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能说一下物理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具体步骤 急!!!!
某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设计了一份探究性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含支架)、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和
A 。
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方案
设计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再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保持动力F1和阻力F2不变,移动阻力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表中。
步骤6.整理实验器材。
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动力F1
(N) 动力臂l1
(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论证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报告中的A、B、C、D四个相应部分的内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报告中,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进?
1)A、B、C
B、螺母
C、0.1
D、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于在杠杆上测量力臂(读取力臂)(3)记录数据只有一组,应多测多记几组数据
下面是视频
㈡ 初中物理 关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问题
螺母的调节使重力作用线通过了支点~螺母应该被视为杠杆的一部分~
㈢ 杠杆平衡条件是什么
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
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物理杠杆及其平衡条件扩展阅读:
一、杠杆平衡分类
1、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相等的重量,它们将平衡。
2、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相等的距离处挂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将下倾。
3、在无重量的杆的两端离支点不相等距离处挂上相等重量,距离远的一端将下倾。
4、一个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几个均匀分布的重物的作用来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变。
二、杠杆原理
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欲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正是从这些公理出发,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般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免受罗马海军袭击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远、近距离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种飞弹和巨石攻击敌人,曾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3年之久。
㈣ 物理中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实验法
有实验方法得到的杠杆平衡条件
㈤ 关于杠杆平衡条件
这个最好画图解抄释,不过我袭现在没办法画图。
因为实际上用的杠杆不是理想杠杆----没有厚度,支点恰好在重心上,质量绝对均匀等等
我们实际上用的杠杆支点一般位于杠杆的正中心的上面。当两端完全一致的时候,重心与中心重合,杠杆就水平。当两端质量与密度不完全一致的时候,重心就会产生偏移使得重心不和中心重合,那么支点就不再重心正上方了,那么杠杆就要象重的一边倾斜,由于支点在上面,倾斜使得重的一侧力臂缩短,重新取得平衡。(如果支点在下面则相反,随着杠杆倾斜重的一边力臂越来越长,直到杠杆翻过来,支点跑到上面为止)。
调节螺栓就是改变重心的位置,使得中心和重心能够重合,使得杠杆平在平衡位置
ps: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很聪明,不过这么复杂的解释他也未必听得懂,你尽量给他解释的简单一些吧,要是你有什么别的问题,上我的qq或者发邮件给我
㈥ 急!哪有物理《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通过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处于水位置的目的:便于直接测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
㈦ 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3
右侧字母处挂6个
㈧ 物理。求解“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那一课
答案:160N
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m=G×0.4m
代数得:F=400×0.4=160N
㈨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哪种物理研究方法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是多次测量得到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得出平衡条件的,采取的是归纳法;
㈩ 急求:初三物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某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设计了一份探究性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含支架)、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和 A 。
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方案
设计 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B ,使横梁平衡。
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再移动阻力作用点,即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改变动力臂l1的大小,保持动力F1和阻力F2不变,移动阻力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表中。
步骤6.整理实验器材。
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动力F1
(N) 动力臂l1
(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论证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报告中的A、B、C、D四个相应部分的内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报告中,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进?
1)A、B、C B、螺母
C、0.1 D、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于在杠杆上测量力臂(读取力臂)(3)记录数据只有一组,应多测多记几组数据
(你自己想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