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为什么要金融去杠杆
就是市场通过银行资金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意思,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政策。
之前银行鼓励企业喜欢用杠杆投资方式,你投资1万,利用金融杠杆,由第三方金融机构借你9万,变成你投资了10万,如果企业发展顺利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出现亏损,银行方面就损失惨重了,所以现在在鼓励去杠杆化,就是把之前这种投资结掉,以后减少杠杆化投资,来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减少金融方面的系统风险。
B.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以及杠杆率是什么意思
杠杆率,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2)国家去金融杠杆扩展阅读
金融机构去杠杆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对中国影响很小。
由于实行资本账户的管制,中国绝大多数的对外金融投资都是以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投资的形式进行。这类投资一向稳健保守,基本不会涉足高度杠杆化的金融产品,即使有所损失,也不能与其他类型投资者的损失相提并论。
其次,“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和“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C. 如何在金融供给改革中去掉经济杠杆
金融危机前,就是最多2,20%的准备金率,就是说 你存到银行100元,银行最多只能贷出去80元,杠杆20倍,而且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速度非常快。
银行有一个准备金率。就崩盘了……
就如同大海退潮。
这样一来,从市场风险偏好和监管层面都在降低杠杆比率防范风险。
间接融资将通过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大货币量,美国的各种衍生品的保证金比率非常低:银行只有100元,你从银行贷款100元,看起来经济运行健康。
这种情况下如果出风险的话,可以看到;20%=500元的货币。这并没有增加货币供应。
目前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从间接融资以往直接间接融资并重的情况发展。
还有就是保证金制度也与这个类似,你懂的,800%的纯收益!,杠杆越大风险越高,波及面越广。
于是贷款方开始不愿意给这么高比例的杠杆出资,要求借款方多出资本金,他妈的都是在裸泳…… 没钱你买个屁啊
其二,从社会融资结构上来说!!
很多金融衍生品与这个规则本质上类似,都是以一定比率的保证金撬动大资金,你一看简单说几句,杠杆有很多方面。
其一,融资分股权和债权。
如果我出5元钱,然后借95元。
国家也对杠杆率上限作规定,比如规定给做保障房的项目做直接融资,最少资本金要是40%,造成市场上的交易总规模大大高于GDP,是多少倍(数据忘了).5倍的杠杆,
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银行,突然发现,我存的2块钱保证金承诺要买的货物卖不出去了…… 我又没有打算真正去买这个东西……反正也没钱买:
我说我明天要买100万的货,然后存在银行。然后银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贷给别人…… 这就是创造了广义货币供应M2。。那就破产咯……
好吧…… 连锁反应,通过反复的借贷。
这就是间接融资的一个杠杆效应。
如果是直接融资,你直接把100元借给企业,从资本金要求率上来说,假如要投资一个项目,在对项目看好的前提下,就是用5元撬动了100元的投资,这是货币乘数效应。
举例。
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增大,在准备金率是20%的情况下,货币乘数效应将降低,我给你2万块做保证金。然后我在明天来临之前把100万的货120万卖给别人,我就赚了18万。50倍的杠杆。然后这时候,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大,从而是一个减少M2的方法。
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这也是去杠杆化的一种解释。
经济向好,市场上升的时候,货物不断能够有人接盘,最多可以创造100/。
某一天,这样就不能无限创造货币
D. 国家规定金融理财产品合法的杠杆是多少
依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 第3款的规定:“商业银行每只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的杠杆水平不得超过140%,每只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每只私募理财产品的杠杆水平不得超过200%。”
E. 国家说的金融去杠杆对个人理财有什么影响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一方面可以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对于个人理财而言可能在某些理财渠道中的收益会有所减少。
F. 国家怎样去杠杆
这本质上是一个信用增级过程,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其实地方政府之所以杠杆特别大,那么一端是长期才能有微薄回报的基础设施资产,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级最高,它能够发行或者代理发行项目债或者特别国债在经济领域。首先,去的是产能低效企业的杠杆。但去杠杆并不一定完全是做减法,确实需要对过去放大了的过高的杠杆进行整治和调控。因此、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或是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化改制的国企,目的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去杠杆,平台移开行,所以融资成本最低,地方移中央,“杠杆”就是通过借债;从小处看、政府发行国债,指的是去除“僵尸企业”,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2016年3%的赤字率对于政府来说,加杠杆的空间就要大很多了,也需要适时安排给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财力。当然,一端则是短期的银行借贷和性价比更差的影子融资,但如果杠杆率过高。中央政府的财权比较大、扩大经营规模,都是“加杠杆”的行为,债务增速过快,预算内的“吃饭财政”不是一个大问题,杠杆率就是债务负债率。例如个人融资融券。 “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大处看。因此去杠杆本质就是去负债,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这主要指的是产能过剩的部分国企。通俗地说,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设功能,反而会拖累发展。对于市场化程度高,把一部分符合标准的地方债务承接过来、企业向银行借贷,国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杠杆率的、地方债等、去投资风险,进而降低公共部门整体的杠杆率。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很多本来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的事权都交给地方政府。其次。在不同的产业领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以应对经济增长乏力和政府债务上升时期的发展局面,地方融资平台可以把债务转给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最大的中央融资平台)。” 供给侧改革的“去杠杆”。融资平台就是以土地为资本金的杠杆操作,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权又比较大。由于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总体来看非常健康
G. 国家为啥去杠杆 尤其是金融业 股市也去杠杆
去杠杆仍然会贯穿2018年国家经济工作的始终。但很多老铁都不明白,国家天天在强调的去杠杆究竟是什么意思,用简单的方式解释:
大家借钱都去玩交易性金融资产,而不是去借钱搞技术创新、搞生产,
还有一些企业借钱换美元去收购国外的资产。中国的外汇储备压力很大,政府担忧人民币贬值预期扭转不了,若不进行外汇管制,一旦形成极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大家可能都会抛人民币资产,然后去央行挤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抛房抛股票买美元,房价、股价都大跌,那投机房地产的套牢型投资者可能就不偿还银行贷款了,这样商业银行一堆坏账,拿到一大堆房子,特别是三四线人口流出的城市,麻烦很大。
为了不让大家抛房子换美元,直接就3年或两年不让卖了。如果谁手里有个几套房,就自己住就好,周一到周日,每天住一套。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另外,加杠杆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加杠杆之后做什么。
如果高位卖了房子、卖了股票的人去创业,或者把钱委托给风险投资基金去帮助别人创业,这样就没有啥问题,短期解决了国内的就业,长期还能提供更多的经济产出。这是金融加杠杆之后最重要的微观逻辑与链条,即经济主体拿到钱之后做什么。
思辨的看,金融去杠杆之后,大家就会去创新,去搞实体了吗。当然未必。不让大家借钱去搞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家未必就一定会去做实体经济。不过有一点还是相对确定的,即央行和银监会搞的金融去杠杆,会把臃肿的交易性资产价格压下来。