,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不过我们的预测框架也存在三个主要的风险,首先是亚洲地区的经常项目盈余下降的速度可能超过预期。第二是亚洲经济可能受大量资本急剧流出的冲击,使外汇储备增长下降。第三是各国央行可能使本国货币更快升值。但这些只是理论上存在的风险,实际在我们看来,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太可能发生。

5日元

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日本货币市场发展得更加成熟开放,私人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更加强烈。虽然日本官方也曾为避免过大的波动性而出手干预外汇市场,但这些干预是零星的。除了2003年末到2004年对美元的大量购买,日本财务省和日本央行在过去的6年基本上没有涉足市场。

但这些并不代表接下来的几年,日元会脱离亚洲货币兑美元升值的队伍。恰恰相反,我们的全球经济团队预期,日元将在2007年和2008年快速升值。与其他亚洲货币的主要区别是,日元升值是基于市场力量推动,如相关收益率的变化等,而不是政策干预的结果。

『伍』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汇率的发展

从全球比较看,我国经济增速依然是全球领头羊。一方面,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的增长是在10万亿美元总量上的增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量贡献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改革红利的释放仍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总的来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依然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新动能的培育,将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坚实的宏观经济环境。
国际收支被认为是国际上研究汇率波动最重要的基础框架。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稳健,对汇率稳定有长期的支撑作用。对此,国家外汇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曾表示,从过去几年或者过去几个季度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稳健。比如,国际上通认的国际收支稳健的标准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尽管今年以来人民币有一定的贬值,有一定的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但前三个季度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为2.7%,属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国际收支的基础项目中,我国贸易顺差在今年前11个月达到50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在前10个月也超过1000亿美元。因此,稳健的国际收支是人民币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
从资本流动看,有人担心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资本流出会给人民币汇率增加贬值压力。实际上,加入SDR对资本项目和资金流动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流入的因素也有流出的因素。流入方面,各央行、储备管理者以及私人部门、养老金管理者等,会考虑增持人民币资产。流出方面,中国企业、居民“走出去”会增加对外投资组合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会促进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对此,业内专家指出,真正对汇率产生影响的实际上是净流入和净流出,只要设计得比较合适,跨境资金的净流入和净流出就会比较稳定。特别是,在跨境资本流动的复杂国际形势下,相关部门会根据法律法规要求,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保证资本合规有序流动。
总的来说,人民币不存在持续大幅贬值的基础,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未来双向浮动将成为常态,人民币汇率能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此前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稳步实现人民币汇率的清洁浮动。这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渐进和稳健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陆』 你认为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人民币会开始贬值一段时间。毕竟前几年已经升值很长时间了。贬值有利于出口。最近经济也很不好。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超速了,经济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泡沫,人民币国际对接是早晚的事,但是在着陆时肯定会有个镇痛。会有一定的贬值。
而美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中,如果今年美国加息,那么美元兑他国货币还会上涨。
所以从两国处于的经济前提看人民币兑美元还会进一步贬值。

『柒』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有利于缩小国际收支差距,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维护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一些层面方面看,这一汇率制度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人民币汇率因素贸易巨额顺差关系太过密切,“外需”变身为“内需”将推动国内资产泡沫迅速形成,还有一旦人民币汇率出现拐点,升值预期的消失将导致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外资大量出逃等,这些问题都需逐步加以完善。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应适用浮动汇率安排,而近中期内应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人民币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中心所在。 降低以投机人民币升值为目标的外资流入。现今,公众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过高,对于这一点,国家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可以考虑实施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或设定阶段性升值上限,影响升值预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措施制定上应当保有灵活性,即面对汇率形势的变化,在人民币汇率没有完全市场化之前,不至于造成外汇出口打得开关不掉的被动局面,一旦人民币汇率预期掉头,大量的外资流出将是十分危险的。
总体来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正在也应该朝着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方向稳步推进,只有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金融市场才会变得安全。

『捌』 我要写一篇经济论文,4000字,题目是汇率对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求思路,还有哪些网站有相关权威数据啊

首先明确lz要写的是经济论文,因此就难易程度考虑,lz应当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另外,lz还得进一步明确题目中中国旅游业的定义,是仅指外国人的入境旅游还是包括国人的出境旅游,需要在前面加定语说明。
框架大体上是这样:
引言——写个现状背景,以及中国旅游业和汇率的变化历程。
综述——文献综述,以往研究现状和评论。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
模型——从文献出发,建立模型。当然lz也可以自己建个线性模型,考虑旅游的外汇收入和汇率变动,但能否通过检验就不敢保证了。
分析——就模型结构分析经济学意义,即汇率变动对旅游收入的影响。
政策建议——balabala
数据的话可以上中国统计局网上,或者国研网上查看

『玖』 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如何

以“8·11汇改”为分水岭,人民币汇率彻底告别单边升值模式,有弹性的双向浮动成为新常内态。未来,容人民币将在双向波动中,长期保持趋势性稳定,并坚守调节中国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功能本位。


人民币有望加大双向波动力度。8·11汇改以来,人民币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贬值,但也有部分阶段小幅升值,并非单边走势。

未来还是希望升值。

『拾』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发育趋于成熟,交易主体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日渐增强,为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促进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

阅读全文

与汇率应用前景怎么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的融资比例较低 浏览:17
外汇交叉盘跟只哦按有什么区别 浏览:688
融资许可证哪里办 浏览:362
银行金融机构录音录像资料保留 浏览:676
高杠杆买房下跌 浏览:11
理财基金里面取钱要多久到账 浏览:491
分散材料价格走势 浏览:350
日元6月份汇率是多少 浏览:851
稀有贵金属胩 浏览:40
南京中国平安金融公司 浏览:863
股票疯狂时刻 浏览:470
负责融资的人的职称 浏览:456
公司理财收益应缴什么税 浏览:749
有用的费力杠杆 浏览:279
上汽集团roe开头汽车 浏览:819
金融服务外包公司居间协议模板 浏览:931
什么是股票增发价格 浏览:638
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理念 浏览:987
阿里妈妈的团长佣金比率 浏览:456
osc指标通达信公式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