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释一下人民币双轨制
人民币双轨制即是人民币汇率双轨制。
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 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双轨制”汇率:企业的出口收汇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必须按较低的官方汇率上缴国家,余下部分可按调剂市场汇率售出或可自行根据市场供求信号进口盈利商品
㈡ 为什么1981年要实行汇率双轨制。。谢谢~
1.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认真分析了造成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显著差距的原因。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就要以出口换汇、以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为目的。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为新时期外贸的发展在政治上、体制上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禁锢。而随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全面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至此,利用外资,努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2.国内关于“举借外债”的争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出口创汇,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思想的引导下,“大力鼓励出口,保持较多外汇储备”成为了当时汇率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所执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被高估极大地破坏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囿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出口产品多以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价格较低廉,无法满足出口创汇以进口设备的需要。“六五”计划所拟的许多大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外汇以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但在26.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面对这样的局面,一部分决策者开始考虑吸引外资或者举借外债,但在“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此观点很难在国内领导和干部中达成共识,是陈云同志明确指明了方向,他说:“从长远来看,现在我们的外汇不是多了,而是紧了……现在一定要抓紧组织出口货源,原则是国内销售让出口。至于国内销售可以压缩一部分,切实保证出口换汇。”
3.外贸体制改革与机构调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1979年,我国开始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具体改革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1)整合外贸管理机制。我国的外贸管理部门原来分为四个部分,即: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和外资管理委员。至1979年7月统一合并为——对外经济贸易部。(2)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即进出口企业和其他外贸单位将收入的外汇一律按照统一的价格卖给国家,国家按一定的比例拨给相应的外汇留成。(3)放开搞活、权力下放,将外贸经营权分散到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外贸公司;允许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有外贸经营权,允许各地纷纷成立外贸公司,甚至出国门到外国设立分支机构。
㈢ 什么是价格双轨制如题 谢谢了
我国境内目前使用两种货币:人民币和港币。近20多年来,笔者观察到一种实际存在的现象——人民币汇率在不断地贬值(从1978年合0.357美金到2003年合0.121美金),即贬值到原有的三分之一;而港币汇率不断地升值(从1978年合0.29元人民币,到2003年合1.06元人民币)即升到三倍还要多。2006年以后,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才趋向于逐步(小幅度)升值。 这种现象是怎么、为什么发生的呢? 历年来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统一发行的人民币,是一种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几十年间,对外贸易的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和调控。 从1949年1月到1953年初,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是根据中国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品生活费比价三者的加权平均数来确定的,并按照国际市场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来调整。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转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稳步发展工业、开展城乡建设,物价趋于稳定。从1953年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充当调节对外经济交往的工具,对外盈亏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与平衡。当时国际上“固定汇率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后十几年汇价固定在1美金=24618元(旧币)=2.4618元(新币),也就是人民币1元=美金0.40元 然后,按照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计算,1美元兑换人民币2.80元。 1979年开始外贸体制改革,1980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1980年4月1日中国银行开始发行“外汇券”,用来在友谊商店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家用电器,以及洋烟、洋酒等等进口物品。 港币早就跟美金挂钩 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实施“联系汇率制度”,将港币跟美金挂钩,中心汇率为1美元兑换港币7.8元。 1984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2角9分,调剂价格为3角3分,而黑市价格平均为4角至6角人民币。 1980年10月中国开办了外汇调剂业务,规定外汇调剂价格在官方汇率之上加10 %,形成了汇率的双轨制。此后10年来,汇率调整的依据,是国家的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汇率双轨制的基础是价格双轨制。官方牌价和调剂市场价格并存,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此外,还存在外汇黑市或灰市,屡禁不止。 从1985年起,对境外汇给国内居民的汇款或从境外携入的外汇,准许全部保留,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调剂外汇的汇率,原由国家规定在官方汇率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如10%)幅度。 1988年3月放开汇率,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预。1991年11月起允许个人所有的外汇参与外汇调剂。个人出国探亲、移居出境、去外国留学、赡养国外亲属需用外汇,可以凭出境证件和有关证明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经批准后卖给一定数额的外汇,但批汇标准较低。 人民币的汇率贬值到三分之一 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呼声一直很高。这有非常明显的利益背景,即国有外贸部门的出口利益集团,希望藉人民币贬值而扩大出口,从中获利。 从1991年4月9日起,中国政府对官方汇率的调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调整的方式转为逐步调整的方式,即实行有管理的浮动, 到1993年底调至1美元兑5.72元人民币,比1990年11月17日下调了9%;同时,放开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让其随市场供求状况浮动,汇率波动较大,调剂价格一度达到1美元合11元人民币。 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入市干预下,1993年底调剂价格返回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币。 1994年1月1日,实行了人民币汇率的并轨,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牌价猛地由1: 5.8贬为1:8.67,一下子贬值50%,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次贬值太过分了。 在汇率大贬值的刺激下,出口大幅度增长,国营外贸部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加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199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创造了增长44%的历史最高记录。 20年来港币随同美金迅速升值 1985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4角左右,调剂价格为4角5分,而黑市价格平均为8角人民币。 1988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6角左右,调剂价格为7角左右。 1993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7角左右,而调剂价格与黑市价格拉平,为1.12元人民币。 1995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将港币汇率波动区间限定在1美元兑换港币7.75元至7.85元。这是22年来香港首次调整“联系汇率制度”。 1997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1.06元,调剂价格相同。此后,1元港币兑换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一直为1.06元。 最终,1元港币=人民币1元。也就是认定20年来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值了三倍…… 港币的实际购买力 我们知道,各种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跟它的汇率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那么港币的实际购买力究竟值多少呢? 1999年9月,香港的“经济学家”张无常说:“香港的困境是我们的工资、房价、物价等比中国大陆的高出四倍以上,而本领却高不出那么多。” 这就是说——港币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它面值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1元港币的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人民币0.25元。 岂不是咄咄怪事!……
㈣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
汇改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近期事件:
2010年4月13日,第四次胡奥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态度强硬,超出国际市场的预期。他强调中国致力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但只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并在下一步推进汇改安排中提出加快外汇市场发展,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延长外汇交易时间,引入合格境外主体,促进形成境内外一致的人民币汇率。
㈤ 什么是价格双轨制
我国境内目前使用两种货币:人民币和港币。近20多年来,笔者观察到一种实际存在的现象——人民币汇率在不断地贬值(从1978年合0.357美金到2003年合0.121美金),即贬值到原有的三分之一;而港币汇率不断地升值(从1978年合0.29元人民币,到2003年合1.06元人民币)即升到三倍还要多。2006年以后,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才趋向于逐步(小幅度)升值。
这种现象是怎么、为什么发生的呢?
历年来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统一发行的人民币,是一种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几十年间,对外贸易的汇率,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制定和调控。
从1949年1月到1953年初,人民币对美金的汇率是根据中国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品生活费比价三者的加权平均数来确定的,并按照国际市场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来调整。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转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稳步发展工业、开展城乡建设,物价趋于稳定。从1953年以后,人民币汇率不再充当调节对外经济交往的工具,对外盈亏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与平衡。当时国际上“固定汇率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后十几年汇价固定在1美金=24618元(旧币)=2.4618元(新币),也就是人民币1元=美金0.40元
然后,按照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计算,1美元兑换人民币2.80元。
1979年开始外贸体制改革,1980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1980年4月1日中国银行开始发行“外汇券”,用来在友谊商店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家用电器,以及洋烟、洋酒等等进口物品。
港币早就跟美金挂钩
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实施“联系汇率制度”,将港币跟美金挂钩,中心汇率为1美元兑换港币7.8元。
1984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2角9分,调剂价格为3角3分,而黑市价格平均为4角至6角人民币。
1980年10月中国开办了外汇调剂业务,规定外汇调剂价格在官方汇率之上加10 %,形成了汇率的双轨制。此后10年来,汇率调整的依据,是国家的出口换汇成本的变化。汇率双轨制的基础是价格双轨制。官方牌价和调剂市场价格并存,又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此外,还存在外汇黑市或灰市,屡禁不止。
从1985年起,对境外汇给国内居民的汇款或从境外携入的外汇,准许全部保留,在银行开立存款帐户。调剂外汇的汇率,原由国家规定在官方汇率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如10%)幅度。
1988年3月放开汇率,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预。1991年11月起允许个人所有的外汇参与外汇调剂。个人出国探亲、移居出境、去外国留学、赡养国外亲属需用外汇,可以凭出境证件和有关证明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经批准后卖给一定数额的外汇,但批汇标准较低。
人民币的汇率贬值到三分之一
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呼声一直很高。这有非常明显的利益背景,即国有外贸部门的出口利益集团,希望藉人民币贬值而扩大出口,从中获利。
从1991年4月9日起,中国政府对官方汇率的调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调整的方式转为逐步调整的方式,即实行有管理的浮动,
到1993年底调至1美元兑5.72元人民币,比1990年11月17日下调了9%;同时,放开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让其随市场供求状况浮动,汇率波动较大,调剂价格一度达到1美元合11元人民币。
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入市干预下,1993年底调剂价格返回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币。
1994年1月1日,实行了人民币汇率的并轨,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牌价猛地由1: 5.8贬为1:8.67,一下子贬值50%,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次贬值太过分了。
在汇率大贬值的刺激下,出口大幅度增长,国营外贸部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加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
199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创造了增长44%的历史最高记录。
20年来港币随同美金迅速升值
1985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4角左右,调剂价格为4角5分,而黑市价格平均为8角人民币。
1988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6角左右,调剂价格为7角左右。
1993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7角左右,而调剂价格与黑市价格拉平,为1.12元人民币。
1995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将港币汇率波动区间限定在1美元兑换港币7.75元至7.85元。这是22年来香港首次调整“联系汇率制度”。
1997年的1元港币,按照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1.06元,调剂价格相同。此后,1元港币兑换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一直为1.06元。
最终,1元港币=人民币1元。也就是认定20年来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值了三倍……
港币的实际购买力
我们知道,各种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跟它的汇率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那么港币的实际购买力究竟值多少呢?
1999年9月,香港的“经济学家”张无常说:“香港的困境是我们的工资、房价、物价等比中国大陆的高出四倍以上,而本领却高不出那么多。”
这就是说——港币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它面值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1元港币的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人民币0.25元。
岂不是咄咄怪事!……
㈥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汇率计划双轨制是什么意思啊
要把这个东西讲清楚可真不容易。不知道大家对国际贸易的知识知道多少,因为汇率的影响因素挺多的,最根本的当然是购买力平价(不懂的话自己去看书),第二个当然就是供给关系了。汇率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就是这个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当然也受供给关系影响了。
不知道大家看过谢国忠的文章没有,此人了不起啊,敢说实话,和郎咸平一样,是个敢于说真话的人。其实他们说的难道政府不知道,说得不客气点,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我比郎咸平知道得多得多了。只不过大家都不说而已,怕触犯某些利益群体,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而且老百姓也不愿意听真话,他们宁愿活在睡梦中(还记得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那个铁屋子的故事吗?)。记得我去银广夏考察回来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同学,000557造假时,有谁相信啊?特别是我刚说完,该股就从25元涨到了历史最高价37元,别人都说我神经病。现在是多少呢?1.2元。我同学至今还持有。不好意思说得远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要说谢国忠呢,他有篇文章说万亿游资炒作人民币升值。我国的那些专家和所谓经济学家(某些利益团体的代言人)就大批特批。也不想想,像谢国忠这样的人如果没有根据的话会乱说话吗?他可不是那些卑鄙的中国经济学家。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到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上看看,查《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5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几千亿美元啊!!!为什么会爆发式增长呢?
这就要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说起了。这方面大家看看索罗斯进攻英镑和97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会有感性的认识了。这里我就说得通俗易懂些吧,固定汇率就是计划经济,由权力部门行政定价,浮动汇率就是市场经济,由供给关系市场定价,当影响汇率变动的基础(即购买力平价)发生变动时,浮动汇率制通过市场具有自动修复功能,而固定汇率制没有。也就是汇率由于行政干预严重脱离购买力平价的基础,这就成为危机爆发的原动力。
是不是有点难懂啊?
这就是固定汇率制度性缺陷。当然浮动汇率制也有缺陷(两者的区别和延边历史大家去看书,这里就不说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人民币价值被低估了,人民币应该升值,当然应该是针对美元升值。不说理论了,说了很多人也不明白,还是举个例子吧。大家都应该知道什么是价格双轨制吧?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是价格双轨制,分计划内的和计划外的,倒爷就是那时候产生的。说白了就是投机倒把。固定汇率制的一个结果就是价格双轨制。比如说:上海的一栋房子,人民币100万,用美元买呢?就是12万。这是在现有的固定汇率制下,如果用购买力平价呢?假设购买力平价是4:1的话,如果用真实美元买的话,就应该是25万美元,中国实行外汇管制,针对合法的外汇,国家必须无条件兑换。其结果就是,老外用12万美元的东西买了价值25万美元的东西。这时候大家都要问:房子还是那房子,那差价13万美元究竟来自于什么呢?我现在就回答大家:来自于我们的外汇储备。我们外汇储备的含金量被大大的稀释了,这五年内黄金价格涨了多少(我记得最低的时候是71多块/克,现在要140/克了吧?),石油价格涨了多少你知道吗?(以前好像一直徘徊在20美元/桶,现在呢?50美元),如果我们的外汇储备不用美元而用石油或黄金的话来储备,我们的外汇储备是增长了还是减少了呢?大家自己去算算吧。
㈦ 双轨汇率制度指的是什么
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汇率制度
㈧ 什么叫双轨制工资制度
所谓“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
用李玉和当年的那句名言说,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下来的养老金,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
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
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
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目前差距大概是3~5倍。
拓展资料:
新双轨制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资金价格管制和资金配置失衡。表征资金的价格,无非是利率和汇率,遗憾的是,利率市场化还没有走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则坎坷难言。
从2002年至今,中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累计约有1.1万亿,比其它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效益提升都来得猛烈得多。那么国有企业的确在脱胎换骨吗?分析员认为也许将这种财务状况的大幅度改善,归结为资金的“新双轨制”所赐更为合理一些。
过去到现在的3年间,银行系统的信贷投放约为7.1万亿元,但是这种资金定价是非市场化的。如果考虑到汇率问题,那么无疑,“新双轨制”之下,权力对资金的集中、定价和配置,已经日渐以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聚为代价而暴露出来。
第二层含义,是用地制度扭曲的市场化和征地制度明显的权力寻租化。在供地方面,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了供地政策,政府通过出让国有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
在征地方面,一切几乎未变,各级政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办法低价甚至强行征地。左手通过权力低价征地,右手仍然是通过权力在以“市场化”的方法出让土地,其实质,用陈锡文的话来形容,就是“卖你的地,挣我的钱;征得越狠,挣得越多。”
第三层含义,是劳动力价格的恶性竞争和资方利益的难以撼动。或者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即资金和土地的确有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和配置的问题,但劳动力市场似乎一开始就是市场化定价和配置的。这也许是出自于对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误解。
正常的市场竞争状态既不是行政垄断,也不是不公平竞争或者过度竞争,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明显的过度竞争现象,如果说在资金和土地方面存在公共权力滥用的状况,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则存在着与此截然相反的公共权利不作为的状态。其中以进城务工者遭受的盘剥最为严重。
㈨ 双轨汇率制度指的是什么
双轨汇率制度是指企业的出口收汇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必须按较低的官方汇率上缴国家,另一部分则根据外贸市场供求实行的汇率,两部分实行的汇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