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金融危机以前的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和现在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是多少最好是有出处。
1985年9月21日,美元兑日元1:240.10(22日签订广场协议),9月底,1:216.5;1985年12月31日,1:200.25;1988年1月底,1:120.18;1995年,1:79.70(历史低点)。今天美圆兑换日圆1:78.031为历史新低(许多金融软件与网站都有历史数据可以查询。)
可见本币贬值并非伴随着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有经济危机造成的,所以不能只说金融危机而不谈经济危机。)有许多更深层的原因,与资本主义的制度有密切关系,这种制度缺陷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至于经济危机中,由于资本投资风险的增加,确实可能导致资本外逃,引发,危机国的货币被抛售而换取美圆等流通更广的货币,所以危机国货币会贬值。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❷ 叙述日元升值汇率变化对日本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日本举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当时舆论认为:扩大出口,尤其是增加对实力最强、最为富裕的国家——美国的出口,是振兴日本经济的捷径。因此,日本政府在战后不久就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口号,把扩大出口作为国策。
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稳定的汇率是不可缺少的。战争结束后,美国方面作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经济复苏的决定。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决定将日本经济恢复作为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包括设置固定汇率在内的9项稳定经济原则。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顺便提一下,当时,美国方面曾经有过让日元兑美元汇率固定在330日元等于1美元的设想,但到最后关头,由于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发展,将日元对美元汇率又下调了30日元,固定在360日元等于1美元,这使得日本经济界人士欣喜万分。
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日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日本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60年代的经济增长倍增计划期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出口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长期以来一直扶植日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产品出口产生越来越大的不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美贸易就开始摩擦不断。最初的日美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棉纺织品等轻工产品方面。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贸易摩擦开始向几乎所有重要工业产品领域扩展,
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方面对日本的压力也开始增大,在金融方面要求日本将日元升值。
第二:
史密森协议后,日元开始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
在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外来压力下,特别是美国政府于1971年 8月单方面宣布以放弃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货强制性征收10%进口关税等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政策,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敦森林体系,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剧烈动荡,日元汇率开始上升。日本政府为维护360日元=1美元的汇率水平,多次让日本央行人市干预,抛出日元,购买美元,但这些措施都无济于事,日元汇率还在上升。尽管如此,欧美国家仍在不断批评日元汇率升值幅度不够。在此背景下,1971年12月,西方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会议,决定将日元汇率升值16.8%,即1美元=308日元,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可上下浮动2.25%.同时,当时的西德政府也同意将马克对美元汇率升值13.8%.这就是被经济学家称为史密森协议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继续扩大(比如1971年到1972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从27亿美元扩大到68亿美元,而日本的贸易顺差则从78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美元汇率仍在继续下滑,1973年2月13日,美国财长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在此情况下,日本也只好让日元向浮动汇率制过渡。
从上可以看出,日元汇率制度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日元汇率从固定汇率制过渡到浮动汇率制,是在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之后才实现的。实际上,到了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日本产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日本有条件允许日元升值的强大的物质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出口的增加,主要靠的是日本本国企业的发展,而不是通过引进外资,由外资企业主导本国产品出口来实现的。而且,日本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自己开发的,这就为日本企业日后承受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则由于长期陷入越战泥潭,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企业竞争力受到日本、德国等的严重挑战,不得不将美元贬值,以期摆脱困境。
由此可见,内因与外因(尤其是内因)的综合作用,使得日元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
后开始逐步走上升值之途。但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外来压力已经非常巨大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在汇率制度方面的让步也是非常不情愿的,可以用“挤牙膏”方式来形容它在这方面所做的每一个让步。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实现了浮动汇率制,从1971年开始到1985年之间,日元的汇率的升值过程还是比较平稳的,中间还有反复。但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汇率的升值速度明显加快。
第三:
广场会议后的日元急速升值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顺利转轨
众所周知,1985年美英法日德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促使日元、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的协议,从此之后,日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升值周期。到1995年,日元曾一度升至80日元等于1美元的水平。
广场会议后日元汇率的急剧升值,既是日本政府试图以此缓和日美贸易摩擦,避免两国关系恶化的举措,也与日本政府想借此机会提高日元国际地位,进而提高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日本有些人士以为,经过战后40年的发展,日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日元升值意味着日本不但在制造业方面已经“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美国,而且在货币领域,日本也开始挺起了腰板。
日元的急剧升值,对日本经济最大的影响,是促进了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就掀起了一轮对外投资的热潮。比如,1965年度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金额仅为1.6亿美元,1970年度达到9亿美元,到1973年度增加到35亿美元。但此时的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等领域,是对日本国内经济结构的补充。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为降低成本,占领海外市场,而被迫进行的海外投资。因此,可以说对日本企业来讲,广场会议之后的海外投资,显得有点仓促和无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此时日本在国际
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仍然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传统产业方面,在以信息产业、生化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方面还没有发展到成规模的产业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传统行业的企业大量到海外投资,由于国内缺乏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接替出走的传统行业所造成的空白,形成了日本国内所谓的产业空洞化现象,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顺利转轨。
在正常情况下,假如接替传统产业的新兴行业己成气候,能够挑起日本经济的大梁,即使大量传统企业到海外投资,对日本国内就业和需求应该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日本经济很可能不会陷入长达十几年之久的低迷状态而不能自拔。但实际情况是,不但日本的大企业纷纷出走到海外投资办厂,而且为这些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为了继续向大企业提供产品,为了自己的生存,也被迫跟随大企业一起到海外投资办厂。有的日本大企业,甚至在自己到国外去投资办厂之前,要求为其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先去投资,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如丰田公司在中国的做法)。大企业和大批中小企业到国外投资,必然使得国内就业人数下降,导致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反过来又影响企业在日本国内的投资需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是致使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面临升值压力,日元全力保持稳定
第四:
从1996年以后,美国政府开始改变汇率政策,美元汇率逐渐升值,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升到1美元=140日元左右的水平,不过,进入2l世纪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边缘,再加上美国国内有不少人士认为美元币值被高估了10-20%,认为这是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美国政府又开始调整汇率政策,有意无意促使美元贬值。但是,对于美国政府的这种政策变化,日本方面非常不安,想方设法不让日元汇率升值。仅今年4-6月,日本政府就动用4.6万亿日元入市干预汇市,购买美元,阻止日元汇率升值。
日本政府干预汇市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产品的出口,以外需来弥补因长期萧条带来的内需不足。另外,在通货紧缩环境下,让日元汇率贬值,还能起到缓和通货紧缩的效应。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及经济界人士吃够了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贸然让日元汇率升值的苦果之后,现在开始清醒了,正运用各种手段来防止日元汇率的升值。
❸ 稳定汇率水平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
持续、稳定的汇率水平,对保证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大日本产品的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样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为日本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日本经济增长与汇率演变扩展阅读:
汇率使用注意事项:
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国的汇率水平,很受制度安排的影响。所以应该先考虑汇率制度安排,在既有制度下进行讨论。实际上各种汇率政策在长期内所得到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一样的,但对于我国影响更大的是短期。
因此应提高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因为不仅仅要看到短期,更应看到长期,而在长期内这种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既要承受压力,也会损失经济利益。而真正的稳定应该是长期的稳定,人民币背离均衡应该逐渐减小。
❹ 怎样正确看待日本汇率制度与日本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了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稳定的汇率是不可缺少的。战争结束后,美国方面作出了有必要加快日本经济复苏的决定。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决定将日本经济恢复作为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包括设置固定汇率在内的9项稳定经济原则。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自1949年4月25日开始,实行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一直保持了22年,一直到1971年12月才正式改变。
❺ 日本经济状态对美元对日元汇率走势的影响是什么
HY兴业投资的观点如下: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应美国经济复苏的需求,美国发布了一些列的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美元贬值不断,从而达到国家经济复苏的目的。美元对日元汇率贬值从年初的94高点一直滑落至目前的84附近,10个月跌幅达1000多点。美元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一度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美国政府的信誉及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然而,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经济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改革,使美国经济在2010年下半年经济复苏已经基本稳固起来,美元的弱势地位开始反转,HY兴业投资分析师预计,至年底前,美元对日元汇率升值仍将维持主导地位。
日本经济形态:
日本内阁府周三(8日)公布数据显示,日本10月核心机械订单月率下降1.4%,连续两个月下滑,显示企业因日元汇率居高不下且国内外需求放缓,正在控制支出。核心机械订单数据表明企业资本支出并未完全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当前与下一季度可能出现下滑,因经济停滞不前。日本总研资深分析师HIDEKI MATSUMURA表示,数据表明资本支出逐步回暖的趋势濒临转变。企业的资本支出意愿正在减弱。
公共投资总体呈疲软态势。2010年9月公共工程合同金额和8月份公共工程合同订单双双同比下降。就短期前景而言,鉴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吃紧,预计公共投资总体上将呈疲软态势。
近来出口增速放缓。按区域划分,近期对亚洲出口走软。对美国和欧洲出口正在回升。就短期前景而言,尽管由于亚洲工业生产放缓可能将造成对亚洲出口依然十分低迷,但鉴于全球经济正在温和复苏,预计出口将再度回暖。进口呈缓慢增长态势。按区域划分,源自亚洲的进口缓慢增长。近期源自美国的进口增速趋缓。源自欧盟的进口正在回升。
在国际收支方面,由于产品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保持不变,因而产品贸易盈余与上期持平。服务业贸易赤字维持不变,从而使得产品和服务贸易总体盈余与上期持平。
政治举动:
基于《新增长战略》,日本政府实施政策管理来推动日本经济重返全面复苏之路和抑制通缩。基于摆脱通缩仍是首要任务,日本政府将同日本央行共同推行具有积极和综合性效应的政策。预计日本央行将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方针来全力抑制通胀。为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10月5日日本央行决定推行“全面宽松货币政策”。鉴于当前的严峻形势,日本政府于10月8日宣布了《关于应对日元升值和通缩影响的综合紧急经济措施》。
经济点评:
虽然日本经济继续呈复苏态势,但仍面临失业率高企等问题。近期出口放缓。工业生产低迷。企业利润呈增长态势。商业投资出现增长。企业商业景气判断指数回升。不过,对即期前景持谨慎态度的企业面扩大。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近期显露复苏迹象。私人消费呈复苏态势。近期物价走势显示,日本经济正处于温和通缩状态之中。
就短期前景而言,虽然日本经济增速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有所减缓,但预计外国经济复苏以及各种政策举措的刺激效应将会推动日本经济继续复苏。另一方面,外国经济可能放缓、汇率和股市波动对日本经济构成的下行风险日益加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经济仍面临通缩带来的风险,而且就业形势仍有恶化的可能。
短期日元走势:
稍早,日本经济财政大臣海江田万里表示,对抗通缩仍是日本目前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并称私营投资是经济复苏的关键。此外,他预计,日本四季度GDP增速将大幅回落。HY兴业投资分析师指出,海江田万里的言论表明日本经济复苏仍然十分艰难,未来的通缩压力仍十分巨大。周二,美元/日元继续延续了始于本周一的反弹走势,目前汇价交投于100日均线附近,若继续上行,料上测逾两个月高点84.39。
❻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各国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
1.美国:美国在经济增长扩张期通常会采用强势美元政策,也就是银行利率提高,国债利率提高,那时候中国会增加对美国的投资,如果不考虑中国的经济增长的话,美元相对人民币升值。但是正常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出口的增长会远大于美国的经济增长,所以人民币通常是对美元升值的。
2.欧盟:欧盟是世界上除了美国外另外一个重量级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与美国是竞争的关系(英国与美国利益高度一致,除外)。欧盟对美国也是长期顺差,世界贸易是以美元结算的,所以不考虑中国的话,欧元也会间接对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对欧盟也是长期巨额顺差,所以,通常人民币是对欧元升值的。
3.日本:日本是第三个经济体,也是为数很少的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国家,日本对美元的汇率在近年是相对稳定的,而日本对华顺差,所以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变化将会很小,至于如何变化,经济危机中就看两国抵御危机的能力了。
❼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战后日本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战后日本进行社会改革,通过解散财阀、不允许独自占有、劳动民主化等方式,进一步扫清生产过程中的障碍,在得到美国的帮助下,根据国际形势分析,美国为日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帮助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在朝鲜战争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军工产品,经济得到很大恢复。
2、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神武景气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受到很大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骤降至-1.2%。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经过一段调整后,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从此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199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5%。
(7)日本经济增长与汇率演变扩展阅读:
二战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额资金,并大量转移技术,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
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日本基本确立了民主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使得日本的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和动力。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不仅是世界经济强国、贸易大国,也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援助大国和债权大国,1987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❽ 求近五年日本GDP以及经济增长率,个人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汇率,利率,失业水平失业率的相关数据
日 本 单位:亿本币①
GDP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7/t20080626_402488355.htm
1990 4370228
2000 5029899
2003 4902940
2004 4983284
2005 5013422
2006 5076933
日 本 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7/t20080626_402488403.htm
1991-2000 1.3
2001-2006 1.4
1990 5.2
2000 2.9
2004 2.7
2005 1.9
2006 2.2
日 本 单位:%
失业率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7/t20080627_402488768.htm
1990 2.1
2000 4.7
2003 5.3
2004 4.7
2005 4.4
2006 4.1
其它数据请到国际数据自行查找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
❾ 日本汇率上升对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影响
日本是无资源,高附加价值产品出口型国家。
日元越贬值,日本国家整体的收益率就越高。日元的升值使日本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但也是日本企业拼死发展高新技术的源动力之一。
从长期的观点看,日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呈上升的趋势是保持不变的。
日中间的汇率变化,我觉得对日中的经贸影响不是很大。
廉价劳动力是中国吸引外资的原动力,也是中国民间企业发展慢,没有技术竞争力的根本恶瘤。成本核算直接影响日本生产企业的直接对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