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综合运用经济杠杆
在中国,运用经济杠杆管理经济,是改革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分重视对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用。各项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实行贷款,推行利改税和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制度。采用各种不同的工资形式,恢复奖金,改革价格体制等,都已收到良好的效果。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推行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
为了运用好经济杠杆,趋利避害,需要做好下列工作:
①从实际出发,以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依据;
②做好经济情报、经济信息和经济预测工作。掌握经济动态,灵活地运用各种经济杠杆;
③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使它们沿着同一个方向互相配合,协同动作。
❷ 经济手段调节经济,主要利用的经济杠杆是
经济杠杆(economic lever)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或经济组织利用价值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影响、调节和控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汇率,等等。
归纳起来说,就是经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利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工资政策等。
运用经济杠杆,就是根据国家或经济组织的既定目标,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单位和当事人造成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利用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动作为阀门,以影响、调节、控制它们的经济活动,促进或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经济杠杆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的作用,调动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使之按照最大的经济效果,最符合生产目的的方向运动的经济范畴。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一定的经济范畴来实现的。因此,运用经济规律只能通过运用相应的经济范畴为手段来实现。当然,经济范畴并不都具有经济杠杆的性质,不是所有的经济范畴都是经济杠杆,只有那些在经济管理中可以用来作为调节和调动生产总过程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按一定方向或目的运动的经济范畴才是经济杠杆。所以,也可以说经济杠杆是作为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的经济范畴。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经济杠杆是有着广泛的作用,一类是调节作用,一类是推动(或调动)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调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经济管理中利用价格杠杆,提高某些短线产品价格可以促进这些产品的生产,降低长线产品的价格可以减少该产品的生产。在流通中,通过提高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可以减少需求,降低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可以限制生产,这就是调节供求比例使之平衡的作用。 推动作用,是指在生产总过程及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调动人们改善经营管理,历行节约,讲求经济效果的作用。 不同的经济杠杆不论其作用是相同的或不相同的,往往有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作用。
比如,利用价格杠杆调动企业合理地利用能源,对煤定低价,对石油定高价以推动企业少用石油,但同时也就产生了另一个作用,就是低价将限制生产,高价鼓励生产的作用,煤炭价格定低了势必减少煤炭生产的收益甚至造成亏损,从而打击煤炭生产的积极性,而石油价高造成石油企业得到额外的收益,造成石油企业虚假的经济效果掩盖经营中的浪费,不利于加强经济核算制。这是一种副作用,如果我们在利用价格杠杆调动人们节省石油的同时,配合以税收杠杆,对石油课以高税把其额外所得收回来,对煤炭课以低税或免税将其损失补上,这样就可以把非因企业原因造成的经济效果增或减消除掉,消除利用价格杠杆发生的副作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经济杠杆的作用是强大的,是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手段。但是,在经济管理中单纯运用经济杠杆是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经济杠杆必须和经济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利益是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纽带,是推动人们努力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的经济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必须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经济杠杆的调节手段 社会主义的经济杠杆比较重要的有: 价格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是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在计划经济中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主要是要正确运用价格杠杆,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规定有科学根据的价格水平、商品比价和各种差价(见商品差价),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一致或背离,调节生产经营活动,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税收 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合理规定不同税种和税率,通过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金额的调节,来影响引导和控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通过不同税种的建立、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升降,调节不同部门、企业的利润水平,从经济利益上鼓励国民经济需要的行业和产品发展,抑制乃至淘汰无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和产品。
信贷是国家有计划地动员和分配闲置货币资金的一种形式。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对不同部门和企业,在发放信贷资金和规定利息率方面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以引导不同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信贷还是国家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
工资、奖金作为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直接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通过工资形式的正确选择、工资差距的合理确定以及奖金的正确发放,以调节社会劳动的分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通过汇率变化对输出和输入的影响,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高汇率意味着降低用外汇表示的输出价格,提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输入价格,因而产生刺激输出和限制输入的效果;反之,降低汇率就会产生减少输出和增加输入的效果。同时,汇率的变化,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的物价水平,在合营企业中还会带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资产价格的变化。因此,正确运用汇率杠杆可以促进国家建设的进程。
❸ 经济杠杆能够起到调节作用的根本原因
通俗地说,即钱,利益。
经济杠杆(economic lever)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经济组织利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物质原则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经济中的个人和企业向着政策制定者希望的方向采取行动。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汇率等等。
以税收为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本质特征,税收恰恰是利用这一点来建立正面激励,让经济人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配合税收的要求和愿望。具体是这样的:政府一般会通过建立或者撤销某个或者几个税种,增加或者降低税率、税收返还或者税收优惠等一系列税收组合中的一种,并根据要达到的目的,因时因地地对特定税收主体实施某种税收政策,从而引导他们的经济行为,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比如在高科技行业实行税收优惠和税收返还可以促进高科技的发展,达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目的;对某些地区实行低税率政策,可以吸引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对奢侈品征以高消费税可以达到抑制浪费,引导人们科学消费的目的;税收还可以作为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减税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增税可以减少投资和消费,给经济降温;对某些行业征以增值税可以促使他们进行产品外包,进行合理分工,促进专业化;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因为经纪人都是趋利避害,都是追逐利润的,只要采取合理的政策影响其收入,其口袋里的钱,他自然会追逐高利润的行业,放弃低利益的行业,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人呢?
❹ 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2)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也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❺ 中国应如何利用经济这根杠杆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国利用经济杠杆来开创外交的新局面,主要是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❻ 1, 如何综合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
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利用以下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